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饒宗頤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伯濂、伯子,号選堂,又号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緻力于學術研究,涉及文、史、哲、藝各個領域,精通詩、書、畫、樂,造詣高深,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碩果累累。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我國學術界曾先後将其與錢锺書、季羨林并列,稱之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1]2012年1月正式成為出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長。2012年12月當選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饒宗頤捐款50萬元港币。
    中文名:饒宗頤 外文名: 别名:字固庵,号選堂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潮安縣 畢業院校: 職業: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和書畫家 代表作品:《廣東易學考》、《尚書地理辨證》、《說文古文考》、《金文平議》、《古史新證補》、《西漢節義傳》 主要成就: 英文名:Jao tsung-i 籍貫:潮安縣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7年8月9日 信仰:國學 地位:國學大師

簡介

饒宗頤幼耽文藝,18歲續成其父所著潮州藝文志,刊于領南學報。以後曆任無錫國專、廣東文理學院、華南大學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學,并先後從事研究于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任職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饒教授于1962年獲法國漢學儒蓮獎,1982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後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1993年為上海複旦大學顧問教授。2012年2月受聘為山東大學名譽教授和《泰山通志》主編。

饒教授學術範圍廣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東古史、藝術史、音樂、詞學等,均有專著,出版書40種,學術論文過三百篇。藝術方面于繪畫、書法造詣尤深。繪畫方面,擅山水畫,寫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于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影響頗大。書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錄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

饒宗頤是學富五車,著作等身的學者。他知識淵博,精通多種外語。六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在文學,語言學,古文字學,敦煌學,宗教學及華僑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專著六十多種外,尚有發表在世界各大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文約有四百篇。饒教授為國際漢學界及海内海外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2年1日,95歲高齡的饒宗頤接過聘書,正式成為出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長。1904年創立的西泠印社,是中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影響最大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和啟功等六位大師先後任社長。

學術年表

饒宗頤生平記載1917年8月9日(農曆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

1932年續成其先人饒愕先生之《潮州藝文志》。

1933年詠優昙花詩,一時驚諸老宿,競相唱和。

1935年受詹安泰先生委托,代授國文課于韓山師範學校,旋被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纂修,同年加人“禹貢學會”。其間著《廣東易學考》、《尚書地理辨證》。《說文古文考》、《金文平議》、《古史新證補》、《西漢節義傳》,編《古史辨》第8冊(僅存目)。

1938年中大遷雲南。以病滞留香港。助王雲五編《忡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佐葉恭綽編定《全清詞鈔》初稿。出版《潮州叢著初編》。

1943年赴廣西任無錫國專教授。成《瑤山詩草》。

1946隼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楚辭地理考》出版。複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總纂,被推選為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

1948年入台考察高雄縣潮州鎮。

1949年移居香港。其間出版《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人海南島之石器》。

1952年被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後為高級講師、教授。出版《明器圖錄》等。

195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講授甲骨文。在廣島會斯波六郎、小尾郊一教授,與池田末利教授偕遊宮島,有詩紀行。

1955年再赴日本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甲骨學研究,著《日本所見甲骨錄》、《長沙出土戰國楚簡初釋》、《潮瓷說略》、《〈人間詞話〉平議》。

饒宗頤書法1956年在日本向神田喜一郎詢日本填詞史,與吉川幸次郎談詩,與斯波六郎談“文選”學,與水原琴窗、水原江渭父子談詞,到京都大原山聽梵呗,聽多紀穎信演奏日本雅樂。出席巴黎國際漢學會。出版《楚辭書錄》、《巴黎所見甲骨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

1957年《戰國楚簡箋證》出版。

1958年遊意大利,在貝魯特晤高羅佩。出版《楚辭與詞曲音樂》、《長沙出土戰國缯書新釋》。

1962年獲法蘭西學院頒授“漢學儒蓮獎”。主編《文心雕龍研究專号》,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龍》印刊。

1963年與汪德曼相識。應印度班達枷東方研究所之邀,赴天竺古梵文研究中心作學術研究,為永久會員。歸途遊錫蘭等國,有《佛國集》記遊蹤。《詞籍考》出版。

1964年再赴日本訪學。

1966年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與戴密微教授偕遊瑞士,有詩《黑湖集》紀遊,後由戴密微先生譯為法文。《白山集》出版。

