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德

高景德

原清華大學校長
高景德教授是著名電機工程學家、電機工程教育家。他系統地發展了電機複數分量理論和電機動态過程理論,并參與開辟了電力系統線性與非線性最優控制的研究領域;發展了電力系統控制理論;創造性地研究了串聯電容引起交流電動機自激問題。他堅持科研與教育相結合,在教育與科研事業上作出了較大貢獻。[1]
    中文名:高景德 民族:漢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國立西北工學院 學位/學曆: 職業:教育家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籍貫:陝西佳縣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2月5日 去世年月:1996年11月24日 政黨:中國共産黨

生平簡介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出生在陝西省佳縣神泉堡村。1939年夏,高景德讀完高中一年級後,決心轉學西安。由于交通不便,他到那裡時,所有的學校都已開學了。閉塞少知的鄉下娃,真是一籌莫展,走投無路了。這時恰好初中教過他數學的老師白書元也到西安,出于對他學習能力的贊賞,這位白老師為他多方奔走,他終于轉至陝西武功西北農學院附屬高中學習了。由于學習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于1941年夏被保送進西北工學院。

西北工學院是抗日戰争爆發後,由北洋大學、北平大學、東北大學及焦作工學院内遷陝西後合并而成。校址設于城固縣的古路壩,地處山區,人煙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學校裡圖書設備極為匮乏。教師講課,學生聽課作習題幾乎就是當時這所學校的唯一學習方式。高景德在這所學院裡主攻電機工程,但沒有條件做電機和電路的實驗,隻能晚上在麻油燈下複習教師白天在黑闆上畫的電路和電機。這種缺乏實踐環節的學習生活使他相當苦惱。工學院畢業時,他23歲了。帶着增加實際生産知識和鍛煉實踐能力的迫切心情,放棄了留校當助教的機會走進了西安西京發電廠。抗戰勝利了,西北工學院來自北平的餘謙六教授回北平後,即電邀他去北平任教。

高景德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把一顆心都撲在教育和科學事業上,在這兩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到清華大學後,他擔任了清華大學研究生處處長,從那時起他一直既進行學術工作,又擔負行政管理工作。1978年以後,祖國科學的春天終于到來了,1978年,他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等職,後于1983~1988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他接任校長時,正是清華大學經過有成效的努力,從巨大破壞中初步恢複了元氣,開始進入正常發展的時期。

根據國家的需要和當時學校的實際情況,他特别強調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思想。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在專業設置結構,人才培養層次,教學制度改革,教學條件充實,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大的進展;其中尤以研究生的培養及科學研究的規模和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和發展。1988年秋,清華大學校領導換屆後,學校仍很重視他的作用,現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在國家科技教育界,他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明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常委、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副主編、中國電工技術學報及雜志編輯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在我國教育科技界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跨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根據其學術貢獻,1985年選他為該會特級會員(Fellow)。他曆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及政協八屆常委。

人物經曆

高景德(1922~1996),中國著名的電機工程學家、教育家,1922年2月5日出生于陝西省佳縣神泉堡。n

1945年,高景德畢業于西北工學院電機系,後任西安西京電廠技術員,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助教、講師。n

1948年高景德加入中國共産黨。1951年赴蘇聯列甯格勒加裡甯工學院學習,成為我國獲得前蘇聯博士學位第一人。n

1956年回國後,高景德曆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科研處處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副校長、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等職,曆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技術科學部常委、副主任,中國科協第三四屆常委及榮譽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同時,高景德是國家攀登計劃“現代電能系統運行與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

1996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曆任: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科研處處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副校長、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當選:

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屆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論著

1 高景德.同步電機理論及其運行方式的分析(複數分量法).北京:電力出版社,1957.

2 高景德.交流電機過渡曆程及運行方式的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3 高景德主編.串聯電容引起的電動機自激.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4 高景德,張麟征.電機過渡過程的基本理論及分析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上冊,1982;下冊,1983.

