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漢語漢字
鄉(拼音:xi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二人面對着盛滿食物的器皿,表示二人相向而食。鄉的本義是相對飲食,泛指聚餐,是“飨”的初文。由相對而食引申為趨向、朝向。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向”。鄉又指方才、從前,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曏”,簡化作“向”。鄉又指行政區劃名稱。現代的“鄉”指縣以下的行政區劃,後引申指家鄉。有人認為,上古時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鄉引申出“鄉邑”的含義。[1]
  • 中文名:鄉
  • 拼音:xiāng
  • 繁體:鄉
  • 部首:乙
  • 五筆:XTE
  • 倉颉:VVH
  • 筆順:553
  • 字級:一級(0073)
  • 平水韻:下平七陽
  • 筆畫:3
  • 部首筆劃:1
  • 四角号碼:20202
  • 異體字:郷、鄊、鄕、?、?、?
  • 造字法:會意字
  • 統一碼:基本區 U 4E61
  • 結 構:合體字,獨體結構
  • 四角号碼:2020₂

文字源流

會意字。鄉的繁體字寫作圖8,其甲骨文作圖1,這一字形也是“卿”和“飨”的古文。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象飨食時賓主相向之狀。古公卿之卿、鄉黨之鄉、飨食之飨,皆為一字,後世析而為三。”實際上還有方向之向,古代也寫作鄉。一字而四兼,這在漢字中極為少見,這與鄉字的造字時的結構密切相關。由甲骨文的鄉字逐漸分解而成的鄉、飨、向、卿四字,前三字讀音的聲調不同,形義也有交叉,但卻各有專用。甲骨文的鄉字均表示兩人相對而食,義為宴飨、祀飨,即用食物招待賓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兩人相對而食又引申為向着、朝着。後在鄉字下加一向字,成為圖9,這一字形現簡化為“向”。

公卿之卿與鄉黨之鄉原本也是同一個字。楊寬《古史新探》:“‘鄉’,和‘飨’,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況。”“鄉邑的稱‘鄉’……實是取義于共食”“是用來指自己那些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的。”“在金文中‘鄉’,和‘卿’的寫法無區别,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飲食的聚落中‘鄉老’的稱謂,因代表一‘鄉’而得名。進入階級社會後,‘卿’便成為‘鄉’的長官的名稱。”

金文“鄉”作圖2、3,與甲骨文結構相似。這個字發展到小篆階段,便在甲文、金文的左右兩邊的人字上各加了一個口字,右邊跪坐的人上加一個口字,變成了“邑”字,左邊也加一口成為邑字的反形,同樣也是對稱的,這應是根據當時鄉是行政區劃的一級單位這一意義加以改造而成的。許慎就是按照字形中有邑字來解說鄉字。隸書和楷書将中間的食器寫成“良”字,左部的“邑”變為簡體的“鄉”了,右邑變為“阝”了。漢字簡化時根據“偏旁替代”和“局部删除”的原則,把繁體的“鄉”簡化為“鄉”。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āng

名詞

周代行政區劃名,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春秋齊行政區劃名,郊内二千家為一鄉。

《國語·齊語》:“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

《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

春秋戰國楚制行政區劃名,二千家為一鄉。

《鹖冠子·王鈇》:“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扁(甸)為鄉,鄉置師。”

漢代行政區劃名,萬戶為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啬夫、遊徼。”

唐、宋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

township

《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戶為裡,五裡為鄉。”

方之《鄉長買筆》四:“清早,周紅貞就跑到鄉裡來了。”

鄉鎮

區域;地方。

place

《詩經·小雅·采芑》:“于彼新田,于彼中鄉。”

《孔子家語·辯樂》:“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叙:“‘行吧?’代筆人問。‘行。’王氏用外鄉口音低低答應。”

鄉村,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

countryside

葛洛《衛生組長》:“韓醫生下鄉來就是為老百姓治病的麼?”

鄉村;窮鄉僻壤;魚米之鄉

自己家庭世代居住和本人生長的地方。

native place

《禮記·儒行》:“君子之學也博,其行也鄉。”

魯迅《書信集·緻曹靖華》:“霁野回國了,昨天見過,但他說也許要回鄉一次。”

家鄉;同鄉;背井離鄉

指某種境界;情況。

聶夷中《飲酒樂》詩:“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遊。”

比喻輩類。

《禮記·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

指身體上的穴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古官名。鄉大夫的略稱。

《國語·齊語》:“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上》:“鄉,亦官名,與宰、族、虞、衡同例。”

鄉飲酒禮的略稱。

《禮記·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

xiàng

名詞

同“向”。窗戶。

window

《儀禮·士虞禮》:“祝從,啟牖鄉如初。”

同“向”。方向;方位。

direction

《荀子·成相》:“武王怒,師牧野,纣卒易鄉啟乃下。”

張衡《東京賦》:“規天矩地,授時順鄉。”

同“向(曏)”。從前,原先。

past;before

《荀子·儒效》:“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

動詞

同“向(曏)”。面向,朝着。

face to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效次,鄉師而哭。”

《荀子·非相》:“鄉則不若,偝則謾之。”

同“向”。朝着某個方向前進。

toward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

同“向”。趨向。

《漢書·成帝紀》:“間者,民彌惰怠,鄉本者少,趨末者衆,将何以矯之?”