1968年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位講座教授、系主任。出版《固庵詞》,《黑湖集》在瑞士印出。

1970年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出版。

1971年與法國戴密微教授合著《敦煌曲》,分中、法兩種文字在巴黎刊行。《晞周集》出版。

1972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法國遠東學院院士。饒宗頤書畫作品197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

1975年出版《選堂賦語》、《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臨本》。

1976年在巴黎從博特羅習楔形文字及西亞文獻,首次譯出《西亞開辟史詩》。

1978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在香港大會堂主辦《饒宗頤書畫展》;8月,舉行個人書畫展于曼谷。《選堂詩詞集》、《敦煌白畫》出版。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應聘為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主講“中國古代宗教”。

1979年應中山大學之邀,首次回内地參加中國古文字學會議,會後赴湖南考察馬王堆出土文物。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是年4月,遊瑞士,過阿爾卑斯山入意大利,有《古村詞》紀遊。

1980年講學于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選為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聘為澳門東亞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10月,在武昌參加全國語言學會後,曆時三月,參觀國内博物館33個,足迹遍14省市。

1981年參加太原古文字學讨論會。出版《遠東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

1984年出版《選堂選集》。于馬來西亞舉行個人書畫展。為澳門東亞大學研究院創辦中國文史學部,并任該學部主任。

饒宗頤1986年經倡議,汕頭大學、韓山師專、潮州韓愈研究會聯辦的“首屆國際韓愈學術讨論會”在汕頭召開。

1987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

1990年《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悉昙學緒論》、《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出版。

1991年“饒宗頤書畫展”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行。《近東開辟史詩》(編譯)、《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中國精神史研究之一”)出版。10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之邀,作《廣州南越王墓的發現及其重要價值》和《香港與廣東大陸的曆史關系》演講。11月,參加溫州市舉辦的“謝靈運與山水文學國際研讨會”。12月,到河内參加遠東學院90周年的慶典,介紹牙璋在國内外的分布,引起越南考古界的興趣。

1992年《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出版。5月,任複旦大學顧問教授。

1993年廣州中山大學聘為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兼名譽教授,廣州美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泰國華僑崇聖大學聘為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應邀任台灣故宮博物館主辦之“張大千、溥心畲詩書畫國際學術讨論會”主席。出版《梵學集》、《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與曾憲通合作)、《法藏敦煌書苑精華》、《饒宗頤史學論著選》、《新加坡古事記》、《甲骨文通檢》(二)。12月,由其倡議召開之“潮州學國際研讨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26日,赴巴黎接受索邦高等研究院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之文化藝術勳章。

1994年獲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頒授之“潮學研究獎”。2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的“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第二次國際學術會議,作《由牙璋分布論古史地域擴張問題》專題演講。

1995年《甲骨文通檢》(三)出版。3月,參加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辦的“東南亞考古學術研讨會”。北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全明文》編委會聘為顧問。11月,潮州市“饒宗頤學術館”落成。

1996年1月,參加由港穗澳三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之“南海貿易二千年展覽”暨學術研讨會。《澄心論革》(胡曉明編)、《饒宗頤潮學論文集》(黃挺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由上海再版。8月,由廣東韓山師範學院主辦、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協辦之“饒宗頤學術研讨會”召開。

2010年8月,饒宗頤先生到北京是為了赴敦煌出席“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讨會”,并舉辦“莫高餘馥:饒宗頤敦煌書畫展”。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來到中央文史研究館,親切會見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溫總理祝願研讨會和畫展成功

2013年10月,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經印社理事會選舉,連任社長。

藝術年表

饒宗頤書法1929年從金陵楊栻習書畫,攻山水及宋人行草,開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1952—1968年任教香港大學,期間屢至台北,參觀故宮博物院所藏書畫。

1959年著作《敦煌寫卷之書法》附《敦煌書譜》。

1963年從事研究于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其間訪問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教史迹,并作寫生。

1965——1966年從事研究于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巴黎及倫敦所藏敦煌畫稿。著《敦煌白畫》。

