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兒的忏悔

一個世紀兒的忏悔

自傳體小說
《一個世紀兒的忏悔》是缪塞的一部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悲觀主義、缺乏理想、缺乏行動決心的青年人的悲劇。“世紀病”一詞即由此小說而得名。《一個世紀兒的忏悔》這部小說共分五部,第一部寫花花公子奧克塔夫在一次宴會上發現他的情婦和自己的一位摯友有奸情,于是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從此對一切都持以懷疑的态度。為了彌合心靈的創傷,他開始了放蕩不羁的生活,從此染上“世紀病”;第二部寫染上“世紀病”後,奧克塔夫和他的朋友們整日縱欲,精神萎靡;第三部到第五部,寫了奧克塔夫認識了美麗的布裡吉特,以及與布裡吉特的愛情悲劇。
    書名: 别名: 作者:[法]缪塞 類别:世界名著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頁數:232頁 定價: 開本:大32開 裝幀:平裝 ISBN:9787020071616 作品名稱:一個世紀兒的忏悔 外文名稱:Confession of a Child of the Century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價格:¥15.00 發表時間:1836年 語種:中文 字數:190000

内容簡介

英國搖滾明星皮特·多赫提(Pete Doherty,31歲)即将奉獻銀幕處子秀,他将在法國女導演西爾薇·維爾海迪的新片《一個世紀兒的忏悔》(The Confession of a Child of the Century)中扮演法國詩人、小說家缪賽,而與他演對手戲的是法國著名女演員夏洛特·甘斯布(39歲)。

這部新片改編自塞缪發表于1836年的同名自傳體小說,主要講述青年缪賽與年長6歲的著名女作家喬治·桑之間的羅曼史。

《一個世紀兒的忏悔》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對社會不滿而又無意反對、面對黑暗現實存幾分嘲諷又帶幾分厭棄、半是自由追求半是沮喪頒唐的浪蕩子形象。“世紀病”一詞即由此得名。1999年,由伯努瓦·馬吉梅與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戀戀紅塵》(原名《世紀兒》)也是改編自該著作。

《一個世紀兒的忏悔》由法國、英國和德國合拍,将于明年1月開拍。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缪塞生于19世紀初,屬于拿破侖時期的一代人,拿破侖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戰功鼓舞着法國青年,他們覺得通過個人奮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就可以取得成功。但當拿破侖兵敗滑鐵盧,波旁王朝的複辟給予這些青年沉重的打擊。他們從小建立的價值觀、夢想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均已不複存在,他們對眼前的現實世界無法接受,感到無處落腳。夢想破滅了,随之複滅的是一代人的理想與希望,面對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他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世紀兒的忏悔》中奧克塔夫那代人患病的社會背景。

個人背景

缪塞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崇拜拿破侖,他五歲時曾和母親一道為拿破侖在滑鐵盧的慘敗而痛哭,長大後為拿破侖時代的一去不複返而惋惜和頹喪。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對盧梭及其思想的敬仰:崇尚獨立自由,蔑視王權和神權。這些性格特點都在小說裡留下了印記。他與小說的主人公奧克塔夫一樣,性格敏感而脆弱,感情豐富而不穩定,自我放任,目空一切。

他年輕時也好酒色。奧克塔夫與皮埃爾松夫人的愛情故事就是缪塞和喬治·桑的一段戀愛經曆。他們于一八三三年六月第一次見面,那時缪塞二十三歲,喬治·桑二十九歲(分别與奧克塔夫和皮埃爾松夫人的年齡相仿),兩人見面後立刻産生了深厚的友情,友情又很快發展為熾熱的愛情,年底兩人去意大利威尼斯旅行,缪塞病倒,喬治·桑與他的醫生發生了暧昧關系(類似奧克塔夫的初戀悲劇),于是開始了一連串的争吵、分手、和解,最後于一八三五年底徹底分道揚镳。

1834年3月的某一天,缪塞離開威尼斯,獨自一人回到巴黎。痛苦,又帶着些許快樂。痛苦是因為離開了自己心愛的情人,快樂是因為他自以為犧牲了自己,卻成全了愛人的幸福。他因這種殉道者的精神而倍感欣慰。8月,當喬治·桑和新情人回到巴黎時,缪塞給她寫了一封信:“我不會死,除非我寫出關于你我的書,尤其是關于你。

