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雍正

清朝第五位君主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zhēn)(1678年—1735年),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廟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蔔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谥号: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1]
  • 本名: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 别名: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西藏稱呼為“文殊皇帝”。
  • 字:
  • 号:世宗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 主要作品:雍邸集、大義覺迷錄
  • 主要成就:推行國計民生改革設立軍機處設立會考府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孝懿仁皇後佟佳氏撫養。

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從事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内容的學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進尚書房,跟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

與胤禛關系最密切的是顧八代,胤禛說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從事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内容的學習,也在這個時期,作《春日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

稍長,便跟随康熙帝四出巡幸,并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還陪同其皇三子胤祉往祭曲阜孔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禛随從康熙帝征讨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此役胤禛雖然沒有參加,然而他很關心這次戰鬥,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回銮恭頌二首》,贊揚乃父用兵的功業。又往遵化暫安奉殿祭祀孝莊文皇後。

n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歲的胤禛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随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

經營争儲

n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複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胤礽為太子。

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過激行為,引起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複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諸皇子為奪嫡大動心機。皇八子胤禩,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

皇十四子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将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七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

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着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後,竟“以儲君自命”。

n胤禛善于治國、懂得韬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赢得康熙帝的信賴。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

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于他多次随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迹遍于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産,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曆史問題,取得了關于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煉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

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n雍正帝在儲位鬥争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铎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争奪皇儲的鬥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争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鞏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奉康熙遺诏,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

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争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

主政改革

nn雍正帝登基伊始就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

他的改革思想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反對因循苟且。雍正帝認為他即位時“人心玩愒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将來無所底止”,屢屢告誡臣下,不可“因循玩愒”。

第二,整頓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在前述元旦給總督的上谕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

第三,反對朋黨。雍正帝從親身體驗中深知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他反對的朋黨包括科甲出身官員的師生同年的宗派關系,因此宣稱,欲“将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表明他為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

n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橫征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帶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内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執政中期

n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準備對準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用嶽鐘琪為甯遠大将軍,出西路,傅爾丹為靖邊大将軍,出北路,進軍征伐。

與西北用兵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還有軍機章京,由内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

nn

離奇去世

n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為揚威将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讨。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禦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n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内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栖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n雍正帝崩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廟号世宗,谥号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

個人作品

雍正帝有《世宗憲皇帝禦制文集》30卷,其中文集20卷、185篇;詩集兩部10卷,一部是《雍邸集》7卷、382首,為登基之前在雍邸的作品;另一部是《四宜堂集》3卷、160首,為即位之後13年間的作品,詩集因在圓明園中修建的“四宜書屋”建築群而得名。兩集共收錄詩歌542首。

主要成就

設軍機處

n為了加強皇權,康熙成立南書房,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門内設置軍機房,選内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内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于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

n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權力比明太祖還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于一身,總理天下庶務。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軍事

n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征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蔔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甯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鐘琪率兵讨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n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汗位,準噶爾開始出現内亂。雍正決心乘機用兵西北,他認為噶爾丹策零勢力“若不迅行撲滅,将來必為蒙古之巨害,贻中國之隐憂”。

雍正九年(1731年)清軍在和通淖爾之戰中大敗,次年在額爾德尼昭之戰中得勝,雙方罷兵議和。雍正時代,平定西北的任務盡管沒有完成,但雍正帝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卻是深刻的。

經濟

n清查虧空

清理錢糧虧空,是雍正帝關注的另一重大問題。

康熙末年财政虧空嚴重,雍正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由怡親王胤祥總理事務,他還令允祥管理戶部三庫,以整頓财政。

雍正帝認為錢糧虧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與官員自身侵貪。據此,他向各級官員發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間,限期完結虧空,否則從重治罪。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

n攤丁入畝

n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并征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征收标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轶事典故

n耕織邀寵

n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觀覽到宋代《耕織圖》,感慨萬端,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貞據其原意,重新繪制《耕織圖》冊。

雍親王胤禛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為投父皇所好,特命宮廷畫師精心繪制一套《耕織圖》進獻給康熙。康熙自然龍顔大悅,對胤禛平添不少好感。

