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

鳳凰衛視談話類節目
《锵锵三人行》是鳳凰衛視出品的談話類節目,是中國談話節目成功模式的代表。[1]不時還有很多社會名流加入,例如陳丹青、任志強、馮小剛、宋曉軍、王蒙等,但現場人數總是保持為三人。該節目也在鳳凰衛視與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合作的頻率鳳凰優悅汽車廣播(FM105.7)中播出音頻版。2017年9月12日,《锵锵三人行》官微宣布因公司節目調整暫時停播。
    中文名:锵锵三人行 外文名: 别名: 國家/地區: 類型: 主持人:窦文濤 主要嘉賓: 制作公司:鳳凰衛視有限公司 播出頻道:鳳凰衛視中文台、鳳凰網、愛奇藝、騰訊 導演: 每集長度:26分鐘 在線播放平台: 節目類型:訪談類 别稱:锵锵、三人行 節目嘉賓:許子東、梁文道 制片地區:中國

節目形式

《锵锵三人行》由鳳凰衛視金牌主持人窦文濤主持,一起針對熱門新聞事件進行研究,并各抒己見,但卻又不屬于追求問題答案的“正論”,而是“俗人閑話”,一派“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達至融彙信息傳播,制造樂趣與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看似“平衡一下”的“滑頭話”,其實是窦文濤引導嘉賓發表具個人色彩的大膽言論,有時又略顯露骨,營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談笑風生的氣氛,力求談話輕松、惹笑。節目秉承平民視角的清談态度,深入透徹,具有特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價值取向。”

主持人與兩位嘉賓宛如三友閑聚,企求回歸即興聊天本色,坦誠相見,大膽言論。在談笑風生的氣氛中以個性化的表達,關注時事資訊,傳遞民間話語,交流自由觀點,呈現生活體驗,不掩真實性情,分享聊天趣味。

窦文濤說:“我隻是個真正的實用主義者。真正的實用主義者沒有虛榮心,因為他知道那是虛的,很多東西要讓我有實際的感受才行。比方說像我們這種靠名氣吃飯的人,連名氣都不是越多越好。一個人隻要不驕不躁就能看到這個事實。”他有天馬行空的活躍思維,引起觀衆興趣和注意的是他豐富的“非語言符号”。有個性、有特色、有閱曆,正是窦文濤的個人魅力。

锵锵三人行被《新周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

節目制作

開播

1997年年底,曹景行來到鳳凰衛視,次年3月份,開始給“锵锵”做策劃。“台裡對文濤的潛能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之前窦文濤和吳小莉一起主持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鳳凰衛視做了一個“60個小時說不停”的節目,6個主持人,窦文濤是從頭撐到尾,一人就說了6到8個小時,“台裡開始認識到,他說話的本事特别大。文濤當時就跟老闆談,想做一個脫口秀的節目。”曹景行說。

“鳳凰于飛,和鳴锵锵”,劉長樂替這個節目起了名字。1998年4月,節目正式開播,窦文濤坐到《锵锵三人行》台前。

成本

脫口秀可能是電視節目中制作成本最低的一種。“為什麼好多台有一陣都做,因為投入少,沒廣告也虧不了什麼。”窦文濤分析。

“小桌子做道具是我想出來的,”導演梁錦晖說,“你注意到沒有,通常香港ICAC(廉政公署)審犯人時,都是用類似三角形的桌子,三個人剛好合用,”三角形桌子不好擺攝像機位,梁錦晖決定把桌角去掉,改成梯形桌,為了做這張桌,梁畫好圖紙,跑遍了紅磡、土瓜灣的家具店。

窦文濤笑稱,《魯豫有約》有專門的錄制棚,是美國兵,《锵锵三人行》與幾十個節目共用20平方米的錄制棚,屬于遊擊隊。節目組沒有固定資産,就連嘉賓坐的3把椅子也不是自己的,“後來有個潮州的觀衆看我們窮,自己燒了點瓷器給寄來,說看你們太慘了,老是那幾個杯子。”