不,我美麗聖潔的愛人,我決不會讓你躺在一片不知你為何人的冰冷的土地上。不,不,我以我的青春、我的才華起誓,在你的墓上,隻會開出聖潔無瑕的百合花。”在另一封信中,他說道:“後世提到我們的名字的時候,将會像提到那些永垂不朽的戀人的名字,他們都是兩個人卻隻擁有一個名字,像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愛麗絲與阿貝拉爾。”随後發生的事情也證實了缪塞的預言,在接下來的幾代人中,兩人的故事廣為流傳,受到了極大關注。

人物介紹

奧克塔夫

表面上看奧克塔夫過着富足狂歡的生活,每天留連于各種沙龍,舞場之中,他和他身邊的朋友每天都上演許多風流韻事。終日狂歡沒有使他獲得快樂,反而讓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他變成了意志消沉,極度頹廢的青年。

如果奧克塔夫滿足于這樣的生活,那麼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無聊的巴黎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而己。“我越是參加這類聚會,就越是感到憂煩。”“在這方面所具有的好處—假如能有這麼點好處的話—就是這些虛假的歡樂其實是痛苦和酸楚的種子,使我疲憊不堪,難以為繼。”奧克塔夫引用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的原話,表達自己内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缪塞以“世紀病”來概稱他筆下人物奧克塔夫的病态情緒。缪塞清醒地認識到他筆下的奧克塔夫是病态的,他用細膩的心理刻畫描述了主人公苦苦掙紮于矛盾心情的狀态。

奧克塔夫的思想顯然有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洗禮的痕迹,他毫不留情的指出社會就是窮人被富人壓迫,而打着博愛旗幟的基督徒是一群騙子。奧克塔夫對于他的所見所聞常常進行冷靜、理智的分析。他看到的是貧苦的人可以為了一塊面包讓人用手槍射擊自己,女人們都在賣淫,男人們都在尋找快樂。他熱愛自由,向往自由,盡管他出身貴族,但有一定正義感,富有同情心,同情被壓迫、被剝削的窮人。他也有過追求,每天早起他都問自己要做什麼,顯然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生活狀态是不滿意的。“我沒有任何職業,也沒有任何事情可做。”

他曾經學過醫學和法律,卻下不了決心從事哪一種職業。在銀行幹了半年,卻因為吊兒郎當,隻好辭職。曾進行廣泛的學習,但都很膚淺,他坦白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愛過所有詩人,但是由于他的生性很容易受到感動,所以他認為最後的一個最有本領因而厭棄了先前的其他詩人。我們看出奧克塔夫是個興趣不定,很容易見異思遷的人。這個性格弱點足以讓他終生一事無成。偏偏他的内心又是纖細、敏感、脆弱的,有些神經質的。一點小事都能讓他感動得流淚,一點不愉快又能讓他發狂,這使得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無所适從。

布裡吉特對奧克塔夫的愛情真摯而熱烈,對奧克塔夫暴戾乖張、反複無常的行為百般容忍。但她的愛情并不幸福。她做了奧克塔夫的情婦,為了應付他的各種狂妄,表現了極大的忍耐心。當他要她象放蕩的妓女那樣愛她,她就違心地喬裝打扮自己,“内心不無痛苦地裝出一種媚态”,強作笑臉:“我這個樣子合你的趣味麼?”小說寫道:“後來,在這種不自然的快樂中,當她向我轉過臉去的時候,我從背後看見她無意中打了一個寒戰,使得她插在頭發上的那些可憐的花兒顫動起來。”道似無聲勝有聲,這一“寒戰”,這一“顫動”将比莉斯凄慘受傷的血淋淋心靈,和盤托在了讀者面前,使人不禁為之淚下。當他們分手前,她被逼急而象打開閘門的水壩發洩出的悲憤心聲,更是她完美無瑕的純潔心靈的展現,使她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豐滿。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後人往往關注于缪塞與喬治·桑的愛情故事,但本書真正的文學價值卻在于作者對“世紀病”這一種文學概念的深度刻劃。故事中本該美好的愛情卻由于主人公無法痊愈的心靈創傷而以分手收場。作者将這一切歸因于“世紀病”。

