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

理論知識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是普通意義的作為“知識論”的理論,而是曆史理論、行動理論、批判理論、階級理論的合成體。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深刻闡釋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和運行規律,賦予了活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餘價值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僅在人類經濟學說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曆史地位,而且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1]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Marxism labor theory of value 理論地位:學科基礎 實踐地位:指導批判與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釋義

通過對商品關系的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産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價值量和價值規律、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币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一個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

勞動價值論雖然不是由馬克思最早提出,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使這個理論成為了科學理論。核心的标志是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由于有了勞動二重性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統一,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便随之統一起來,人類的經濟認識從盲目轉為自覺狀态。

概括而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關于價值及其意識的本質、規律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等相并列。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以各門特殊的具體的人文學科中共同性的、即一般的價值問題為對象,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加以研究。

它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的最一般的基礎部分。

由于這個理論的成長,《資本論》成為一種開放結構。理論工作者在“保衛《資本論》”時代語境中,通過不斷尋求“曆史”和“邏輯”的内在統一,形成和創建了豐富具體的實踐化的經濟理論。

理論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論證和研究這個理論體系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但也正是在這裡,馬克思譏笑了資産階級工作者:“在所有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巴師夏先生的《經濟的諧和》集庸俗之大成。隻有癞蛤蟆才能搞出這種諧和的爛泥湯。”

馬克思把價值規定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别的人類勞動。即勞動價值論把價值定義為一種人類勞動,價值由抽象性的勞動所凝結。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邏輯構圖是勞動一價值一價格:旨在确立生成規定上的連續性假說。

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邏輯構圖是勞動一價值一價格:旨在确立生成規定上的連續性假說。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餘價值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的同時,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确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麼形成價值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剩餘價值論奠定了基礎。此外,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立也都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第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在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分析中得到的,但是如果撇開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關于價值的本質和價值量的規定的理論,關于價值形式的演變和貨币的産生及其本質的理論,關于價值規律的理論等,都是對商品生産、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發展最一般規律的揭示。

歸根結底,勞動價值論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理論層次構成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相應地,這一理論的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由不同理論層次上的各種條件構成的一個完備的條件系統。勞動價值論的不同理論層次之間的發展和演進,說到底不過是它們的條件運動和轉化的結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既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生産初期價值怎樣表現為價格,同時,它也說明了在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競争充分展開後價值怎樣轉化為生産價格,進而,生産價格怎樣再表現為價格。因此,勞動價值論不僅是關于商品價值的理論,而且也是說明商品價格的科學理論。

深化認識

要在廣義的曆史經濟形态領域内深化對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形态的認識。要把産品形态社會的規定和商品經濟形态的分析結合起來。

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産性勞動做出新的界定。由于所處時代所決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點考察的是物質生産部門,認識物質生産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并創造價值,而絕大部分非物質生産領域的勞動屬于非生産性勞動,不創造價值。在當今時代,随着第三産業的發展,服務性勞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生産型勞動應當包括大部分非物質生産領域的服務性勞動。因此應當在理論上充分肯定服務性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以利于推動第三産業更快地發展。

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産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總體工人”的論述中,對腦力勞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些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但他重點研究的是物質生産領域的體力勞動。在當今社會,在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越來越重要的條件下,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不僅作為一般勞動在價值創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為更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大高于簡單勞動。

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産生要素在财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人的抽象勞動的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同時,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産要素在提高生産效率、促進生産力發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但科學技術在生産中的應用可以使勞動對象的範圍更廣、性能更好,從而有利于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科學技術還可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學技術的人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應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

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别的範疇。價值創造屬于生産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屬于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價值創造也就沒有價值分配;但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于價值創造。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産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體現一定的生産關系。有什麼樣的生産資料所有制關系,就有什麼樣的分配關系。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底推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态社會理論大綱”。取名此“副标題”,言曆史理論也。價值(形式)——貨币(形式)——市場價值(形式),剩餘價值(形式)——資本(形式)——生産價格(形式),是為商品經濟形态社會的理論形态,即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分析。這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另外一方面,就唯物史觀而言,産品經濟形态社會和商品經濟形态社會“相生相克”。

