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緒纓

餘緒纓

中國經濟學家
餘緒纓,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會計學家,中國現代管理會計學科奠基人,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會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會計學會顧問,國際權威刊物《會計國際學刊》編輯政策部成員,原民盟中央委員、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廈門市主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1]
    中文名:餘緒纓 民族: 出生地:靖安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學位/學曆: 職業:廈門市政協副主席,經濟學家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出生年月:1922年8月 性别:男 籍貫:江西 去世年月:2007年9月23日 政黨:民盟

個人生平

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

194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

在“文革”後20世紀的70年代末,專門緻力于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建設,從無到有,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開拓了“廣義管理會計體系”研究的新領域,因此成為中國管理會計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83年與1984年,中美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曾聘請餘先生擔任兼職教授。

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學術帶頭人,廈門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七校客座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國際教育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權威性會計刊物《會計國際學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編輯政策部成員(該部由從世界多國選聘的5名著名學者組成);中國會計學會顧問;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級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美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與研究國際學會和加拿大學術會計學會會員。曾任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級經濟師評委會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廈門大學會計與企業管理系主任、廈門大學會計系主任等職務。

逝世于2007年9月23日。

研究領域

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建設

餘先生着重研究了現代管理會計形成和發展的兩大階段和管理會計的對象、方法和基本特征等問題,取得了一些開拓性的成果。《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的學科》一文指出,現代管理會計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和決策性管理會計兩大階段。前者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為基礎形成的标準成本會計系統,主要包括标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三個方面。其基本點是在企業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已經确定的前提下,協助解決在執行中如何提高生産效率和生産經濟效果的問題。後者是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以服務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決策性管理會計。

它認為:提高企業内部生産經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生産、工作效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地進行經營決策放在首位;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其理論和方法基礎的決策性管理會計包含了執行性管理會計,但決策性管理會計的創立及其發展,标志着這門學科日趨成熟,而進入其發展曆程中的高級階段。該文的發表具有廣泛的影響,被國内多種刊物轉載。

《現代管理會計中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探索》一文,着重論述了現代管理會計的對象和方法問題。它指出現代管理會計的對象是現金流動;現代管理會計的基該方法是差量分析法。該文對如何建立科學的現代管理會計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現代管理會計的對象、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首先提出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對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建設具有奠基性的意義。

創建現代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餘先生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集中地體現在《試論中西管理會計的共性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的主要特點》一文之中。該文首先依據曆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探讨管理會計在西方和中國形成和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并據以論證了中西管理會計所以會有某些共性的根本原因所在。“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面,而且是比較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立足中國國情,借鑒西方的經驗概括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的主要特點。

餘先生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是:

(1)一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線的财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結合的信息系統。通常所說的财務會計實質上也是一種管理會計。财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在工作上雖然可以有所分工,但構成統一的會計信息系統,可總稱為管理會計。

(2)建立以目标利潤為中心的高度綜合的經營目标計劃體系。

(3)實行權、責、利相結合,提高以班組核算為基礎的廠内經濟核算體系。

(4)技術與經濟相結合,開展技術經濟分析。

(5)企業經營成果的考核,要重視價值與使用價值、微觀需要與宏觀需要的統一;并逐步建立能準确反映、評價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科學體系。

(6)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逐步建立以電子計算技術為基礎的會計信息系統,并形成全國性的大網絡,便于各有關單位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為全面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7)加強理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指導,以現代科學的方法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為武器,建立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建立,對其今後長遠的、健康的發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餘先生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的主要特點的上述概括雖然是初步的,但在中國同類文獻中,還是率先邁出了具有較大特色的第一步。

開拓了現代管理會計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為了進一步發展已有的科研成果,餘先生從1987年起又開展“廣義管理會計學”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義管理會計體系研究》。該課題第一次提出包括微觀管理會計、宏觀管理會計、國際管理會計三個組成部分的“廣義管理會計體系”新概念。其中“微觀管理會計”是從企業的角度看問題,包括“微觀投資決策會計”和“微觀經營會計”兩個組成部分,從微觀上研究如何為提高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益(體現在項目的投資效益上)和使用效益(體現在項目建成投産後的經營效益上)提供有用信息。

“宏觀管理會計”是從國民經濟看問題,在更高的層次上,建立為宏觀經濟管理服務的經濟信息系統,包括“宏觀投資決策會計”和“宏觀經濟會計”兩個組成部分,從宏觀上研究如何在整個國民經濟範圍内,為提高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益(建設項目從國民經濟看的投資效益)和使用效益(項目建成投産後從國民經濟看的經營效益)提供有用信息。