5 高景德,王祥珩,李發海.交流電機及其系統的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6 盧強,孫元章,高景德.非線性系統幾何結構理論的發展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990,(10).

7 高景德,周子壽.異步電機機群自激的分析方法.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982,(4):1-9.

8 費仁言,高景德.同步電機頻率特性的功率譜分析.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985),(4):1-11.

9 費仁言,高景德,鄭逢時.同步電機的異步運行特性.清華大學學報,1986,(2):13-25.

10 高景德,王祥珩.交流電機的多回路理論.清華大學學報,1987,(1):1-8.

11 王祥珩,高景德,金啟玫.凸極同步電機回路參數的計算.清華大學學報,1987,(1):9-19.

12 張龍照,王祥珩,高景德.同步電機定子繞組不對稱狀态的分析方法,Ⅰ,基本方程和分析方法,Ⅱ,參數的計算方法.中國科學,A輯1990,(12),1991,(1).

13 曹立宇,李發海,楊秉壽,高景德.雙定子繞組自控式同步電動機的數學模型.清華大學學報,1991.

14 Ni Yixin,Zhang Baoling,Gao Jingde,A new approach of power system transient similation;Interfacing of EMT Model to Quasi-Steady State Model,89,WM,173-6PWRD,1989 IEEE.

15 孫元章、盧強、高景德.多機電力系統非線性勵磁控制的研究.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989,(6):16-22.[3]

16 徐松,高景德,鄭逢時.帶整流負載同步發電機的數字仿真:(Ⅰ)——快速數值積分法,電工技術學報,1992(1):1-7.

17 徐松,高景德,鄭逢時.帶整流負載同步發電機的數字仿真(II)——.模式分類,電工技術學報,1992(2):1-6.

18 徐松,高景德,鄭逢時.帶整流負載同步發電機的數字仿真(II)——.穩态波形和特性,電工技術學報,1992(3):1-4.

19 徐松,高景德,鄭逢時.同步發電機半導體整流系統分析方法綜述,《電工電能新技術》1992年第2期15-20頁,共6頁

成就

開拓了電機複數分量理論和電機動态過程理論

50年代初高景德在深入研究電機過渡過程分析理論的同時,創立了新的複數分量理論體系,首先在1、2、0坐标系中完整地建立了同步電機基本方程,并用它詳盡分析了交流電機的動态特性,解決了一些其它電機數學模型未曾解決的問題。這一研究成果,他在當時國外發表的四篇論文和國内出版的《同步電機理論及其運行方式的分析(複數分量法)》(電力工業出版社,1957年)這本專著中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高景德博士的複數分量理論的基本方程是根據一般性的運算電抗得出的,書中深入闡述了它和其他坐标系統的區别和相互轉換的關系,便于普遍應用。當時國際電機界權威蘇聯科學院院士柯斯秦科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具有創造性和系統的完整性,是對電機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這一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和其他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起了推動作用。在60年代初出版的《交流電機過渡曆程和運行方式的分析》(科學出版社,1963年)中,他進一步将電機動态理論的各個分支加以系統的總結,詳盡地分析了交流電機的動态行為。80年代初出版的另一本專著《電機過渡過程的基本理論及分析方法》上、下冊(科學出版社,1982、1983年),受到美國著名電機學者顧毓秀的贊揚,加拿大教授餘耀南認為該著作“不但對目前電機教育有重大貢獻,且将垂之久遠,因為目前正新舊交替,能兼通古典與近代電機理論之人不多,能寫得這樣周詳的尚未見到。”

