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

馬援

東漢初期軍事家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窦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明帝明德皇後之父。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嚣的屬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功封新息侯。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後于讨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谥忠成。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軍,被人尊稱為“馬伏波”。
    本名:馬援 别名:馬伏波 字:文淵 所處時代:漢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扶風郡茂陵縣 主要作品:《武溪深行》 中文名:馬援 籍貫: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前14年 去世年月:公元49年 職業:将軍

人物生平

簡介

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軍,封新息侯。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淩。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餘、馬員。都很有才能。

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趙奢曾在阏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勳卓著,被趙惠文王賜号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後人便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淩。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餘、馬員。都很有才能。王莽時,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國時蜀國五虎大将之一的馬超據說也是其後人。

不為守錢虜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平陵西)人。其先祖趙奢為趙将,号馬服君,子孫遂以馬為姓。于漢武帝時,馬家以吏二千石,從邯鄲徙于茂陵成懽裡。曾祖馬通以功封為重合侯,坐兄馬何羅反,被誅,故再也不顯。祖父馬賓,宣帝時為郎持節,号使君。其父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援兄弟四人,三個兄長均有才能,王莽時并為二千石,家世再次顯赫。

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十二歲父母雙亡,馬援随長兄馬況至河南,學《齊詩》于穎川滿昌;守章句,辭别長兄,欲到邊郡從事田牧。馬況鼓勵他說:“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适值長兄病故,馬援守喪,不離墓地。後為郡督郵,送囚徒至司命府,放跑了重罪的囚徒,自己亡命于北地郡。遇赦,留在當地放牧,歸附者衆,“遂役屬數百家”。轉遊隴漢間,常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因處田牧,至有牲畜數千頭,谷數萬斜。既而歎道:“凡殖貨則産,貴其能施赈也,否則守錢虜耳。”

王莽末年,馬援曾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避難于涼州。受隗嚣器重,任綏德将軍,參與決策定計。馬援被派往蜀觀察公孫述情況。他與公孫述是同鄉、好朋友,自以為到蜀當握手歡如平生,而公孫述卻大擺派頭和闊氣,欲授馬援以封侯大将軍位。随從都樂意留蜀升官,馬援啟發他們說:公孫述不是禮緻賢士,而是裝腔作勢,這種人是不能久留天下士的。毅然而歸。他對隗嚣說:公孫述乃“井底蛙”,“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馬援攜帶隗嚣的書信到洛陽,見光武帝于宣德殿。返回隴右後,隗嚣問以東方流言及京師得失。馬援稱贊光武帝為人:“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隗嚣非常信任馬援,遂決定遣長子隗恂到洛陽作人質。馬援攜家屬随隗恂到洛陽,後來上書請求屯田上林苑中,得到許可。隗嚣聽信王元之言,猶豫搖擺。馬援一再緻書隗嚣,規勸他切莫動搖。隗嚣怨恨馬援背叛于己,得書增怒,遂發兵拒漢。

平定隴西

隗嚣既發兵拒漢,馬援乃上疏光武帝,陳述消滅隗嚣之策。光武帝采納馬援之謀,令他率突騎五千,遊說隗嚣的将領高俊、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陳述利害禍福,分化瓦解隗嚣集團。馬援又緻書于隗嚣之将楊廣,讓他勸告隗嚣,當知利害,而回心轉意。楊廣竟然不答。馬援又勸楊廣,假如隗嚣執迷不悟,可自行離去,脫離險境。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來歙率兵攻占略陽,殺隗嚣守将金梁。隗嚣率數萬衆圍攻略陽,“斬山築堤,激水灌城”。歙與将士固死堅守,“矢盡,乃發屋斷木以為兵”。閏四月,劉秀率兵征伐隗嚣,行至漆具,将領們以不宜遠入險境,勸劉秀紮營。劉秀猶豫不決,正巧馬援應召來到,劉秀“大喜”,以諸将之議問馬援。馬援分析:隗嚣将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以米堆成山川地形圖,指畫形勢,說明進軍路線,分析曲折,一目了然。劉秀高興他說:“虜在吾目中矣。”次日早晨,窦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騎數萬,辎重五千輛前來助戰。漢大軍壓境,隗嚣“衆大潰”,“城邑皆降”。隗嚣逃往西城,從此一蹶不振。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馬援為太中大夫,與來歙率諸将平定涼州。自王莽末年以來,西羌多事,活動于金城郡屬縣,涼州不甯。來歙推薦馬援治理涼州。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馬援為隴西太守。夏,先零羌攻臨洮,馬

