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愈

鄧愈

明朝開國将領
鄧愈(1337年-1377年),漢族,明朝開國名将。原名鄧友德,字伯顔,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鄧愈早年投奔朱元璋,賜名愈,任管軍總管,随朱元璋渡長江,克鸠州、金陵,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曆官佥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禦史大夫、太子谕德。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跟随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招降烏斯藏諸部。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于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甯河王,谥武順。[1]
    别名:原名鄧友德,字伯顔 中文名:鄧愈 籍貫:虹(今安徽泗縣) 性别:男 出生年月:1337年2月15日 去世年月:1377年

人物生平

起兵反元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時聰慧好學,稍長即懷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當時的黑暗統治。父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練總,率領人民,保境安民。後與元軍作戰,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權。不久,友隆病故,16歲的友德繼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友德足智多謀,身高體壯,武藝高強,每戰均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奮力拼殺,元兵多不敢與之交鋒。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助明開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為管軍總管,賜名愈,時年18歲。朱元璋為了統一江南,命鄧愈與常遇春領兵自巢湖乘船南下,先後攻占牛渚矶、太平(今安徽當塗)、溧陽、溧水、句容、蕪湖。元将海牙率水師集結于采石,準備進攻太平,鄧愈出奇兵直搗敵寨,俘其精銳;又以小船兩隻,滿載柴薪,内藏火藥,灌以油蠟,沖入元軍水師之中,火烈風猛,滿江紅赤,元軍大敗,死傷無數。自此,元軍無力扼守長江。鄧愈等乘勝渡江,進攻金陵(今江蘇南京)。元南台禦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浴血苦戰,終于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後與徐達又順勢占領鎮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功卓著,提升為廣興翼元帥。

十七年,朱元璋又提升鄧愈為樞密院院判。同年七月,命鄧愈為征南将軍,以胡大海為副将,攻取旌德、績溪、休甯,并乘勝攻占江南重地徽州(今安徽黃山)。元苗帥左丞楊完者率兵數萬來反奪徽州。當時徽州城郭殘破,守禦之器未備,而胡大海率師攻婺源未回,鄧愈身邊隻有少數士兵,情況危急,于是其激勵士兵,明立賞罰,打開四門,布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後,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裡應外合,協力拼殺,苗兵大敗而逃。鄧愈又先後攻占了婺源、休甯、嚴州(今浙江建德),轉戰皖、浙、贛等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而逃。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各地民衆争持酒肉慰勞。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将鄧克明以省印及撫州、建昌、臨川等23州印請降。

二十二年,鄧愈率兵攻占陳友諒所占重鎮南昌,提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鎮守南昌,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與朱文正等人一起,為朱元璋抽調兵力全殲陳友諒赢得了時間。朱元璋賞賜鄧愈金千兩,緞百匹。消滅陳友諒後,鄧愈又奉命先後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鎮守襄陽等處。30歲任禦史大夫。

剿亂定邦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為太子谕德。當年,徐達、常遇春率北伐大軍出山東,鄧愈自湖北出河南,作為偏師進行配合。大軍平定中原後,命鄧愈為征戍将軍正總兵,平取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唐州(今河南唐河)、南陽、丹江口(今湖北丹江口)、商州、房州(今湖北房縣)等地均歸附明朝。

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為征虜左副将軍,協同徐達西征。鄧愈率兵奮戰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公以下百餘人,士兵8萬多,駱駝、馬匹、辎重不計其數。八月,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追擊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将阿撒秃,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千裡。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十一月,班師還京,因功賜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賜虹縣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知事,食俸祿3000石。

身後榮享

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辎重。鄧愈任征西将軍,兵分三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殺至昆侖山,俘斬萬人,獲馬、牛、羊20餘萬,招降諸國,開辟疆土數千裡。朱元璋見到捷報後,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十月,凱旋到達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因病去世,時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年41歲。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朝3日,親迎靈柩祭奠,并追封鄧愈為甯河王,谥号武順,肖像挂在太廟中享祭。他還親自選擇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門裡的西山,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獵。

朱元璋追憶鄧愈的戰功時,對禮部尚書朱夢炎說:“友德随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讨,嘗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你當撰文刻諸石上,以昭不朽。”鄧愈的墓碑上刊文曰:“王器量宏偉,沉毅簡重,謙恭慎密,奉公守法,臨大敵而不懼,有大功而不矜;又能禮賢下士,寬惠待人,事母夫人能至其孝,撫弟幼孤能至其愛,不獨有将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為國元勳,光輔帝業。”朱元璋并為鄧愈像題辭:“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勳德業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于尺幅兮直與河嶽而長流。”并命将鄧愈的功績載入《洪武功臣錄》,垂不朽。後人又将其事迹載入《明史》、《明通鑒》、《續藏書》、《明史記事本末》等書中。

主要影響

他16歲領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将他改名為鄧愈。鄧愈跟随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鄧愈轉戰浙西,屢敗元軍。因為軍功屢次升官,曆官佥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禦史大夫、太子谕德。鄧愈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于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明洪武三年),鄧愈跟随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曆史評價

《明史》: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将軍嚴,善撫降附。明興諸将,以六王為稱首。非獨功茂,亦由其忠誠有以契主知焉。甯河、黔甯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甯河盡瘁馳驅,功高齡促,後嗣亦少所表見。

朱元璋:“友德随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讨,嘗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勳德業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于尺幅兮直與河嶽而長流。”

人際關系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鄧大父

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追封臨淮伯。

曾祖母

孟氏

追封臨淮伯夫人。

祖父

鄧大公

贈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南陽侯。

祖母

戚氏

追封南陽侯夫人。

父親

鄧順興

元末起兵,在與元軍作戰中陣亡。贈特進榮祿大夫、大都督府右都督、右柱國,追封衛國公。

母親

張氏

追封衛國夫人。

同輩

兄長

鄧友隆

接掌父親軍隊,不久後病逝。

弟弟

鄧哻

官至羽林衛指揮佥事。

——

正室

曹氏

封衛國夫人。

側室

王氏

生平不詳。

徐氏

生平不詳。

子輩

長子

鄧鎮

庶子,明太祖時改襲申國公。後因妻子是李善長外孫女,受到牽連,被殺。

次子

鄧銘

庶子,官至錦衣衛指揮佥事,征蠻時死于軍中。

三子

鄧铎

庶子,生平不詳。

四子

鄧铨

庶子,生平不詳。

幼子

太平奴

庶子,生平不詳。

長女

鄧氏

嫡女,為秦王朱樉側妃。

次女

鄧氏

嫁河南護衛指揮周巗。

孫輩

孫子

鄧源

鄧銘之子,出繼鄧鎮。

後代

玄孫

鄧炳

明孝宗時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五世孫

鄧繼坤

明世宗時續封定遠侯。

稱鄧愈有五子、五女、一孫、一孫女,今僅知五子、二女、一孫姓名事迹可查。

史料索引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明通鑒》

《續藏書》

《明史記事本末》

《明文衡·卷七十四》

後世紀念

鄧愈墓

鄧愈墓,位于江蘇南京雨花台區中華門外雨花南路。建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于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鄧府山

鄧府山,位于城南雨花台和菊花台之間,是由朱元璋親自選定賜予鄧愈的。穿過鄧府山腳下的石牌坊拾級而上,山腰間矗立着一座高2.82米的神道碑。

影視形象

2006年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徐連順飾演鄧愈。

上一篇:李雨菲

下一篇:立威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