除了背景和音樂換過之外,過節時加點紅燈籠、聖誕樹,《锵锵三人行》開播十幾年來,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做過嘉賓的台灣導演李國修建議,《锵锵三人行》要像台灣一些節目一樣,允許主持人跟嘉賓喝酒聊天,“喜歡喝洋酒倒洋酒,喝白幹倒白幹,喝啤酒倒啤酒,一人一邊,敞開了談。”殊不知,《锵锵三人行》向來精打細算,并沒有那麼闊氣。曾任節目主編的鄒倚天有一次買了一瓶真的香槟,嘉賓們說:“倚天,我們以前喝的都是假的,就是汽酒。”而除了道具低廉,《锵锵三人行》的人員成本也非常低。

收益

《锵锵三人行》開播的前半年,沒見着一個廣告。窦文濤說:“按我們的規矩要撤掉,當時劉長樂在會上講,就說文濤不容易,這個節目給他留着,就這樣又留了一個月,有廣告,能掙到錢了。”鳳凰衛視言論部總監曹景行的解釋是,“台裡說,這麼好的節目不急着賣出去。”窦文濤的一張嘴在《锵锵三人行》中一炮而紅,不但順勢衍生出《明星三人行》、《老窦一家親》、《老窦酒吧》、《文濤拍案》等,還讓他一舉獲得《新周刊》2004、2006年度“中國電視排行榜”中的“最佳談話節目主持人”,2004年度《新周刊》“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三名。在2006年,窦文濤以3.2億的品牌價值位列《蒙代爾》雜志《2006年度中國最具價值主持人》排行榜第三名。

停播

2017年9月12日11時52分,鳳凰衛視《锵锵三人行》官方微博@锵锵三人行發布因公司節目調整,锵锵暫時停播。

其他介紹

三人組合

梁文道認為“兩個人聊會很累,三個人就很輕松,不用搶着說話”。而另一個常客許子東則發現“其他脫口秀都是說給觀衆聽,我們是聊給自己聽”。《锵锵三人行》十來年,嘉賓像流水一樣來來去去,當中混得最臉熟的是許子東和梁文道。很多臨時發揮的即興話題都不敢交給面生的嘉賓,非要這三個人坐在一起才能指望可以聊出世态百相。

聊給誰聽

比《锵锵三人行》早出生兩年的《實話實說》被認為是内地第一檔脫口秀,制片人齊含笑認為是社會變化過快給脫口秀帶來了出頭的機會,因為跟不上變化節奏的人太多,大家面對未來都辨不清方向,這時候就需要有公衆人物來提醒你怎麼做選擇題,“我們的節目很簡單,就是告訴你别人想什麼和怎麼想”。這個初衷一開始就決定了《實話實說》不像是百無禁忌的脫口秀,更像是一碗每周準時煲好的心靈雞湯,人們在崔永元身上尋找社會共識,在嘉賓身上投射自己的人生經驗。

鄒倚天認為,“锵锵”其實和《實話實說》一樣,也是一場面向觀衆的談話,但道具和形式可能是最簡單的:三把椅子、三個人,圍着一張隻能放三個杯子的圓桌讨論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沒有熱線電話,沒有現場觀衆,真正能指望的隻有鏡頭上的三張嘴。

這種簡易模式的好處是節約了成本,又能真正形成聊天的效果,問題是寶都押到了主持人身上。鄒倚天說:“比如‘礦難’出來之後,我們知道這個話題是大家都關心的,希望通過它體現主持人和嘉賓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一定要真誠。通常我們都能達到效果,但有時候遇到嘉賓陷在一個問題裡出不來,就需要窦文濤把嘉賓的思維揪回來。在這種節目形式當中,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一個好的主持人。”

有時候窦文濤也會放嘉賓一馬,任其自由發揮。鄒倚天說:“很多電影人上節目都希望宣傳自己的作品,我們也樂意配合。”但導演們一旦說起中國電影就會義憤填膺地跑題,有幾次說得興起,馮小剛就脹得一臉通紅,滔滔不絕地表示拍好電影要用心。遇到這種情況,窦文濤就端起笑容,等待對方把話說完,然後開始另一個話題。因為他知道,馮導說的話,其實是電視機前面的人感興趣的,私人聊天中的個人狀态對觀衆來說,永遠是最生動的東西。