“世紀病”反映的是一代人的精神狀态,他們孤獨、憂郁、冷漠、苦悶,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他們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快樂的源泉,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世紀病”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背景中産生的。當社會在短時間内發生重大變化時,一代人的心理可能因經曆巨大變遷而産生某種不适應,從而引發情感的沖突。19世紀法國大革命以及後來的帝國複滅使得法國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世紀病”這個重要的文學概念。

純真的愛情會使人變得美好和崇高,但在“世紀病”彌漫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純真的愛情同一切美好和健康的東西一樣,受到扭曲和摧殘。但是,在她胸前的小十字架面前,他終于忏悔必生,最後在現實面前退卻,遠離她而獨自尋求所謂新生活。透過這一愛情悲劇,作者深刻地揭示出“世紀病”對人性的毀滅。在愛情悲劇中,也蘊含了缪塞對七月主朝統治階級的悲憤控訴和有力揭露。

“世紀病”不隻存在于19世紀,不隻存在于法國,不隻存在于文學作品之中。這樣的一種對現實不滿,對未來絕望,孤單、仿徨、無措的精神狀态在現代社會也同樣存在。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藝術特色

作品的藝術特色之一是結構巧妙,構思獨特。把“世紀病”作為藝術構思的中心,圍繞它來謀篇布局,使整個故事顯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不僅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本質,而且顯示出作者匠心獨到的藝術構思。

作者用第一人稱叙事的手法,很有助于小說進行成功的心理描寫。由主人公自己來叙述,使于把人物内心的感受,細微的心理活動和詳盡的變化過程和盤托出,從而活生生地展示主人公沃達夫的内心世界,這就突出了他感染“世紀病”的性格特征。奧克塔夫的描寫充滿了全書的字裡行間。作者一方面描寫這個“世紀兒”覺得過去光榮的舊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現實社會庸俗、自私、黑暗,使人強烈不滿、另一方面寫他又看不到未來的光明前途,因此心中産生了無法形容的憂郁之情。由于彷徨,懷疑一切,最終堕入絕望的泥潭,過上了頹廢縱欲的荒唐放蕩生活。他渴望愛情,但又懷疑愛情,熱戀布裡吉特,卻又不信任她的忠實,以至于走途無路,陷于困境。作者細緻地刻劃了他這些矛盾的心理狀态,揭示出心理活動過程。

本書目錄

出版說明

譯者前記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本書前言

阿爾弗萊·德·缪塞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一八一0年十二月十一日誕生于巴黎的一個舊貴族家庭,一八五七年五月一日在巴黎逝世。缪塞在他短短的一生中,除了詩篇外,還寫過不少成功的戲劇和小說,發表過一些引人注意的有關社會、政治和文學、藝術的論文。

缪塞生活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之後,拿破侖第一的第一帝國的興起和崩潰(1804-1815),路易十八兩次複辟(1814-1815),查理第十登位(1824),七月王朝(1830-1848),以及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時期(1848-1852),而他的最後幾年則是拿破侖第三的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曆史上這短短的幾十年間,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充滿了革命和反革命的反複鬥争,政局變化異常迅速,這一切不能不給敏感的詩人留下深刻的影響。

缪塞的文學活動,是從參加以雨果為首的進步浪漫主義團體“文社”開始的,而後來他在文學方面的活動則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浪漫主義派中富有才能的詩人,他的戲劇對促進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和運用散文寫戲劇,對擴大戲劇的領域,都有不少的貢獻;他的小說,在創建法國浪漫主義心理小說和為法國近代小說開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值得重視的。

缪塞的詩歌有着深刻動人的抒情風味和對内心生活的精确分析。他的戲劇和小說,盡管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不夠全面,對資産階級的政治制度也隻提出了批評和諷刺,而沒有觸動到它的基礎,但是通過個人情感的抒發,以及對法國社會某些階層人物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面貌,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特别是他所刻意描繪的所謂“世紀病”,在今天來看,還可以令人感覺到當時社會的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的彷徨和痛苦。

