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中土大戰

1066中土大戰

曆史戰争片
《1066中土大戰》(《1066:TheBattleforMiddleEarth》)是JustinHardy執導,PeterHarness編劇,KateAmbler、KatrineBach主演的一部曆史戰争片。該片主要講述了諾曼人征服英國的時代。BBC電視台4頻道于2009年5月19日播出的迷你劇,其DVD于5月25日發售
  • 中文名:1066中土大戰
  • 外文名:1066: 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
  • 其他譯名:
  • 類型:動作
  • 出品公司:
  • 制片地區:英國
  • 拍攝地點:
  • 發行公司:
  • 導演:Justin Hardy
  • 編劇:Peter Harness
  • 制片人:
  • 主演:Kate Ambler,Katrine Bach
  • 片長:150分鐘
  • 票房: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
  • imdb編碼:
  • 主要獎項:
  • 在線播放平台:
  • 出品時間:2009年

劇情簡介

衆所周知

1066年是英國的多事之秋這一年,維京人、諾曼人的鐵蹄踏遍了不列颠的河山

這一年,不列颠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浴血奮戰

這一年,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這一年,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本片以堪比好萊塢大片的手法

拍攝了1066年三場值得紀念的大戰

從編劇到演員到導演到選景都可謂完美

本片以英國平民的視角

展現了一群保家衛國的熱血青年的成長史

他們

或者幼稚懵懂

或者膽小懦弱

或者勇猛睿智

在戰争的洗禮後

他們成長為

民族的英雄!

影片劇情

電影《蠍子戰士》似乎有點指環王誘餌,以吸引更多的觀衆,但它的所有解釋的背景下顯示為“中東地球”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的地區稱為天堂與地獄,人類走過。在這方面,這是十分恰當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很死亡行軍他們在戰場上。JRR托爾金本人甚至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個時代的英國曆史上是一個偉大的交易,他虛構的工作是根據這些戰争和傳說周圍。然而,與魔戒三部曲電影的打鬥這裡的内髒和生産的CGI沒有成千上萬的士兵互相黑客位,而不是字面上幾十個臨時演員站在為廣大軍隊作戰,并做了很好的工作。這一切都令人非常殘酷和血腥的箭刺穿喉嚨,四肢被肢解和骨頭打破。

背景資料

諾曼征服戰争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争奪英國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争。這場戰争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曆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位于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颠群島組成。它懸置于歐洲大陸之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沖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曆史進程。公元前後,恺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颠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颠群島,開啟了英國曆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随後又侵入愛爾蘭。9世紀中葉,諾曼人侵占英國東北部地區,并建立自己的王國。10世紀初,諾曼人首領羅隆侵占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911年)。

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文(八字胡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承人,并于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溫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溫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

1051年,愛德華國王迫使戈德溫全家出逃,并邀請諾曼底公爵威廉訪問倫敦。次年,戈德溫父子糾集一支軍隊卷土重來,并得到英國民衆的擁護。窘急之下,愛德華隻好恢複戈德溫家族的權位。但獲勝的戈德溫卻一病不起,長子哈羅德繼承父親的王位。英國本土貴族勢力雖然打敗了外來勢力,把諾曼權貴從宮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諾曼底公爵威廉之間的一場生死決鬥。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觊觎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德華讨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于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對威廉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遊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曆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僞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位。丹麥國王出于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松散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占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颠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裡裡波尼城召開封建主會議,制定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争過程中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準備不足。諾曼底地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于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随時聽候威廉的号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銳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制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内線作戰。不利的是,由于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将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準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準備向不列颠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内,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争,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着個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着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于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隻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争中決定性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将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将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并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号角齊鳴,戰鬥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标槍、戰斧向敵人發起沖擊。

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複鎮靜,躍上另一匹馬,大聲高呼:“請大家都看着我,我還活着!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随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将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将,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占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着又橫掃北部。

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争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利,取決于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确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羅德;有周密的戰争計劃,并能在決戰中适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緻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并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争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争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自衛戰争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争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争。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