由此産生“共同體——自由聯合”的發展。該著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一定曆史形态的生産關系。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産方式+生産關系+交往關系”。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中國方法論著作。所以社科文獻圖書頻道推薦詞:本書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研究空白。本書大大拓展了《資本論》研究的領域,從單一批判思維轉向全方位系統批判,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曆史,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曆史而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曆史的新理解。從這一角度而言,本書是重讀和重寫的“雙重意義”的《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式,加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工作指導的現實性。

該著升華了勞動價值論和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統一的認識,使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成為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工作體系。

基本構架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價值論是關于“價值之道”和“價值之德”的理論闡述。前者是關于“價值關系曆史發生”的研究,即把握它的“如何來”、“如何去”;後者是關于“價值關系社會狀況”的研究,即把握它的“為什麼”、“何以可能”。工作結局是認識“價值規律”。把握規律的基本框架是:質——量——形式——規律。

對于前兩者,是通過批判來發掘商品生産本質的“内容”。這裡涉及到的是對資産階級“存在論”和“知識論”的批判。對于中者,是形成内容和形式的統一的規定性的研究,總體把握“價值(形式)”。可見,将價值(形式)從衆多發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來,作為抽象勞動社會内容的表達,作為一個規定總體,是為了重點顯示範疇生産的整體性特征。這裡主要是弄清楚“内容的邏輯”和“形式的邏輯”的關系:從商品生産方式的整體發展中來,回到生産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相互依存關系。

生産關系實體的運動和生産關系實體的構造在認識上統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對象的時空統一的工作規定。生産關系實體既表達為實體本身,又表達為實體發展結構,突顯了商品生産對象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上的邏輯統一性。充分表明:在工作體式上,價值(形式)僅僅是勞動二重性的實踐結構。

最後一者是規律的得出。這是對“本質的内容”和“本質的形式”進行系統考察後的工作産物。因此,羅納德·米克的《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成功歸納出馬克思的工作要點:

《資本論》事實上是關于“疏遠化”的一部書——或者,說得更精确一些,是關于兩種不同的但又緊密相關聯的疏遠化類型的一部書。區分這兩種類型是很重要的。第一種類型的疏遠化是與商品生産本身相關聯的。從很廣泛的意義來說,馬克思在這裡的基本觀念是,由于勞動的社會分工發展了,也由于商品生産發展了,個人的依賴關系逐漸被消除并最終被取代,人的勞動具備了雙重的性質:具體的(或效用生産)勞動和抽象的(或價值生産)勞動。這後一種能力隻是在社會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曆史階段時,它才具有。

第二種類型的疏遠化是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特有的社會經濟制度相關聯的。這一種類型的疏遠化最終是由第一種類型産生而又加以升華,并且似乎變得超出在第一種類型之上。《資本論》的整個論點就是,馬克思在那裡所關心的并不是悲傷這些疏遠化類型的存在,而是要揭開對妨礙這些類型的存在和重要性進行充分認識的“神秘的幕”。

但是,看來隻從質的方面或者從社會學方面來這樣作是不夠的:因為在商品生産制度之下,“事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反映了它後面的“個人間的社會關系”,它采取的是一種價格或價值關系的形式,因此還必須從量的方面來進行分析。當然,正是從這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才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價格學說出現。

在勞動價值學說的幫助之下,馬克思相信,人們可以表明正是通過價格機制、競争和“價值規律”的作用,這兩種基本類型的疏遠化才得以産生出來并繼續下去。那麼,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與他的疏遠化觀念之間,确實是有一個重要的環節的。說一個東西有交換價值,與說它是在商品生産社會中某個人的勞動産品是一樣的;也與說它的生産者因此是“與他本人和其他人”疏遠化了是一樣的。說一個東西的平均價格是以《資本論》第三卷中所描述的方式與它的價值相背離,這與說它是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社會中的一種勞動産品以及說它的直接生産者面臨着一種“疏遠力量”的資本,是一樣的。其中,最為重要的規定莫過于:

