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近南

陳近南

清朝時期台灣地區政治家
陳永華(公元1634年-公元1680年),字複甫,抗清名将,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村)人,明末舉人陳鼎之子。[1]據說陳永華曾化名為“陳近南”,1674年,陳永華任東甯總制使。這時三藩叛亂,受耿精忠約,鄭經率師伐清。鄭經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于是協助女婿鄭克臧總管台灣政務,遂遭馮錫範、劉國軒嫉恨排擠。公元1680年3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吊喪,谥文正。
    本名:陳永華 别名: 字:複甫 号: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東甯總制使創辦天地會 谥号:文正

人物生平

輔佐鄭氏

陳永華(陳近南)——台灣教育的倡導者,字複甫,福建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人。陳永華父名陳鼎。陳鼎明朝天啟七年1627中舉人;1644年中進士。甲申之變後回鄉躬耕,永曆二年(1648),鄭成功攻克同安,授陳鼎為教谕。清軍攻陷同安,陳鼎在明倫堂自缢。當時陳永華十五六歲,為博士弟子員。清軍入城後,陳永華出逃。當時鄭成功占據廈門,圖謀恢複明朝江山,于是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陳永華,鄭成功與他談論時事,後并且高興地說:“複甫,你是當今的卧龍先生”。後授予參軍,并以賓禮相待。但據考證,陳永華此人平時不善言談,隻有在部分政見等政治方面的談論才能發揮。

陳永華建設台灣,以“足民食”為起點。他親往各地,教軍屯田,儲備糧食;教民煮糖曬鹽,以利民生;教匠燒磚,改善民居。同時劃定行政區域,勵行裡甲互保,使民衆安居樂業。衣食俱足後,又興建台灣首座孔廟,獎勵教化。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

鄭成功以台灣數十萬軍民為根本,在陳永華一幹人等的策劃下,鄭成功在台灣開始和日本、暹羅、安南各地通商;開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陳永華死後,葬在今台南縣柳營鄉,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現存的僅是空冢。此外,民衆為感念他的德澤,還設廟祭拜,就是府前路上的“永華宮”;“永華路”同樣也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辭者再,經令命至三,軒始統永華軍,而錫範仍任侍衛如故。永華方悟為錫範所賣,悔之無及,心大悒怏。

永華退居無事,偶爾倦坐中堂。有頃,左右見永華起,揖讓進退,禮儀甚恭,似接客狀。賓主言語,唯唯應諾,徐而睡去。逮覺,即喚左右将内署搬徙,讓居客。左右問其故,永華曰:“瘟使者欲借此屋,吾業許之。”左右曰:“瘟使者欲何為?”華曰:“到此延請諸當事者。”左右曰:“誰?”

華曰:“刑官柯平、戶官楊英等,餘尚有不可言者。”嗟籲而已。數日,永華死,繼而柯平、楊英等亦死,悉如永華言。(清江日升《台灣外志》劉文泰等點校齊魯書社2004年1月版)

重大事記

明崇祯七年(西元1634年)生。

永曆十年(西元1656年)鄭成功謀複明室,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薦于成功,授以參軍。

永曆十二年(西元1658年)鄭成功命永華輔佐鄭經,親率大軍北伐,入長江,直趨南京。

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成功克複台灣,驅逐荷蘭人出境,永華随之入台。

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成功急逝,經襲其位,授以谘議參軍,草拟一切規章、制度,百政俱舉,被譽為當時之孔明。

永曆十七年(西元1663年)清靖南王耿繼茂陷金廈,永華佐經回台灣。

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兼授勇衛,加監軍禦史,親曆南北二路,教軍屯田,煮糖曬鹽,教匠燒磚,劃定行政區域。

永曆二十年(西元1666年)興建台灣首座孔廟,以永華為學院,教之養之。

永曆二十八年(西元1674年)清三藩事發,清廷無暇東進,鄭經會師伐清,克臧監國,永華以東甯總制使留守台灣輔佐。

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鄭經軍事失利,從大陸撤退,永華因自慚護駕西征無效,憂之而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即病逝,與夫人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後

主要影響

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谕。清兵下福建時,陳鼎自殺。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後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永華對鄭成功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并譽“永華乃今之卧龍也”,授予“咨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将。據說陳永華曾化名為陳近南,以“玄天上帝”信仰為掩護,成立這一秘密組織。該會以異姓結盟,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尊化名為“萬雲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從事反清複明的行動。日後并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成為讓清廷頭痛不已的秘密社會勢力——天地會。