從創作過程來看,缪塞很早就接受了浪漫主義的美學觀點,勇敢地打破了古典主義詩歌的陳規舊律,成為詩歌的革新者。他和雨果、戈蒂耶等著名詩人一起,給予當時的貴族思想和在文學上表現貴族觀點的古典模仿者以猛烈的打擊。一般說來,他初期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的傾向和諷刺資産階級現實的精神。

但是,三十年代末資産階級反動勢力的勝利和人民運動的衰落,對他起了消極的影響,使他的精神日益空虛,生活也越發不正常,他的創作也就越來越陷于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并且開始趨向于對現實妥協。到了四十年代末期,他的健康越來越壞,精神日見衰退,幾乎再也寫不出任何重要的作品。一八四八年及以後的事件,都沒有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一八四七年,缪塞以前寫的劇本突然流行起來,一八五二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但這時候已經接近他生命的黃昏了。

從缪塞的生活和思想發展過程來看,可以說兩者都是充滿深刻的矛盾的。在生活上,他一方面譴責資産階級的堕落腐化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自己又沉溺在這種生活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他曾經企圖在其中找到所謂自由的愛情和個人的幸福,結果得到的卻是無情的欺騙和冷酷的譏嘲。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反對舊的貴族社會道德,一方面又與當時已居于統治地位的資産階級現實格格不入。他既看不慣資産階級社會充滿庸俗、醜惡、自私和卑劣的風氣,卻又擺不脫這個現實。結果,便往往事與願違,無法給自己找到光明的前途,徒然發出生不逢時的哀歎。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從反抗開始,其中免不了也有尖銳的個人矛盾和自我鬥争,終于逐漸走上了和現實妥協的道路。

他初期詩歌中明顯的反封建思想和樂觀精神,以及他後來作品中所表現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正是這種矛盾發展的真實反映。

他的長篇自傳體小說《一個世紀兒的忏悔》(1836),由五個部分構成。

據說,作者當初原打算隻寫前三部,其餘兩部是在作者的哥哥保爾·德·缪塞的堅持下,才續寫成的(事實上前三部可以獨立成書,浪漫主義批評家聖伯夫也認為小說到此為止要好得多)。在小說的第一部,作為序幕的第一、二兩章中,作者概括和分析了拿破侖帝國崩潰後,波旁王朝複辟、封建反動勢力重獲勝利時法國的政治形勢、思想動态和社會風習,指出了在這一時期内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所面臨的現實。他們覺得過去光榮的舊時代已一去不複返,目前的社會充滿庸俗、自私和黑暗,令人無法忍受,卻又看不到未來的光明前途。因此在他們心中便産生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憂郁情緒。他們彷徨無主,懷疑一切,最後陷于悲觀失望的深淵,隻好染上當時社會的惡習,以頹廢縱欲的荒唐行為來打發他們的青春。這便是作者所謂染上了“世紀病”的“世紀兒”所遭到的悲慘命運。

作者在這裡企圖揭露“世紀病”的實質。所謂“世紀病”,它之所以産生,實際上是由于理想的喪失,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已成為對啟蒙思想和大革命在人民心目中所引起的希望的辛辣諷刺,這就是造成這一代資産階級有知識的青年悲觀失望的根本原因。作者并企圖說明所謂“世紀兒”是怎樣一種人物,以及他們在人生中所遭受的是怎樣一種痛苦。小說主人公沃達夫(一般認為他就是作者本人)便是作者要通過他來描寫出自己的時代和所屬階級的一個具有典型性的人物。

這位青年主人公原是巴黎的一位花花公子,借父母的餘蔭過着悠閑的寄生生活,他在一次宴會上無意中發現他所熱愛的情婦對他并不忠實,精神受到莫大打擊,于是對一切都采取了懷疑的态度。為了擺脫失戀的痛苦,他投身于放蕩生活的漩渦中,這便是他所謂染上“世紀病”的開始。

