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锠

鄭國锠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植物細胞學家。江蘇常熟人。1943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博物系。1950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1]
    中文名:鄭國锠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常熟 畢業院校: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威斯康星大學 職業:科學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中科院院士

院士(1980年-2012年)

博士(1950年-2012年)

教授(1951年--2012年)

博士生導師(1981年--2012年)

男,1914年3月生,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1943年畢業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博物系,1950年底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蘭州大學生物系原系主任鄭國锠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10月12日15時06分在蘭州逝世,享年99歲。

教學科研簡介

教學工作

他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教學工作方面,1978年由教育部授命編寫國内第一部《細胞生物學》高等學校教材和草拟《細胞生物學》教材大綱,并成立了教育部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室。1980年《細胞生物學》第一版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連續印了八萬餘冊,1992年又出了《細胞生物學》第二版,已重印五次。編寫了實驗教材《生物現微技術》。1980年在國内首創細胞生物學專業,并在蘭州主持召開了全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成立大會。

先後多次舉辦了全國細胞生物學師資講習班和實驗課班,為國内培養了大量細胞生物學教學與科研人才。在蘭州大學生物系執教五十餘年,長期從事生物學基礎課和實驗課的教學任務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已畢業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32名,這其中大部分已成為國内外學術帶頭人和各單位的領導骨幹。

科研工作

在科學研究方面,他長期從事植物細胞融合和細胞工程的研究。在早期他發表的有關植物體細胞染色體減數的論文提出的體細胞同源染色體在前期分離,後期形成雙紡錘體,最後形成為四個單倍體,是國際細胞學公認為體細胞内出現的染色體減數機理之一。在細胞融合(Cytomixis)方面,研究了細胞融合的起因、機理及其生物學意義;近年來又進行了胞間連絲和胞質通道生物發生的過程及其功能,細胞骨架和核骨架與細胞融合運動的關系的研究。

首先肯定花粉母細胞間染色質穿壁運動是自發的正常生理現象,發現核液運動和收縮蛋白與染色體穿壁運動有密切的關系,而染色體穿壁運動後出現的染色體突變又與核型進化和B染色體的起源有關。1998年發表在Protoplasma雜志上題為“百合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前期I纖維素酶的細胞化學定位及其與次生胞間連絲形成的關系”一文,解答了國際上幾十年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即闡明了形成胞間連絲所需的酶出現的時間和部位,受到編委的重視,将該文的一張照片刊登在封面上。

在植物細胞工程方面,指導研究生在花藥和未授粉子房培養、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體細胞胚的發生、原生質體培養、體細胞雜交、抗鹽作物品種的篩選和遺傳轉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曾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持了國家教委的“七五”規劃生命科學中的“細胞工程”項目,取得了一些成就,其成果編有《植物細胞工程應用基礎研究新進展(1988)》一書。

成果

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編着國内第一部高等教材《細胞生物學》和教學參考書《生物顯微技術》分别于1987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甘肅省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編着了《細胞生物學進展》(共三卷),《植物細胞融合與細胞工程·鄭國锠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1)。他的科研成果,于1985和1986年二次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号,同時獲1999年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号。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部分論著

《細胞生物學》(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生物顯微技術》(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細胞生物學進展》(共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卷:1989.10,第二卷:1991.10,第三卷:1994.10)

《植物細胞融合與細胞工程·鄭國锠論文集》(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2)

上一篇:阿武隈

下一篇:黃其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