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陳子昂

中國唐代文學家
陳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甯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兩次落第,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并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裡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制造的分裂戰争,多次進谏,不但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還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1]公元700年,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
    本名:陳子昂 别名:陳拾遺 字:伯玉 所處時代:唐朝(武周)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 主要作品:《感遇詩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 主要成就:聲讨齊梁文學绮靡文風,召喚新時代剛健文風的重要代表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陳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個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從小養成了豪家子弟任俠使氣的性格。十七八歲時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才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調露元年(679年),陳子昂出三峽,北上京城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并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回故裡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

步入仕途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陳子昂進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谏。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谏诤。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補阙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征讨契丹。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

受讒被誣

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因父親老邁而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

久視元年(700年),陳子昂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年僅四十一歲。

主要影響

詩歌

陳子昂倡導詩歌革新理論。他曾經在《修竹篇序》裡提出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似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此前,劉勰、锺嵘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标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複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内容的真正革新。“興寄”和“風骨”都是關系着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内容。從當時情況來說,隻有實現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由于“初唐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繼四傑之後,以更堅決的态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的許多政論奏疏,表現出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绮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産生了深遠影響。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歌并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内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朝入雲中郡》,詩中對将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将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黩武的舉動。這些詩突破了泛拟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對武後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裡,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裡,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表明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如《蘭若生春夏》一詩,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本為貴公子》。《感遇詩三十八首》裡也有一些歎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隐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是陳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詩篇。盧藏用《陳子昂别傳》說: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谏,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陳子昂在《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曆史人物。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詠懷》。”像《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那些偏于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并不完全統一。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像《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風格和其他詩人有所不同。

陳子昂的全部詩作沒有一點齊梁浮豔的氣息。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韓愈等詩人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于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和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複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曆史任務,更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對唐詩産生的曆史影響巨大,并且意義深遠。陳子昂轉變了初唐時期的詩文風格,使唐詩徹底擺脫了齊梁頹靡詩風的影響和束縛。陳子昂的詩文革新舉措為唐詩的健康發展做好了鋪墊,它是唐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同時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标。他提倡“風雅”之音,使唐詩的創作風格貼近社會生活實際,使文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偏向于向現實生活取材,使士大夫開始關注社會,關注百姓生活。

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為迷茫的文人們指明了方向,它奠定了唐代詩文的壯闊景象,盛唐文學把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作為理論指導,使得盛唐文學詩風壯闊大氣。陳子昂批判齊梁詩風頹靡,脫離社會實際,作品中缺乏社會元素,經過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之後,盛唐的詩文大多來源于實際生活,内容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内心想法,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陳子昂的詩文革新實踐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并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陳子昂開了唐代詩文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先河,對唐詩産生發展的曆史有着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散文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作出“以風雅革浮侈”“高蹈”的評價。

陳子昂散文具有“文林大器,質匪雕刻,學術鈎深,風鑒詣極”,博大氣象和豐富内涵,以及他對前代文人所具有的兼濟天下和憂患意識的深刻理解及有益借鑒。在揚棄六朝骈體文的基礎上,他追慕先賢為文之道并發展創新,于魚龍混雜的初唐文學革新中展現出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學才思和革新主張,從而為其後“古文運動"的大規模開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陳子昂的散文大都面對現實,直陳政見,表現出飽滿的政治熱情和憂國憂民的民主精神。他以“英傑過人,強學冠世"的豪氣質問蒼穹;擁有安黎民、濟天下的偉大心志;反對勞民傷财,橫征暴斂,同情人民疾苦;反對拓邊開疆,窮兵黩武,主張保境安民;反對嚴刑猛制,濫殺無辜,提倡貴仁措刑;反對任人唯親,奸佞當權,力主旌納忠正。如《谏靈駕人京書》指出三秦之地:“頃遭荒馑,人被薦饑。自河而西,無非赤地;循隴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轉徙,妻子流離,委家喪業,膏原潤莽。”《谏雅州讨生羌書》疾呼:“今又循貪夫之議,謀動兵戈,将誅無罪之戎,而遺全蜀之串。”正如趙儋在《為故右拾遺陳公建旌德碑》中說:“陳君道可以濟天下,才可以緻堯舜。”身在朝阙,心系天下,拳拳赤誠之心溢于言表。其文雖議論朝政得失,但字裡行間都飽含着強烈的愛國愛民思想。

陳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倡導現實主義文風為主導,從文學的發展規律來看,這無疑給唐代文學觀念和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找到一條正确的道路。他的散文深受先秦兩漢散文“單行散句”的影響,具有鮮明的縱橫家風采,同時又借鑒骈體文之優美辭藻和整饬形式,讀之親切自然,朗朗上口,忠君赤子之心蘊含其中。

在文體上,陳子昂力求變骈為散或骈散結合并積極踐行自己的文學主張,表現出大膽的革新求變精神。《舊唐書·陳子昂傳》所選文章皆為賦篇,可以看出宋人對陳子昂變骈為散或骈散結合革除浮豔绮靡文風的曆史功績的充分肯定。從在思想上還是在體裁以及藝術成就上,對魏晉南北朝骈體文的繼承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陳子昂受六朝以來至唐初猶盛的崇尚骈體的世風影響,亦有一定數量的骈體之作。因此,他為文時而骈體,時而散體,時而又骈散相間。他的文章言簡意赅,練達平實,意旨豐贍,疏樸酣暢,實開“古文運動"之先聲,體現出一種除舊布新的探索精神。

曆史評價

梁肅《補阙李君前集序》:“唐有天下幾二百載,而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稱:“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喻,本乎比興者也。……一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

歐陽修等《新唐書·陳子昂傳》:“唐興,文章承徐庾之風,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劉克莊《後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

方回《瀛奎律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

周履靖《騷壇秘語》: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而造語精圓。

鮑桂星《唐詩品》: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兼美,屬梁、陳之豔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台》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人之度耶?

