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十大名将

黃埔十大名将

中國近代曆史人物
1924年5月, 孫中山在廣東省黃埔島興學講武,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特命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恺為國民黨代表,總教官為何應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校務委員榮聘戴傳賢、吳敬恒、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程潛、李宗仁、白崇禧、陳誠、龍雲等10人。6月16日,分省招生五百名學生,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緻訓:今天開這個學校目的是什麼?就是從今天始把革命重新創造,校内學生為骨幹,成立革命軍,開創我們的革命事業,就可以成功,期望之深,責任重大。2004年,黃埔校友三百多人在軍校校址參加紀念80周年,校門上為"親愛精誠",右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左聯:"升官發财請走别路",金光雪亮。 黃埔軍校産生了中國曆史上很多有影響的人物,盡管分别忠于各自的政黨團體,個人結局大相徑庭,但都具有超人的戰略智慧和軍事才能,特别是在民族危亡時刻,無不熱血忠魂,抛灑疆場。然而,軍事天才不等于政治天才,很多黃埔人是戰場上的常勝将軍,卻在政治鬥争中一次次失敗。本文選編自:黃埔軍人葉邦宗著《黃埔十大名将》一書,作者曾服務于蔣介石黃山官邸,見證了曆史紀實,又是在當時曾參與目睹了真實的第一手史料。作者稱:“這十大名将"有的與筆者相識多年,有的素昧平生。抛棄兩岸框框,不問藍綠對事不對人, 讓曆史作最好的判決"。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黃埔十大名将 畢業學校:黃埔軍校 學校創建日期:1924年5月 校 長:蔣介石 包 括:林彪、關麟征等 出 自:葉邦宗著《黃埔十大名将》

黃埔軍校簡介

中華民國10年(1921年)12月,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中華民國13年(1924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 。

黃埔軍校,全名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争和國共内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于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于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并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一并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

林彪

1907年生于湖北黃岡,17歲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黃埔四期學生。黃埔軍校成立不久,師生分成兩股勢力,聶榮臻是政治教官,又是共産黨支部負責人,面告林彪,你畢業後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向葉挺團長報到擔任排長。

1927年在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和劉伯承指揮下,在南昌向蔣介石部隊進軍,林彪占領了南昌的交通要道,蔣介石一片驚慌,急調兩個軍向南昌進發,周、賀、朱、葉、劉決定撤退南昌,林彪率部到瑞金,已升為連長。同年轉入中國共産黨。

1930年6月任紅一軍團第四軍軍長,在長征中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到達延安後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抗戰期間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鬥。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

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獲得勝利。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性格沉穩,善以寡擊衆戰略。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但軍事天才不一定都是政治天才。"文革"中陰謀反動政變失敗,被迫出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墜人亡,留下許多謎團。

關麟征

關麟征(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東,中國陝西鄠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将,曾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

1924年受于右任舉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次年畢業後,關随軍參加了對陳炯明的東征,在作戰中膝蓋受重傷,在廖仲恺的親自關心下方得免于截肢。其後,關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隊長副官,參加孫文主義學會。

1926年,關任中央憲兵團三營營長,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7年,關于南京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補充第七團團長。

1928年9月,關升任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二旅旅長,次年又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關任整編後的中央第二教導師一旅一團團長,在張治中麾下參戰,因立有戰功,升任該師第二旅旅長。次年,關任第四師十一旅旅長,在河北參與對石友三的圍剿。

1932年,關部被調往鄂豫皖蘇區,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第四次圍剿,與邝繼勳、陳赓等展開連番激戰。紅四方面軍其後被迫放棄鄂豫皖蘇區,關也因功升任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3年3月,關奉命率部北上援助宋哲元部抗擊日軍,參加長城戰役,戰鬥中,關親率一團沖鋒,身負重傷,被迫撤離戰場,戰後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其後關率部駐紮北平,

1935年調往洛陽。

1936年,關奉命率部進入山西,對東渡黃河的紅軍東征軍進行堵截,先後與紅一軍團和紅二十五軍發生戰鬥。

1936年10月5日,關升任陸軍中将,任西北剿匪十一縱隊司令,率四個師參與堵截紅軍西路軍。

1937年,關升任52軍軍長,投入抗日戰争。抗戰中,關率部先後參與漳河戰鬥、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由于他的英勇,時人譽之為“關鐵拳”、“關猛”,與“孫鋼頭”孫連仲并稱。

1938年,關升任第三十三軍團長。

1939年9月,關升任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不久,被委任為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關率部調防雲南,負責中國和越南邊境的防務,其間因查辦五十四軍軍長黃維,與陳誠發生沖突,導緻陳誠胃疾複發吐血。