援發步騎三千擊破之,降者八千餘人。馬援把他們“徙置天水、隴西、扶風三郡”。繼而馬援與馬成進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馬援潛行,襲擊其營寨,浩亹羌大驚恐,徙居唐翼谷中。馬援繼續追擊,浩亹羌引精兵占據北山,馬援陳兵山下。夜令數百騎偷襲其後,放火燒山,一時鑼鼓齊鳴,浩亹羌大驚,率衆潰逃。馬援以兵少,不便窮追,收糧畜而歸。這次戰鬥中,馬援受傷,光武帝以玺書慰勞之。這時,朝臣議欲放棄金城。馬援上書反對此議,建議以金城作為據點。得到同意,加強了金城郡的耕戰守備。又令羌豪楊封,說塞外羌來和親。于是郡中逐漸安定,民樂其業。武都氏人背公孫述來降,馬援奏請複其侯王君長,賜給印绶。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族,攻殺長吏。馬援率四千親人征讨,至氐道縣,羌占據山頭固守,馬援據便地斷絕其水草,不與戰,迫使羌豪率數十萬戶,逃出塞外,餘者萬餘人皆降,“于是隴右清靜”。馬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傍縣有人發生矛盾,吏民驚言羌反,逃入城中。狄道縣長來報告,要求發兵。馬授估計不是羌反,命狄道縣長歸守官府,如果恐懼,“可床下伏”。果然稍定,郡人服之。視事六年,征入朝為虎贲中郎将。馬援一再建議重鑄五铢錢,光武帝同意,“天下賴其便”。他“尤善述前世行事”,講得頭頭是道,使人“屬耳忘倦”。又善兵策,常謀劃,為光武帝所用。

平定交趾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蘇定依法處決了詩索。詩索之妻徵側及妹徵貳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蠻夷”起而響應,攻掠嶺外六十餘城,徵側自立為王。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将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将,督樓船将軍段志等征讨二徵。大軍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馬援并将段志兵。馬援緣海而進,随山開道千餘裡。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軍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擊敗之,其衆離散。次年正月,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馬援受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犒勞軍士。

馬援率樓船二千餘艘,戰士兩萬餘人,追擊二徵餘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餘衆散亡,嶺南悉定。馬援以西于縣有戶三萬二千,地遠,奏請分成封溪、望海二縣,得到許可。馬援所過之處,皆“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還條奏越律與漢律乖舛者十餘事,加以整頓,“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将軍故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馬援班師回朝。軍吏經瘴疫死者大約一半。光武帝賜他兵車一乘,朝見時位次九卿。馬援好騎,善于相馬,曾師事于楊子阿學習相馬骨法。他在交趾時,銷熔所得駱越銅鼓,鑄成象生馬一樣的模型,其“高三尺五寸、圍四尺四寸”。還京時,送上之。光武帝下诏立于洛陽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

病死疆場

馬援返京,大受獎賞。友人孟冀相賀。馬援說,“功薄賞厚,何能長久乎?”他想到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請求擊之,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稱許其為“烈士”之志。馬援還京僅三個月,就于當年十二月率兵屯駐襄國。次年(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馬援率三千騎出高柳,巡行雁門、代郡、上谷障塞。烏桓偵察而知漢軍出動,便退散而去。馬援無獲而還。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五溪“蠻”搶掠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将軍劉尚征讨,“戰于沅水,尚軍敗殁。”次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征讨,仍無戰績。已經六十二歲的馬授請求将兵征讨,光武帝擔心他年事已高,不許。馬援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令他試騎。馬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光武帝笑道:“矍铄哉是翁也!”遂令馬援率中郎将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帶領四萬餘衆征讨五溪“蠻”。馬援夜與送者訣别,對友人杜愔說: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他隻是擔心權貴予弟不聽調遣。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臨鄉,擊“蠻夷”,勝之,餘衆逃進竹林中。馬援駐軍下隽縣,決定選擇“路近而水險”進軍壺頭山的路線,以為取得壺頭山,就扼住“蠻夷”的咽喉,充縣之敵可不攻自破。三月,漢軍進至壺頭山下,“蠻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熱,士卒多疫死,馬援也病,遂困。乃鑿岸為室,以避暑氣。“蠻夷”往往升險鼓噪,馬援辄曳足以觀之。不久,馬援病死。耿舒代替馬援監督諸軍。

