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尚志

駱尚志

明朝初唐四傑之一
駱尚志,号雲谷,臂力絕人,能舉千斤,軍中号為“駱千斤”,浙江紹興府餘姚(今屬甯波)人。明朝抗倭名将。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朝戰争,倭寇一路所向披靡,連克釜山、王京、開城、平壤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國王李昖棄京北逃義州,接連向明朝求援。明廷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随後跟進。駱尚志生卒年不詳。
    本名:駱尚志 别名:駱千斤 字: 号: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抗倭援朝,率領南兵戰勝“平壤之戰”

人物生平

駱尚志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之後,出生于浙江餘姚駱家村,秉性質實,勇力善鬥。他臂力絕人,能舉千斤,軍中号為駱千斤。身為武将,駱尚志既非軍籍世職,也非武舉出身,更不是捐納升級,他完全靠實打實的拼殺才從行伍之間逐漸脫穎而出。早年任大同參将,征剿西虜頗有戰功,為安定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援朝抗倭戰争爆發前,駱尚志以原官欽差浙直、調兵神機營左參将入朝作戰。

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朝戰争,倭寇一路所向披靡,連克釜山、王京、開城、平壤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

國王李昖棄京北逃義州,接連向明朝求援。明廷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随後跟進。十月十六日,駱尚志率南兵600餘人随防海禦倭總兵官李如松所率援朝明軍數萬人,日夜兼程,奔赴朝鮮。十二月初東渡鴨綠江,留屯義州江上,随時準備作戰。

次年正月初八日清晨,明軍開始分三路進攻平壤城。這時盤踞平壤的是倭軍精銳小西行長的部隊,約有三萬人,據城死守。明軍奮勇圍攻,雙方戰鬥異常激烈。

駱尚志所率領的南兵,是明朝東征軍中最具戰鬥力的士兵,勇銳無比,善用火箭、大炮、刀槍之技,有着豐富的抗倭作戰經驗。随着主帥李如松一聲令下,金鼓大作,喊殺四起,一時勁弩齊發,巨炮齊轟,火焰蔽空,震天動地。倭寇的火繩槍雖然略優于明軍火铳,但他們卻沒有威力強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彈不斷落入敵陣,給倭寇造成很大殺傷。

倭寇戰鬥力非常頑強,拼命死守,火器兵手執火繩槍雨點般射向近距離攻城的明軍。明軍略微受阻,後續攻擊部隊繼續攻城。當時戰況十分慘烈,駱尚志身先士卒,被創血戰。

他冒着炮林彈雨,手持長戟從含球門縱身攀堞而上,胸部被鉛子擊中,血流殷踵,仍然督軍不休,奮勇殺敵,愈戰愈勇。主将如此,何況士卒?他部下的六百南兵無不以一當百,前仆後繼,成為攻下第二個城門的部隊。朝鮮《宣祖實錄》中皆歎服“南兵輕勇敢戰,故得捷賴此輩”。激戰不到中午,倭寇紛紛逃竄,明軍一舉收複平壤。

戰後請功之時,明軍主帥李如松卻出于派系原因,加意偏袒北軍,将先登破城首功全記在楊元、李如柏頭上。駱尚志僅得賞銀二十兩,加副總兵職銜。

事已至此,駱尚志無意也無力再去争功,隻是一心在漢城靜養戰傷。期間,他曾多次探訪朝鮮領議政柳成龍,與其商議教練軍卒、防備賊患之事。駱尚志建議将降倭的朝鮮人組織起來,教習操練,防備将來倭寇再犯。

柳成龍立即上書國王,朝鮮為此專門成立一個新的練兵機構——訓練都監,從而興起練兵之事。随後,駱尚志應柳成龍之請,選派軍中南校10人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以及“鴛鴦陣法”、“辛酉刀法”,甚至親自到軍中舞劍用槍,悉心教授。後來在朝鮮李朝國王重視下,将此繪圖配文,編成《武藝圖譜通志》,刊刻行世。其中有不少中國已經失傳的内容因之賴以保存,有些還保存在今天韓國的花郎道、弓道等民族體育形式中。

此外,駱尚志又建議朝鮮開采銀礦,與遼東通商互惠,為朝鮮強國富民積極出謀劃策。駱、柳二人面談不盡,繼以書信往還,至今在韓國還保存着當年駱尚志寫給柳成龍的8通信劄原件,柳成龍的《西崖集》中則收錄了三通與駱尚志的書信。

當年五月,駱尚志傷勢已經恢複,便再次領兵轉展全羅、南原、慶州、處州、光陽、尚州、順天等處備禦戰守,風餐露宿,“辛苦最久,倍出諸營”。萬曆二十二年正月,駱尚志帶領近五百名南兵撤還回國,駐紮薊州,後累擢神樞營右副将、左軍都督府都督佥事。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中國和朝鮮兩國聯軍在平壤圍殲日軍的攻堅戰。萬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發兵進攻朝鮮,侵占平壤。明廷應朝鮮國王李昖請求,命李如松為提督,率兵4萬餘援朝。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聯軍5萬餘人進圍平壤。日将小西行長率兵2.4萬餘憑堅據守。李如松采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