1944年12月,關升任中國陸軍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一度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準備率部與中國共産黨争奪東北,但由于陳誠作梗,改任雲南警備司令。1945年11月25日,昆明各大學學生罷課示威,反對内戰。11月29日,關召開記者招待會,聲言軍隊“有開槍的自由”,命令學生複課。12月1日,一二一事件發生,關被迫引咎辭職。

1947年,關麟征接替蔣介石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8年1月,關麟征調任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

1980年,關因腦溢血病逝于香港。

胡琏

黃埔軍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師排、連長。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總部警衛二團連長、第十一師營副、營長。

1932年起任第十八軍特務營營長、特務團團長、第十一師第六十六團團長。

1937年起任第六十七師第一一九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1年3月任預備第九師師長。一九四二年任第十一師師長。

1943年10月任第十八軍副軍長,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高級參謀。一九四四年八月任第十八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授少将軍銜。

1946年第十八軍整編成十一師,任整十一師師長。

1948年8月升兼第十二兵團副司令,九月二十二日晉為陸軍中将。

1949年1月任閩浙贛邊區司令官,二月任第二編練司令,六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十月任金門防衛司令。

1954年6月任第一軍團司令官。

1957年7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将,任金門防衛司令。

1957年,第二次防守金門,

1958年解放軍對金門發動空前猛烈的炮擊,落彈44萬發,

胡将彈片賣給煉鋼廠,給官兵帶來600多萬元福利金。

胡琏防守金門八年,把金門建設成"地下堡壘,海上樂園"。

1958年,任陸軍副總司令,先後到日本、德國治病,

1964年出使越南,

1972年因病辭職,

1976年病逝于台北。

徐向前

原名徐象謙,字子敬,中國山西五台縣人,20世紀中國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經擔任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縣東冶鎮永安村。

1919年春,在太原任職的徐向前長兄徐受謙來信向徐向前介紹閻錫山創建的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之後徐向前順利考入該校速成班,于1921年畢業。

1924年1月,徐向前聽說廣州國民政府籌辦軍校,并在上海招生。次月,徐與幾位山西同鄉一同赴滬參加黃埔軍校考試。同年4月,徐向前經過兩輪筆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4]  ,編入第一隊,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9月,第一隊作為孫中山的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10月10日,孫中山在韶關閱兵時,廣州城發生商團叛亂,黃埔軍首次參與戰争。同年11月底,徐向前從黃埔軍校畢業,被留在第三期入伍生第一營第三隊,先後擔任副排長、排長職位。

1925年2月,徐向前所在的黃埔軍參加讨伐陳炯明的東征,并獲勝利。此後,徐向前被派往河南,留任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6混成旅任教官、司令部參謀、第2團團副等職,之後因為軍隊潰散,徐向前回到家鄉,後再赴南方。

1926年11月,徐向前經上海到武漢,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

1927年3月,經樊炳星、楊德魁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5月率領學生部隊與夏鬥寅、楊森的部隊作戰。6月被派往張發奎的部隊,任司令部參謀。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徐向前擔任工人赤衛隊第6聯隊隊長。此後起義部隊在花縣整編為紅四師,徐擔任工農革命軍第4師第10團黨代表;部隊在向海陸豐開進途中,徐升任紅四師參謀長。

1928年,紅四師抵達海豐,徐升任紅四師師長。紅四師與東江地區彭湃的紅二師會合,堅持東江遊擊戰争。因為指揮路線的錯誤及國民政府的圍剿,最終紅四師大部被殲或解散。徐向前帶領餘下數人,在地下共産黨營救下,經九龍輾轉到上海,最終由楊殷推薦,抵達大别山。

1930年春,徐向前任工農紅軍第一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下轄紅四軍、紅二十五軍,共三萬人,徐向前任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