“國際管理會計”是适應當代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研究如何在跨國經營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提供有用信息,它是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跨國經營活動的環境和條件進行具體應用而形成的一個新領域。“廣義管理會計體系”的研究,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發展其三個組成部分,又要使它們共同組合在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中。它突破了國内外現行管理會計研究僅限于微觀管理會計的局限,無論從國内還是從國際來看都屬于首創,居國際領先地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在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已發表《試論“三論”對現代管理會計的具體指導作用》、《試論中國新的會計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基本結構》、《現代管理會計的新發展》、《當代會計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評價的幾個理論問題》、《國際管理會計簡論》等相關論文并出版了專著《國際管理會計》。

餘先生曆經艱辛,在中國創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從而在中國完成了管理會計的引進工作,進入了一個完善和提高的階段。餘先生因此而成為中國管理會計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個人著作

20世紀40年代

餘先生目睹國民黨統治區域物價飛漲,通貨急劇膨脹,借鑒西方會計理論,在中國最早緻力于币值變動會計的研究,發表了專題論文《币值變動會計之理論及其方法》(上、下)(載于《公信會計月刊》第12卷,第3、4期,1948年)。該文全面論述了在持續通貨膨脹條件下,如何以“資本維持學說”為中心,對傳統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進行變革。該文的發表不僅在當時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即使在現在也依然閃爍着光芒,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因此,該文被稱為中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先導性文獻。

50至60年代

餘教授結合中國會計實踐,深入學習和研究前蘇聯會計理論與方法,撰寫了一系列學術論文,詳盡地闡述了财務與成本核算原理、複式記賬原理、會計報表結構和分析原理等多方面的問題,形成了一個首尾一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特别是《論固定資産折舊與再生産》和《再論流動資金利用效果的指标體系及其分析》兩文将前蘇聯在這個領域的著名專家阿法那西也夫、畢爾曼、拉特聶爾等教授已做的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即修正了上述前蘇聯專家在有關論著中某些片面的或似是而非的認識,進而使之更加科學化、精密化了。

60年代

為促使企業重視經濟效益,餘教授又着重研究了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問題。他在《社會主義企業經濟核算的客觀基礎問題》一文明确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存在着商品生産,價值規律還繼續發生作用,“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獨立的’商品生産者的姿态出現的”。

他在《社會主義企業經濟核算的基本特征和指标體系探讨》一文則更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企業是以“獨立資金為基礎、等價交換為紐帶、收支配合為條件”不斷實現其再生産活動為其基本特征。以此為基礎,科學地設計了一套能全面反映和評價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指标體系,借以通過它們的具體運用,使價值規律對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上述兩篇論文所闡述的基本論點,在極“左”思潮泛濫時期,雖曾被斥之為修正主義謬論而橫遭批判,然而,它們卻與20年後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的有關精神暗合。正是由于這些論點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具有時代的超前性,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其學術價值,因此,這兩篇論文被全文選入《建國以來經濟核算論文選》。

文革時期

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餘教授不得不中斷研究工作,常感“漫漫長夜,深憾報國無門!歲月蹉跎,徒有白首之歎!”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這時,餘教授深感從此報國有門了,更加努力去彌補10年動亂所失去的寶貴時光,立即以飽滿的熱情重新投入研究工作。

70年代末

餘先生在對過去長期的教學和研究成果進行認真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上,結合在經濟管理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經驗和新問題,努力在理論上作出新的概括和探索,并把它們系統地反映在他主編的《工業企業财務管理》和《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兩本書中,以此作為學術研究上承前啟後之作。這兩本書的出版,在當時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被許多高校和自學考試選為教材。

80年代

是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繁榮時期,也是餘先生取得豐碩成果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餘先生在一般會計理論研究方面,發表了富有創建性的論文《要從發展的觀點,看會計學的科學屬性》。該文在中國首次提出“根據當前的現實及其今後的發展,應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是通過客觀而科學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之後,餘先生又在《關于建立能适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會計學科體系問題——兼論與此有關的幾個會計理論問題》一文中再次提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論點後來發展成為中國會計理論界有關會計本質的主流觀點。與此同時,餘先生還在中國率先緻力于現代管理會計這一新興學科的引進、開拓和發展。

