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墓

項英墓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望江矶陵墓
項英在皖南事變遇害後葬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望江矶,現遷葬于雨花台區功德園内。一九五四年二月,為安葬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犧牲的原新四軍将領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的遺骨,在劉伯承、陳毅元帥的關心下,中央軍委和原華東軍區領導在南京附近多次選擇地點,最終定址于雨花台望江矶。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九日舉行了隆重的“三烈士”安葬儀式。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三烈士”墓為高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項英墓 外文名: 别名: 地點:雨花台望江矶 地位:高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立時間: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九日

簡介

南京城南,雨花烈士陵園以南1.5公裡處,是知名的“皖南事變三烈士墓”。

三烈士,新四軍副軍長(政治委員)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以及副參謀長周子昆,三人均在“皖南事變”中英勇犧牲。時年,袁國平35歲,項英43歲,周子昆40歲,天地同悲、草木含恨。

犧牲的英雄,不能被遺忘。解放後的1952年,華東軍區政治部派專員赴泾縣,尋找到了烈士遺骸,同年7月23日,一封尋找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的三烈士遺骸、遷葬南京并正式舉行安葬儀式的報告,由華東軍區政治部遞交給了北京。n

讓三位烈士安息,被提上了日程。由于當時沒有找到合适的墓地,加之對安葬地點也需要多方商量、勘察,并征求烈士遺屬的意見,一直到1954年秋,安葬地點才最終敲定。

墓地位于如今的花神大道雨花功德園内,于當年11月正式動工,用石塊和水泥砌成墳包式。次年4月,并排的3個墓(中為項英墓,右為袁國平墓,左為周子昆墓)和墓道公路、墓碑等全部建成,并在墓的後面和兩側種植松柏。整座墓地氣勢雄偉,布局嚴整,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

1955年6月18日下午,三烈士遺骸入殓儀式在南京軍區總醫院禮堂正式舉行。第二天上午舉行了隆重的“三烈士”安葬儀式。

人物經曆

項英(1898.5—1941.3.14),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将。

小學畢業後到武昌一家織布廠當工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在工廠中自發地組織工人同資本家進行鬥争。

1921年冬參加中華全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分部工作,随被派往京漢鐵路江岸總段籌備工人俱樂部。

1922年4月參加中國共産黨。8月後,任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委員會總幹事,負責總工會和各地工會的籌建組織工作。

1923年2月任京漢鐵路罷工委員會總幹事,是二七大罷工的主要領導人之一。6月在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之後連任黨的第三至六屆中央委員。

1924年後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長,先後在武漢和上海領導工人運動。1926年北伐軍占領武昌後任湖北省總工會組織部長、武漢工人糾察隊總隊長,參加了反擊夏鬥寅叛變的鬥争。

1928年2月,項英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7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後赴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産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

1929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兼中共黨團書記。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931年1月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3年5月起,項英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主席,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之日”定為“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在任職期間,積極領導擴建紅軍,編組新的師和軍團。主持制定《中國工農紅軍誓詞》,并在紅軍中建立了獎勵制度。

1934年10月,面對蔣介石的“圍剿”,紅軍開始了兩萬五千裡的漫漫長征之路。項英作為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委分會主席,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等一起,率留在蘇區的紅24師和地方武裝1.6萬餘人,掩護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11月底,鑒于形勢惡化,項英不得不帶領部隊開始逐步作出獨立鬥争的部署。

1935年2月後,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做出的指示,項英組織紅軍和遊擊隊分路突圍,轉入分散的遊擊戰。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後,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持續“清剿”,項英仍然積極恢複黨的基層組織,及時調整策略,變換鬥争方式,領導贛粵遊擊區戰争。為了讓同志們更快更好地學會遊擊戰術,項英将遊擊戰術編成歌訣,教育紅軍遊擊隊提高鬥争藝術,巧妙地與敵周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争全面爆發。項英作為新四軍副軍長、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于1938年春,向各遊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派出先遣隊赴敵後作戰略偵察,陸續組織部隊向蘇南、皖南、皖中敵後挺進,開展遊擊戰争。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變。新四軍行至皖南泾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第三戰區攔擊。8日,陷入重圍。指戰員在葉挺軍長指揮下奮起抗擊,血戰7晝夜,終因衆寡懸殊、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分散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頑軍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不幸被叛徒殺害。

1955年6月19日,項英遺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皖南事變三烈士墓,199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楊尚昆為其銅像題詞曰:“項英同志,浩氣長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