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源

陳啟源

近代民族資本家
陳啟源(1834年至1903年),字芷馨,号“啟源”,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陳啟源是廣東省南海縣簡村人,出身貧寒,好學,對于諸子百家,天文地理,均博學強記,知識豐富。啟源在家排行第七,他眼睛極其銳利,人稱“鬼眼七”,在深夜處暗室中能辨五色。他曾把一部五六萬字的《康熙字典》完完整整地抄在一把普通的紙扇上,一般人要想看清字迹筆劃,非得用放大鏡不可。他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行者,廣東新式缫絲廠的創始人。陳啟源于同治十二年,在南海簡村辦起繼昌隆缫絲廠,這是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資本工廠,标志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中文名:陳啟源 外文名: 别名:陳啟沅 民族:漢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務: 就職企業: 主要成就:廣東新式缫絲廠的創始人 性别:男 出生地:廣東省南海縣簡村

生平

家庭背景

陳啟源世代以農桑為業,而他本人則廣泛涉獵諸子百家,星象輿地諸書,并曾和外國人有所接觸。1854年,啟源的二哥去越南謀生,不久,他也前往越南經商,從事雜貨、紗綢生意,經十多年經營,成為知名僑商。

他在南洋經商時,不但積聚了一定的貨币财富,成為有名的華僑商人,而且在海外耳聞目睹機器生産的優越性。在泰國時,他看到法國人在當地辦的機器缫絲工廠,生産效率高,質量又好,于是對機器産生興趣,并對其進行研究和改裝。他想到自己的家鄉盛産蠶繭,而且機器缫絲并不需要很大的投資和很高的技術,于是将自己改裝而成的新式缫絲機器帶回家,以一個華僑商人的身份,于1872年在南海簡村與其弟陳啟樞合資創辦了近代中國第1家機器缫絲工廠——繼昌隆缫絲廠,總共投資7000餘兩白銀。

他采用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機器技術,并加以改造,實行半機械化生産,以蒸汽機為動力,使用機器缫絲,這種新法所缫之絲粗細均勻,絲色潔淨,彈性也較好,獲利豐厚。實現了中國近代的紡織業從手工操作走向機械化的機器缫絲業,工效提高了十倍,質量也高出三分之一,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産率,産品很快暢銷于歐美和東南亞各地,繼昌隆缫絲廠由此馳名于世。當地資本家有見機器缫絲遠勝于土法缫絲而紛紛仿效,至1881年已有10廠,絲機2000多架。

遷往澳門

但這新生的近代工業卻遭到土法缫絲業界的嫉恨,也遭到了當時封建勢力的非議,說是“男女同一廠房裡工作,有傷風化”雲雲。即使陳啟源以開辦雜貨、米店、藥店來繁榮簡村經濟,以辦學、興建水利,對鄉民施米贈藥來争取鄉人的支持,仍無法沖破封建勢力。1881年,一家名叫裕厚的缫絲廠,遭反對機器缫絲的兩三千民衆持械搗毀,還釀成人命,事态十分嚴重,地方官府費了不少周折,才把風潮平息。陳啟源所辦的繼昌隆缫絲廠,為避風頭曾一度遷往澳門。

重回家鄉

數年後,陳啟源又重回家鄉,開辦全部機械化的繼昌隆缫絲廠。之後,廣東各地華僑也相繼回國開辦各種工廠企業。80年代以後,手工缫絲業中,效率較高的足缫機逐漸取代了手缫機,陳啟源設計的一種半機械的缫絲小機,也逐漸為廣大的手工業者所接受。在20世紀初的廣東缫絲業中,手工缫絲和機器缫絲又形成了“并行不悖”的局面。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後,廣東缫絲開始衰落,陳啟源的絲廠也未能幸免。絲廠剛剛創建時,廠址是陳氏住宅博豫坊,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後,這一片廠址又還原為陳氏遺族的住宅。

創業之路

缫絲工業

18世紀産業革命後,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展科學養蠶,改進絲綢機械,成為近代絲綢機器工業的發祥地。在中國最先開辦近代機器絲綢工業的是外國人,中國絲綢工業最先走入近代化的,則是缫絲工業。1861年5月,當時英國在華最大的生絲出口商—怡和洋行的派美哲引進了100台西歐缫絲車,在上海開辦了紡絲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第一家機器缫絲廠。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近代資本主義機器絲織業,則比外國人在中國興辦的晚了十一年,最早出現在廣東。

19世紀60年代,中國生絲的重要産地江浙地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絲的産量一度銳減。歐美的生絲消費者轉而向未受到戰争破壞的廣東地區大量收購。到了70年代,廣東土絲的發展和對外輸出已達到了高峰。但歐美絲織業者迫切需要品質良好的生絲,并且明确提出願出較高的價格來購買如同歐州用機器生産的廠絲。