書中主要人物除沃達夫外,還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比莉斯·比埃松太太。一般認為她就是喬治·桑的化身。大家知道缪塞和喬治·桑的戀愛是一場悲劇,但是它對缪塞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過很大的影響。比莉斯性情溫柔,心地純良,是一個具有宗教情操和稍微帶有宗法思想的知識婦女。她愛好音樂、歌唱,喜歡花兒、鳥兒,和她的老姑母過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僻靜的鄉間,遇到了這樣溫靜文雅的人物,曾經在熱鬧的歡樂場中遭到失戀痛苦的沃達夫,不久便對她發生了愛情。最初她裝作不知道他的心事,後來卻有意回避他,也許是借此來考驗他的真誠。最後在一次林中散步時,她終于對他洩露了自己的愛情。

在第三部的末尾一章,作者以無上的熱情和最大的歡樂心情,歌頌了愛情的勝利,表現愛情的無比威力,它使得一對相愛的戀人“對一切不相幹的事物第一次予以關懷”,使他們從此“隻以快樂的心情去看待一切”。在這部小說的第一、二兩部裡還有若幹生活插曲,作者對當時法國資産階級社會的荒淫無恥和醉生夢死的生活,作了無情的揭露,例如戴尚奈和他的朋友們終日尋歡取樂,狂飲縱欲,并把自己的情婦當作物品般拿來任意贈送朋友。

同時作者對當時下層社會的可憐人物的悲慘生活和不幸遭遇則寄與同情,例如作者描寫了沃達夫對一個淪為娼妓的裁縫姑娘的不幸命運深表同情。至于小說主人公沃達夫和他的親密朋友戴尚奈的兩次長篇對話,更充分顯示了在當時社會矛盾影響下所形成的犬儒主義人生觀、懷疑主義以及悲觀主義思想。這些人物在那時候的資産階級青年知識分子中間确是具有典型性的。

從本書序幕部分,我們還可以看出缪塞對于他所處時代的感覺非常敏銳,對于事物的觀察也十分深刻,他能夠看出那時代的某些特征,而且具有概括和分析曆史事件的才能。對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曆史人物也能作出冷靜而正确的評價。例如他對拿破侖本人有時很向往,把他比做恺撒,但對他的窮兵黩武政策卻加以譴責,他指出這位皇帝為了要做“全世界的主人,或隻是半個世界的主人”,竟讓歐洲七個民族互相厮殺,使千百萬人民遭受浩劫。他還指出拿破侖“為了能夠橫行世界”,要“法國每年……貢獻三十萬青年”,“而最後他本人也不免在一個荒涼的孤島上,在一個小山谷中的一株垂柳下,走到了自己的末路”。

缪塞指出法國王朝的複辟是歐洲反動勢力最猖獗的時期,當時所有歐洲最反動的勢力都集合起來,組成了“神聖同盟”以鎮壓和奴役歐洲人民:“聽到他跌倒的聲音,那些垂死的國家便從它們的病床上再度站起來,并且伸出了它們的鈎形的巨爪,所有的大蜘蛛都一起走來宰割歐洲,把恺撒的紅袍給自己改成小醜的戲裝”。他還指出王政複辟不但未給人民帶來自由,而是适得其反。當人民在聽一個“手裡拿着一張國王同人民雙方簽訂的契約”的人在講台上高呼自由的時候,竟然“感動得發抖;但在回家的途中,他們看見有人帶着三隻裝有人頭的筐子到克拉馬墓場去:那是把自由這兩個字說得太響亮了的三個青年人的腦袋”。

缪塞還察覺到人民是怎樣痛恨和蔑視當時的統治階級:“在這以前,人們已經看見不少人在憎恨貴族,痛斥教士,密謀反對國王;人們大聲疾呼反對惡習和偏見;但是,看見人民對這一切予以嘲笑,卻是件大新聞。如果有人看見一個貴族,或者一個教士,或者一個國王,從路上走過,那些從前曾參加過戰争的農民,就會輕蔑地搖搖頭說:‘啊!這個家夥嗎,我們曾在某時某處看見過他,他從前是另一副嘴臉的。當有人談起王座和祭壇的時候,他們就答道:‘那不過是四塊木闆做成的東西;是我們把它釘起來,也是我們把它拆掉了的。’”缪塞也深知人民對複辟政權的反動統治隻是暫時忍耐,統治階級的欺騙宣傳并未收效;而且随時有爆發為反抗行動的可能。