康熙十三年(1674年),陳永華任東甯總制使。這時三藩之亂爆發,受耿精忠之約,鄭經率領大軍進入大陸。鄭經之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于是協助女婿鄭克臧總管台灣政務,所以遭馮錫範、劉國軒嫉恨排擠。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吊喪,谥文正。後葬于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村)。

曆史評價

人物志

陳永華,字複甫,福建福建龍海角美人,生年不詳。其父陳鼎,明天啟七年舉人。明亡後,躬自耕稼。唐王在閩建号,複為同安縣教谕。清順治五年,清兵陷同安,陳鼎自缢于明倫堂。時陳永華已補子弟員,聞父喪,入城求父屍,負歸殓葬。事畢,到中左所投鄭成功,入儲賢館攻讀。順治十三年,原兵部侍郎王忠孝薦陳永華有經濟才,鄭成功用之為參軍。翌年,鄭成功議北征南京,諸将或言不可,陳永華獨排之,認為“倘徒在閩争野争城而望中興,此亦甚難”,贊成奪取南京以号召天下。鄭成功悅,命其留在思明輔助世子鄭經。順治十八年,成功欲取台灣作為“進戰退守”的根據地,諸将意見亦不一。陳永華認為,奪取台灣雖有困難,但“凡事必先盡之人,而後聽之天”,請鄭成功自裁之。康熙元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在台諸将舉鄭襲護理國政。

黃昭、蕭拱宸等人僞造“成功遺言”,擁鄭襲為東都主,分兵準備抗拒鄭經。鄭經聞報,即在思明繼位發喪,授陳永華為谘議參軍,調集舟師準備過台。同年十月初七日,鄭經率師抵澎湖,欲即揚帆進攻台灣。陳永華勸道:“此事必先以禮,然後加兵,則師出有名。當藩主新喪時,國家無人,諸将請襲護理,亦未為非。今須先通知退避、迎接,看各官如何舉動,方可進兵。”鄭經采納其言,結果順利解決台、廈對立局面。康熙三年,清軍攻占金門、廈門二島,鄭經率全師到台灣。翌年八月,授陳永華為勇衛。陳永華從此“職兼将相”,更加剖心不貳,全力輔助鄭經。授任新職後,即不辭辛勞,親曆南北各社,“勸諸鎮開墾,栽種五谷”,解決軍民的糧食問題

因“煎鹽苦澀”,便在濑口修建鹽埕,“暴曬作鹽”,上裕課,下資民食

又教民“插蔗煮糖”,興販各國,“歲得數十萬金”

“教匠取土燒瓦,往深山伐木斬竹,起蓋廬舍,與民休息”

又在府城築圍栅,起衙署,禁淫賭,分都中為東安、西定、甯南、鎮北四坊,各置簽首,加強管理。在食、住等事就緒之後,便注重文教,向鄭經建議“建聖廟,立學校”。康熙五年,聖廟落成,旁置明倫堂,陳永華奉命為學院

又令各社設學校,延師教子弟,并拟就選取人才辦法,“三年取中式者,補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轉”。同時又采納侍衛洪旭的建議,令各鎮于農隙時習武,加強武備。鑒于清朝實行經濟封鎖,台灣布帛甚缺,陳永華建議鄭經派遣一旅進駐廈門,“勿擾沿邊百姓,善與内地邊将交歡”,以促進兩地物資交流,并舉薦江勝任其事。于是,台灣物價大平,洋販益興。

康熙十三年,清駐閩靖南王耿精忠響應平西王吳三桂反叛,舉兵反清,遣使到台灣,約鄭經出兵會師。鄭經以陳永華為“留守東甯總制使”,全權處理台灣軍國事務。陳永華“戢兵撫民,供給軍需,具有成規

尤愛惜士類,為政佐儒雅,東甯賴以安。”當時,台灣“夜不閉門,百姓樂業”。鄭經的幾個弟弟恃勢占奪民田,陳永華屢禁不止,隻好于康熙十八年請準由鄭經長子鄭克監國。鄭克是陳永華的女婿,年方十六,但明敏果斷,從此諸督不敢專橫,台灣百姓“喜有天日”。康熙十九年,鄭經率馮錫範、劉國軒等從廈門敗回台灣。馮錫範、劉國軒見陳永華手握重權,諸事方正敢為,心實忌之,便用計誘使陳永華辭職退休,而馮錫範乘機攬權。陳永華悔之無及,又見鄭經不理政事,日近醇酒婦人,已無大志,遂郁郁不樂,于同年在台灣病卒。

