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

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的戰争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争。當時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諸葛亮将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将孟獲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 名稱:七擒孟獲
  • 參戰方兵力:蜀軍3萬;蠻軍2萬
  • 主要指揮官:諸葛亮、孟獲
  • 中文名稱:七擒孟獲
  • 外文名稱:Seven escapement
  •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近義詞:七縱七擒、七擒七縱
  •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用于處事

簡介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從政治、經濟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将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并進而傳到緬甸。

為了改變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諸葛亮“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并在該地區推廣使用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産的發展。

如今,緬甸北部和中國的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仍然沿用了當年諸葛亮引進的農耕方式。在政治上,“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為部曲”,創立了世襲的土司制度。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一直沿襲土司制度。

在宗教方面,對南中地區乃至緬甸境内的各少數民族也産生了較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信仰。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龛”;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

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内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産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如趙汝适《諸蕃志》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今緬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說,“恪姑(今緬甸勃固)有孔明城”。

中國的大乘佛教最早于漢代由印度傳入中國。4世紀,中國大乘佛教開始沿川滇緬南方絲綢之路傳入緬甸。緬甸已故著名考古專家杜生诰對此專門作了考證。

他認為,“我們不能否認,在公元4世紀時,佛教已由中國傳入緬甸……在最早數世紀中,中國僧侶曾在太公(今緬甸德貢)、卑謬和蒲甘等地講經布道。”中國的史書對此也有記載。

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雲,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兩位僧人到達诃利雞羅國(今緬甸西南部阿拉幹一帶)進行傳教弘法。大乘佛教在緬甸的傳播對緬甸文化産生了較大影響。緬語中的不少佛教詞彙來源于漢語佛經譯本,而非直接取自巴利文或梵文,如“南無”、“羅漢”、“喇嘛”、“佛爺”、“涅槃”等。

典故

《三國志》裴注《漢晉春秋》:

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并所服,募生緻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隻如此,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背景介紹

南人叛亂

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蜀漢皇帝劉備因夷陵之戰中大敗,在永安病逝之際,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同時,越巂酋長高定殺死太守龔祿,自封為王,與牂柯太守朱褒響應雍闿的叛變。隻有永昌郡在功曹呂凱、府丞王伉頑強堅守下沒有被雍闿叛軍攻陷。

孟獲是當時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深為當地土著和漢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後希望南中的少數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長皆不服從雍闿。雍闿便招攬孟獲,讓他遊說各部族酋長。

孟獲于是騙他們說:朝廷想要征收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螨腦三鬥、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螨腦本來便難找,而其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當地土著都相信孟獲,認為蜀漢政權故意為難壓迫他們,因此大感不滿,便加入叛軍。

蜀漢對策

蜀漢丞相諸葛亮認為國家剛逝去君主,決定先安定國内民衆、吏士,蓄積糧食,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及遣越嶲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作備;從事蜀郡常颀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另一方面,又派李嚴雖寫上六封書信給雍闿解釋利害,但雍闿卻隻回一書說:“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闿)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那個。)”信中顯得十分傲慢。

經過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參軍馬谡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采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東路又派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出發,進攻牂柯郡(今貴州福泉),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攻向建甯(今雲南曲靖)。哪些将領随丞相南征?丞相帶領多少人馬?史書上沒有記載。此時,雍闿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為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闿部衆,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

李恢軍深入昆明,用計大破益州郡叛軍。而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彙合。三路大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軍渡過泸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隻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結果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谡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後,仍要繼續放他走。(關于七擒七縱的具體過程在正史中沒有明确記載)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于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

于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孟獲後來遷為禦史中丞。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采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采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

後續

《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記載:“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隻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意思是說: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叟夷多次造反。殺死太守龔祿、焦璜,以後的太守不敢在郡内居住,隻能住在離郡八百裡的安定縣,越巂郡名存實亡。

其中,龔祿據記載死于高定之手,則在諸葛亮讨滅高定前

建興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興十一年劉胄造反,這些事件的發生距諸葛亮平定南方還不到十年光景。以後,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

可見諸葛亮的“七擒七縱”并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西南地區的民族問題,蜀漢在連年北伐的同時,還要對付南方的叛亂,國力消耗可見一斑。

戰役影響

南中已平定,東吳劉闡亦從交州回到吳國,打消接管的念頭。而諸葛亮則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将領統領,有人曾勸谏諸葛亮留兵鎮守,但諸葛認為這有三不易。

第一:“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

第二:“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

第三:“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最後,諸葛亮平衡各條件,決定達至“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任李恢為建甯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隻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漢亦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為五部,号為“飛軍”,非常勇猛。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置五部都尉,号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說法。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系很差;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于是夷人漸漸臣服屬于朝廷,建立起夷、漢并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南人的小規模叛變雖然沒有停止,但相較東漢時期,南中卻相對的平穩,而多次叛亂亦被馬忠、李恢、呂凱等快速平定

主要人物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

孟獲,中國三國時期南中少數族首領。系三國時期蜀漢益州建甯郡(今雲南晉甯東)大姓。生卒年不詳。後官至禦史中丞。蜀先主劉備死的前後,孟獲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漢,并誘煽夷人同叛。據《漢晉春秋》有載:其時蜀南夷帥作叛,諸葛亮來到南中,百戰百捷。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向為本地的夷、漢所服,于是務要生擒他。後來諸葛亮果然擒孟獲于盤東。

事件地點

黃承宗先生指出,關于“七擒孟獲”的地點,據《滇元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裡。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甯府地。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從這些地點的分布來看,覆蓋雲南省内的廣大地區及四川省部分地區。從交通情況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馬匹馱運。諸葛亮的南征開始于建興三年春,平定完叛亂班師回成都是秋天。從成都出發,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處,已經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剩下的時間,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點,更談不上還要在七個地點都要打仗。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荒誕不經。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上一篇:美墨戰争

下一篇: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