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莢蒾

香莢蒾

忍冬科莢蒾屬植物
香莢蒾(學名:Viburnum farreri W. T. Stearn)是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高可達5米;冬芽橢圓形,頂尖,葉片紙質,頂端銳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基部除外具三角形鋸齒,下面脈上被微毛,下面凸起,小脈不明顯或兩面略凹陷;圓錐花序生于能生幼葉的短枝之頂,有多數花,花先葉開放,芳香;苞片條狀披針形,萼齒卵形,花冠蕾時粉紅色,開後變白色,花絲極短或不存在,花藥黃白色,近圓形;果實紫紅色,4-5月開花。分布于中國甘肅、青海及新疆。山東、河北、甘肅、青海等省多有栽培。生于山谷林中,海拔1650-2750米。香莢蒾樹姿優美,花色豔麗,芳香濃郁,觀賞價值高,是優良的早春觀花灌木。
    中文名:香莢蒾 拉丁學名:Viburnum farreri W. T. Stearn 别名:探春、翹蘭、丹春、丁香花、香探春、野繡球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超目: 目:茜草目 亞目: 科:忍冬科 亞科: 族:莢蒾族 亞族: 屬:莢蒾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香莢蒾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W. T. Stearn,1956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落葉灌木,高達5米;當年小枝綠色,近無毛,二年生小枝紅褐色,後變灰褐色或灰白色。冬芽橢圓形,頂尖,有2-3對鱗片。

葉紙質,橢圓形或菱狀倒卵形,長4-8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基部除外具三角形鋸齒,幼時上面散生細短毛,下面脈上被微毛,後除脈腋集聚簇狀柔毛外均無毛,側脈5-7對,直達齒端,連同中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小脈不明顯或兩面略凹陷;葉柄長(1-)1.5-3厘米,幼時上面邊緣被纖毛。

圓錐花序生于能生幼葉的短枝之頂,長3-5厘米,有多數花,幼時略被細短毛,後變無毛,花先葉開放,芳香;苞片條狀披針形,具緣毛;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約2毫米,萼齒卵形,長約0.5毫米,頂鈍;花冠蕾時粉紅色,開後變白色,高腳碟狀,直徑約1厘米,筒長7-10毫米,上部略擴張,裂片5(-4)枚,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開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内中部以上,着生點不等高,花絲極短或不存在,花藥黃白色,近圓形;柱頭3裂,不高出萼齒。

果實紫紅色,矩圓形,長8-10毫米,直徑約6毫米;核扁,有1條深腹溝。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香莢蒾性喜光,喜濕潤、肥沃、疏松土壤,萌蘖能力強;耐寒,耐半陰,耐修剪,适應性強,抗性強。 [3]  生長在海拔1650-2750米的山谷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國甘肅(華亭、臯蘭)、青海(西甯)及新疆(天山)。山東、河北、甘肅、青海等省多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繁殖方法

播種:香莢蒾種子千粒重30-40克/1000粒。9月中旬采收果實後,水洗脫粒,做到随采随播,每畝播種量一般為25-30千克。播種時采用條播,播種溝深3-5厘米,播幅15厘米,覆土厚度2厘米,播後覆蓋稻草。第二年出苗整齊後,噴灑75%多菌靈1000倍液和20%硫酸亞鐵溶液2-3次,做好殺菌和預防猝倒病發生。日常做好澆水與根外追肥,當年生平均高生長量18.6厘米,平均地徑0.43厘米,第2年可移植培育綠化大苗,第3年可開花結實。

扡插:硬枝扡插應在6月份,結合控制樹形修剪,硬枝扡插可選擇2-5年生枝條,剪成長15-20厘米的穗條,用100毫克/升濃度的ABT1号生根粉浸泡2小時,扡插在具有全光照間歇噴霧裝置的沙床上,做好噴水,陰雨天、夜間停止噴水。45天後生根率達90%以上,60天後可移栽大田培育。

栽培技術

香莢蒾喜水喜肥,萌發能力強,耐修剪,移栽成活率高,栽培管理粗放。施肥可在冬季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有利于來年生長茂盛。

花後剪除凋謝的花序和果實,并進行輕度修剪,增施磷肥,做好澆水,促進花芽分化,在當年秋季可以二次開花,因此,也叫“二度梅”。

在休眠期應做好整形修剪,控制樹型樹勢,使其花芽分布均衡,促進翌年花繁葉茂。

病蟲防治

香莢蒾病蟲害較少,偶有蚜蟲、紅蜘蛛、葉蟬危害;病害偶有葉斑病、葉枯病發生。

蚜蟲發生時可用50%辟蚜霧超微可濕性粉劑防治;紅蜘蛛發生時可用73%滅螨淨3000倍液防治;葉蟬發生時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葉斑病、葉枯病發生時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主要價值

香莢蒾樹姿優美,花色豔麗,芳香濃郁,觀賞價值高,是優良的早春觀花灌木,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