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地水庫

鶴地水庫

位于廣東省湛江廉江市河唇鎮
鶴地水庫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鎮,是攔截九洲江而建,1958年6月動工,1959年8月完成,庫區跨兩省區(廣東、廣西)三市(湛江、玉林、茂名)四縣(陸川、博白、化州、廉江),總庫容11.44億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積122平方公裡,集水面積1495平方公裡,近60年年均産水量約14.8億立方米,有主、副壩36條,庫壩全長7.9公裡,是廣東最大“人造海”,是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的水源工程,是一座集生活城鄉和工業供水、農業水利灌溉、防洪防澇減災、生态環境維護等為一體的國家大(Ⅰ)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7萬畝。[1]
  • 中文名:鶴地水庫
  • 外文名:Hedi Reservoir
  • 地理位置: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8:00-12:00,11月-次年3月8:30-17:30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建庫開河紀念館、護生園
  • 占地面積:1440 km²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湛江廉江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工程建設

我國的雷州半島,曆史上是較為幹旱地區,建國後的1955年,湛江地區受旱農田達206萬畝,占耕地面積44%,早造旱死農作物4.1萬畝,丢荒4.6萬畝,糧食減産三成。

根據1956年廣東省亞熱帶開發計劃的安排,為消滅雷州半島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決定興建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工程,并成立“雷州青年運河建設委員會”,由地委書記孟憲德兼委員會主任,副專員王勇兼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受益的廉江、遂溪、海康、吳川、和湛江市郊區分别由縣長或縣委書記擔任縣(區)工程指揮部指揮。省水利廳派出以設計院工程師何多基為首的20餘名工程技術幹部到現場設計和指導施工。

工程于1958年6月10日動工,庫區工程高峰期民工達5萬餘人,至翌年9月基本建成。灌區工程(即青年運河主河及以下各級渠道)高峰期工地民工達30萬人,1960年5月各主要幹渠建成,開始部分發揮效益。1963年春,庫區、灌區建成,共完成土石方7300萬立方米。1987年統計:用去總工程費10772萬元,另累計維修經費44萬元。

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工程,效益顯著,施工場面動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董必武、鄧小平、葉劍英、郭沫若等曾先後到現場視察,并留下許多寶貴的題詞和詩篇。其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雷州青年運河”題寫工程名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寫有“三十萬人齊努力,億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業,戰地戡天亘古傳”的詩句。

水庫特征

鶴地水庫為多年調節水庫,總庫容11.875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3.11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36億立方米,死庫容3.4億立方米,經1958年6月廣東、廣西兩省政府協議決定正常高水位40.5米,設計洪水位不超過42米。正常高水位的相應水面108.4平方公裡,相應庫容8.76億立方米。

庫區樞紐工程有主壩一座,副壩36座,溢洪道兩座,輸水洞、船閘各一座及電站兩座。

主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43米,最大壩高29.25米,壩頂長885米,防浪牆高0.8米,壩頂寬7米,壩體采用人工填土為主,拖拉機碾壓。

副壩36座,總長度7025米,最大壩高23.7米,副壩之多之長為廣東省水庫之冠。

溢洪道兩座均在左岸。第一溢洪道淨寬50米,設5孔10×4.5米弧形鋼閘門控制,閘底高程35.2米,設計最大洩量1500立方米每秒,陡槽末端采用消力池消能。第二溢洪道淨寬120米,堰頂高程38米,也設有弧形鋼閘門控制,設計最大洩量1530立方米每秒。

輸水洞為潛孔式,進口高程31.0米,分為2孔,每孔斷面為4×3米,用鋼弧形閘門控制,設計最大輸水流量為155立方米每秒(另一資料為120立方米每秒)。

船閘一座,閘室長24米,寬10.5米,可通過40噸船隻。

電站兩座,共裝機容量5150千瓦。

庫區淹沒耕地8.07萬畝,移民4.12萬人。

工程效益

鶴地水庫灌區渠系從北至南貫串大半個雷州半島。總幹渠名為“雷州半島青年運河主河”全長76公裡,設計最大過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大幹渠有東海河、西海河、東運河、西運河、四聯幹渠5條,共長195公裡;幹渠155條,長1164公裡;支渠1467條,長4041公裡。在運河中段建有一座西湧節制閘,用以調節上下遊水位和流量,并設有船閘一座,可通航40噸以下船隻。在距遂溪縣城一公裡的東海河上建有新橋大渡槽一座,是鶴地水庫灌區最大的渠系建築物,全長1206米,分為40跨,雙懸臂支承,雙柱式槽墩,最大墩高29.5米,渡槽底寬5.5米,槽身高3.5米,設計過水流量13.25立方米每秒,可通航20噸船隻。

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建成後,雷州半島的廉江、遂溪、海康、湛江市郊區、吳川、等縣區155萬畝農田得到了灌溉保證,糧食生産連年豐收。1963年雷州半島出現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從上年秋季起連續8個月未下過透雨,由于鶴地水庫發揮了重大作用,120萬畝稻田按時插下秧,早造增産糧食近億斤。而1943年大旱,農業減産失收鬧饑荒,餓死人以萬計。1964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鶴地水庫,寫有“鶴地水為庫,雷州旱不憂,渠分四幹引,江截九洲流”的詩句。

擴建工程

鶴地水庫建成投産後,由于原設計依據的洪水數據偏小,防洪标準偏低,經複查壩高不能防禦百年一遇洪水加10級風浪。1960-1965年間,水庫受到4次9-10級台風襲擊,主副壩石護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且壩線很長,沿黎湛鐵路東側填築的主、副壩37座都有隐患,先後出現過管湧、漏水及白蟻洞等險象,水庫蓄水嚴重威脅下遊16萬人口、20萬畝農田和鐵路的安全。經省、地水電部門研究,湛江地區水電局于1973年提出鶴地水庫擴建工程設計任務書和初步設計,拟建一座新主壩取代32座副壩,縮短壩線6730米,增加集水面積53平方公裡,擴充興利庫容1.18億立方米。水利電力部組織到現場進行設計審查後,于1975年4月批準鶴地水庫擴建工程的初步設計,審定國家投資4656萬元,主要内容包括:黎湛鐵路改線19.5公裡;新建主壩一座,長461米;可增加總庫容2.75億立方米;增建渠首第二電站裝機3200千瓦;新建龍營西圍,圍墾面積3.2萬畝,用以安置移民1.22萬人。

擴建工程于1975年6月開工,到1982年12月,已完成黎湛鐵路改線17.4公裡,新建龍營西圍,第二電站,導流輸水隧洞,主壩壩基帷幕灌漿及保留主副壩的加固等。後因移民問題未解決,主壩未能填築。1983年因國家壓縮基建投資而停工緩建。

擴建工程緩建後,為保下遊安全,經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決定限制水庫蓄水,将原正常蓄水位40.5米降為38.2米,後又調為39.3米控制運行,減少興利庫容1.28億立方米。

因移民問題難度很大,90年代初,湛江市政府提出拟改變擴建工程的方案為原主副壩加固方案。

上一篇:清泉寺

下一篇:荔灣湖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