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故園

風雨故園

1992年徐耿執導電影
《風雨故園》是徐耿導演的,楊溢、焦體怡、趙奎娥、王志文、周雪征主演的劇情片,于199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1]該片講述了魯迅少年時期遭遇家庭巨變,體會到人情冷暖、世态炎涼,最終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面的世界尋求真理的故事。[1]阿樟楊溢生于官宦人家,心靈純真,知書識理,穩重中不乏機智,有人子的孝心,最初不谙世事,經曆家庭巨變後憤慨于世态炎涼,決定放棄走父輩那條讀書-作官的道路,不想像父輩那樣讀了一輩子書卻沒有好下場。伯宜焦體怡阿樟的父親,本來身受族人厚望,卻因阿樟祖父的科場舞弊案牽連而被褫奪了秀才頭銜。他帶病請來家族各房長者商議營救阿樟祖父的辦法,卻一無所獲,他又急又氣,從此一病不起。魯瑞趙奎娥阿樟的母親,溫柔賢淑,端莊大方,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當公公被判斬監候,丈夫一病不起,家境日漸艱難之時,她苦苦支撐着家業,照顧丈夫,撫養幾個兒子。
  • 中文名:風雨故園
  • 導演徐耿主演楊溢趙奎娥編劇:陳述、王春燦、王雲根
  • 上映時間:1992年2月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名

演員名

配音

備注

阿樟

楊溢

伯宜

焦體怡

魯瑞

趙奎娥

子淩公公

王志文

翠姑

周雪征

展開表格

職員表

導演

徐耿

副導演

邱淩偉

制作人

顧仁華

編劇

陳述、王春燦、王雲根

美術設計

姚銘忠、夏南

造型設計

殷宇峰、唐正潔

展開表格

劇情簡介

風雨故園

豫劇《風雨故園》由國家一級編劇、當代著名劇作家陳湧泉創作。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連收到母親病重的書信,他匆匆趕回紹興,發現陷入一場騙局。

與此同時,一頂花轎正向周家駛來,轎内的新娘名叫朱安,一個目不識丁、纏着小腳的“老大姑娘”。此刻,她的心正像這颠簸的花轎一樣七上八下。

婚禮前,周家渡族人們如臨大敵,他們清楚,新郎對這樁婚姻一直持反對态度,生怕他攪鬧婚禮。然而婚禮很順利,魯迅是個孝順孩子,他不忍讓母親傷心,隻有犧牲自己。

新婚之夜,洞房裡沉悶逼人。新年期待着揭去蓋頭,期待着一句溫存話語,然而聽到的卻是翻書聲和新郎的歎息。朱安做着各種各樣的猜測,痛苦使她不知所措。她鼓起勇氣剛想喚新郎休息,窗外卻傳來一聲雞啼。

翌日,魯迅重返日本,一走便是三年。朱安翹首盼望了一千多個日夜,丈夫終于回來了,卻兜頭給她一瓢冷水。無愛的婚姻給兩個人都造成了深切的痛苦。但朱安并不氣餒,她堅信自己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

1912年12月,魯迅接母親和朱安遷居北京。朱安對新生活抱着很大的期望,但很快發現她和丈夫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将之間距離越來越遠,她千方百計想彌合兩人的差距,卻每每事與願違。

在女師大風潮、“三·一八”慘案中,魯迅與許廣平并肩戰鬥,從相知到相愛,最終攜手南下。朱安的幻想被徹底擊碎,她知道自己這隻蝸牛再沒希望爬到房頂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噩耗傳來,朱安無限悲痛,揮淚祭奠。此後,在許廣平的供養下,朱安度過餘生。[1]

角色介紹

阿樟

演員楊溢

生于官宦人家,心靈純真,知書識理,穩重中不乏機智,有人子的孝心,最初不谙世事,經曆家庭巨變後憤慨于世态炎涼,決定放棄走父輩那條讀書-作官的道路,不想像父輩那樣讀了一輩子書卻沒有好下場。

伯宜

演員焦體怡

阿樟的父親,本來身受族人厚望,卻因阿樟祖父的科場舞弊案牽連而被褫奪了秀才頭銜。他帶病請來家族各房長者商議營救阿樟祖父的辦法,卻一無所獲,他又急又氣,從此一病不起。

魯瑞

演員趙奎娥

阿樟的母親,溫柔賢淑,端莊大方,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當公公被判斬監候,丈夫一病不起,家境日漸艱難之時,她苦苦支撐着家業,照顧丈夫,撫養幾個兒子。

展開全部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92年

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兒童片

《風雨故園》

提名

最佳攝影

許琦、陸利安

提名

最佳錄音

杜小華

提名

最佳美術

姚銘忠、夏南

提名

最佳音樂

金複載

獲獎

展開表格

幕後制作

創作主旨

導演徐耿感到創作《風雨故園》富于挑戰性。因為題材具有限定性,魯迅為人們所熟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較固定的、依照各人的人生經驗補充過的魯迅形象,所以,這部描寫少年時代魯迅的影片就需要在一個永垂史冊的巨人與一個初涉塵世的少年之間架構一座心靈的橋。出現在銀幕上的那個少年的生活經曆必須讓人可以依稀看到其未來人生道路的大緻走向。但是,如果刻意追求兩者之間的對位齧合,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影片中的藝術形象。徐耿認為,魯迅成其為魯迅,對于叫阿樟的少年人來說隻是一種可能出現的曆史超趨向,隻是變化莫測的人生格局中的一種可能性。這少年人身上不會有絲毫偉人的光彩,反而是那個偉人身後或許依稀有少年人淺淺的足迹。所以,片中的阿樟隻是阿樟,不是别人。為了體現這一點,他在片頭安排了“這是一個遙遠又平常的故事”的字幕,片尾則安排旁白“從此,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一個不朽的名字——魯迅”,用這種“藏頭露尾”的構思,旨在淡化具體形象的特指性,又引發人們對兩者之間曆史聯系的思索。