90年代

中國确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偉目标。已年過7旬的餘先生擁護這一決定,滿腔熱情地投入市場經濟與會計改革、高科技與新會計體系的創建、企業理财等問題的研究工作。目前,餘教授主持開展的國家教委博士點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中國會計改革問題研究》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立足國内,放眼世界,緻力創建既能反映當代會計科學最新發展水平、又奠基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會計模式。該課題已經取得較大的成就。

同時,餘先生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高科技為基礎、同作業管理緊密結合的新會計體系研究》。該課題的最大特色是視野廣、起點高,緊密結合當代科技、管理和經濟的新發展,開展開拓性的跨學科研究,創建一個以“以作業管理”(ABM)為基礎、以“作業成本計算”(ABC)為中介,以現金流動貫穿始終、财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為一體的新會計體系。

該課題無論從國内還是從國際的角度看,都屬于專業領域亟待開拓的新領域。以餘先生為代表的課題組成員在全國社科類核心期刊《當代财經》連續發表了與該課題相關的系列論文,在學術界産生了重要影響,奠定了中國在這個領域後續研究的基礎。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改變理财觀念,這首先要有理論的指導,為了适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餘教授以市場經濟理論為依托,采用全新的結構體系主編了《企業理财學》。

90年代中期

餘先生以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将中國會計研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經濟、法律、政治諸因素固然對會計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這隻是停留在物質與制度層面,尚未分析到層次更深、境界更高的文化層面。就中國會計研究而言,超越時空的文化因素對會計的影響,最能顯現根植于中國文化沃土、閃耀着“東方智慧”燦爛光芒的中國會計文化層面的重大特色。

中國管理會計研究應與曆史潮流相适應,從傳統技術觀向社會文化觀轉變,中國古代“孫子兵法”所隐含的管理思想與西方近年來興起的戰略管理會計存在相同之處。這方面的成果主要體現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會計與世界會計的接軌及其文化層面的特色》、《OnThe Socio-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Accountancy’s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eriod l950s—1990s and lts Prospective Developments Heading for the 21st Century—Explicit Evidence of Cultural lnfluences on Accountancy》、《簡論〈孫子兵法〉在“戰略管理會計”中的應用》和《柔性管理的發展及其思想文化淵源》等專題研究論文上。

餘先生還獨辟蹊徑從文化的層面研究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這在中國同類文獻中,也是率先邁出了具有較大特色的第一步。

90年代後期

餘先生圍繞知識經濟的興起,結合專業特點,展望21世紀會計學科的發展趨勢,并從更廣闊的視野,研究知識經濟與現代管理會計的關系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簡論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及其對現代管理會計的沖擊》、《論知識經濟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論知識經濟的社會文化觀與現代管理會計》等專題研究論文上。

中國管理會計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為适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中國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餘先生深感必須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特别認識到:“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将現代化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在中國原屬空白,但在現代化經濟管理中卻極為重要。為此,餘先生從70年代開始,從無到有,在中國率先緻力于這一學科的引進、創建和發展,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富有開拓性的成果,填補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現代管理會計是西方近半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以決策性管理會計為主體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對這一新興學科的引進和借鑒,使之适合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一個帶根本性的思想認識問題: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照搬照抄。餘教授認為“對西方在企業經營管理領域中的一切經驗和成就(包括現代管理會計在内)應該采取客觀的、分析的态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

對于“國外企業管理方法和經驗(包括現代管理會計在内)中某些以社會化大商品生産為基礎并合乎科學原理的部分,經過吸收和消化,加以改進和提高,使之同中國社會主義企業經營管理的現實相适應,将能卓有成效地在中國社會主義企業中推廣應用,為中國社會主義企業全面提高生産經營的經濟效益服務”。

基于這種基本認識,餘先生在經過多年的獨立思考、研究消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博采衆長,編著了具有開拓性的高等财經院校統編教材《管理會計》一書。該書是中國在這一領域第一本較完備的著作。專家們認為,“這本教材内容豐富,自成體系,論述深入,結構嚴謹,迄今為止,是國内有關管理會計教材中,質量較高、學術造詣較深的一本”。該書所創建的“以管理會計的對象——現金流動為經,以管理會計的職能為緯”的管理會計教材體系成為國内同類教材編寫的藍本。

該書的出版對于管理會計在中國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從1983年至1990年6年間連續重印10次,累計發行40多萬冊,具有廣泛的影響,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和相應的榮譽證書。

上一篇:劉增铖

下一篇:馬克·哈米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