1937年,擔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

1937年12月,徐向前參與指揮粉碎日軍“六路圍攻”的作戰,擊斃日軍六百餘人,日軍在無法與129師決戰後,主動撤退。1938年2月,劉伯承、徐向前率領386旅在鳳凰山伏擊日軍。之後徐陸續參與指揮長生口戰鬥、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等。因為在晉東南連續受挫,日軍于4月決定出動三萬餘部隊,從同蒲鐵路、正太路、平漢路等據點,分兵九路出擊山西東南的八路軍129師,即晉東南1938年戰役。129師在西井召開反圍攻部署,徐向前與劉伯承率386旅東移,在長樂村附近遭遇敵軍,殲滅俘獲日軍2200餘人。此後并趁機擴大戰果,次月晉東南1938年戰役結束,129師共殲滅日軍四千餘人,并收複遼縣、黎城、潞城、晉城等18座縣城,并基本控制晉東南地區,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26日,徐向前與劉志堅率領部隊從遼縣出發,越過太行山、橫穿平漢路,抵達南宮,與率先在該地開展工作的陳再道、宋任窮等會合。開始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開展群衆運動和遊擊戰争。5月10日,徐向前率部發動威縣戰役,攻占威縣、臨清。16日,擊退當地六離會及地方武裝。5月下旬,在臨清消滅僞軍兩千餘人,此外還收編了當地的各路抗日武裝力量。僅兩個月内,河北南部的八路軍部隊已經到一萬八千餘人。9月底,八路軍冀南根據地攻占臨清、高唐等二十多個縣城,消滅日僞部隊萬餘人。11月,日軍展開對冀南根據地的掃蕩,129師被迫放棄甯晉、永年、恩縣等地。

1939年1月,日軍再次對冀南根據地大舉掃蕩,即冀南1939年春季戰役。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先讓出縣城,消耗日僞部隊,最終再進行反攻。該戰役持續五個月,最終129師擊潰日軍,殲滅日僞軍五千餘人。

1939年5月,前往山東開辟抗日根據地,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地區八路軍。

1943年,中共中央委任其為抗日軍政大學校長,重點培養軍事幹部,以備此後戰略反攻。

1944年7月,徐向前突患重病,住進延安柳樹店和平醫院治療。以後整天發高燒便秘,身體極度虛弱,以至未能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出院後的徐向前一直在延安棗園休養,一直療養到1945年冬。

解放戰争期間,帶病指揮運城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攻克太原後赴青島養病。

1990年6月27日,因肺結核病複發,入醫院治療。同年9月21日,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歲。

陳赓

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鄉。出身将門,其祖父為湘軍将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讨伐陳炯明的東征。後在抗日戰争時期曆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曆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援越抗美戰争,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1955年被授予大将軍銜。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

王耀武

幼名王哲讓,字佐民。泰安縣上王莊(今岱嶽區夏張鎮上王莊)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政府主席、山東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山東綏靖統一指揮部主任、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國民黨著名軍事将領。黃埔系四期,國軍骨幹将領,冷靜機智。

在抗日戰争中,以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戰績最為卓著,被贊國民軍長的山東漢子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軍抗日鐵軍的稱号,七十四軍被授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軍隊最高勳章。

蔣介石稱贊王耀武“ 善武用兵,有指揮才能”。

被抗日戰場稱為“甯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

王耀武精明強幹、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将領稱為國民黨内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積極抗戰,消極内戰,和平建國,後任職于全國政協,堪稱軍中模範山東人。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于北京人民醫院,享年64歲。

宋希濂

字蔭國,湖南省湘鄉縣溪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被譽為黃埔之光  。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将,蔣介石嫡系重要将領,抗日名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将校班、陸軍大學将官講習班第一期、陸軍大學将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1993年2月13日,因患嚴重腎衰竭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鄭洞國

字桂庭,漢族,湖南石門人。他早在學生時代就參加過“五四”運動。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鄭洞國是最早參加抗日戰争的國民黨将領之一。曾參加過長城古北口戰役、平漢路保定會戰、台兒莊大捷、徐州會戰、昆侖關戰役。1943年春,鄭洞國參加中國遠征軍擔任新1軍軍長,參加收複緬北要地密支那攻堅戰。東北内戰時期,指揮了熱河攻略和兩次四平街會戰,1948年底,在長春兵敗解甲。去世後受到兩岸共同追悼 。

杜聿明

字光亭  ,漢族,陝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将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黃埔系骨幹。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陝西米脂縣東區呂家崄杜家灣。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讨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曆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争、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号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1943年1月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争時期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0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所率各部全軍覆沒,于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鄉被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64年被特邀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1年病逝于北京。

戴安瀾

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号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台兒莊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昆侖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将(屬昆侖關戰役)等戰功,因昆侖關一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标準青年将領"之贊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于戴部)、收複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将,抗戰勝利後追認為革命烈士。蔣中正賦詩:“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裡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孫立人稱贊:“偉哉将軍,戰績輝煌。”1943年3月,毛澤東賦詩“外侮需人禦,将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罴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殒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羅斯福說:“戴安瀾将軍于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史迪威評價“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上一篇:利亞伊奇

下一篇:姚元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