李攀龍《唐詩選序》: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

王世貞《藝苑卮言》:“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寄托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詩時時入古,亦是矯枉之過。”

胡應麟《詩薮·内編》: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高适、岑參、王昌齡、李颀、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锺惺、譚元春《唐詩歸》: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雅。

胡震亨《唐音癸簽》: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後,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則雲:“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雲:“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獨顔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餘謂諸賢軒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複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雲:“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胡元瑞雲:“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雖不能遠追魏晉,然在唐初,自是傑出。”斯兩言良為折衷矣。

陳振孫:“其詩文在唐初趸首起八代之衰者。"

姚铉:“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陳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風雅。”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唐初文章,不脫陳、隋舊習,子昂始奮發自為,追古作者。韓愈詩雲:‘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亦謂:‘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備者子昂而已。’馬端臨《文獻通考》乃謂子昂:‘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俪卑弱之體。’韓、柳之論不專稱其詩,皆所未喻。今觀其集,惟諸表、序猶沿俳俪之習,若論事書疏之類,實疏樸近古,韓、柳之論未為非也。”

人際關系

父親:陳元敬,曾中明經科進士,曾拜文林郎。

長子:陳光,字孔明,登進士,官至朝議大夫,有詩編入《正聲集》。

長孫:陳易輔,明經進士,官至監察禦史,與弟陳簡輔齊名,決獄發奸,宦業顯著。

轶事典故

伯玉毀琴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并于次日在長安宣陽裡宴會豪貴,捧琴感歎:“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适讀後,驚歎曰:“此人必為海内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獄中蔔命

盧藏用所編的《陳子昂别傳》雲:“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财,乃附會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絕,年四十二。

主要作品

一、《感遇》詩38首。

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

三、《登澤州城北樓宴》、《登幽州台歌》。

四、《觀荊玉篇》、《喜馬參軍相遇醉歌》、《度荊門望楚》、《晚次樂鄉縣》、《送魏大從軍》等。

後世紀念

陳子昂讀書台

陳子昂讀書台位于射洪市城北23公裡處的金華山上,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後,今祖師殿一帶。

唐大曆年間,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于讀書堂前。中唐後政局混亂,戰争頻仍,學堂因之衰廢。宋嘉祐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明初,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于舊基建屋塑像,并立明遠亭于其側,成化時,縣令郭镗立感遇亭。清初,上述建築全坍壞。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唐麟翔于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為古讀書台。道光八至十一年(1882—1885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台于嶺後梧崗山。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于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回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後辟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拟留雲山館,遊廊環繞,外蔽缭垣;最後砌台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拟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文革期間被毀。

2006年5月25日,陳子昂讀書台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陳子昂墓

陳子昂墓在今四川省射洪市龍寶鄉龍寶山東麓。龍寶山唐時名獨龍山。陳子昂墓面對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層巒疊翠,平川廣陸,流水映帶。

唐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後因字迹磨滅,宋開寶年間郭延謂重建此碑。明成化時,郭堂及揚澄曾先後立詩碑于墓前。清嘉慶時,墓側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縣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猶蔚然翠。文革中,墓被毀,1999年恢複維修陵園,現址為後來砌石恢複土冢原貌。

評為四川名人

2020年6月,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評選為“第二批四川曆史名人”。

人物争議

對陳子昂的生卒年,在二十世紀有六種頗具代表性觀點。

一、生于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卒于武後聖曆元年(698年)。鄭振铎《文學大綱》、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陳子展的《唐宋文學史》、譚丕谟《中國文學史綱》、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周祖撰《隋唐五代文學史》等持此說。

二、生于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卒于武後長安二年(702年)。譚正璧編纂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5年羅庸在《國學季刊》第五卷第二号上發表的《陳子昂年譜》持此觀點。此說問世以後,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均有學者響應。1961年3月8日的《文彙報》發表的劉大傑的《論陳子昂的文學精神──紀念陳子昂誕生一千三百周年》顯然是從羅說。此後出版的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社科院文學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馬茂元《讀兩〈唐書·文藝(苑)傳》“陳子昂傳”條、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社科院文學所編的《唐詩選》、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曆代文論選》等均從此說。

三、生于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卒于聖曆初,年四十餘。1930年10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梁廷燦編著的《曆代名人生卒年表》持此說。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姜亮夫編撰的《曆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所定生年與梁廷燦同,歲數則以四十整計之,卒年是武後天冊萬歲元年(695年)。

四、生于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卒于武後久視元年(700年)。彭慶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發表了《陳子昂生卒年考》定此說。此後一年,吳明賢發表了《陳子昂生卒年辨》贊同此說。

五、生于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卒于武後聖曆二年(699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韓理洲《陳子昂生卒年考辨》一文,持此觀點。

六、生于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卒于武後久視元年(700年)。1986年,九嵏人《關于陳子昂的生卒年》一文,持此觀點。

上一篇:奧瑞安西

下一篇:歐定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