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帕·阿力馬洪

阿尼帕·阿力馬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河縣青河鎮居民
阿尼帕·阿力馬洪,女,維吾爾族,1939年5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河縣青河鎮居民。阿尼帕·阿力馬洪收養了漢、回、維、哈4個民族的10個孤兒,加上自己生育的孩子,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創造了至真至純的溫暖之家。同時,她還把仁愛之心播灑到社會,幫助了許多困難中的人們,為建設新疆民族和諧大家庭作出了貢獻。2009年,阿尼帕·阿力馬洪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号,被評為新疆十大傑出母親;2010年,榮獲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入選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入選《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國外展播。
  • 中文名:阿尼帕·阿力馬洪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維吾爾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
  • 職業:居民
  • 主要成就:
  • 出生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河縣青河鎮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39年5月

事迹介紹

阿尼帕的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全家遷到新疆阿爾泰地區青河縣。不久,阿尼帕的父母相繼病逝。六兄妹中年齡最大、隻有20歲的阿尼帕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嫁給了從部隊轉業回來在縣公安局工作的維吾爾族小夥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過上了雖清貧但很快樂的日子。1970年,阿尼帕的鄰居牙合甫夫婦(丈夫維吾爾族、妻子哈薩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繼去世,撇下3個兒子:19歲的老大吐爾達洪(維吾爾族)、17歲的庫爾班(哈薩克族)和14歲的托乎提(父親維吾爾族、母親哈薩克族)。同樣失去過父母的阿尼帕,知道這3個孩子孤單無助的滋味,她對善良的丈夫說:“咱們總不能眼睜睜看着孩子沒人管吧?”于是他們收養了那3個孩子。

1977年,阿尼帕夫婦又收養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歲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親去世後,随母親改嫁到漢族繼父金學軍家。不久,母親撒手人寰,繼父又體弱多病,兄妹幾個便開始流浪街頭。在王淑珍被收養的幾個月後,她的繼父金學軍一病不起。看到幾個孩子蜷縮在一張破舊的氈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兩個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帶回了自己的家。1989年,金學軍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蓮3個孩子,阿尼帕又将這3個漢族孤兒接到家裡。這樣,加上她自己生養的9個兒女,阿尼帕就有了4個民族的19個兒女。

團圓鍋

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生活雖然苦,但從沒餓過肚子。阿尼帕媽媽總是做好飯後就離鍋遠遠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她的一頓飯。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阿尼帕夫婦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換成可以吃的東西,并想盡一切辦法弄吃的。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賣錢,他還去幫别人宰牛宰羊,就為了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經常在春天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撿麥穗、拾土豆,用這些換面粉、玉米面給孩子們吃。為了貼補家用,阿尼帕還曾在縣食品廠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腸,每個月按計件可以掙上36元。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做好孩子們的早飯後,阿尼帕就來到青格裡河畔,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雙腳浸在雪山融水裡,雙手不停地忙碌着,周而複始,一年又一年。

為了給20多口人做飯,阿尼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大鐵鍋,做一鍋飯一個人分不了一碗,鍋就見底了。如今,很多老鄉家裡有喜事,都會借阿尼帕家的大鍋去做抓飯、炖羊肉。人們給這口鍋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團圓鍋,大家都說,隻要用了這口鍋,家裡就會像阿尼帕家一樣團結、和睦、幸福。

善舉動人

“天上星星數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來,除了收養各族孤兒,阿尼帕夫婦所做的其他感人的事,也在當地廣為傳頌。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鄉的貧困戶,他的手有嚴重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從1984年以來,他家裡的面粉長年都由阿尼帕一家供應。

從河南來青河縣打工的7位農民工遭遇包工頭拖欠工資,眼看嚴冬來臨,阿尼帕便安排他們17個人住在自己家中。一個月内,阿比包老人拖着病腿在寒風中多次奔波,找包工頭協商,終于為他們讨回了工錢,這些農民工感動得哭了。

來自石河子市的哈薩克族姑娘古麗到青河縣尋找男友,但是沒有找到,萌生了自殺的念頭,阿尼帕一邊把古麗安排在自家親戚開的餐館裡打工,一邊與古麗遠在石河子的家人聯系,現在回到石河子的古麗已和當地的哈薩克族小夥子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大齡孕婦江阿古麗懷孕時,阿尼帕讓她住在自己家裡,臨盆時江阿古麗大出血,阿尼帕一聲令下,家中的10多個兒女馬上趕到醫院獻血。出院後,阿尼帕又把江阿古麗接到家裡照顧了一個月。

一些在牧區的哈薩克牧民,有事都願意到阿尼帕家求助,她總是熱情相幫,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免費提供吃住。大家都說,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們在縣城的“辦事處”。

愛心大家庭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阿尼帕夫婦天天在家看電視,還從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給災區。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孤兒們總是在流淚,她找到縣民政部門的領導說:“我們現在生活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倍,我願意再收養10個孤兒。”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縣有10多個家庭向民政部門提出收養地震孤兒的請求,牧民們趕着牛羊來縣城捐款,在這個貧困縣,各族人民向地震災區捐款竟達130多萬元。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但逢年過節,孩子們總會想方設法趕回來陪老人住幾天。阿尼帕的孩子們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誰家有困難,隻要說一聲,就是再難,别人也會搭把手。2009年“母親節”,央視記者送給阿尼帕老人一件特殊的禮物——她和孩子們的100張笑臉。

在阿尼帕媽媽的眼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民族之分,“他們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脈,我們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除了撫養孩子,阿尼帕夫婦還做了很多好事。2003年,阿尼帕幫助尋親無望差點自殺的哈薩克族姑娘古麗找到工作,還讓她到家裡住。2003年,阿尼帕為大齡孕婦江阿古麗籌集1000元錢,召集兒女為她獻血,手術後接到家裡照顧。5月,資助貧困的孕婦烏拉斯汗順利做了引産手術。青河阿尕什敖包鄉的貧困戶切克斯手有嚴重殘疾,1984年以來,一直把阿尼帕家當成自己的家,面粉常年由阿尼帕一家供應。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阿尼帕捐款1000元,還找到民政部門要求再收養十個孤兒,她說:“隻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們的。”

阿尼帕的熱心深深地影響着她身邊的孩子們,子女們已經養成了習慣,誰家有困難,隻要他們知道了,再難也會搭一把手。侄女熱孜萬古麗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她說:“我學會了愛,學會了幫助更困難的人,并從中得到快樂。”

上一篇:王國興二胡

下一篇:奧雷·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