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檐

飛檐

漢語詞語
飛檐,漢語詞彙,是漢族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漢族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将屋檐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 中文名:飛檐
  • 外文名:
  • 别名:
  • 用處:排水,增加動感
  • 特點:四角翹起
  • 用于:建築屋頂轉角處
  • 出處:《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

分開解釋

飛:飛(飛) fēi 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

檐:檐 yán 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房檐兒。廊檐。飛檐。前檐。檐溝。檐頭。檐牙。覆蓋物的邊沿或伸出的部分。

建築學解釋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漢族木制建築以鬥拱為“基本詞彙”,所謂鬥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将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而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标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其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闆。

飛檐是中國漢族傳統建築中屋頂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屋頂在單座建築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檐。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古代漢族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谛觀之,飛檐列棟,丹垩粉黛,莫不具焉。”

其他解釋

飛檐,指在房檐上行走如飛,也有說法為飛越屋檐。飛檐常與走壁連用,在武俠小說中用以形容武藝高強,身體矯捷如飛。具體解釋請參見詞條飛檐走壁。

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築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彙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于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 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洩,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

特色解釋

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着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屋檐上翹,若飛舉之勢。常用于亭、台、樓、閣、廟宇、宮殿等建築上。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香亭三間五座,三面飛檐,上鋪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 秦牧 《社稷壇抒情》:“這壇後的宮殿是華麗的,飛檐、鬥拱、琉璃瓦、白石階……真是金碧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