創作團隊

主持人

山東章丘人,1967年8月21日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1985年就讀武漢大學新聞系。4年本科畢業後南下到廣東電台工作,同時兼職于廣東電視台,其間主要擔任包括新聞,娛樂等各類節目主持人,重點傾向于談話節目和社會類話題。先後擁有記者,編輯,節目企劃,節目監制及頻道總監助理的專業資曆。在廣東從事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及制作的7年中,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評選為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節目主持人,并獲首屆"金話筒"獎。

1996年3月,赴香港加盟即将開播的鳳凰衛視,擔任中文台的娛樂資訊欄目《相聚鳳凰台》的節目主持人。1997年4月,開始擔任每晚九時首播的時事資訊欄目《時事直通車》的主播。1998年4月,推出完全體現個人風格的"脫口秀"欄目《锵锵三人行》。每次節目裡同兩位嘉賓主持聊天,嘉賓則親自選出,包括導演、作家、學者、政界及傳媒界精英等,個個閱曆豐富,見聞廣博,名嘴會聚,各抒己見,堪稱"非常男女"。節目緊跟時事新聞,不求高度,隻求廣度;不求深度,隻求溫度;不求結論,隻求趣味。将私人間的侃談搬上熒幕,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從而成功将娛樂元素注入時事節目,開辟了另類的新聞漫話節目路線,使之成為一個感性的聊天節目。《锵锵三人行》已成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名牌欄目之一,深受海内外廣大觀衆喜愛。

制作團隊

制作人:宋欣、畢蜂。

制作總監、制片人:張力、邱偉華、何子傑。

監制:張力、田甲申、黃海波。

參演嘉賓

金牌嘉賓

許子東

浙江天台人,1954年8月21日生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東亞語言文化系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學系哲學博士。曆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現居于香港,擔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時亦擔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著有《郁達夫新論》、《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作品。許子東于2000年起,經梁文道介紹,開始擔任《锵锵三人行》的嘉賓主持,把學術融入日常話題中。據報章資料,許子東曾害怕上電視,但在朋友梁文道的遊說下,認為《锵锵三人行》是一個可作學術角度界入的節目,于是同意參與。

梁文道

祖籍廣東順德,1970年12月26日生于香港。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作家、傳媒人。曾擔任鳳凰衛視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主持人(已停播)。

著有《我執》《我讀》《關鍵詞》《讀者》等作品。梁文道于1999年起參與《锵锵三人行》節目,并成為該節目的金牌嘉賓。而窦文濤、許子東、梁文道三人被稱為《锵锵三人行》的“鐵三角”。

常任嘉賓

馬未都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榮成。著名收藏家、古董鑒賞家,觀複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節目主講人。

馬家輝

1963年生于香港,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香港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台灣問題研究員。曾任台灣華商廣告公司文案企劃、台灣《大地》地理雜志記者、《明報》世紀版和讀書版策劃顧問,鳳凰衛視、有線電視、香港電台節目主持等。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有多本著作結集出版。是早期加入節目的嘉賓之一。

孟廣美

1967年出生,父親河南籍。

曆任嘉賓

查建英(1959年-),筆名紮西多,中國作家,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1981年離開中國就讀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并于1984年獲得得英語碩士學位,1986年,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專業是比較文學。1987年,查建英返回中國,曾經為紐約時報北京辦事處工作過一段時間。九十年代,查建英活躍于美國和香港,在香港推廣其中文著作,查建英曾稱其最喜歡的城市是北京和香港。1996年,查建英的非小說類英文著作《China Pop》出版;2006年,出版《八十年代訪談錄》,2014年,《弄潮兒: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出版。

葉檀,女,博士,知名财經評論家、财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1]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财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在《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财經國家周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辟财經評論專欄。曾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财經傳媒人獎等獎項。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産市場、金融等領域寫作。著有《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産戰争》。現居上海。

上一篇:中國人的一天

下一篇:豔鬼追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