當有人對他們說:“人民,忘記過去吧,緊要的是耕種和服從,他們就會立即從他們的座位上站起來,接着人們就會聽到一種鈍重的響聲。那是一把生了鏽和缺了口的軍刀,在一間茅屋的角落裡被挪動時發出的聲音。”缪塞還預感到反動的專制統治終将被人民所推翻,人民必将獲得解放和自由。但這是要付出重大的代價的,因此他向生活在未來的幸福社會的人民呼籲,要他們不忘記并同情曾經為他們幸福的未來而付出代價的人們。

他說:“未來世紀的人民呵!當夏季炎熱的日子,在祖國的綠色的田野上,你們扶着耕犁在勞動;……當你們揩拭你們安詳的前額,用汗水舉行神聖的洗禮的時候,你們将會舉目遠矚你們那廣闊的地平線,在那裡,在人類的莊稼中,你們将不會看到有一莖比其它一莖更高的麥穗(着重點是筆者加的),而隻看見在黃熟的麥穗中的車矢菊和雛菊。啊,自由的人們!……請回憶回憶我們這些将不在人世了的人吧;你們會說你們将要享受的安息,是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請你們比之哀憐你們的父輩,更多一點地哀憐我們吧”。

這是缪塞思想具有積極因素的一面,但是,我們知道缪塞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他雖然預感到人民不會永遠甘受反動統治者的壓迫和奴役,自由幸福的社會必将到來,但是,面臨着王政複辟的現實他卻感到迷惘,他說:“當時的局面是如此混亂,究竟何去何從?這就是那些充滿活力和膽量的帝國的兒子、大革命的孫子們所面臨的難題。”他又說:“過去的一切已不值得留戀,因為信心已經喪盡了;未來嘛,他們是喜愛的,但是,怎樣的未來呢!就像畢馬利翁·加拉特那樣:對他們來說,未來像是一個大理石雕的情婦,他們在等候它的蘇醒,盼望熱血在它的血管裡奔流。”未來既杳不可期,“最後,給他們留下的就隻有現在了,而所謂世紀精神,黃昏的天使,它既不是黑夜也不是白天;

他們看見它坐在一隻裝滿骸骨的石灰囊上,把自己緊緊裹在利己主義者的大衣裡,在可怕的嚴寒中發抖。”面對着如此陰森的現實,他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認為:“本世紀的一切毛病都來自兩個原因,人民經過一七九三年和一八一四年,在心頭上留下了兩個創傷。過去所曾經存在的已不複存在,将來總要到來的尚未到來。”正是處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代,他感到彷徨無主,既看不慣資産階級的醜惡現實,又不願進一步像喬治·桑那樣走向民主革命的道路,這是缪塞在思想上發生無法克服的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他思想上消極性的一面。

從小說的第三部起,作者開始描寫沃達夫和比莉斯的戀愛生活,特别是在最後兩部更集中描寫了他們愛情生活的細節;書中主人公沃達夫一方面熱愛他的情人比莉斯,同時又懷疑她對自己不忠實;他一方面向她要求純潔的愛情,但又不滿足于這種愛情,反而責備比莉斯不能像他過去接觸過的放蕩女人那樣來愛他,這都是他無力擺脫過去從放縱生活中受到的不良影響的結果,終于在他身上發展為一種變态的戀愛心理,從而使兩人的愛情生活充滿風波,他折磨了情人,也折磨了自己,使彼此都陷于痛苦的深淵,他既不能正常地愛她,又不願意失掉她,因此企圖以殺死愛人來擺脫痛苦,但是他終于在現實面前退卻了。

