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7: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哈利波特7: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英美2011年大衛·葉茨導演電影
影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是根據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七部第25章及以後的部分改編,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終結篇。導演繼續由拍攝第五、六集的導演大衛·葉茨執導,由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特森和魯伯特·格林特等聯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7月7日在英國倫敦舉行全球首映禮。下部以3D、IMAX及2D三種版本上映,影片是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首次把整套電影以3D形式播放。電影講述哈利、羅恩和赫敏展開尋找并摧毀伏地魔永生不滅的神秘根源——分靈體的危險旅程。伏地魔的食死人奪取了魔法部、甚至是霍格瓦茨的控制權。哈利唯一的希望是在伏地魔找到他之前找出所有魂器,當他在尋找線索時,揭開了一個古老得差點被人遺忘的傳說:傳奇的死亡聖器。[1]
  • 中文名: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 外文名:Harry Potter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其他譯名:
  • 類型:冒險,懸疑,劇情,奇幻
  • 出品公司: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制片地區:美國,英國
  • 拍攝地點:英國
  • 發行公司:
  • 導演:大衛·葉慈David Yates
  • 編劇:J·K·羅琳(小說)史蒂芬‧克羅夫斯(劇本)
  • 制片人:大衛·海曼David Heyman
  •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特森,魯伯特·格林特
  • 片長:上部:144分鐘 下部:130分鐘
  • 票房:$1,341,511,219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
  • imdb編碼:tt0926084
  • 主要獎項:
  • 在線播放平台:
  • 其他名稱: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 分級:PG-13

劇情簡介

哈利進入與伏地魔意識連通的幻境,找到了一些魂器,但也讓伏地魔發覺了他們的行動。哈利又一次進入幻境後推斷出伏地魔的居所,三人來到了此地。他們看到伏地魔命令毒蛇除掉斯内普,以把長者杖魔力傳給自己。彌留之際,斯内普把記憶送給哈利,原來他一直愛着哈利的母親莉莉,因此從來都是站在鄧布利多一邊。

哈利披上隐身鬥篷去與伏地魔戰鬥,發現海格被押作人質。哈利一現出身來就被一咒擊倒,醒來時彷佛進入一個生與死的邊緣,碰到已死的鄧布利多。哈利發覺咒語正巧擊潰了藏在自己體内的那一部分伏地魔的靈魂。伏地魔命令海格把貌似死了的哈利帶回霍格沃茨,殺殺士氣。哈利趁亂披上隐身鬥篷,納威敏捷地抽出格蘭芬多劍砍掉了毒蛇納吉尼的腦袋,藏在毒蛇體内的伏地魔最後一個魂器就這樣被毀掉。哈利在大殿裡面直面伏地魔,長老杖在伏地魔手中。哈利猜測長

老杖原來的主人不是斯内普而是馬爾福,解除鄧布利多武裝的是馬爾福,而斯内普隻是依照鄧布利多的願望把他殺掉。然而解除掉馬爾福武力的人卻是哈利,所以長老杖真正的力量在哈利這裡。所以伏地魔用長老杖對哈利施死咒時,哈利讓死咒又反彈到伏地魔身上,伏地魔就這樣被結果了。

19年後,哈利和金妮有了三個孩子,羅恩和赫敏也有兩個孩子。兩家人在國王十字車站送孩子去霍格沃茨學校,在這裡他們遇見了不少故人。最終哈利摸着前額上的閃電形疤痕,19年了這塊疤痕再也沒有痛過。一切都好。

演職人員

攝影Cinematography: Eduardo Serra

剪輯Film Editing: Mark Day

選角導演Casting: Fiona Weir

藝術指導Production Designer:斯圖爾特·克萊格Stuart Craig

美術設計Art Direction by:Alastair Bullock

幕後制作

經曆了前幾部的文戲鋪墊,哈利·波特将在《哈7-下》裡迎來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精彩的魔法與特效場面堪稱本片最大的看點。在過往的“哈利·波特”電影裡面,巫師間的戰鬥大多隻為魔杖以及各種咒語,而在《哈7-下》裡,正邪兩方的對決也終于演變成為了痛快淋漓的群毆。片中的“霍格沃茨保衛戰”可謂極其宏大,面對伏地魔與大批食死徒的圍攻,麥格教授喚醒了石頭巨人,師生們則共同用一道咒語,在霍格沃茨上空構築起了一道漫天炫目的保護罩。相較這些激動人心的震撼畫面,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終極決戰,更成為了整部電影最宏大的篇章。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場的魔法大戰,衆多的打鬥場面也讓觀衆大呼酣暢淋漓,“之前幾部‘哈利·波特’電影的遺憾,都在這部《哈7-下》裡得到了最壯觀的彌補。

”十年的哈利·波特,從開始到結束,見證一個魔法的時代。自2001年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開始以來,這個系列成為了新世紀以來電影中的一個神話,橫掃全球的十年裡,《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成為了影史上最為賣座的電影系列,7部真人電影累計超過60億美元的票房成績,讓《哈利·波特》系列成為了一個無法企及的神話,更強勢的帶動了魔法電影的中興。對于這部電影在全球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系列中扮演男主角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說道:“現在回想起一開始出演哈利·波特我的感覺就好像在做夢。很多事情都是我不曾想到的,例如一部又一部電影公映之後引起的轟動,還有小說的暢銷,很多小說的讀者給我寫信,還有電影的觀衆,有看了電影而回頭去看書的人,也有看了書而後開始看電影的讀者……