《雍正耕織圖》冊以康熙年間刻版印制的《耕織圖》為藍本精心繪制而成。所不同的是胤禛耕織圖中的主要人物如農夫、蠶婦等均為胤禛及其福晉等人的肖像,這在曆代的耕織圖中是僅見的。

n曆史上的雍正帝也真的是一位非常喜歡時尚的皇帝,他是曆代封建皇帝中第一個穿上洋裝的皇帝。他有頭戴卷曲假發身穿洋服的畫像流傳于世。

n在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帝,至今在故宮尚保留他的這一畫像。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喜歡玩賞鐘表等西洋事物,他穿西裝更多的是滿足追新求異的獵奇心理。

n此外,雍正帝在工作之餘,閑暇之時,最愛喝葡萄酒。當時有不少的西洋傳教士來我國傳教,雍正像其他封建皇帝一樣,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主張抵制傳教的思想。

但是他又與其他皇帝有所不同,他很喜歡傳教士帶進來的一些西洋物品,比如葡萄酒。據文獻記載,當時有一位西洋禦醫就送過雍正皇帝3種葡萄酒:羅斯瑪麗諾葡萄藥酒、肉桂葡萄藥酒和桃仁葡萄藥酒。雍正都視其為珍寶,輕易舍不得喝掉。n

禦用眼鏡

n雍正皇帝年少時就酷愛讀書,書讀得多,眼睛也近視了。直到當了皇帝批閱文件時就不得不佩戴眼鏡了。眼鏡是明代萬曆年間才從日本傳入我國的,在清朝雍正時期,眼鏡還是當時的稀罕之物。

據說,他在皇宮裡特設了專門為自己制造眼鏡的部門,對制造眼鏡的人提了不少建議,從制造材質到設計的款式都要求最好的。

n

史料記載

《清實錄·清世宗實錄》清朝官修

《雍正傳》馮爾康

《雍正帝》馮爾康

親屬成員

父母

n父親: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

n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

n養母:孝懿仁皇後佟佳氏。

n

後妃

n皇後: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n皇貴妃:敦肅皇貴妃年氏、純懿皇貴妃耿氏。

n妃:齊妃李氏、謙妃劉氏、甯妃武氏。

n嫔:懋嫔宋氏。

n貴人:郭貴人、李貴人、安貴人、海貴人、張貴人、老貴人。

n常在:李常在、高常在、馬常在、常常在、顧常在、吉常在(吉官)、春常在、那常在。

n答應:蘇答應、英答應(蘭英)、汪答應、德答應、常答應、雲答應(雲惠)。

n格格:蘇格格、伊格格、張格格、張格格。

n

子女

n長子:愛新覺羅·弘晖(1697—1704年),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

n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齊妃李氏。

n次子:愛新覺羅·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齊妃李氏。

n三子:愛新覺羅·弘時(1704—1727年),生母齊妃李氏。

n四子: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寶親王,生母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n五子:愛新覺羅·弘晝(1711—1770年),和恭親王,生母純懿皇貴妃耿氏。

n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n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n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沛(1723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n六子:愛新覺羅·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謙妃劉氏。

n

公主

n公主(無封号):1694年生,生母懋嫔宋氏。

n公主(無封号):1706年生,生母懋嫔宋氏。

n公主(無封号):(1715—1717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n《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于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n

曆代評價

n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nn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評價道:“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于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為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為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為八品官。農民為官,并不需為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錢谷。”

n清末民國時期曆史學家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唯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高,好名圖治,于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适落此人手,雖于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

著名清史研究專家馮爾康說:“雍正本人是有作為的、對中國曆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數百年積弊,所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成功解決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人口稅問題,是巨大創舉。

所實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具有現代财政預算、财政管理的意義。在古代曆史上,唐朝劉晏實行兩稅法,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很得人們的贊譽,雍正的經濟政策,比之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統觀雍正的曆史地位,他應當是古代曆史上的傑出帝王。”

n清史專家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滿清恐怕早已衰亡。”“有人說他雄猜陰鸷,是否如此姑且不論,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勞,勤于庶政确是事實,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貢獻,但為期過短,遽爾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務;即使已經施行的,由于‘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

正如遺诏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樣的壽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會不同;要是像兒子乾隆那樣的長命,多活三十一載,政治上變化之大,自不在話下——誇大地說,也許因而改易了此後中國的命運,亦為可定。”

n著名曆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n

上一篇:凱文·普林斯·博阿滕

下一篇:張馨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