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

陳忠實

中國當代男作家
陳忠實,中國當代男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陳忠實,陝西西安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曆任西安郊區毛西公社蔣村小學教師,毛西公社農業中學教師及團支部書記、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及黨委副書記,西安郊區文化館副館長,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副主席、主席。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陝西省委第七、八屆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及第六、七屆副主席。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短篇小說《信任》獲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于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目前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累計銷量已達200萬冊。[1]
    中文名:陳忠實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陝西西安市灞橋區 畢業院校:西安市三十四中學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白鹿原》 主要成就: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籍貫:陝西西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2年8月 去世年月:2016年4月29日 政黨:中國共産黨

人物經曆

1942年8月,出生于陝西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1959年9月—1962年9月,在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上學。1962年9月,開始參加工作。

1962年9月—1964年8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陵鄉蔣村小學任教師。1964年8月—1968年8月,任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農業中學教師。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68年8月—1968年11月,任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東李學校教師。1968年11月—1978年7月,任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1973年,在《陝西文藝》發表的短篇小說《接班以後》。1976年,在剛複刊的《人民文學》第3期上發表短篇小說《無畏》。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憑借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短篇小說獎。

1978年7月—1980年2月,任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副館長。1980年2月—1982年11月,任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文化館副館長。

1982年11月—1985年7月,任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1983年,憑借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1984年,在《當代》第4期發表中篇小說《初夏》。

1985年,完成中篇小說《藍袍先生》,講述徐慎獨不同時期思想變化的過程;同年,出版文集《陳忠實自選集》,對中國社會的角落和各色的人進行了描繪。1985年7月—1993年4月,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1986年,完成中篇小說《四妹子》,從地域文化入手描寫人們。1988年1月,在《延河》發表中篇小說《地窖》。1989年,在《鴨綠江》第1期發表短篇小說《害羞》。

1991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到老白楊樹背後去》。1993年,出版長篇小說《白鹿原》,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争。1993年4月—1996年12月,任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199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鄉村》。

1996年12月—2001年12月,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1997年,憑借《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2001年12月起,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六、五屆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2004年,憑借散文《原下的日子》獲《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

2006年12月15日,以45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作家富豪榜第13位。2007年,發表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刻畫了中國民間的風骨與正義;同年,憑借短篇小說《日子》獲2007年首屆蒲松齡小說獎,憑借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008年,憑借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小說選刊》2008年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200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李十三推磨》,該作品收錄了陳忠實2001年以來創作的10個短篇小說;同年,憑借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小說月報》2009年第13屆百花獎。

2010年,出版散文集《俯仰關中》,從人情景物、關于記憶、行走見聞、人生與寫作四個方面講述生活。201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白鹿原紀事》,該作品由18個短篇小說組成。2016年4月29日7點40分,因舌癌在西安去世。

時間

經曆

1959.09——1962.09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學生。

1962.09——1964.08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陵鄉蔣村小學教師。

1964.08——1968.08

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農業中學教師。

1968.08——1968.11

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東李學校教師。

1968.11——1978.07

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1978.07——1980.02

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副館長。

1980.02——1982.11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文化館副館長。

1982.11——1985.07

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

1985.07——1993.04

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1993.04——1996.12

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1996.12——2001.12

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2001.12——

中國作協第六、五屆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陳忠實個人時間年表

主要作品

主要創作

陳忠實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随筆等。陳忠實已出版長篇小說《白鹿原》《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種。截止2009年,陳忠實及其作品共榮獲文學獎21項,其中三部(篇)作品獲得全國大獎,《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于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

榮獲省級以上文學獎17項,其中主要有: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1983年《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散文《原下的日子》獲2004年《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日子》獲2007年首屆蒲松齡小說獎,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2008年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2009年第13屆百花獎,2007年陳忠實榮獲由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陝西文藝大獎藝術成就獎。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俄、日、韓、越、蒙古等語種文字出版。

代表作品

《白鹿原》該小說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斓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小說藝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把這部作品放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大格局裡考量,無論就其思想容量還是就其審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當代世界小說創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應該說是獨樹一幟的。