遭受誣陷

随從馬援出征的中郎将耿舒給其兄耿弇之信中,提到馬援進軍遲緩,坐失良機,先攻壺頭山乃失策。耿弇将此信呈給皇帝。光武帝乃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責問馬援,并代替馬援監督諸軍。這時馬援已經病死。梁松是皇帝之婿,頗為驕貴。以往有一次他去問候生病的馬援,拜于床下,馬援“不答”。馬援因是松父之友,身為長輩而不

答禮小輩。梁松則恃皇親而記恨在心。這時馬援雖然己死,他仍然懷恨,遂借故陷害。光武帝因而大怒,收回原先賜給馬援的新息侯印绶。

以往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植物名)的果仁(名日薏米),用以“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回京時,以車載薏苡種子。時人以為他帶回來珍寶,權貴們都怨望忌妒,隻是沒有及時發作。馬援死後,有人上書酒之,說馬援帶回的是一車珍寶。光武帝更怒。馬援的家屬非常恐懼,不敢将馬援遺體葬于舊墳地,隻在城西買了幾畝地掩埋了事。賓客故人也不敢來吊唁。後來馬援家屬才知蒙冤,經過多次申訴,才得到皇帝諒解,以喪歸葬。同鄉故人朱勃上書,說馬援“以死勤事”,應當得到公平的待遇。詞語懇切,情義可嘉。

漢明帝時,圖畫東漢初年的名臣列将于雲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時為皇後),唯獨沒有列上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漢章帝才追策,谥馬援為忠成侯。

為紀念伏波将軍馬援平息叛亂,造福雷州,雷民感恩戴德立祠紀念。至今雷州、徐聞、遂溪等地,亦存伏波廟。宋宣和二年(1204年),飽受金兵騷擾之苦的宋徽宗期待朝廷能有馬援一樣的猛将,封馬援為忠顯佑順王。

主要作品

馬援能文,有詩《武溪深行》,據崔豹《今古注》記載,《武溪深行》是馬援南征交趾時所作的。其門生爰寄生擅長吹笛,馬援于是作歌,令爰寄生吹笛來應和,取名為《武溪深》。n馬援又善相馬,曾師事于楊子阿,學習相馬骨法,著有《銅馬相法》。n《全後漢文》有《誡兄子嚴敦書》《上銅馬式表》《銅馬相法》《上疏言隗嚣》《上疏言破羌以西不可棄》《上書請複鑄五铢錢》《擊尋陽山賊上書》《上書請正印文》《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上言》《征交趾上言》《将入九真上言》《平交趾上言》《奏請分西于縣》《與隗嚣将楊廣書》《銅柱銘》等。

史料記載

《全後漢書》

曆史評價

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馬援為國盡忠,殒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箦的志願。不可否認,馬援所從事的戰争,一般都發生在封建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之間,馬援本人思想上也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但他忠勤國事,馬革裹屍,仍然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後來居于高位,也不結勢樹黨。于是,他生前受到權貴的排擠壓抑,死後又遭到了嚴重的誣陷迫害。

馬援祠

馬援是曆史上著名的将軍,馬援祠遺址建于清代,它位于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來到馬援祠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馬氏後裔緬懷先祖所立下的石碑。而中國楊淩馬援故裡海内外聯誼總會也設立在這裡。在湖南省渌口鎮湘江分流渌江邊,有一處為馬援建造的公園(寺廟),名伏坡公園(廟),本地人視馬援為心中的“守護神”,毛主席曾在抗日戰争時期在伏坡公園寄宿一晚。

馬援祠裡供奉着馬援、馬融、馬超三位著名曆史人物。馬援,字文淵,興平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戰功被封為扶波将軍,封新昔候。馬援的祖先據說是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趙奢曾打敗秦軍,功勳卓著,被趙惠文王賜号為馬扶君,自此,趙奢的後人便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陵。在馬援祠内,立着一塊馬援故裡碑,為康熙三十六年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額印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記述了馬融、馬援、馬超的生平概況。如今海外馬姓族人把楊淩馬援祠當成了宗族聖地,台灣、馬來西亞等地華人多次來到楊淩祭祖。在馬援祠前,就立着兩塊祭祖紀念碑,馬援祠已經成立楊淩和海外華人聯系的一個紐帶。

馬援墓:位于陝西省扶風縣城西 3.5公裡的伏波村旁,是一座圓形夯土堆墓,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墓前有“漢伏波将軍馬公墓”和“始祖伏波将軍馬公援墓”、“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塊。

上一篇:高梨康治

下一篇:麗麗·唐納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