開辟了電力系統線性與非線性最優控制的研究領域

控制是提高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性的最有效手段。高景德領導的研究集體将現代控制理論與電力系統過渡過程理論相結合,開拓了電力系統穩定性和動态品質最優控制的學術領域和應用的新方向,并與有關制造廠家及電網、電廠合作,生産出了大型發電機線性最優勵磁控制器,1986年在碧口水電廠10萬千瓦、1988年在劉家峽水電廠23萬千瓦及1989年在白山水電廠30萬千瓦等大型發電機組上成功地投入運行。這在國際上是一創舉,并在我國已産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加、蘇等國的研究工作尚處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日本于1988年開始在200千瓦小型電機上試行類似的控制方式,到目前尚未見用于大型電機的報導。正如該領域權威之一、加拿大餘耀南教授于1988年所指出的:“從國際上(IEEE)發表有關文獻以來,已近20個寒暑,這期間經過許多專家不斷改進,無數次試驗,但始終未能用于大機組上;現由于你們的非凡努力,在這一技術上中國已争取到國際領先地位”。1987年,高景德領導研究集體又不失時機地開展了電力系統非線性控制的研究。于1989年首先在跨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及國際自動控制學報(IFAC)和中國電機工程學報上發表了一組關于電力系統非線性控制的論文,被國際上有關專家贊為“新貢獻”。

工作成果

長期從事電機和電力系統分析和控制的研究,發展和深化了電機理論和方法。50年代末,在清華大學指導建成我國第一個電力系統動态模拟實驗室。在串聯電容引起交流電機自激的研究中,得出存在兩個自激區的結論,提出了克服自激的新措施。創立電機多回路理論,為分析電機内部不對稱故障開辟了新途徑,已在電機内部故障保護裝置的設計中得到應用。領導研究小組研制成功的發電機線性最優勵磁控制器,已在多台大型發電機組投運成功,居國際領先地位。

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他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辦學方針,使學校成為以工科為主、理工結合,兼有經管、文科的綜合性大學。

在全國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推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各項改革,教學質量有所提高,高層次人才(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形成規模,初步形成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科研、技術開發和對外開放有較大發展,提出了把學校建成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長期奮鬥目标,為使學校建成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代電能系統運行和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專家。1922年2月生,陝西佳縣人。畢業于西北工學院電機系。解放前曾在北京大學工學院任教。

1951年在前蘇聯列甯格勒加裡甯工學院電機系攻讀副博士學位,1956年以“應用于遠距離輸電系統中的凸極同步電機的研究”的論文,被越級授予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在蘇聯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他1956年回國在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是清華大學唯一的跨電機與電力系統兩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科學生産處處長,1963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始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同時兼任校科研處處長、研究生處處長等職。1983年先後任清華大學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

他曆任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及第八屆常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四屆常委及榮譽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三、四、五屆副理事長,《現代電力系統叢書》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及《科學通報》副主編,《電工技術學報》及《電工技術雜志》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攀登計劃“現代電能系統運行與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等職。

高景德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特級會員,并被載入國外出版的國際名人錄中。先後獲得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一百周年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榮譽證書、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香港柏甯頓教育基金會(中國)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中的最高獎——傑出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景德在電機工程領域開拓并發展了電機複數分量理論和電機動态過程理論;創造性地研究了串聯電容引起的交流電動機自激的課題;開辟了和發展了電力系統控制理論及其應用技術;提出了電機多回路理論;發展了電機參數辨識及測算的新方法;發展了電力系統過渡過程數字仿真的新方法并建立和完善了電力系統物理模型實驗室;又領導了電力系統及大型發電設備安全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開拓并推動了電力電子新學科的研究和發展。他在理論上的創見,在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上的開拓,推動了我國電工學科的發展。

工作履曆

1945-1947年 西北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後在西安西京發電廠做技術工作。

1947-1951年 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助教。

1951-1956年 蘇聯列甯格勒加裡甯工學院研究生,獲技術科學博士學位。

1956-1978年 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授,科學研究處處長。

1978-1983年 清華大學副校長。

1983-1988年 清華大學校長。

1988-1994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

1994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中國老科學技術協會副會長。

學術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國家攀登計劃“現代電能系統運行與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

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

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及技術科學部常委、副主任;

中國科協第三、四屆常委及榮譽委員;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特級會員(1985年)。

學術獎勵

獲得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一百周年獎;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榮譽證書;

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香港柏甯頓教育基金會(中國)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中的最高獎——傑出獎;

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上一篇:方濱興

下一篇:楊鵬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