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

LGBT

性少數群體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并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别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别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采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
    中文名:性少數,非異性戀者 外文名: 含義:體現同性戀社群等相關群體 英文名:LGBT 相關概念:酷兒理論 别名:GLBT,LGBTQ,LGBTQQ,LGB,LGBTI

概述

盡管距1960年代的性革命已經過去了近六十年,如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很多的國家地區,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們無法理解除了異性戀外任何一種性取向的存在,仍在拼力抵抗着LGBTQ群體的合法化。

曆史

在1960年代發生的性革命之前,社會上并沒有專門指代非異性戀的中立詞彙。最接近中立的詞彙是1860年代出現的“第三性”,但這個詞并沒有人社會上得到廣泛接受 。第一個廣泛傳播的詞彙是“同性戀”,但是這個詞在1950和1960年代被認為有貶義,所以一度被“同性愛”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

随着女同性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gay”和“lesbian”用得越來越多。女同性戀組織比利提斯的女兒(英語:Daughters of Bilitis)在1970年代提出了女同性戀社群應該更注重哪個方向的争議:即應該更關注于女權運動還是同性戀權益。由于社會上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分工被認為是父權的表現,因此男女平等對女同性戀中的女權主義者來說更重要。女同性戀中的女權主義者不參與當時在酒吧裡很流行的性别角色扮演,也避免男同性戀沙文主義;一些女同性戀的女權主義者不願意和男同性戀者一起工作。持本質主義觀點的女同性戀認為自己生來即為同性戀,傾向于用“lesbian”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性傾向,并認為同性戀分離主義和女權主義者的憤怒觀點不利于争取同性戀權益。這種态度迅速被雙性戀和跨性别人士認可,并一起尋求更大社群的認同。

在石牆暴動後的一段時間,即1970和1980年代,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皆對雙性戀和跨性别人士的接納程度有所降低。雙性戀被認為是不敢出櫃或不能自我認同的同性戀,而跨性别被認為行為偏離了人們對性别的刻闆印象。每個社群都發展出了各自的自我認同,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其他性别的族群以及如何與其他性别相處的問題,然而這些争論持續至今。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國出現。1990年代,“LGBT”作為中立詞彙被用來稱呼這四個群體以表示尊重。盡管LGBT群體内部對不同群體的接納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論,但“LGBT”一詞的使用還是被認為是包容的積極象征。盡管“LGBT”一詞沒能體現非異性戀中的所有小群體,但這些未能體現的群體通常也被認為是“LGBT”所涵蓋的一部分。總的來說,“LGBT”一詞一直盡量把被邊緣化的群體包含到該詞的意義裡。

變體

“LGBT”有許多變體用法,有些隻是改變其字母的排列順序,“LGBT”和“GLBT”是最常用的兩種。在不包含跨性别者時候,它就變成“LGB”。它也可能加入兩個“Q”來代表酷兒與疑性戀(英語:Questioning (sexuality and gender)),變成“LGBTQ”或“LGBTQQ”;加入一個“I”來代表雙性人者,變成“LGBTI”;加入另一個“T”來代表變性者,變成“LGBTT”;加入一個“A”來代表支持同性戀的異性戀盟友(straight allies),變成“LGBTA”。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進去的話,就變成“LGBTTIQQA”,不過這種用法極為少見。台灣則有“LGBTSQQ”的用法,其中的“S”指的是“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泛性戀和酷兒經常被歸類在雙性戀之下;變性人和雙性人被部分人歸類在跨性别之下,但這種歸類遭到變性人和雙性人的反對。字母的順序并不統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以“LGBT”或“GLBT”兩種,也有其它以任意順序排列的情況,但不如前兩種常見。LGBT一詞的各種變體并沒有任何政治意味,但是反應了使用者對不同群體或個體的偏好。

在美國,為了與白人主導的同性戀社群區分開來,“同性之愛”(Same gender loving)在非裔美國人同性戀群體中更受歡迎。在醫學上,“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同性性傾向。在2000年代,“性與性别認同少數群體”(Minority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ies)被引入以形容以上所有的群體。其它的首字母縮略字,如“QUILTBAG”、“LGBTetc”、“LGBTQetc”等曾被提出但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批評

“LGBT”或“GLBT”并沒有等到所有人的認同。一些人認為跨性别及雙性人和同性戀及雙性戀并不同,因此前者不應該和後者放在一起。這種觀點認為跨性别的焦點在于性别認同而與性傾向無關,而LGB群體的焦點在于性傾向或者被何種性别吸引。這種區别帶來的顯著影響是LGB群體與跨性别的政治訴求不同。LGB運動通常在于争取同性婚姻的權益以及人權,而跨性别的政治訴求不在于此。同樣,雙性人希望加入LGBT群體而合稱為“LGBTI”,但是部分人認為雙性人與LGBT群體不同而希望将他們排除在外。

與前面提到的問題相反的是,LGBT社群裡存在同性戀分離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應該與LGBTQ群體分開成立自己的社群。盡管并沒有明顯的個人或組織推動相關的提議,但這種呼聲一直都存在于LGBT社群中。有時候男女同性戀會否認任何非單性戀的存在,也拒絕承認非單性戀的平等權利。這可能會導緻公開的雙性戀恐懼症和跨性别恐懼症(英語:Transphobia)。

許多人尋求更合适的詞彙來代替現有的“LGBT”,比如“酷兒”和“彩虹”,但是這些詞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酷兒”有太多的負面聯想,尤其讓年長的人想起LGBT群體受到迫害的時期。許多年輕人也明白“酷兒”比“LGBT”擁有更多的政治含義。而“彩虹”則容易讓人想起嬉皮士和新紀元運動。

“LGBT社群”或“LGB社群”無所不包的含義不受部分男女同性戀的歡迎,一些人并不接受争取LGBT權益總與驕傲遊行聯系在一起。也有人認為将所有的非異性戀歸在一起會強化同性戀和雙性戀與其他人不同的流言。和主流同性戀活動人士相比,持這種觀點的人較少。由于異性戀缺乏對LGBT群體内部的了解,人們通常認為所有的LGBT人士都支持LGBT權益和提升性别和性傾向少數群體在社會中的可見度。

中國概況

中國目前有許多NGO是服務于LGBT群體的,例如武漢RAINBOW。武漢RAINBOW以武漢地區LGBT社群為服務對象,以提高LGBT社群自我認同,反對基于性别性傾向的歧視,倡導社會平等多元化和諧發展為目的,旨在促進武漢地區LGBT社區(尤其是青少年LGBT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倡導社會平等多元化。曾于2011年3月8日在光谷廣場組織同性婚禮,2012年5月17日于楚河漢街舉行櫃中人行為藝術,長期項目包括同志口述史、聲影随心、出櫃交流、專題講座、同志沙龍、工作坊等等。

慶祝活動

洛杉矶同性戀傳統月開幕亞裔變性者獲獎

2013年LGBT傳統月5月30日在洛杉矶市政廳前南草坪開幕,上百名LGBT社區成員以及同性戀支持者參加了慶祝活動。作為一名變性者,亞裔律師米娅山本(Mia Yamamoto)獲得了洛杉矶市長頒發的榮譽獎項,前“美國偶像”真人秀亞軍蘭伯特(Adam Lambert)也獲了獎。

據悉,2011年洛杉矶市決定将每年的6月定為洛杉矶LGBT傳統月,西好萊塢每年還會舉行大型的同性戀大遊行活動,屆時将有數以萬計的同性戀者參加遊行。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将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别認同,而産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上一篇:馬上有錢

下一篇:periodt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