但是,在塑造藝術形象時,由于題材的先天規定性,徐耿面臨的難題是:是形象化地再現魯迅筆下的那些生活,滿足觀衆“對号入座”的心理,還是以對曆史與人物的理解與認知為基點,營造一個觀衆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圍,形成一個與魯迅的創作思路逆行的過程。雖然前者操作起來更容易,但是,徐耿還是選擇了後者,因為他認為,僅僅為了形象地再現曆史與人,而不在更高層面上認識曆史和人,那麼作品的價值不僅被先天的規定性局限至最小值,而且是一種人類認識的停滞或倒退,藝術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劇本改編

基于對影片主旨的認識,徐耿對原劇本進行了改造,依據的原則是:在不拘泥于局部史實的前提下,盡力去體味、渲染整體意義上的曆史神韻;在不影響叙述完整流暢的前提下,盡可删除或簡化一般的史實性叙述,以及與傳達人物神韻或特定情緒及曆史氛圍無關的旁枝細節,而着力渲染有利于開掘人物内心的情節;在不影響形式與内容的整體和諧前提下,利用一定程度的寫意性來傳達對某種特定内涵的點染、深化,形成與内容及形式相适應的某種程度的風格。

原劇本中堆砌了大量史料素材,徐耿隻保存了一條基本的曆史事件的線索,割舍了許多既有戲劇性的因素又具有史學價值的情節,把祖父科場案簡化、虛化,而着力開掘此事件在阿樟心靈深處引起的感應。他認為這樣處理反而能最大程度迫近曆史的真實面目。在很多地方,徐耿有意回避人們從魯迅作品中熟知的内容,百草園長媽媽都作了淡化處理,從而給自己進行自由創造的空間。

原劇作把子淩寫得很實,人物對命運安排的反應是消沉無望的,而徐耿将這個人物視為畸形時代的特殊産物,加重了他的戲份,糅合了魯迅小說《長明燈》《白夜》中的細節,賦予他一定的表意性。為了深化主題,徐耿還重新設計的翠姑的命運,原劇本中她在被退婚後憂郁而死,影片中卻讓她活下去并麻木地踏上一條不幸的婚姻之路,作為封建禮教下中國婦女命運的象征。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在表現傳統道德對少年的壓力、人性的扭曲和給新生命的壓抑這一中心,是很成功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評)

該片的導演彌補了劇本創作中認識水平落伍的遺憾,導演的思索和關注的視線沒有停駐在對文學劇本已有主題的銀幕表現上,而是将目光投注到對題材更深一層内涵的審視中,揭示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内心困惑、自我扭曲以及他們人格的失落。導演用抽象化的方法,把周氏這個封建大家庭同當時的整個時代、社會的聯系暫時剝離,将其當成一個封閉的“試驗室”,用不斷給這個試驗室“升壓”的方法,進行一次主觀色彩很濃的“曆史回顧”試驗。導演想通過這個題材告訴觀衆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他理解的一段曆史。從影片一開始,導演注重的就是“情緒”而非“事件”。導演着眼于人物的,是封建科舉制物化成一種文化積澱後,對知識分子内心的異化以及給他們造成的困惑,其審美追求的着眼點與原文學劇本是有差異的。(《當代電影》評)

負面評價

該片存在一個群衆對魯迅作品理解的問題,如影片中豆腐西施的潛化出現,造成了人們對魯迅作品的誤解,另外,影片結尾小魯迅說要去看看外邊的世界一節也顯得太突然,給人一種缺乏鋪墊和難以接受的小大人之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評)

該片沒有去表現對阿樟來說相當重要的外婆家的那段農村生活,實在是一個欠缺。影片對其一筆帶過,不做正面表現,也許編導是為了故事意蘊、情節鋪陳的集中,但是這麼一來,電影畫面的生活空間就失去了廣闊的姿彩,内在節奏也無法借助場景變換使之張弛有緻,觀賞性也随之受影響,更重要的還在于,這樣的省略對于人物大為不利。該片的不少場景畫面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得歸功于美工、攝影的悉心經營,其中考籃、長明燈的設計和處理頗見匠心。但是,影片每次出現的長明燈的方位、距離、角度雖不乏變化,但就燈本身來看,卻是靜态的,給人的視覺印象不很明顯,因此,在畫面的情緻上就少了讓人心傾的神韻。(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原《大衆電影》副主編唐家仁評)

參考資料

[1] 風雨故園_劇情_1905電影網 ·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1-09-15]

相關合集

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作品

8個詞條418閱讀

燭光裡的微笑

1991年吳天忍執導電影

企鵝大帝

1991年上映的科教片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1991年李俊執導的電影

查看更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