一月八日晨,平壤攻堅戰正式打響。李如松命令各部隊專心作戰,在戰役結束前不準割取敵人首級(古代以獲得首級為戰功)。戰鬥開始之後,明軍發炮攻城,“響振天地、山嶽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十裡,火箭布空如織,火烈風猛,直沖城裡,林木皆焚。

”日軍在城上設立紅白旗作為聯系信号,依托城池拼死拒戰,“彈丸如雨,刀矛向外齊刃,森如猬毛。”明軍攻擊受挫,李如松親率兩百親兵馳往城下,手斬一名逃跑的士卒,嚴令前進,并且大呼:“先登者賞銀五十兩(一說五千兩)!”明軍在主帥激勵下奮勇攻擊,或仰放統炮,或攀梯亂砍守城日軍,戰鬥激烈時,李如松跳下戰馬“向前做登城狀,身邊衆将見狀一齊向前。”

神機營副總兵駱尚志外号“駱千斤”,勇猛異常,一手舉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飛,攀梯攻上含毯門城樓,日軍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駱尚志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浙江兵數人緊随上城,撥掉日軍旗幟,在城頭插上明軍大旗。

日軍輕視進攻南城門的朝鮮軍,祖承訓先以朝鮮軍打頭陣,然後率部卸裝而進,露明盔甲。日軍大驚,急忙分兵增援南門,但明軍已經攻上了城樓。與此同時,明将張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門,李如栢攻破含毯門,楊元攻破普通門,各軍乘勝争先,與日軍展開巷戰。

遊擊将軍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仍然大呼督戰,率部攻克峰頂。戰鬥中李如松坐騎被日軍子彈擊中,換馬再戰,戰馬堕于塹中,提缰躍出,繼續前進,日軍抵擋不住聯軍猛攻,殘部退入城内各處堡壘死守,明軍以火攻焚其密窯土堡,圍小西行長于風月亭土窟。

當時戰場情況極為複雜,在明軍背後,有日軍大友義統部6000餘人随時可能自鳳山來襲,而平壤日軍又拼命拒戰,急切難下。在這種情況下,李如松命俘獲的日軍通譯張大膳遞信給小西行長,令其棄城投降。

小西行長請求明軍撤開包圍,以便棄城而走,李如松下令撤開一路朝鮮軍。而密令李甯、祖承訓、葛逢夏等明将率軍埋伏于要路。半夜時分,小西行長率殘兵逃出城去,明軍半路截殺,斬獲首級359級。生擒2人。朝将鄭晔斬獲倭首級120餘級。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小西行長見援軍不至,便有意突圍,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脫下铠甲,身着單衣攀登上高樓,冒着明軍發射的弓矢炮彈偵察出一條具體的突圍路線來。

而這時候的李如松為了避免繼續攻城而加大傷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軍統帥小西行長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長随即予以答應,率“不滿五千”的殘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長孺《征韓偉略》卷二),狼狽南逃。明軍及朝鮮軍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随後,光複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據統計,明軍僅僅斬獲日軍的首級就達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些,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薰燒及其它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宋應昌《經略複國要編》之《叙恢複平壤開城戰功疏》)。

平壤戰役,總計斬獲日軍首級1250級,其中有倭将25名,生擒2名,并俘戰馬2985匹。救出朝鮮被虜男女1225人(朝鮮《再造藩邦志》)。日軍被火燒死的不可計數。腥臭聞于十裡。其餘跳城溺水無算。朝鮮大臣柳成龍在其著作《懲毖錄》中曾贊揚明軍此役“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收複平壤有着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争形勢就此逆轉。

平壤之戰以明朝聯軍的全勝告捷,三都之一光複。等日軍再次有機會踏進平壤,已是整整300年後的事了。此役日本第一軍團受到重創,黃海道、開城、鹹鏡道等地的日軍相繼撤往漢城,朝鮮的半壁河山因為此役的勝利而迅速光複,日軍試圖以朝鮮為跳闆進攻大明帝國的戰略設想完全失敗。

主要作品

《武藝圖譜通志》

主要影響

平壤戰役

參加抗倭援朝戰争,平壤之戰時立下赫赫戰功。精通武藝,懂兵法。曾主動幫助朝鮮訓練軍隊,并從軍中選派教師向朝鮮軍隊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内容基本上都是戚繼光在浙江備倭時所編選的武藝,從而形成所謂“朝鮮十八般武藝”。協助朝鮮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流傳至今。

史料記載

《唐将書帖》

《紀效新書》

曆史評價

《宣祖實錄》中皆歎服“南兵輕勇敢戰,故得捷賴此輩

人際關系

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左軍都督府-浙江都司-定海衛-駱尚志(世襲百戶)

一輩:駱保保

六輩:駱松

舊選簿查有嘉靖二年十二月,駱松年九歲,合肥縣人。系浙江定海衛右所疾患世襲百戶駱欽嫡長男照例輿全俸優給至嘉靖七年終住支。嘉靖八年八月駱松年十五歲,合肥縣人,系浙江定海衛右所疾患世襲百戶駱欽嫡長男,優給出幼襲職。

七輩:駱尚志

零選簿查有嘉靖三十八年十月駱尚志,合肥縣人。系定海衛右所故世襲百戶駱松嫡長男。

上一篇:葉天士

下一篇:星野悠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