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

都德

法國小說家
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生于美麗的普羅旺斯(Provence)。(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國小說家,他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柏林之圍》等作品都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珍品。他的短篇小說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獨特風格.
    中文名:阿爾封斯·都德 外文名:Alphonse Daudet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 職業:小說家 代表作品:《女戀人》《最後一課》《磨坊書簡》《高尼葉師傅的秘密》《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主要成就: 本名:阿爾封斯·都德 英文名:Daudet,Alphonse 籍貫:法國南方尼姆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40年 去世年月:1897年

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Daudet,Alphonse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國南部普魯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出身于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于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裡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他的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對于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裡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1855年,父親破産,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于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書。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巴黎社會各種各樣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詩情畫意的普魯旺斯旅行,從家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汲取創作營養。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劄》,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說《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一舉成名。普法戰争爆發,都德應征入伍。他以這次戰争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内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結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别緻,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寫了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些劇本和詩作。他善于用簡潔的筆觸描繪複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和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為不少讀者所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交流并瀉,構成他區别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小說家,是“五人聚餐會”的成員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樓拜、屠格涅夫、左拉、愛蒙特·龔古爾)。

創作曆程

1857年他17歲時帶着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這是一部優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為題材,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抒發深厚的鄉土感情。其中有幾篇是美麗的童話,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頭溫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愛自由,不滿足于後園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遊,勇敢地和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葉師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開設面粉工廠後使當地磨坊的風車都停頓下來,但高尼葉師傅磨坊的風車卻照舊運轉不休,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麥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卻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都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出版。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叙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曆,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1870年普法戰争爆發,都德應征入伍。戰争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争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這次戰争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于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内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争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别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叙,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叙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後一課》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并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争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産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産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産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于鑽營的資産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中塑造了一個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手法諷刺資産階級中某些人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

《雅克》叙述一個貧苦男孩的生活經曆和奮鬥過程,與《小東西》類似。

在《富豪》中,作者寫一個暴發戶到巴黎後遭到破産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盡緻地勾畫了第二帝國時期醜惡的的社會風尚。

《努馬•盧梅斯當》寫的是一個善于鑽營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資産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人公隻是一個平庸的學究,他畢生努力奮鬥,終于混進了法蘭西學院,成了被稱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論著卻被發現是假科學。

《薩福》寫一個浪漫女子薩福的庸俗的愛情故事,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産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1888年還發表了《一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的劇本《阿萊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一個劇本和四個短篇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産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産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并不是無動于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并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裡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于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裡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隻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曆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并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裡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于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裡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隻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曆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于社會世态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緻入微,善于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裡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轶事

馳名于世的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家福樓拜。他的家當時坐落在摩裡略鎮,是同時代法國作家龔古爾、都德、左莫泊桑、梅裡美等利用星期日經常聚會的地方。

有一天,當《最後一課》的作者都德像往常一樣來到福樓拜家裡,意外地見到了僑居法國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長篇小說《煙》的作者屠格涅夫。于是,都德用一顆坦誠的心向他傾述了自己對他的才華、人品的無限仰慕及對《獵人筆記》的高度贊賞。

從此,他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裡的常客。盡管如此,屠格涅夫并不因為都德對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贊譽,以及他們之間有很深的友誼而改變了他對都德著作的評價。在他看來,都德是他們圈子裡最低能的一個,但他隻把這個看法作為内心的一個秘密寫進心愛的日記裡,從未向任何人透露。

屠格涅夫因緻命的脊髓癌于1833年病逝了。逝世後,當都德從他的日記中無意間發現了這個隐藏了很久的秘密時,感到萬分意外,就像迎頭挨了一悶棒似的,不知該說什麼好……

另外,關于《最後一課》的真實性請參閱阿爾薩斯和洛林條目。民族主義總是有其局限性的,為此不惜扭曲事實。

作品評價

關于《磨坊文劄》

成名後的都德,在普羅旺斯鄉間購買了一座山上的舊磨坊,告别喧嚣的巴黎,隐居在此,寫作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磨坊文劄》。

有趣的是,都德這本集子的《前言》竟然是那座磨坊買賣交易過程的記錄,頗具曆史現場感:

……當地業主,在他本人作出了法律保證與經濟擔保的條件下,明确宣稱并無任何債務、特殊權益以及抵押的情況,當衆出售并轉讓下述産業,給當事的承受方阿爾封斯·都德先生,詩人家住巴黎,此産業為一座風力磨面粉的磨坊,地處羅納河山谷……一個杉樹成群、橡樹四季常青的小山岡之上;該磨坊業已荒置二十多年,不能再用來磨粉,現已布滿了野葡萄藤、苔藓、迷叠香以及一直爬上了風翼的其他攀升植物。