1968——1973年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其間創作大量山水畫,其時多師法元代黃公望,倪雲林兩家。

1970——1971年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其間至美國加拿大各地寫生。

1972——1973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發表《詞與畫》論文。

1973——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連續四年參加日本南畫院書畫年展。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辦“饒宗頤書畫展”于香港大會堂。新加坡香雪莊出版《選堂書畫集》。舉辦個人書畫展于泰國曼谷。

1978——1979年任教法國高等實用研究院,其間創作《青天歌論書》長卷。

1980年講學于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日本二玄社主辦“饒宗頤教授個人書畫展”于東京。日本近代書道研究所《書道俱樂部》月刊出版《饒宗頤教授個展作品》特輯。

1981年舉行個人書畫展于新加坡。

1982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83年編纂《敦煌書法叢刊》,由日本東京二玄社出版,全書29冊。出席于蘭州召開的首次全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議,被聘為顧問。

1984年舉行個人書畫展于馬來西亞太平。

1985年香港三聯書店主辦“饒宗頤書畫展”。香港芥子居出版《選堂扇面冊》。韓國東方研究會于漢城利馬美術館主辦“選堂韓國書畫展覽”。舉行個人書畫展于馬來西亞吉隆坡。

1986年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饒宗頤教授從事藝術、學術活動50周年紀念——七十大壽書畫展”。任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

1987年香港《書譜》雜志出版《饒宗頤專輯》。任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1989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饒宗頤書畫集》。

1990年任香港博物館名譽顧問。

1991年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主辦“饒宗頤書畫展”。

1994年任北京廣播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院聯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于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

1995年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泰國潮州會館聯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

1996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饒宗頤八十回顧展”,同時出版《選堂書畫》。

1997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一屆終身成就獎。

1999年9月香港藝術館舉辦“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展覽,同時出版《澄心選萃》書畫集。

主要貢獻

一)饒宗頤的研究領域甚廣,時間跨度很寬,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并且著作甚多,僅僅其中的《20世紀饒宗頤學術集》便有十二卷,超過一千多萬字,專著逾八十種;論文五百多篇。除此之外,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希伯來文、印度語、伊拉克語等6國語言及文字,還精通甲骨文、梵文及楔形文字。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時代因素所造成的閉關鎖國狀況,尤其是文革十年動亂對于中國文化的瘋狂踐踏,中國人文學術研究缺乏應有的成就與活力。而這一段時期,正是饒宗頤學問生命的精進期,也正是他成長為中國與海外漢學研究不多的橋梁人物之一的時期。譬如,一九五六年,饒宗頤發表《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将倫敦所藏這部反映早期天師道思想的千載秘籍,全文錄出,兼作箋證,闡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後不久,法國的中國宗教學權威康德谟即以此書教授諸生,以至引發後來歐洲道教研究的長期計劃。在二十一世紀的“東學西漸”史中,饒宗頤是一個重要的開風氣的人物。

三)饒宗頤書畫。饒宗頤在學術上與藝術上的造詣均達到相當高的水準,他集學問與藝術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緻的境界,成為當代罕有的國學宗匠。同時,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圓融、和諧的特點。整個二十世紀,一般知識人都覺得一定要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新派”與“舊派”之間做選擇的時候,他卻沒有一種焦慮與困惑。他的世界裡,東方與西方沒有鴻溝,古代與現代之間沒有裂罅。饒宗頤的學問、藝術與文化人格、與香港一地有極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緣所造就的學術文化史現象。這一範式所樹立的标格,将對于未來的中國學術具有重要啟示意意義。

藝術造詣

除了詩詞和書畫,饒宗頤在音樂上也有着一定造詣。音樂文學以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是饒宗頤的重要學問領域,于此建樹甚多。然他不僅是一個音樂史方面的學者,還是一個資深的古琴家。饒宗頤蓄有古琴數張,其中一張是北宋郭之所藏“萬壑松”琴,關于這琴他曾有《凄涼犯》詞詠其事。

早年由于研究詞曲音樂的關系,饒宗頤對于古琴藝術漸漸入迷,20世紀50年代從嶺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習指法,終有所成就。并對琴譜、琴史産生研究興味,在這方面也有大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謂中國近現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古琴藝術發展的斷代史,發表後為海内外學者和古琴家所傳誦。

