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豬油

雪豬油

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的脂肪油
為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的脂肪油。本動物的骨(雪豬骨)、肉(雪豬肉)亦供藥用。《四川中藥志》: “辛,溫,無毒。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雲南等地。藥材産四川、青海等地。内部多已卷縮成團,伸張後,長寬約10~15厘米,厚約 1厘米。以張大、厚實、色白黃者為佳。
  • 中文名:雪豬油
  • 外文名:
  • 别名:
  • 采集時間:冬季

來源

為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的脂肪油。

【動物形态】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us, 英文名Himalayana m

armota,藏名“齊哇”,又名:土撥鼠(《本草拾遺》),塔刺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獺、雪豬、哈拉,雪裡貓、四川旱獺。

體形肥大,體長50厘米左右,體重3~6公斤。尾短而略扁,其長不超過後足長的2倍。頭粗短,耳廓短,眼極小。四肢粗壯。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餘四指爪長而彎曲,後足趾爪較短。吻部有黑灰色田,吻側淡棕色,下領棕灰色。兩頰至耳基為灰黃色,并雜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側淡黃色。腹部淡棕黃色。足背淡灰黃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産地、個體有所變異。

栖于高山草原。穴居,群栖。洞穴多築于陽坡。日間活動,有冬眠習慣。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雲南等地。

本動物的骨(雪豬骨)、肉(雪豬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等其他

【采集】于雪豬冬眠時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數口,捕時隻留一口,其餘堵死,然後用硫黃、辣椒等燒熏,或灌水,驅其外出。此時,洞口張以麻袋,即可捕獲。捕得殺死後,剖腹取出脂肪,裝入其胃内,挂起風幹。

【藥材】裝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狀,大小似鴨蛋,外表黃色。内部多已卷縮成團,伸張後,長寬約10~15厘米,厚約1厘米。質柔潤,以張大、厚實、色白黃者為佳。

産四川、青海等地。

【功用主治】治風濕痹痛,癢瘡,體癬,臁瘡。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風濕腫痛,癢疹瘡毒,臁瘡久爛。"

【用法與用量】内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藥塗敷。

生長環境

1、喜馬拉雅旱獺:栖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帶。洞穴居,群栖。白天活動,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葉等。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灰旱獺:栖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濕。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獺丘。以植物為食。僅分布于新疆北部。

3、草原草獺:栖息于地勢起伏,草原與荒漠相交的邊緣地區。群居。洞穴大多築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種子為食。分布于内蒙古東部及新疆北部。

4、長尾旱獺:本種為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栖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處。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典型的旱獺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為食。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n

性狀鑒别

裝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狀,大小似鴨蛋,外表黃色。内部多已卷縮成團,伸張後,長、寬10-15cm,厚約1cm。質柔潤。n以張大、厚實、色黃白者為佳。n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除風濕,解瘡毒。治腳生癢瘡,風濕腫痛,臁瘡久爛及濕熱瘡毒等症。”

2、《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祛風濕,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腫痛,皮膚潰瘍,臁瘡,濕熱瘡毒等症。”

3、《彜醫動物藥》:“主治風濕疼痛,手足拘攣。功在溫經散寒,除濕通絡,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