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

魯肅

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裡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财,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将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1]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衆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将軍;魯肅随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将軍,守陸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本名:魯肅 别名:魯子敬 字:子敬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臨淮東城(江蘇省宿遷市泗陽) 主要作品:榻上策 主要成就:為孫權策劃天下大計;聯劉抗曹 職業:戰略家、外交家 官職:漢昌太守、橫江将軍 相關典故:單刀赴會

人物生平

出身豪族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橫征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并土地,農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在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建割據勢力不斷擴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亂。此時的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錢财,賣出土地,以周濟窮困,結交賢者。為此,深受鄉民擁戴。

當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确信魯肅是與衆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劄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系。

當群雄相互争奪的混戰将要擴展到魯肅家鄉時,為了避害,魯肅舉家遷居東城。當時的東城,為袁術的轄地。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後。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諸位男兒,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隻好退回。魯肅順利到達居巢。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見到孫策後,孫策很賞識魯肅。後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投身孫權

劉晔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當今天下豪傑蜂起,憑你的資質才幹,尤其适宜于當今社會形勢。你還是趕快回去接走老母親,不可滞留東城。現今鄭寶這個人,在巢湖擁有一萬多兵衆,占據富饒的地區,廬江郡許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況我們這些人。看他的趨勢,還會廣聚更多的人衆,機不可失,你應該速去那兒。”

魯肅同意了劉晔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晔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過去馬援答複光武帝說過,‘當今時勢,不僅君主可以選臣下,臣下也可以選擇君主’。如今孫權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況且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于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現在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領悟到這個道理,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當作一回事。”

輔佐孫權

魯肅從其言。周瑜馬上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并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于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将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複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将軍考慮,隻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号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又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隻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诋毀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聯劉抗曹

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魯肅與周瑜力排衆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命周瑜西攻江夏,斬太守黃祖,進而準備奪取荊州。曹操本無暇南顧,如今見孫權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荊州,養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開始南征,集結大軍于南陽。

同年八月,劉表病死。魯肅向孫權進言:“荊楚之地與我們江東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裡,士民富足,如果占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将領也由此分為兩派。加之劉備是天下枭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表的兒子們吊唁,并慰勞他們軍隊中的将領,以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于從命。如果這件事處理得好,則天下就可以平定了。現在如不速去荊州,恐怕讓曹操趕做在前面了。”說完,魯肅提出代表孫權去荊州吊喪,了解情況。孫權批準了他的請求。

魯肅剛到夏口,聞曹操已向荊州進兵。魯肅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獻出荊州降曹,劉備準備南撤渡江。魯肅當機立斷,去找劉備。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内),魯肅與劉備相遇。魯肅說明了孫權派自己來的使命,然後和劉備共論天下形勢,并問劉備準備到哪裡去。劉備說想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說吳巨是個沒有作為的庸人,勸劉備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詳細述說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勸劉備與孫權聯合,共拒曹操。劉備聽了魯肅的分析,決定并力抗曹。這時諸葛亮正跟随着劉備,魯肅對諸葛亮說“我是你哥哥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交情。劉備率部進駐夏口(今湖北漢口),派諸葛亮随魯肅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召集衆位将領商議,将領們都勸孫權降曹。唯魯肅不發一言。

孫權起身入廁,魯肅跟到屋檐之下。孫權知他要單獨表述意見,就拉着他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回答說:“剛才觀察衆人議論,都是想讓您失誤,不足以與他們共謀大事。當今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對于将軍來說卻不能。為什麼這麼講?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當送我回到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總還能做個小官,乘牛車,有随從,交遊士大夫,慢慢升遷上去,也少不了做個州郡長官。而将軍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希望您早定大計,再莫聽取衆人的議論。”孫權聽完,歎息道:“這些人的主張,深深讓我失望,現在你闡明長遠大計,正與我的想法一緻,這是上天将你賜給我啊!”