治學四論

一是“奇正論”。饒宗頤說,别人說他是奇人,其實隻說對了一半。老子講“正以治國,奇以用兵”,他則是“正以立身,奇以治學”。立身做人要正,但做學問要出奇制勝,做别人沒想過、沒做過的。

二是“蠟燭論”。學者曾将饒宗頤與清末兩位大學者龔自珍、王國維并論。饒宗頤說:與上述二位比較,自不敢當;但我的好處是活得長命,龔自珍隻活到49歲,王國維先生50歲,以他們50歲的成績,和我80歲的成績比較,是不夠公平的。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

三是“守株論。”别人一輩子在不停追逐機會,饒宗頤笑說自己則比較“偷懶”,坐在樹下做好準備、耐心待兔,一見到兔子就以最快的速度撲上去,這樣一輩子總能抓到幾隻兔子的。他研究佛教,一直想學梵文,後來在一次國際會議碰到印度專家,就以甲骨文與他交換傳授,學會了人稱“天書”的梵文。又以同樣的方法,學會了中東的楔形文字。

四是“旁移論”。他說,别人總結我學問有八大門類、十大門類,看似涉獵繁雜,之間好像沒什麼關系,其實每次我隻是往旁邊移了一小步。像一開始繼承父志編撰《潮州藝文志》,是搞方志學,就得懂一點碑記,進而研究考古學、古文字學,接着機緣湊合就到了敦煌學,一步步都很緊湊,很紮實。

榮譽

1946年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

1962年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

1963年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永久會員;

1974年法國遠東學院院士;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

1980年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該會是歐洲最古老亞洲學會;

1982年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198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

1987年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

1993年12月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學博士,為該院建院125年頒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學博士;

1993年12月法國文化部文學藝術勳章;

1994年汕頭市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學研究特别獎,饒教授将全部獎金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

1997年北京大學開設之原校長湯用彤學術講座首位主講教授;

1998年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國學大師榮銜,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首任榮譽院務委員。

2000年,獲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成就。

2001年,他獲得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由饒宗頤教授書寫《心經》,并由當代著名篆刻家唐積聖先生鑴刻,“心經簡林”樹立于大嶼山昂平一址。

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并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

著作

《潮州藝文志》嶺南大學《嶺南學報》專号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

《潮州叢著初編》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出版1938年初版台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

《楚辭地理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初版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

《潮州志》汕頭潮州修志館發行1949年初版

《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香港1950年初版

《海南島之石器》國泰印刷所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學圖書館藏編号2148—1843)

《明器圖錄•中國明器略說》(附英譯)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印1953年

《戰國楚簡箋證》(油印本)京都1954年

《人間詞話》平議香港1955年初版

《長沙出土戰國楚簡初釋》(油印本)京都1955年

《楚辭書錄》選堂叢書香港1956年1月初版

《巴黎所見甲骨錄》香港1956年12月初版

《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

《選堂叢書》香港1956年初版

《戰國楚簡箋證》(長沙仰天湖武國楚簡摹本)香港上海出版社1957年初版

《詞樂叢刊》(與趙尊嶽、姚志伊合著)

《香港坐忘齋》1958年10月初版楚辭與詞曲音樂

《選堂叢書》香港1958年初版

《長沙出上戰國缯書新釋》選堂叢書香港1958年初版

《九龍與宋季史料》

《選堂叢書》香港1959年11月初版

《殷代貞蔔人物通考》

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詞籍考》

香港大學出版社1963年2月初版

《文心雕龍研究專号》(主編)

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慶祝金喜紀念特刊1963年又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景宋乾道高郵軍學本淮海居士長短句》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5月初版

《潮州志彙編》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7月初版

《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新加坡1970年初版

《敦煌曲》、《選堂賦話》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5年5月初版又見輯于何沛雄編《賦話六種》内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5年5月初版

《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臨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專刊之一1975年9月初版1976年5月增訂再版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香港龍門書店1977年9月初版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叢書1997年再版