“在商品生産制度下,這種學說實際上是說物與物之間的價格關系所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産關系,因為後者是以人們在他們的商品中所具體化的不同的勞動量表達出來的。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制度下,事物之間的這些價格關系是經過修改的,但是這種修改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生産關系中所發生的變化的一種反映,它在量方面也是确定的。”

這種對社會實在關系的批判性分析與對“價值是商品的社會關系,是商品的經濟上的質”規定故意視而不見的想法大相徑庭。

說到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理論層次構成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相應地,這一理論的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由不同理論層次上的各種條件構成的一個完備的條件系統。勞動價值論的不同理論層次之間的發展和演進,最終不過是它們的條件運動和轉化的結果。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既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生産初期價值怎樣表現為價格,同時它也說明了在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競争充分展開後價值怎樣轉化為生産價格,進而,生産價格怎樣再表現為價格。因此,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僅是關于商品價值的理論,而且也是說明商品價格的科學理論。

理論内涵發掘

馬克思主義視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構社會生産關系發生學的學說原理。

因而,就内涵邏輯和實踐範式來說,勞動二重性與研究對象具有結構上的内在契合性,它決不謀求認識屬性的簡單的相互隔開。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是否決物象自足性,還原對象的曆史規定;否決社會物象關系的資産階級拟制,進一步還原研究對象的理論規定。

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的實踐圖景即在于以曆史主義和實踐主義為雙重的建構邏輯取向,規定大寫的曆史理論,全面落實政治經濟學批判。該研究進路旨在闡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資産階級經濟學進行整體性批判所得到的認識結果,是對曆史進行總體分析、系統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構性理論,是批判與建構的統一性理論。

嚴格意義的價值規律是關于“價值之道”和“價值之德”的闡述。如上指出,它的基本框架是:質——量——形式——規律。

其實,我們更應該把“價值規律”看作方法論,即在科學之前讨論的曆史過程的規定。馬克思說過:《資本論》是“把辯證方法應用于政治經濟學的第一次嘗試”;“這部著作第一次科學地表述了對社會關系具有重大意義的觀點。”這是他這本書應具有的唯一“科學性質”。

馬克思聲稱他所從事的學科研究的方法是“辯證方法”,第一次指出社會曆史領域内的這一方法是“要我們把社會看作活動着和發展着的活的機體。”給那些不善于考察社會問題的人們上了生動一課,也給那些根本沒有打算說明社會問題的人們以當頭棒喝!“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作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要素随便配搭起來的一種什麼東西),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态的生産關系,研究該社會形态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

《資本論》開篇集中讨論了價值規律,完結早已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承諾的分析。

此外,價值轉化是實踐議題,并非純經驗的計算命題,但也決不是什麼純邏輯的“形而上”理論。漠視經驗與曆史,試圖從邏輯公式上“證明”馬克思發展結構的做法,實際是絕對地“科學化馬克思”的愚蠢行動。馬克思講價值關系“無須證明”,說的是證明由“曆史本身”提供.實體與形式對偶說誤解了科學規定的實質,将公式主義、形式主義見解帶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規避了真實的結構發生;它其實不能回答任何問題,回答和論證的方式是落入對手的遊戲規則,不可避免要與資産階級解釋學達成同謀。

解決出路不是重回邏輯,乃是重回曆史實踐過程。暗示我們,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所需要的科學決不會是被當作“純粹知識”來生産的知性科學,毋甯是全新批判實踐。這是徹底實踐和開放域内的理論生産。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成熟的研究範例,據此,辯證法具象化為曆史的實踐的工作方法(馬克思稱為“我的辯證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義規定不再束縛在象牙塔中,成為直接蘊涵實踐批判的曆史的“階級科學”。這一構造解開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奧秘。

上一篇:現行彙率法

下一篇:8月4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