十年來,這部電影帶給了許多觀衆感動與快樂,作為參加了這部電影的演員,我感到非常光榮,同時也有遺憾,因為這套電影系列就此畫上了一個句号,它就要來到我們面前,然後和我們說再見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被翻譯成近七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累計銷量達四億多冊,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場銷售類圖書首位,而巨大成功的背後就是書籍的靈魂——J·K·羅琳。每一部小說變成電影的改編過程,J·K·羅琳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參與,對于這些電影以及最新一作《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J·K·羅琳評價道:“《哈利·波特》陪伴我度過了人生的許多起起落落。

這是一個我在火車上突然想到的故事,我一開始并沒有想到日後這個故事所給我帶來的人生的變化。我對電影其實并不是很熟悉,所以當有電影制作方找到我,希望把哈利·波特改編成電影之後,我對他們說,我沒法寫電影劇本,但我願意提供一切來幫助電影完成。所以在這些年來,制作《哈利·波特》的電影也成為我寫書之外的一個重要工作,我會對電影提供一些我的意見,例如魔法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哈利·波特說一些話時候的語氣,電影要表現的故事情節應該怎麼去取舍。這陪伴我度過了很多年,當去年有一天我呆在片場,看到導演說,拍攝完畢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我們在制作最後一部電影的時候,之前總是有很多不錯的點子積累下來,因為他們沒法放在電影裡,所以我們想某一天總可以放在電影當中,而這是最後一集,再不用就沒機會了。我對導演說,所以這一次,我們把所有的想法,都放進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裡,它為電影系列做了一個完美的收場。”

從第一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起就參與本片編劇工作的斯蒂芬·科洛弗,完整地見證了整個系列的誕生,對于最新的一集,斯蒂芬·科洛弗說道:“這十年來,我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哈利·波特》系列上面。我所遇到的最大難點在于,原著是一部非常龐大,内容豐富,人物衆多的故事,而電影隻有兩個小時,我甚至沒法合理的安排主角的故事推進,連哈利·波特想說清楚都顯得困難,那麼那些配角又該怎麼去處理呢?這是我在撰寫劇本的過程裡,考慮得最多的事。

不過我感到慶幸的是,幸好最後一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變成了兩部,這讓我顯得很從容,有更多的時間來把故事闡述完整。當然,如果是三部曲或者會更好(笑)。目前這樣的狀态我很滿意,最後一集裡我不用那麼拼命的去講述主線劇情,我有更多的寫作空間來把故事充實,使無論原著的讀者還是純粹的電影觀衆都能感到滿意。所以這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會成為系列的完美結束。”

關鍵詞:宿命與抗争,友情與愛情

作為系列的終章,整個故事将在《哈利o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徹底結束,主創們在依依不舍的同時,也開始對劇情和人物進行了剖析。談起哈利·波特這個角色,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說道:“哈利·波特是一個令人同情的小男孩,他經曆了很多磨難,在這些困境裡逐漸的成長起來,直到現在才和伏地魔進行正面的對決。《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被不少人當做一部動作片來觀賞,但要是拿它跟下一集來做比較,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等到下一集,因為情節線索已經在這集打好了基礎,剩下的就是全情投入地享受那瘋狂的動作場面了。這次的畫面氣勢磅礴,哈利·波特之前那麼多年的各種怨氣和想發洩的都在這一集理爆發,而他的友情、愛情,還有和母親的故事,也成為了這一集訴求的一個重點。

”雖然《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兒童文學,但是電影的整體風格卻在不停的成人化、黑暗化,相較前7部,《哈利·波特》終結篇中黑暗詭異的氛圍也達到了極緻,厮殺、逃亡、血腥充斥其中。其實從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開始,很多觀衆就反映電影的風格日趨黑暗,童趣漸少。飾演食死徒的尼克·莫蘭曾回憶道:“我拍的那些場景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黑暗。當我去看片子的時候,他們已經剪掉了一些太過血腥的,我後來問起制片人大衛·海曼,‘哦不,為什麼要删掉?’他回答說,那明顯就像是在看《電鋸驚魂》。”

對于這一點,本片導演大衛·葉茨也毫不諱言:“的确如此,《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已經不再是像過去那樣适合10歲的小孩子看的電影,它已經和哈利·波特一起長大了。這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故事裡,哈利·波特也在不斷的成長,他必須從童年裡走出來,面對成年世界的兇險殘酷。其實故事已經非常的童話化,但如果我們在表現風格上還跟童話一樣,那麼這樣做對觀衆是不公平的,觀衆必須看到成長之後的哈利·波特,如何從童話走向現實。其實,這部電影隻是在大概的氛圍上有一種陰郁的感覺,我們很嚴格的按照電影尺度進行剪輯,絕對不會有血腥殘忍的畫面出現,這是一個底線。整體來說,《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是一部令我沒有遺憾的作品,我盡力讓這部系列的終章呈現出了我心目裡的完美姿态。”