繼昌隆

1872年,廣東南海人華僑商人陳啟源從安南(今越南)回到廣東,他的家鄉盛産原料繭,當地農民有缫絲傳統,因而人員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國式缫絲機器,親手設計繪制了兩套機器圖樣。全部設備包括蒸汽鍋爐、缫絲車和絲釜都由當地制造,其中絲車改為木制,絲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國式(共拈式)”的缫絲機,于1874年在南海縣西樵簡村堡創辦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的蒸汽缫絲廠“繼昌隆”。創辦繼昌隆缫絲廠的過程十分艱難。首先是資金短缺。

陳啟源創辦繼昌隆的資本銀全由其兄陳啟樞自安南彙回。同時,還受到了封建舊勢力的阻撓。在辦廠的過程中,當地的地主豪紳以高煙囪破壞風水、男女工混雜有傷風化等為借口,阻礙新廠的開辦。1876年,由于歐洲氣候不佳,意、法等國蠶繭嚴重歉收,洋商争先恐後來華采購生絲,一時絲價狂漲,繼昌隆也在這一年獲得了厚利。另一方面,經過幾年之後,機器缫絲女工的技藝已臻成熟,産品質量逐漸穩定。這時候社會上對新缫絲廠的看法才有了轉變。

個人貢獻

陳啟源思想開明,敢于帶頭廢除不良習俗,造福鄉裡。過去,南海、順德農村女子嫁後有“不落家”陋習,新娘新婚三天後,即回娘家居住,隻有逢年過節才返回夫家住一兩天,直到懷孕了才落家。

在落家時,不論婆家貧富,都要擺一席酒宴,宴請當年曾參與婚禮的親戚朋友,叫做“雞米酒”。這習俗苦了貧苦的家庭,如不擺過這酒席而悄悄落家,将被鄉鄰所鄙視和非議。陳啟源決心革掉這個陋習,他從本家做起,凡是從他父親起所衍生的後人,不論男婚女嫁,落家時一律不擺“雞米酒”。鄉裡目睹富甲一方的陳啟源尚且不擺“雞米酒”,從此相率仿效。

陳啟源還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他曾着有《毛詩稽古編》三十卷,着有《桑蠶譜》、《周易理數會通》、《陳啟源算學》等着作。《毛詩稽古編》是書三十卷,附考一卷。用十四年時間,三易稿乃定。其堅持漢人之說,不容一語有出入,引據赅赙,疏正詳明,俱為有本之言,為清征實之學代表。

家庭

陳廉伯、陳廉仲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先行者陳啟源之孫,陳廉伯在民國時曾任廣州商團團長。

陳氏兄弟均建有豪華公館,當年廣州洋務、工商界頭面人物組織的“荔灣俱樂部”就設在陳氏兄弟的公館内。這裡既有西式别墅,又有中式庭院,庭園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的陳廉仲公館有仿羅馬、希臘的柱式及拱門,又有由峰巒、岩洞、亭台、路橋組成的著名石山“風雲際會”,石上有樹,石下有池,池水曾通荔灣湖,遊艇可至石山腳下。陳廉仲公館現已作為荔灣博物館,而毗鄰内有螺旋形樓梯的陳廉伯公館現仍有多家住戶。

後世評價

1874年,陳啟源在南海西樵簡村開辦繼昌隆絲廠,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機械絲廠。當時中國生絲在國際上正處于日漸聲微的階段,在陳啟源父子制造的國内第一台機械絲機誕生後,國内沿用了幾千年的手工絲逐漸被機械絲所取代,使“廠絲”的競争力遠遠高于“土絲”,從而大大促進了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國内種桑養蠶業、機械絲業、和生絲貿易業的持續發展,為中國絲業繼續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創造了奇功,并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末民初,時局動蕩。陳啟源利用中央政權無暇顧及地方社會的三十年的時間空隙裡,充分發揮其個人能量,完全按照自己意志進行實施,将家鄉建設成為一個大不同于當時苦難中國的城市,一個讓生活在動蕩流離年代的國人看得見夢想的城市。 在一個中國曆史上政治格局最為紛繁雜亂、國仇家恨接踵而至的悲情時期,陳啟源開創了南海曆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

民間紀念活動

陳啟源紀念館位于西樵鎮簡村舊農會内。陳啟源家鄉人民非常崇敬他,縣委、縣政府與其家屬商議,決定将先生骨灰安葬在雲山下。陳家主動自理安葬費。雲山距離縣城中心一公裡半,遠則積山萬丈,争氣負高,含霞飲景,參差岱雄;近則圭壁聯植,環美幽麗,沱水通脈,清滢秀澈,岩澤氣通,如珠走鏡,似仙境也!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狀如雲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先生家人撰聯并書,聯曰:“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奮、儉樸、謙遜、寬厚、自強不息。先生愛祖國、戀故鄉,時刻關心國之安、鄉之勃興、民之痛癢、人之溫愛,堪稱後輩學習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遠懷念!

上一篇:趙長天

下一篇:金友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