作者曾自道,這部小說是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能力來展示“這個民族生存的曆史和人的這種生命體驗的。”縱觀全書,我們會發現制約和影響白鹿原這塊土地人物行為的文化因素有以下幾項:宗法觀念、性、權勢、谶兆預言。

作品名稱

發表時間

作品體裁

《接班以後》

1973

短篇小說

《無畏》

1976

《初夏》

1984

中篇小說

《藍袍先生》

1985

《陳忠實自選集》

版文集

《四妹子》

1986

中篇小說

《地窖》

1988

《害羞》

1989

短篇小說

《到老白楊樹背後去》

1991

短篇小說集

《白鹿原》

1993

長篇小說

《鄉村》

1996

短篇小說集

《李十三推磨》

2007

短篇小說

《李十三推磨》

2009

短篇小說集

《俯仰關中》

2010

散文集

《白鹿原紀事》

2015

短篇小說集

個人生活

文學之路

陳忠實認為,人們對當代文學之所以有諸如“死亡”諸如“不再神聖”的議論,大約是對某些浮泛文壇的玩文學的現象産生失望。“到美國坐地鐵坐汽車,站前的書攤上賣着各種流行雜志和流行小說。旅客花小錢買一本,看看熱鬧和離奇,下車時就扔到廢物箱裡了。據說有一批專門寫作這種讀物的作家,寫得快出得快,收益頗豐,卻也不計較在文壇的排名。

然而這并不妨礙一個又一個堪稱偉大的作家在美國出生。用一句話概括:不以文學為神聖而樂在玩中的作家盡可以繼續玩下去,還以文學為神聖的作家仍然在探索着藝術的新的途徑。

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之一,能夠反映那一時期小說藝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把這部作品放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大格局裡考量,無論就其思想容量還是就其審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當代世界小說創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應該說是獨樹一幟的。

作者曾自道,這部小說是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能力來展示“這個民族生存的曆史和人的這種生命體驗的。”縱觀全書,我們會發現制約和影響白鹿原這塊土地人物行為的文化因素有以下幾項:宗法觀念、性、權勢、谶兆預言。

商業驅動形不成傾向

而對于一些“身體寫作”“行走寫作”“零度寫作”等号稱“有以腐朽為美,有以殘酷為美,有以淫穢為美”的所謂文學,陳忠實說,隻能熱炒熱鬧一陣兒便迅速冰鍋冷竈,形不成傾向。

他分析說,這些停息一波又起一波的寫作現象,主要是一個商業利益的驅使,出版方想以此謀利,寫作者也以此獲得厚酬。還有“名”的誘惑,不能正道出名就想絕招歪招。

文學還停在圈内

在回答“文學還有多大力量”這個問題時,陳忠實這樣評價的文學作品:即使是一些被評論家叫好的作品,也僅僅隻是在文學圈子裡反響一陣兒,很難走向普通的非文學職業的讀者群裡。這樣,這些被好評的作品的影響力,也隻是局限在文學圈子裡被評說的閣樓上,對社會生活各個階層的讀者完全陌生,更談不上影響力量的大小和有無了。

樂觀期待時日

之所以确信未來文學前景的樂觀,陳忠實認為首先是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信息的流通,年輕作家可以獲得諸多的思想啟示和藝術形式的參照借鑒。再教育的普及和作家文化素養的奠基,都比老一代作家雄厚得多了,藝術視野更開闊,起步會更高,思想力度會更具穿透的深度,優秀的作家和偉大作品,肯定會出現,隻是一個時日長短的事。

創作特色

主題思想

鄉土思想

陳忠實的創作有着濃厚的關中文化背景,其作品更是對關中鄉土文化有着執着的堅守,家鄉的鄉風民情、山山水水早已融入到了他的心靈當中,他的小說始終是圍繞着關中塬上的農民以及農村生活來書寫的。從短篇小說集《鄉村》以及中篇小說《藍袍先生》《四妹子》等到後來的長篇小說《白鹿原》都向讀者展現了關中獨特的鄉風民俗以及鄉村世界中各色人物,其樸素的農民心理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反映了關中農民的所思、所想。他對于所描繪的鄉村世界更多呈現的是肯定、贊美的态度,表現了對于關中鄉村淳樸民風的熱愛之情。

