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

七堇年

中國當代女青年作家
七堇年(1986年10月5日-),本名趙勤,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國當代青年作家。[1]七堇年原名趙勤,筆名七堇年,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曾經是上海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作家,2010年夏天與柯艾公司合同期滿并退出。七堇年2002署名發表《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并入圍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開始嶄露頭角。2006年,她在二十歲的時候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大地之燈》,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獲得矚目。2008年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瀾本嫁衣》;其後有《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塵曲》等文集出版、再版。2010年榮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2013年,第三部長篇小說《平生歡》問世。2014年獲紫金·人民文學之星長篇小說獎。逾十年來,七堇年的寫作不斷趨于成熟,以風格獨特的洗麗文筆著稱。2014年起逐步開始涉及編劇、翻譯等領域,2015年主編岸口系列第一輯《近在遠方》,翻譯愛爾蘭作家克萊爾·吉根的短篇小說《寄養》,出版文集《燈下塵》。
    中文名:七堇年 外文名: 别名:山荊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泸州 畢業院校:香港浸會大學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被窩是青春的墳墓》 主要成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性别:女 星座:天秤座 學曆:碩士研究生

人物經曆

2002年,七堇年寫下了第一篇文字《被窩是青春的墳墓》。

2003年,受到《我與地壇》的影響,執筆寫下了《北方》《幻聽》《故城》《昨天》奠定了七堇年的作品特點。

2003年,寒假之前赴上海參加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複賽(此前以《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一文入圍初賽),并以《睡在路上》一文獲一等獎。

2003年,受到在創辦《島》書系的郭敬明關注,受邀開始為《島》《最小說》供稿,以《遠鎮》等文章樹立獨特風格,受到讀者喜愛。

2005年6月之後,高考敗北,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于是改進天津外國語學院。

2006年,寫下第一部最具七堇年個人特色的長篇小說《大地之燈》。長期供稿于《島》《最小說》刊物。

2007年開始,連續出版《大地之燈》《被窩是青春的墳墓》《瀾本嫁衣》《少年殘像》等作品。

2009年,出任榕樹下第一社團“單行道”名譽社長。

2009年9月,赴香港浸會大學,攻讀新聞傳播專業碩士。

2010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并與柯艾期滿後未續約,離開郭敬明團隊。同年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

2010年10月,出版《塵曲》。

2013年9月5日,任成都作協副秘書長,《青年作家》執行主編。

2013年12月,暌違五年推出新長篇小說《平生歡》,并在國家級文學雜志《收獲》上發表。

2014年,獲“紫金·人民文學之星”長篇小說獎。

2015年3月,出版主編文集《近在遠方》。

文學特點

以成長為主題,注重反思和救贖

七堇年熱衷于書寫成長的諸種疼痛與記憶。她的小說到目前為止,始終都在圍繞成長的主題展開。這是七堇年的小說最明顯的精神标記,也是她有别于其他“80後”作家的地方。雖然說,很多“80後”作家都在寫成長之痛,但成長于七堇年而言,仍有不同一般的意義。在七堇年的筆下,成長不僅僅是噩夢,還是自我的反思和救贖。在“80後”作家中,七堇年是為數不多的寫出了成長過程中的疼痛與反思的作家。

七堇年的成長叙事充滿了辯證的理性之光。《大地之燈》(2006)是七堇年寫的第一部長篇;連同2008年出版的《瀾本嫁衣》,截至目前,她的長篇隻有這兩部。但僅這兩部就已奠定了七堇年在“80後”作家中的地位。《大地之燈》是七堇年十九歲前後寫成的作品。相比同時代的“80後”作家遊離于時代和曆史的傾向,這部小說的突出之處在于,它把個人的成長放在時代、宗教和文化的背景中展開,因而别有深度和力度。

這一成長的模式在她的其他小說如《瀾本嫁衣》和《塵曲》中都有延續。《大地之燈》圍繞主人公簡生展開了對一家三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長過程的叙述。雖然說三代人的經曆各異,但在對孤獨和創痛的感受方面彼此相似;所不同的是,因為三代人身處不同的背景,其具體形态和表現不一樣。

簡生的母親素清,青少年時代恰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她的青少年在失落、被欺騙、理想的破滅和感情的受挫中度過,這樣的創傷記憶決定了她日後冷漠和扭曲的性格,她同兒子簡生之間的矛盾也莫不與此有關。簡生是她返城時遺落在鄉村的骨肉,後來被她接回城裡帶大;他們之間因各自性格上的差異與互不理解而互相傷害,仇隙漸長。