台灣外志

馮錫範同鄭經回台,見永華把握重權,而諸事方正敢為,且又屢受微譏,心實忌之。姑為陽好,陰與國軒奸謀。軒教錫範解辭兵權以許之,範喜其善策。一日,會永華于公所,範曰:“自愧扈駕西征,寸功俱無,歸來仍居其位,殊覺赧顔。諸凡檢點明白,即當啟辭,杜門優遊,以終餘年。”永華信以為實焉,歸來即先上啟,解辭兵權。經以示錫範,錫範曰:“伏甫勤勞數載,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靜攝,情出于真,宜俯從之。但其所部将士,可交武平伯焉是。”經依錫範議,允永華告辭,将所轄部旅交劉國軒。軒啟辭者再,經令命至三,軒始統永華軍,而錫範仍任侍衛如故。永華方悟為錫範所賣,悔之無及,心大悒怏。

永華退居無事,偶爾倦坐中堂。有頃,左右見永華起,揖讓進退,禮儀甚恭,似接客狀。賓主言語,唯唯應諾,徐而睡去。逮覺,即喚左右将内署搬徙,讓居客。左右問其故,永華曰:“瘟使者欲借此屋,吾業許之。”左右曰:“瘟使者欲何為?”華曰:“到此延請諸當事者。”左右曰:“誰?”

華曰:“刑官柯平、戶官楊英等,餘尚有不可言者。”嗟籲而已。數日,永華死,繼而柯平、楊英等亦死,悉如永華言。

陳永華字複甫,同安人。鼎子。隆武二年舉天興鄉試。少好奇謀,以管樂自許。聞福京陷,歎曰:“大明曆數三百年,今得二百八十年,後綿之者非我其誰耶?”世人皆竊笑之,目為狂生。鼎死同安,奉母出求屍敬一亭,負歸殓葬。鄭成功初謀起兵,猶豫未知所适。王忠孝薦永華有經濟才,成功招見。永華說曰:“國姓欲伸大義于天下,兵須資糧,而囊無一文,不足集士衆。若以百人起,是身投虎口,危可立待。”成功曰:“吾雪恥耳,豈惜身命哉!”曰:“輕生赴之,無益也。事貴有濟,且需之以乘機。”因具策所以,成功然之。頃之,有三洋舶泊海口,故鄭芝龍所使以販日本者,船有重載。永華說成功曰:“取洋貨易之,可緻兵士,成桓文業在此一舉。”成功往取貨,主舶者不與,乃與永華謀,召之飲,于坐上收之,出而盡籍其貨物與人,簡兵集衆,數日得萬餘人,遂複海澄附近諸島。成功大喜,曰:“永華今之卧龍也。”辟為參軍。成功夜多不寐,時有所謀,就商永華,相語達旦以為常。

永曆十三年,成功議北伐,諸将或言不可,永華曰:“取南直而兩島自安。偷閑歲月,自老其師,非策也。”及行,留輔其子經思明,诏經曰:“吾遺永華以佐汝,汝師事之。”達素攻思明,大破之,永華功居多。

成功自南京歸,何斌獻取台灣策。成功意未決,永華與楊朝棟力贊其議,曰:“台地肥饒,紅夷強而兵少,若我衆臨之,可得地屯田積粟,足食十萬兵。”成功從之,其後卒克台。永華仍留思明輔經。

經私乳母事發,成功欲殺經,使黃昱至。會成功病,昱不敢殺經,經亦疑之。叵聞成功病笃,乃與永華謀羁昱。

十五年,經起兵攻其叔父襲,從至澎湖,請曰:“事必先禮,然後加兵,則師出有名。當先王薨,國無主,諸将請王弟護理軍民,亦不為非。今宜先告避位迎接,視各官舉動,方可進兵。不則張皇,亦非藩主所宜。”乃命鄭斌宣喻世藩不日至。斌抵台,諸将無言,黃昭、蕭拱辰不從,假先王遺命複之。周全斌曰:“形已成矣,師出有名。”乃以兵定台。

後經敗思明,退銅山,回東甯,命總理政事。患難之際,與洪旭籌畫,精白一心,事無大小,皆咨而後行。十九年八月,兼勇衛,曆南北路各社,頒屯田制,勸各鎮開墾,征租均役,插竹為籬,斬茅為屋,以藝五谷。土田初辟,一歲三熟,戍守之兵,衣食豐足。于農隙講武,故人皆有智知方,先公後私。