曆史反思

陳忠實在小說創作中,不僅關注現實,還關注曆史,尤其是關注曆史中人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并對此進行深切的反思。如短篇小說《初夏》《地窖》等,将建國後“左”的政策路線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作為曆史背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在不同人物間的陸續展開,表現了在動蕩的時代政治政策給普通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難。而《白鹿原》則站在了更加宏大的視角來觀照曆史,作者不再站在狹義的、短視的政治視點上,而是站到了時代的、民族的、文化的思想制高點上來觀照曆史。作者以民族心史為構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劇和農民式的抗争作為主線來結構全書。

文化反思

陳忠實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喜惡。在他看來,兩者并沒有好壞之分,傳統文化并不隻代表着落後守舊,現代文明也不隻代表文明先進,文化是複雜的,其“品性”也是複雜的。陳忠實對于傳統不斷反思,對于現代文明既警惕又強烈的認同。可以說,陳忠實的文學創作中體現出的文化傾向是相互矛盾的,尤其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态度方面,他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産生的矛盾注入到作品中,并不斷探索如何将兩者有效結合,構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問題。如在《四妹子》中,表現出明顯的現代傾向;而在《康家小院》中,表現市場經濟和商品觀念湧入農村造成農民道德缺失。

藝術特色

新曆史主義

陳忠實在曆史的書寫中,體現出了新曆史主義的色彩。他在創作中對曆史的觀照不同于傳統曆史主義注重塑造典型英雄,而是将視角放在了家族、村落的興衰上,擺脫了以往國共兩黨之争的陳舊框架,站在了更為開闊的曆史、文化視野,展現出關中人們真實的生活面貌,挖掘出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陳忠實不僅記錄曆史、反思曆史,還思考民族文化的走向,即對傳統文化的出路以及民族今後的價值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态度。

現實主義

陳忠實的作品的叙述風格以質樸、客觀見長,将作家本身主觀的思想傾向蘊含在對人物情節樸素、客觀的刻畫之中,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而是習慣通過小說情節、内容的描述與人物的塑造,來表達自己的态度與立場。如在《白鹿原》中,陳忠實在描寫人物和事件時含蓄地折射了自己的主觀評價和情感傾向。他客觀地講述了發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以投射整個民族的曆史變遷,同時暗含了作者對關中農民以及整個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的憂思之情。

語言特色

在陳忠實的作品中,無論是塑造人物還是叙述故事,都較為成功地将普通話與方言土語相結合,有效地為作品增加了地方特色,呈現出雅俗共賞的文學語言特點。如稱爸爸為“大”;稱呼年輕人為“娃”;稱呼塬上人對于打工者為“客”,如“麥客”“風箱客”“勺勺客”,同時也對無所事事遊手好閑人等的稱呼,如“轱辘子客”則是對賭徒的統稱;“鄉黨”則是鄉親、同鄉之間的稱呼,這些是陳忠實在小說創作中使用最多的關中地區最常見的獨特的稱謂。陳忠實不僅在小說中大量運用了關中塬上特色稱謂與本土詞彙,還運用了諸多高密度長句以及排比句,體現出關中方言的内在節奏和情緒。