多方面多角度描寫,文字趨于成熟

在《大地之燈》中,作者在簡生和母親之間設置了一個第三者“淮”的形象。這是一個在年齡上幾可以做簡生母親的女子,但她和簡生之間是一種亦師亦友而有暧昧的關系。在小說中,這是一個功能人物,她充當的是簡生母親的替代和補充,以幫助簡生順利地成長。故而在她身上集合了所有美好女性的完美品質,慈母和情人應有的品格都在她身上呈現出來:她美麗、大方、溫柔、體貼和善良;她既浪漫,又現實;既有母性,又善解人意;她默默奉獻,不計回報。

雖然說,這是一個想象中虛構的人物形象,但因為其在簡生“成長之痛”的叙述中充當的獨特角色,很值得被分析。但七堇年也知道,這樣的想象,其實隻是一廂情願。在稍後的《瀾本嫁衣》中,她放棄了這樣的想象,開始直面成長過程中殘酷甚至殘忍的一面。相比《大地之燈》的純淨與希望,《瀾本嫁衣》則彌漫着血腥和絕望。風格上的截然不同,很難想象這兩本書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但細細讀來,仍能看出兩書之間内在的精神上的關聯。應該說,在《大地之燈》中,雖然作者也看到了成長中的艱難和觸痛,但她更願意相信因了這“大地之燈”的照耀,成長便不再是噩夢和不堪回首;但作者十分清楚,“就像心之大地,朵朵光亮都是隻呈現給别人看的華麗。那些間隙中的一塊塊黑暗,隻能等待自己去消融。”(《大地之燈·後記》)“黑暗”不會因為“燈”的存在而“消融”,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地之燈》正是這“呈現給别人看的華麗”,而《瀾本嫁衣》則是留給自己咀嚼和“消融”的“黑暗”。

文學風格偏向嚴肅,屬治愈系青春文學

七堇年文學風格比較“嚴肅”。七堇年的文字中處處體現着思想成熟的細膩和靈性,雖然被稱為“後安妮寶貝時代”的代表,不過不同于安妮寶貝的自白似的慵懶和漫不經心,七堇年的文字相對于同時期作家顯得更加沉穩,通透直白,是80後治愈系青春文學作家代表之一。

從成名作《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開始,以關注青春成長為題,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了對世界成熟的思考,風格受史鐵生影響頗大,偏向深邃沉靜,又有魯迅、馀華的淩厲尖峰。厚實的文字,銳利的語言是七堇年作品風格之一,作品中也不乏顯出黃碧雲、張愛玲等的影子,相似的老辣和冷峻,相似的女性關注,《藍顔》、《碧雲女子》、《瀾本嫁衣》、《生如夏花》等均是代表;當然也有對上一輩人物的刻畫和描寫,對時代苦難的自我理解,《遠鎮》、《大地之燈》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七堇年的作品多給人以沉重悲劇的色彩,家庭環境導緻七堇年比同齡人更加早熟。個人文化積澱與經曆在作品中有很大的體現。第一部長篇小說《大地之燈》内容關注生死、宗教、信仰與情感。《大地之燈》中也不難看出台灣女作家簡桢對于七堇年的影響,對簡桢作品的引用,七堇年在《大地之燈》之中用的尤為甚多。《大地之燈》的每一章節開始的序言中都有簡桢作品的語句,或節選自《四月裂帛》或是《落葵》等作品。

從七堇年的作品中也不難看出作者自己的成長經曆與感悟。如《大地之燈》中再現小資化的西藏,《瀾本嫁衣》中美麗的伊斯坦布爾,《遠鎮》中展示的美麗新疆等都是個人遊曆的基礎;而在小說《瀾本嫁衣》、《平生歡》中除了私人化的記憶也包含了衆多80後的青春記憶和普世素材,巧妙地把握了文學與市場的關系。

七堇年的作品中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人文關懷,擅長人物的内心獨白和時代感的塑造,人物素描清淡卻又回味悠長,現實主義風格濃烈,悲喜劇交織,筆觸輕盈而内容沉重。

