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楸帆

陳楸帆

國内作家、科技從業者、編劇
陳楸帆,男,漢族,生于1981年11月30日,廣東汕頭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藝術學院影視編導專業雙學位,為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着稱,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内外獎項。陳楸帆曾在Google(2008-2013),百度(2007-2008,2013-2015)工作,從事市場營銷、商務合作、品牌推廣等工作,目前為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Noitom Ltd.)品牌副總裁,專注于動作捕捉技術及虛拟現實領域。他同時還身為影視編劇、劇本顧問、專欄作家,并頻繁受邀出席各類公衆活動,發表于科技、科幻、媒體、影視相關領域的見解觀點。
    中文名:陳楸帆 外文名:Stanley Chan 别名:香水 民族:漢 出生地:廣東省汕頭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職業:作家、科技從業者、編劇 代表作品:《麗江的魚兒們》 主要成就:2013年《荒潮》獲第四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

人物經曆

1981年11月出生于廣東省汕頭。

1997年,16歲即發表作品《誘餌》獲(校園科幻大獎)少年凡爾納獎一等獎,開啟科幻創作道路。

2000年以廣州省汕頭市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科幻協會工作,并且創作的小說《墳》和評論《選擇野獸之美》獲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創之星”獎,2004年在北京大學獲得了中文和影視編導的雙料學位順利畢業。

2004年到2007年回到家鄉就職于金地公司,但是對于第二故鄉北京的眷戀和對互聯網的前瞻預見,2007年又回到北京進入百度工作,2008年後去了谷歌中國,從事市場營銷、商務合作、品牌推廣等工作。工作之餘不斷從事科幻創作,發表《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遞歸之人》出版《星雲IV.深瞳》等作品。

2012年初,簽約郭敬明最世文化,并在最世旗下《文藝風賞》開設專欄“未來病史”,同時在旗下其它刊物發表短篇小說《動物觀察者》和《沙嘴之花》《天使之油》《造像者》;同年8月開始在旗下《最幻想》連載長篇近未來科幻小說《荒潮》,并于2013年1月出版單行本。

2013年重新加入百度做産品市場,2015年加入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Noitom Ltd.)任副總裁。

由于與星雲獎、雨果獎雙料作家劉宇昆建立深厚友情,他同樣是第一批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的中國科幻作家,其作品見諸于《奇幻與科幻雜志》(F&SF),《克拉克的世界》(Clarkesworld),《光速》(Lightspeed)等等,在很多刊物上,他都是第一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其中《麗江的魚兒們》更是獲得了第二屆科幻奇幻翻譯獎最佳短篇獎,這個獎項首次授予中國作家。

瑞典漢學家、翻譯家陳安娜(1965年-)作為莫言、餘華、蘇童、韓少功的瑞典文譯者,也對陳楸帆作品高度關注并将其作品翻譯成瑞典文。英國作家、編劇喬納森·克萊門茨,也對陳的作品在英語界作了推廣之力。據悉,《荒潮》已賣出英國電影版權。

陳楸帆被公認為80後一代中國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已經多次斬獲中國各大科幻文學獎,如中國科幻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他的很多作品都從中國的視角展開,以賽博朋克式的審美表達對全球化的深切憂慮。随着科幻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陳楸帆在很多沒提示發表專欄文章,大多是關于重大文化事件的,比如《星際穿越》的上映,《三體》英文版的出版,以及中國科幻大會(比如銀河獎和星雲獎頒獎典禮)。同時創作改編自他的小說《無盡的告别》的劇本。

人物簡介

陳楸帆,男,漢族,生于1981年11月30日,廣東汕頭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藝術學院影視編導專業雙學位,為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内外獎項。

活動

2012年9月,參與美國芝加哥世界科幻大會,為期5天。

2013年9月11日,參加國際性英文作品朗讀比賽“Literary Death Match"北京站。

2013年10月3日至5日,參加在山西太原舉辦的第四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禮。

2013年10月5日至10日,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由《Caravan》主辦的中國文學交流活動。