扮演赫敏的愛瑪·沃森,也對本片的影像風格和故事情節大贊不已:“我在看完小說之後,一直在腦海裡猜想這個故事會怎樣去結尾,直到我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心中還是有許多不确定的地方。終于拍完了,那一天我感覺自己就像要退休一樣,赫敏的世界就要離我遠去了。我迫不及待的看了初剪版本,很長,但我每一個鏡頭都不覺得是多餘的,因為那些故事充滿了回憶,而且令我激動感慨,以至于我在看最終影院上映版本的時候非常的不舍,我覺得還有好多好多故事值得放進電影裡,讓觀衆看到。這部終章的風格在真個系列裡是最淩厲的,它幾乎讓我對過去熟悉的《哈利·波特》電影刮目相看,尤其是魔法場面,這次的制作規模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将是一部我無論将來再經曆什麼樣的事都會永遠銘記的電影。”

影片評價

劇情平淡缺乏懸念

影片圍繞着鐵三角的大逃亡而展開,電影在無休止的切換場景,逃亡、戰鬥、尋找線索,然後影片就結束了,連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都曾坦言,影片就像是一部公路片。影片過于平淡的情節頗有微詞,認為全片的走勢平鋪直叙,缺乏懸念,過分交代了外來細節、人物、次要情節及次次要情節,戲劇沖突的着力點和節奏的把握不準确。比如:下部中揭開斯内普身份之謎時,跳轉很快,而且原著的一些關鍵描寫被省略;哈利昏迷後在國王十字車站重見鄧布利多,原著中許多重大問題(大難不死緣由、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戰、孿生魔杖、死亡聖器等)本應在對話中得到解答,可影片居然隻是短短結束。總的來說,影片藝術構思不太理想。

而對于沒看過原著、甚至沒看完整前幾部影片的觀衆來說,在理解上也有一些費力,魂器究竟是什麼、出場人物的身份、魔法部的内部鬥争都是未解之謎。不過如果專注于正邪對決戰鬥場面的話,這些細節并不影響觀影。而在介紹"死亡聖器"這一重要概念時,影片也巧妙地采用了富有中國水墨剪影的一段動畫形象說明,以幫助很多對原著陌生的觀衆更好地理解影片。

影片承上啟下

影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隻見灰暗陰冷的樹林裡面,“魔法三人組”正在奪命狂奔,前景更可看見星星點點的火花,頓時凸顯出了這集電影中的危機四伏、困難重重。影片承接上部的鄧布利多校長之死,終于24章伏地魔搶走長老仗,其故事情節急轉直下、跌宕起伏,卻更為黑暗。也為2011年上映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格蘭芬多寶劍之争和斯内普身份問題的明朗化、神秘化做鋪墊,也為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養精蓄銳。影片設置的懸念,将更加吸引觀衆。

被贊最精彩影片中赫敏為她的父母抹去記憶、小精靈多比的英勇犧牲、哈利與赫敏的吻戲都讓觀衆難以忘記,更有大量粉絲激動表示自己迫不及待的看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急切想法。在得到影迷肯定的同時,很多影評人也對《哈7上》充滿贊譽,贊這部電影是迄今為止最精彩的一部“哈利·波特”電影,甚至比之前最受贊譽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終極之戰慘烈恢弘動作場面全程“無尿點”

完結篇主要圍繞魂器和哈利與伏地魔之間的終極大戰展開,影片中加大了動作戲的部分,全片幾乎每十分鐘就有一場精彩的打鬥場面,再加上鐵三角古靈閣逃生、霍格沃茨大戰、終極對決等大場面,更是讓觀衆目不暇接,完結篇被稱為“魔幻戰争史詩片”。

書中對終極大戰的描述很混亂,而電影就拍得很有條理。特别是伏地魔率領食死徒、巨型蜘蛛、巨怪向學校發起猛攻,麥格教授等人誓死保衛學校,并首次使用“石墩出動”的咒語,召喚出幾百年來一直守衛在城堡上的石頭武士,場面恢弘十分震撼。導演大衛·葉茨為了營造壯闊的戰争效果,專門建造了峭壁和庭院這些原著中沒有的場景,哈利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也出人意料的精彩(對比原著不難發現)。

完結篇連發“催淚彈”斯内普之死最動人

完結篇淚點不斷,再加上告别情緒,不少女性觀衆都是哭紅了眼睛走出影院。特别是斯内普之死令人十分動容,伏地魔為了要獲得斯内普擁有的老魔杖,讓毒蛇納吉尼殺死了斯内普教授。而哈利透過斯内普的眼裡流出的記憶讀到了“混血王子”的故事,終于知道了斯内普對哈利媽媽莉莉的永恒的愛意(尤其是斯内普召喚出的守護神——與莉莉相同的銀色牝鹿),而且斯内普甚至将這份愛轉移到哈利的身上。19年後鐵三角在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的重逢以及麥格教授、納威在片中的勇敢都令觀衆十分難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