人物形象

維護傳統形象

陳忠實在小說中塑造了傳統文化的維護者的形象。例如,在中篇小說《藍袍先生》中,塑造了徐慎行父親的形象,他整日不苟言笑,從不與人搭話。他信奉“耕讀傳家”,為了使兒子将全部心思放在教書育人上,又迫使徐慎行娶下醜妻張淑娥,他對新事物新文化新社會都秉持敵對的态度。陳忠實對徐慎行父親這一頑固的守舊派的刻畫,是典型的傳統文化維護者形象;《白鹿原》中,最具傳統文化典型的形象是朱先生與白嘉軒,二者承載着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并且貫穿全書。朱先生作為《白鹿原》中傳統文化的維護者,表現了他的智者形象,書中還塑造了他作為白鹿原上道德模範的形象。他有濟世之才卻淡泊名利;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生活節儉,與人為善,他是白鹿原鄉土社會裡傳統文化的精神領袖;白嘉軒是一個從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來的族長形象,他是白鹿村的族長,同時他也是“仁義”的化身。“仁義”二字是他一生供奉的信條。作為東家,他義待鹿三一家,與鹿三情同兄弟,共同勞動,而對待鹿三的孩子黑娃他同樣仁義。同時,他也是白鹿原上傳統禮教的維護者,儒家倫理典範的實踐者。對内,他秉承“耕讀傳家”四字箴言,他以身作則,一生都在勞動,并且也以此教育子女。對外,他是嚴肅負責的族長,他推行《鄉約》并且嚴格依此實施,整治白鹿原的民風。

受害者形象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女人的地位低下,她們忍受封建思想體制的禁锢,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陳忠實将這一女性命運的悲劇意識注入到自己小說的創作當中,塑造了一個個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受害者的形象。如《藍袍先生》中的張淑娥具備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優良品質,她勤勞、善良、持家、順從、謙卑,言行舉止遵循着“三從四德”的規範行事。可卻因其外表醜陋,而沒有換來丈夫半分憐愛。她繼續在無愛的婚姻中卑微的生活,她是封建禮教徹頭徹尾的犧牲品;《康家小院》中的玉賢,在遇見進村掃盲的年輕教員後才清楚,她缺少愛情。在教員的引誘下,玉賢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枷鎖與媒妁之言的婚姻牢籠與教員大膽的“偷情”。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愛,可是在被勤娃撞破後,村裡的人都對她的行為嗤之以鼻。在她承受這些肉體上的折磨後,教員又給她的心靈又帶來緻命的一擊,最後她不得不回歸到了被封建禮教壓制的包辦婚姻中去。通過對這些形象的描寫,陳忠實寫出了被封建思想長期壓制的中國女性,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思想上雖有所解放,但這種思想解放并不徹底,實現人格上的完全獨立還需一段艱辛曆程。

至美者形象

陳忠實塑造了人性人情美的形象,這是陳忠實心中的理想人物。如《信任》中的羅坤,一位在四清運動結束後曾被劃入地主成分而遭批鬥的羅坤重新上任村書記,作者寫出這一公正、仁義、值得信賴的領導公正辦事、親力親為的作風;在《白鹿原》中,白靈是陳忠實所歌頌、贊美的人物形象,她美麗、聰慧、活潑可愛、勇敢正義。她為了退婚不惜與父親決裂,是具有覺醒意識與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對白靈這一白鹿原上理想的美好的特立獨行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體現出陳忠實對她的厚愛,以及對人性、人情美的理想的向往與追求。

獲獎記錄

短篇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1984年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于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寫選錄于蘇教版國标本第十一冊語文書中的第十五課。

▪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信任》(提名)

▪1980年,飛天文學獎《立身篇》(獲獎)

▪1984年,當代文學獎《初夏》(獲獎)

▪1985年,長城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獎)

▪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白鹿原》(獲獎)

▪1997年,茅盾文學獎《白鹿原》(獲獎)

▪1983年,《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康家小院》(獲獎)

▪2004年,《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原下的日子》(獲獎)

▪2007年,蒲松齡小說獎《日子》(獲獎)

▪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學獎《李十三推磨》(獲獎)

▪2008年,《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李十三推磨》(獲獎)

▪2009年,第13屆百花獎《李十三推磨》(獲獎)

人物評價

(陳忠實)方之歐西,雖巴爾紮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書法家範曾評)

他(陳忠實)為人質樸,像他生活的陝北土地一樣厚重。(評作家高洪波評)

(陳忠實是)久經儒家文化浸潤和陶冶的人,舉手投足,皆有仁義禮智信的約束(作家朱鴻評)

陳忠實是一個很傑出的作家,為中國文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作品會長期存留于世的。(作家賈平凹評)

他(陳忠實)是一位君子,一位忠厚的長者,品格令人尊敬。(評論家李敬澤評)

上一篇:美神

下一篇:吳育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