成長類型小說,敢于展示青春的真實

在七堇年的作品中,寫于十六歲前後的《被窩是青春的墳墓》(2007)雖多少顯得幼稚而有點虛張聲勢,但就其在她的創作曆程上的意義看卻不可不提。這是作者早年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遠鎮》、《藍顔》等常被評論者提到的作品,共計17篇。就它們表現的内容而言,這是成長期的少女關于成長的心路曆程的寫照,“記錄這旅途的大部分文字,從高一到高三畢業,用了整個成長的時間來完成它”(《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自序》),裡面充滿了成長期的少年所特有的困惑、苦悶和思考。想要充分認識青少年的成長曆程,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它們在認識上的價值表現在,看似充滿“種種矯情”的文字,表達的卻是“真實而切膚”的“體會”。七堇年一方面對青春期的種種苦悶、“痛苦”和“殘酷”賦以“傾訴”的語調,感情雖略顯誇飾,但十分誠摯;一方面又對成長中青春諸種命題保持自省和自審的姿态;這種既非沉湎亦非僅僅審視的矛盾姿态,使得成長和青春在七堇年的筆下已然成為審美的對象。成長和青春不僅僅是表現的主題,也是審美的對象。而事實上,成長之痛在七堇年這裡還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在她看來,成長之痛既不可避免,又多有矯情和想象虛構的一面:它雖非虛妄,但往往在無意間被青少年誇大,因而成長也就意味着對疼痛的自戀和最終揚棄的過程。

可以說,七堇年是“80後”作家中難得地賦予成長的主題以美感的人。這樣一種姿态,在她的一篇散文中有極為精彩而形象的表述:

正因為此,收在這部集子裡的作品,在文體上既非散文亦非小說。就單篇來看,其中大多歸屬于散文的範疇,因為它們以叙述者“七堇年”的口吻叙述,真實感很強,并非虛構類的文體(其中有些,比如《遠鎮》至多隻能算是自傳體小說)。但就整體而論,它們又非小說莫屬。

因為,這整個一部作品集,都在塑造一個叫作“青春”和“成長”的主人公形象。集子裡一篇篇看似無序而瑣碎,其實是七堇年“賦形”“青春”以不同的側面和投影,合起來是一個立體、豐滿的形象。可以說,在《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七堇年創造了一種打破了散文和小說的邊界、介于它們之間的新的文體形式,或可稱之為“散文體小說”,這是七堇年的獨有貢獻。遺憾的是,她以她無意識的行為投入真情完成了這一創造;一旦她明确意識到這一點時,已意味着昨是而今非。

個人榮譽

2003年榮獲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2010年榮獲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

2014年榮獲第二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長篇小說獎

人物評價

七堇年,80後中罕有的嚴肅文學派作者,後安妮寶貝時代的代表作家。其文風成熟穩健,阒靜通透,充滿靈性且藝術感極強。在她看來任何藝術形式的終極追求都是表達内在外在的美,由此反對以詞藻堆砌為由批判年輕作者的表達。她說,在對語言美的盲目回避漸成潮流時,還沒有能力做到筆緻極簡包容萬象時,以為選擇了粗劣無趣的平白叙述就是所謂大氣,或許才是可笑。——《人民日報》

以前一直覺得青春寫作很膚淺,七堇年的文字讓我覺得中國的青春寫作有了新希望。——陳曉明(文學評論家)

有同齡人所沒有的成熟,無論是文章的立意還是文字本身的高度都勝于同期作者。——郭敬明(80後青春文學作家)

青春文學新秀七堇年,首部長篇小說《大地之燈》發行不到半年,就被美國的出版公司看好,将于9月底在美國面世。美國出版人認為,《大地之燈》囊括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背景和時代苦難,“令人驚歎”。——(來自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由第15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獲悉)

頒獎詞:七堇年的文字細膩、孤絕,表面松散,質地緊張,貌似單薄,但風格強烈。她所整饬的生活肌理,充滿同代人的焦灼和貧瘠,那幅斑駁的容顔背後,照見的也是個體失去信念之後的無力。人生隻是歧路,内心業已淪陷,生之快樂與死之悲哀,純真和污穢,面對這種新的青春供詞,出版于二〇一〇年度的《塵曲》,不再是輕淺的自憐與合唱,而是七堇年對生活所作出的一次低沉抗議。

向死而生,向絕望索取希望,向生命的喧嚣要求潔淨的心情,《塵曲》所昭示的風格,悲傷,猶疑,心事重重,有時還顯得過于華麗,但它的寫作意義不可代替。欣賞她作品中體現的平衡意識和情緒控制。路還很長,有這麼悠着點的姿态,未來可以走遠。——嚴峰(評論家)

上一篇:郭應泉

下一篇:飛燕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