2014年6月13日至15日,參加在韓國大田由韓南大學主辦的東西方科幻研讨會。

2014年11月1日至3日,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禮。

2015年2月23日,參加在汕頭舉辦的“聽潮”演講活動。

2015年4月14日,參加在洛杉矶舉辦的《複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全球首映。

2015年4月26日,參加在廣州舉辦的Ant.View“偏愛白日夢”演講活動。

2015年5月30日,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相會銀河系公民”演講活動。

個人作品

*1997年

《誘餌》(發表于《科幻世界》1997年第1期,獲當年度校園科幻大獎一等獎)

*2000年

《O》(獲首屆"莊子杯"北京高校原創科幻大獎賽第一名)

*2004年

《墳》(發表于《科幻世界》2004年第5期,獲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創之星"獎)

*2005年:

《親愛的,我沒電了》(《科幻文學秀》2005年第4期)

《漣漪》(《科幻文學秀》2005年第6期)

《曼陀羅夜曲》(《科幻文學秀》2005年第8期)

《林中語》(科幻文學秀》2005年第10期)

《甯川洞記》獲台灣奇幻藝術獎青龍獎首獎

*2006年:

《最後的誘惑》(發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2期)

《麗江的魚兒們》(發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5期)

《甯川洞記》(發表于《世界科幻博覽》2006年第5期)

《谙蛹》(發表于《世界科幻博覽》2006年第6期)

《先知》(發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8期)

《夜生》(發表于《飛奇幻世界》2006年第12期)、

中篇小說:《深瞳》收錄于《星雲4:深瞳》,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

《抽象》(發表于《幻想1+1》2007年1月号)

《吉米》(發表于《世界科幻博覽》2007年7期)

《遞歸之人》(與羅亦男合作)(發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第2期)

《彩虹盡頭》(發表于《幻想1+1》2007年2月号

《第七願望》(發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7期)

*2008年:

*2009年:

《虛拟的愛》(發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增刊)

《一日天堂》(發表于《時尚先生》2009年1期)

《雙擊》(發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1期

《鼠年》(發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5期)

《喪屍》(發布于《大衆軟件》2009年8期)

創作訪談

※對于你來說,什麼是科幻小說?它吸引你投身創作的原因是什麼?

很小的時候,我以為凡爾納、柯南·道爾、克拉克的小說就是科幻;長大一些,發現《五号屠場》、《1984》,甚至王小波的《白銀時代》也可以是科幻;現在我覺得,隻要邏輯自洽,具有約定俗成的"科學"元素的想象性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科幻小說。當然,評論家兔子等着瞧的說法更簡潔:發表在科幻雜志上的小說就是科幻小說。

我創作科幻的根本動力在于,它能給我帶來其他行為所無法代替的滿足感和快感,就像有人癡迷于跑馬拉松,有人瘋狂追星一樣。

※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在科幻創作上你有哪些優勢?專業對你的創作有哪些影響?

高材生不敢當,優勢更不敢當,說劣勢倒是很多,比如理科知識不夠紮實、邏輯不夠缜密(盡管我邏輯課學得還不錯)等等。如果硬要說專業給創作帶來的最大影響,那麼我想應該是對文學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是由長期的閱讀和系統訓練得來的。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類,它可以有千變萬化的風格和題材,可以是硬的軟的不硬不軟的,可以是新浪潮賽伯朋克後奇點,但從根本上說,小說隻有好的或不好的兩種。這個問題扯開來談就會有一本書那麼長,所以我就此打住。

※你從小就是個科幻迷嗎?能談談你喜歡的科幻作家及作品嗎?

大概從幼兒園起,我就看父親從單位帶回的《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畫報》上面的科幻小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失落的世界》和《微觀世界的神》,後來又讀了凡爾納的《神秘島》等,然後由于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很早就在電視上看到了《星球大戰》系列以及《星際旅行》動畫片(TAS)。所以我覺得,在同齡甚至更小一輩的人裡,可能很難找到像我這麼"核心"的科幻迷。

喜歡的作家作品很多,最喜歡的還是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也許是讀的時候年紀正好,造成的沖擊最大,所以說讀書要趕早趕巧。

※你的很多作品都有很強的哲學思辨和宗教意味,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嗎?

小時候會經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是我,而不是别人或者别的什麼東西,胡思亂想多了就變成了所謂的哲學思辨;再者我跟宗教很有緣,身邊總會遇見基督徒或者學佛的朋友,我也會去教堂或者各種寺廟觀察信徒們的行為,思考其中的意義,然後用文字表達出來。

上一篇:伊正

下一篇:傅小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