東甯初建,制度簡陋,永華築圍栅,建衙署,教匠燒瓦伐木,造廬舍,以奠民居。分都中為東安、西定、甯南、鎮北四坊,坊署簽首理庶事。制鄙為三十四裡。裡有社,社置鄉長。十戶為牌,牌有首。十牌為保,保有首。十保為甲,甲有長。理戶籍,課農桑,禁淫博,诘盜賊,于是地無遊民。番土漸拓,田疇日啟。其高燥者,教民植蔗制糖之利,販運外國。以煎鹽苦澀,就濑口修丘埕,潑海水為泸,暴曬為鹽,裕課資民食。當是時,閩粵逐利之氓輻湊而至,歲率數萬人。

十二月,請建先師廟,立學校,二十年正月廟成。社設學校,以葉亨為國子助教,延中土之儒教子弟讀書,開試儒童。三月,兼督學禦史。台人自是始知學。八月,呂宋使至,求起院設教,請絕之,申互市約。

永華既教民造士,歲又大稔,猶恐不足國用,請以一旅屯思明,外交清将,商賈往來,以博貿易之利,因薦江勝任其事。布泉流通,東甯物價大平。

二十八年春,經奉正朔西行,升東甯總制使,與五軍施福、銮儀艾祯祥輔元子克臧留守,臧永華婿也,事無大小,皆聽之。永華為政儒雅,轉粟饋饷,軍無缺乏。又薦倪俊明、李其蔚為參軍。漳、泉、惠、潮複,薦許贊、王仕雲分任督學副使,勸學取士,漳泉武生考授将才随軍,仕雲有江南宿學、嶺表名臣之褒。

永華淵沖靜穆,語讷讷如不出口,而指畫大局,慷慨縱橫,悉中肯要。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不為群議所動。與人交,務盡誠。平居燕處,無惰容。布衣疏飯,淡如也。成功立法嚴,永華以寬持之。然為政綜覈名實,執法嚴明。就任以後,險阻集,物土方,比戶殷阜,門不夜扃,足食足兵,東甯以是大治。已見經諸弟橫恣,遏止重情面,請以克臧監國。

及經歸後,馮錫範、劉國軒浸忌永華。三十四年,請解兵柄,不許,已而許之,以所部歸國軒。永華見經無西志,諸将皆宴安相處,抑郁不自得,因築龍湖岩居,與鄭德潇種碧蓮自娛。嘗撫蒼桧,臨龍潭,眺遠峰,而歎曰:“吾開此絕境,可稱幽僻矣。嗟乎,吾乃以此終老耶!”一日齋沐,入室拜禱,願以身代民命。或曰,君秉國鈞,民之望也。已複歎曰:“鄭氏之祚不永矣。”越數日逝。經臨其喪,谥文正,贈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台人聞之,莫不痛哭,馳吊于家。清翰林學士李光地特疏入賀,以台未及猝圖者,繇永華經理有方,今天心厭亂,使之殒命,從此亡可立待,其見重于敵如此。初,經知永華貧,以海舶遺之,商賈僦此貿易,歲可得數千金。不受,而自募民辟田,歲收谷數千石。比獲,遍遺親舊之窮困者,計其所存,僅供歲食而已。妻洪氏,小字端舍,賦質幽閑,善屬文。晨興,盥沐畢,夫婦衣冠斂衽揖而後語。一家之内,熙皞如也。合葬于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清人得台後,歸葬同安。子夢緯、夢球居台蕃衍,至今為邑望族。

連橫曰:漢相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亂,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漢祚,奕世稱之。永華器識功業與武侯等,而不能輔英主以光複明室,彷徨于絕海之上,天也!然而開物成務,體仁長人,至今猶受其賜,澤深哉!

人際關系

父親:陳鼎

妻子:洪淑貞

轶事典故

《台灣外志》記載:馮錫範同鄭經回台,見陳永華把握重權,而諸事方正敢為,且又屢受微譏,心實忌之。姑為陽好,陰與國軒奸謀。軒教錫範解辭兵權以許之,範喜其善策。一日,會永華于公所,範曰:“自愧扈駕西征,寸功俱無,歸來仍居其位,殊覺赧顔。諸凡檢點明白,即當啟辭,杜門優遊,以終餘年。”永華信以為實焉,歸來即先上啟,解辭兵權。經以示錫範,錫範曰:“伏甫勤勞數載,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靜攝,情出于真,宜俯從之。但其所部将士,可交武平伯焉是。”經依錫範議,允永華告辭,将所轄部旅交劉國軒。軒啟。

上一篇:金友莊

下一篇:曾淑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