同“向”。向往;景仰。

revere

《禮記·祭義》:“飨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飨焉。”

同“向”。偏向,偏愛。

《管子·形勢》:“風雨無鄉,故怨怒不及。”

介詞

同“向”。表示動作的方向、對象等。

to

《漢書·武帝紀》:“祠神人于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

連詞

同“向”。表示假設。相當于“如果”“假使”。

if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鄉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

xiǎng

動詞

通“飨(享)”。享用。

《漢書·文帝紀》:“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

通“響”。回聲。

《漢書·董仲舒傳》:“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也。”

《漢書·天文志》:“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鄉之應聲。”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部】許良切(xiāng)

國離邑①,民所封鄉②也。啬夫别治③。封圻之内六鄉④,六鄉治之。從?⑤皀⑥聲。

〖注釋〗①國離邑: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國者,都也。謂離都邑稍遠之地。”②封鄉:承培元《引經證例》:“封猶聚也;鄉,歸鄉(xiàng)也。”③啬夫别治:承培元《引經證例》:“漢制也。《百官表》:‘十亭一鄉。’鄉大者有三老、啬夫、遊徼;鄉小者則止置啬夫。啬夫職聽訟、收賦稅之事者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鄉)又有啬夫分别治之也。”④六鄉:徐锴、段、桂、朱、王均作六卿。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鄉大夫職》日:‘每鄉卿一人。’”⑤?(xiàng):巷道。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從二邑又同相向。”“兩鄰望衡對宇,中央阙然為道,故日鄰道。居南者北向,居北者南向,故反一邑以見意。”⑥皀(xiāng)聲:徐锴《說文解字系傳》:“當許慎之時,音香。”

說文解字注

國離邑。

段注:離邑,如言離宮别館。國與邑名可互偁,析言之則國大邑小,一國中離析為若幹邑。

民所封鄉也。

段注:封猶域也,鄉者今之向字。漢字多作鄉,今作向。所封謂民域其中,所鄉謂歸往也。《釋名》曰:鄉,向也,民所向也。以同音為訓也。

?夫别治。

段注:别彼列切,别治謂分治也。《百官公卿》表曰:縣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啬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盜賊。司馬彪《百官志》曰:鄉置有秩三老遊徼,鄉小者置啬夫一人。《風俗通》雲:啬者,省也。夫,賦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賦。按;許不言三老遊徼者,舉一以該其二,亦謂鄉小者但置啬夫,不置三老遊徼也。

從?,皀聲。

段注:許良切,十部。

封圻之内六鄉,六卿治之。

段注:按封圻上當有周禮二字,上雲啬夫别治,言漢制。此雲六鄉六卿治之,謂周禮也。封圻即邦畿。《周禮》:方千裡曰國畿。六鄉地在遠郊以内,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四闾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許先舉漢制。後言周禮者,許書凡言郡縣鄉亭皆漢制。《漢表》雲: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許全書所舉某縣、某鄉、某亭皆在此都數之中。廣韻

許良切,平陽曉 ‖鄉聲陽部(xiāng)

郷,郷黨。《釋名》曰:“萬二千五百家為郷。郷,向也,衆所向也。”又姓,出《姓苑》。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鄕·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0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竝音香。《釋名》:鄉,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前漢·食貨志》: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是萬二千五百戶也。

又上聲。《韻會》《正韻》竝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鄉之應形聲。

又《字彙補》:與飨通。《前漢·文帝紀》:尃鄉獨美其福。

又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向同。《禮·曲禮》:則必鄉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鄉。

又《爾雅·釋宮》:兩階間謂之鄉。注:人君南鄉當階間。

又窗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鄉。疏:每室四戶八窗,窗戶皆相對。

又《儀禮·士虞禮》:祝從啟牖鄉如初。注:鄉,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鄉,鄉亦是牖,故雲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鄉者,往日謂之鄉日。《論語》: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又姓。《集韻》:通作向。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全字寫在豎中線部位。首筆㇜(撇折)居上居中;起筆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上方;第二㇜(撇折)筆程長于第一個㇜(撇折),橫段在橫中線下方。長撇起筆于橫中線上側,斜行至左下格,撇尖超出上面折點。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aŋ

王力系統

h

ǐaŋ

董同龢系統

x

jaŋ

周法高系統

x

jaŋ

李方桂系統

h

jang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x

i̯aŋ

拟音/王力系統

h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x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x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x

ja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x

ǐɑŋ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攝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良切/許兩切

x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虛良切

x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許亮切

xiɑŋ

增韻

平聲

虛良切

上聲

許兩切

去聲

許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x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希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虛良切

xiaŋ

上聲

十七養

全清

許兩切

xi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許亮切

xiaŋ

上一篇:打拱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