此時周瑜正在外地,魯肅勸孫權将他召回。周瑜歸來,更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孫權授權周瑜,讓他主持戰事,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運謀劃策。終于在赤壁大敗曹軍。

主持軍政

赤壁戰後,孫權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後劉備派人谒見孫權,請求借荊州。呂範等将領勸孫權扣留劉備,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陳說此意。唯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魯肅說:“您(孫權)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我們剛剛占有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廣行于民衆。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讓他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多了一個朋友。”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曹操聞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落筆于地。

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願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将前往駐守鎮撫。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挂的事了。”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後移兵下駐陸口。威望恩義,大行于衆,部屬增加萬餘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偏将軍。

建安十九年(214年),随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将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周瑜、甘甯等人曾勸孫權借機攻取蜀地。孫權就此事征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我與劉璋托名為皇族後裔,希望借助先人英靈,以匡救漢室。如今劉璋得罪了大家,我獨自心内驚懼不安,不敢聽說攻取蜀地的話語,希望您對他實行寬恕。如果這個請求沒有得到答複,我當披散頭發歸隐山林。”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然而,後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并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罵道:““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對劉備深為不滿。

周旋荊州

這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撫雙方。劉備平定益州,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争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将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隻有将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決定後,他部下将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麼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指責關羽:“我們江東真心誠意将土地借給你們,是因為你們兵敗遠方而來,無有立足之地。現在已經得到益州,既然沒有奉還荊州意思,那麼就隻要求你們歸還三郡,而你們還不從命。”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面的一将說:“說到土地,隻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來一家永遠占住不放的道理!”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這些自然是國家大事,他知道什麼!”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争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史稱“湘水劃界”。

當時,魯肅等人認為曹操雄踞北方,戰亂剛剛開始,孫劉兩家應該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同仇敵忾,不可因雙方利害争奪影響大局。但呂蒙卻秘密地勸孫權要盡快消滅關羽,全據長江。孫權雖然認為呂蒙的建議很合理,但依然采納魯肅等人的主張,維持孫劉聯盟,轉而北上進攻合肥。

因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并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黃龍元年(229年),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可謂明于事勢矣。”

當大帝遷都建業時,與将相文武大會,跟嚴畯說:“我過去把魯子敬比作鄧禹,當時你們争論沒有停止過,現在又覺得如何呢?”嚴畯退席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覺得誇贊魯肅太過了吧。”大帝說:“過去鄧仲華見到光武帝,當時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撫河北,行大司馬事,光武帝最初并沒有帝王的志向,是鄧禹勸說他光複漢業,追索源頭,開端是鄧禹之議啊。子敬為人豪爽有奇略,與我最初相談,便涉及帝王基業。這點與鄧禹相似,我才這麼比較。這是有原因的,不是我偏愛他。”嚴畯于是佩服。

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曆任昭武将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于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并統領兵馬。

主要影響

魯肅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裡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财,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将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衆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将軍;魯肅随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将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并邀荊州守将關羽相。在單刀赴會時,魯肅口若懸河,令關羽無言以對。

曆史評價

孫權:①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②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③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衆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将,咨問所宜,無适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衆,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内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①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②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陳壽:①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于财,性好施與。

②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于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

陸機: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袁宏:昂昂子敬,拔迹草萊。荷檐吐奇,乃構雲台。

嚴從:周瑜、魯肅,鹹起諸生,鹗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标賣田宅,分财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辍粟於周郎:鹹有異於人者也。

孫元晏:斫案興言斷衆疑,鼎分從此定雄雌。若無子敬心相似,争得烏林破魏師。

周昙:輕财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公瑾窘饑求子敬,一言才起數船歸。

章如愚:至于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诩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晔之才策謀畧,管甯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俦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甯、淩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于治國,費祎、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洪邁: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

陳亮: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複存于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林光朝:當時稱之為長才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隽才也。

程公許:蜀将如關、張、龐統,吳将如周瑜、魯肅,志長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馬超、黃忠、趙雲、費祎、呂蒙、程普、步骘、甘甯輩皆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诩、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诩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禦則羊祜、陸遜之仁。

江用世:夫肅在當時,其智計上不參公瑾,次似不敵子布,而何其有成畫于胸中至與孔明隆中之籌相印合也?