四缪塞的文學活動是多方面的,并且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成就,他不但在法國文學史上發生影響,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當他的戲劇《任性》在法國首次上演獲得成功時,戈蒂耶曾着文加以頌揚。巴爾紮克在他的《論文學、戲劇和藝術的信》中評論缪塞的小說時,也曾指出缪塞作品的優點,承認他是确有才的作家,盡管他同時也指出了缪塞反映社會的面貌不夠全面。左拉在談到缪塞的文學活動時,則指出缪塞是法國偉大作家的繼承人,認為他繼承了拉伯雷、蒙田、拉封丹的遺産。在俄國,普希金曾經對他的初期詩歌集《西班牙與意大利故事》表示欣賞。普列漢諾夫在《藝術與社會生活》一書中曾引《一個世紀兒的忏悔》中的段落作為說明法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最生動的文獻。

缪塞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他的生活和思想都有矛盾,那是不足為怪的。正是由于這種矛盾沖突的結果,産生了缪塞的戀愛悲劇和人生悲劇。就他和喬治·桑的戀愛悲劇來說,其首要原因,無疑是由于思想分歧,兩人性格的不同還是其次。事實上,盡管在反對資産階級現實方面,尤其是在反對資産階級婚姻制度上,他和喬治·桑有着共通之點,但喬治·桑卻由于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進步力量的必然勝利具有信心,而缪塞則由于他的懷疑主義、悲觀主義日益嚴重,不但對于改革社會的理想缺乏熱情,甚至在現實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因此兩人愛情的破裂,乃是無可避免的。

至于缪塞的人生悲劇,主要是由于他面對資産階級的醜惡現實時,無力邁步前進,這是他對資産階級革命後的現實發生幻滅的結果。他沒有看出,變革社會和推動曆史前進的主要任務已落在當時業已登上曆史舞台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肩上,相反,他對勞動人民反對統治階級的行動卻顯得畏懼。他甚至對勞動人民反抗暴政的正義行為有錯誤的看法。因此,這就阻塞了他通向新生活的道路,從而注定了他那悲劇性的一生。

缪塞的這部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名着的小說《一個世紀兒的忏悔》,除了思想方面的價值以外,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也是應該肯定的。與他同時代的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聖伯夫曾在《兩世界雜志》上着文說:“這本相當富有戲劇性的小說,結構很藝術,筆調輕盈,色彩鮮明,并且充滿了激情”。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極其深刻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對主人公在當時社會矛盾影響下形成的變态心理刻畫入微,忠實地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情,因此能夠深入地表現沃達夫和比莉斯這類人物的悲劇關系,使作品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但是,沃達夫的戀愛心理,不過是資産階級的變态的戀愛心理,他的多疑善妒、憂傷痛苦,又是與他的資産階級個人占有欲分不開的。

盡管他反對資産階級生活中的虛僞和欺騙,但他把戀愛生活當作人生惟一的目的,實際上和資産階級的戀愛至上并沒有什麼區别。沃達夫無疑地是一個典型,但也隻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沒落的貴族子弟和放蕩的資産階級青年中的一個典型。曆史證明,處在激烈的階級鬥争的當時法國先進階級的青年,是走着不同的道路的。沃達夫感到生活沒有前途,那是很自然的。他的從叛逆到妥協的發展過程,正是作者本人思想發展過程的一個影子。

歐洲十九世紀作家中有不少人的思想和作品是頗為複雜的,而缪塞也正是其中的一個。高爾基在論述十九世紀歐洲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和進步浪漫主義作家的時候,曾經指出:“他們都是自己階級的叛逆者,自己階級的‘浪子’,被資産階級毀滅了的貴族,或者是從自己階級窒人的氛圍裡突破出來的小資産階級子弟,這一派歐洲文學家的着作對于我們有着雙重的、無可争辯的價值。第一,是技術上的模範的文學作品;第二,是說明資産階級的發展和瓦解的過程的文獻,是這個階級的叛逆者所創造的然而又批判地闡明它的生活、傳統和行為的文獻。”這一段話對于我們正确地了解缪塞和他的作品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梁均一九六二年八月于北京

作者簡介

缪塞(1810—1857)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他以激情飽滿、想像力豐富、優美動人的抒情詩和結構精巧、風格輕快、饒有趣味的戲劇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在小說方面的成就不及他的詩歌和戲劇,但是他創作的惟一一部長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忏悔》,自一八三六年發表後即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而且在法國早已被搬上銀幕。

上一篇:蟹工船

下一篇:人是什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