《敦煌白畫》法國遠東學院考古學專刊巴黎1978年初版

《香雪莊藏砂壺•供春壺考略》(編著)新加坡1978年

《唐宋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史料叢刊(二)》(法國遠東學院共同出版列該院期刊127号)1981年初版

《選堂集林·史林》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1月初版台灣明文書局重印

《雲夢秦簡日書研究》(與曾憲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專刊之三1982年初版

《虛白齋書畫錄》東京二玄社1983年初版

《選堂選集》現代佛學大系第53冊第273-538頁台北彌勒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

《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

《随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與曾憲通合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專刊之四1985年初版

《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編)《東京二玄社》1983年至1986年

《固庵文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9月初版

《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貞人》(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悉昙學緒論》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1990年4月初版《敦煌琵琶譜》(編)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之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12月台一版

《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

《近東開辟史詩》(編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1月台一版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編)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之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文轍——文學史論集(上、下)》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初版

《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廣濟橋史料彙編》(與張樹人合編)香港新城文化服務有限公司1993年2月第一版

《畫(左)甯(右)頁——國畫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6月20日初版

《梵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與曾憲通合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第一版

《法藏敦煌書苑精華》(編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甲骨文通檢:地名(二)》(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潮州本草》排印本

《楚辭參考資料》(又名《楚辭别錄》)(編)油印本

《澄心論萃》(胡曉明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敦煌曲續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版

《選堂文史論苑》複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文化之旅》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遼甯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華學》(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符号•初文與字母——漢字樹》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選堂書畫集》香雪齋1978年1月

《選堂扇面冊》芥子居1985年1月

《饒宗頤書畫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選堂書楹聯初集》香港藝苑出版社1992年6月

《饒宗頤翰墨》香港藝苑出版社1992年8月

《饒宗頤書畫》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

《瑤山詩草》

《固庵詞》(排印本)1968年于香港

《晞周集》(線裝)1971年3月另有排印本

《宋元吟韻繼聲十首》香港明報月刊1973年6月第48-52頁

《宋元行吟圖題詩》香港明報月刊1973年7月第48-52頁

《選堂詩詞集》選堂教授詩文編校委員會1978年1月

《佛國集》、《歐遊雜詩》油印本、《浙東遊草》香港明報月刊1985年2月第61-64頁

《古村詞》香港明報月刊1985年3月第16-17頁

《題日本五山僧所著書五首》香港明報月刊1986年1月第134頁

《九州詩槁》香港明報月刊1986年10月第69-70頁

《攬辔集——日本紀行詩稿》

文化藝術館

饒宗頤學術館

1、位于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下水門街西巷19号,1993年11月12日奠基,1995年11月10日開幕,投資110萬圓人民币。館藏饒在2005年1月捐贈的70餘件個人書法作品。2006年進行第二期擴建,在同年11月底峻工。

2、位于香港香港大學大學道2号2樓,2003年11月8日開幕,館内特辟特藏室,收藏饒數十年來的個人書籍、珍貴線裝善本千多冊,其他學術書刊共兩萬多冊;另珍藏個人著作書畫等;星期一至五開放。

饒宗頤文化館

位于香港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号,由前荔枝角醫院改建,預計2012年開幕。

公益活動

2012年4月,據中國華文教育網站消息,3月31日,國學大師、香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贈送畫作給華僑大學,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代表學校接受了饒宗頤先生的贈畫。

得知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後,正在敦煌慶賀95華誕的著名香港學者饒宗頤決定将160萬壽禮捐贈災區。2010年8月8日,來自中國内地和香港、台灣、澳門地區的500多名學者及日本、法國等國的學者,在敦煌莫高窟為饒宗頤慶賀95華誕。同日,甘肅省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在敦煌的饒宗頤得知這一消息後,當晚決定将160萬壽禮捐贈給舟曲災區,以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

評價

1、香港大學副校長曾這樣評價饒宗頤:“香港如果出了一個饒宗頤,就不會是文化沙漠了。”

2、饒宗頤先是與錢鐘書并稱“北錢南饒”,錢鐘書去世以後,又與季羨林并稱“北季南饒”。

3、學術界稱饒宗頤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上一篇:母其文

下一篇:馮建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