李贽:①魯子敬所見,即孔明隆中之言也,真是英雄之見略同。人知孔明,不敬,亦聞見相沿耳。

②周瑜、魯肅、諸葛瑾、張纮、顧雍,彼比引薦,真君子也。

鐘敬伯:魯子敬所見即孔明隆中之言也,真是英雄之見略同。人知孔明,不知子敬哉!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孫氏于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于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谏先主之東伐,難于盡谏,而歎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②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呂蒙,權之忮無與平之,羽之忿無與制之,諸葛不能力争之隐,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王士桢:将相江東美,英風壓上流。魯公最忠烈,慷慨借荊州。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黎東方: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隻有魯肅一人。

白壽彜: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系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龍步根:東吳謀臣魯肅,不僅具有一個大政治家的膽略、卓識和政治的、軍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還具有不為一已私利,忠誠于國家大業的可貴品質。因此,在三國衆多英雄人物中,東吳的魯肅可說是叱咤風雲的“人傑”了。“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在那個精英荟萃的時代,為東吳立下了不朽的勳業。但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寫成一個忠厚而略顯平庸的長者,成為諸葛亮和周瑜之間鬥智的陪襯,這是不符合曆史的真實性的。②魯子敬的這種高貴品德,不正是人們感到魯肅形象的可親可敬嗎?這非周瑜、張昭所能及也。

張大可:魯肅是東吳名将,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台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台,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曆史的颠倒和歪曲。曾在曆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絕不後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魯肅》傳及裴注)。這才是史家的實錄。

尹韻公:諸葛亮和魯肅一樣,都是三國時代最有眼光的傑出外交家。

周思源:魯肅大智大勇、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坦蕩豪爽、能言善辯、堪稱一代豪傑。

易中天:魯肅是一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

《魯肅墓》:年少粗疏未可輕,榻邊視畫最分明。直将諸葛同心事,空被張昭識姓名。大業竟從身後定,豐碑自向墓前橫。指因風義人争說,細故何能概一身。

人際關系

兒子:魯淑,魯肅遺腹子,官至昭武将軍、夏口督,都庭侯。

孫子:魯睦,魯淑死後繼承了他的地位。

轶事典故

安車軟輪

赤壁大戰結束,魯肅先行歸來。孫權聚集衆将,大張旗鼓地迎接他。魯肅進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示敬,并對他說:“子敬,我扶鞍下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勞吧?”魯肅趨前幾步,搖頭說:“未能夠。”衆人聞之,無不愕然。魯肅就座後,才徐徐舉鞭說:“我希望至尊的威德遍及四海、總括九州,完成帝王大業,再用軟輪小轎車召見我,這才算顯揚我。”孫權聽後,撫掌大笑。後用以安車軟輪來形容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優禮。

死後顯靈

孫權病得很重的時候,一個巫師報告說:“有個鬼戴着絹的頭巾,像是已經故去的将相,大聲斥責他都不理睬,徑直走進宮裡。”當夜,孫權果然看見已死的魯肅前來拜見,衣服頭巾和巫師說的完全一樣。

另有一則說:王伯陽家在京口,家東邊一墳墓,相傳是魯肅的墓。王伯陽的妻子是郗鑒的女兒,去世後王填平墳墓用來下葬。過了幾天,王伯陽在廳上,看見一個貴人乘着坐轎,絡繹不絕,随從的人有幾百人,遠遠地說:“我是魯子敬,你為何毀我的墳墓?”于是,那個貴人在左右的注視下下轎,用刀環擊打了王伯陽數百下,然後離開。不久,王伯陽被擊打處都發疽潰爛。數日後,王伯陽便死了。

上一篇:黃楷婷

下一篇:黃曼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