盡管該産業的狀況如上所述,且其大轉輪已經破損,平台的裂縫中已長滿了青草,但都德先生聲稱,此磨坊正合他意,他可以以此作為他進行文學創作的地方,自願承擔一切後果,對賣方無任何要求,不言而喻,修繕概由他本人自行解決。

此次交易由當事雙方商定價格,詩人都德先生已經用通行的貨币,将售款如數交付事務所……交易過程有公證人當場目睹……各有關人士簽字……

交易簽約在邦佩裡古斯特事務所舉行,奧諾哈主持其事,在場的有吹短笛的老藝人法郎賽·瑪瑪依,有人稱基克的持十字架的白衣修士路易塞……

這是我迄今見過的最别緻的《前言》!這個《前言》引發了我無限遐想……我對都德先生的寫作甚至寫作狀态産生了極大興趣。

都德先生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在接下來的一篇《安居》中,都德先生迫不及待地向讀者描繪他的磨坊新居:

一大群兔子……足足有二十來隻,在平台上圍坐成一圈,正靠月光暖和暖和它們的小爪子呢……我剛把天窗打開半扇,呼噜一聲,這支露營部隊就東逃西散了,一個個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翹着尾巴,溜進了矮樹叢中。我卻巴不得它們再回到磨坊裡來。

都德先生的“房客”,還有一隻“陰陽怪氣”的貓頭鷹,據說是個“喜歡沉思冥想的家夥”,倒是與都德先生相安無事。他接着描寫磨坊的白天:

房門大開,陽光燦爛。

一片郁郁蔥蔥、翠色悅目的松樹林,從我的磨坊前一直伸展到山坡下。天際,阿爾比爾山峻峭的頂脊清晰可見……萬籁俱寂……隻是在遠處,偶爾傳來一聲笛音,薰衣草叢中一聲鳥叫,大路上騾子的一聲鈴铛聲。如此優美的普羅旺斯景色……

然後,都德先生不無得意地對他的讀者或者友人寫道:

現在,您要我怎麼來對您那個嘈雜而昏暗的巴黎表示惋惜痛心呢?我住在這個磨坊裡是何等的舒适自在啊!這是我長期以來孜孜以求的一個角落,一個充滿芳香、煦和溫暖的小天地,它遠離報刊媒體、車馬喧嚣與烏煙瘴氣!……在我身邊,有這麼多美妙的東西!在這裡才安居八天,我腦子裡就已經聯想翩翩,思如潮湧……您看,就在稍前的昨天傍晚,我親眼看到羊群回到山腳下農莊時的情景,我向您發誓,我是絕不會用這幅景色來換取您這個星期之内在巴黎所觀看的那些首場演出的。

就是這樣一位歸居田園、滿心甜潤的都德,他寫下的又怎能不是一個個好的故事。

《繁星》,寫一個牧童愛慕田莊主人的女兒斯苔法奈特,但他隻能懷着這沒有希望的戀情孤獨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一個偶然的機會,斯苔法奈特來到高山上為他送糧食,突遇山洪爆發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場上過夜;牧童懷着純淨的柔情,自持操守,與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度過了一個星光燦爛、充滿詩意的夜晚。

《高尼勒師傅的秘密》,是在高尼勒師傅的風力磨坊即将被蒸汽磨坊取代的曆史變遷中,在一種哀而不傷的基調上,突出描寫了普羅旺斯人淳樸友愛的鄉風人情——村人知道了高尼勒師傅風車空轉的秘密,重又回到高尼勒師傅的磨坊磨麥子,直到高尼勒師傅死去。

讀着《磨坊文劄》會有種感覺,就是:其中每一篇小說都染上了都德先生沉醉田園的微醺的酒意,讀者也随着都德先生墜入甜蜜夢鄉,那裡處處呈現着童話的純淨和牧歌的天真……

即使是像《波凱爾的驿車》那樣寫老實的磨刀匠娶了漂亮放蕩的女人而被人嘲笑的故事,那人性的缺陷與弱點也透出質樸與淳厚;即使是寫《三遍小彌撒》那樣諷刺宗教善男信女的篇什,妙趣橫生中也蘊藉着溫情。而像《賽甘先生的山羊》那樣一篇探讨自由、冒險與生命代價的付出的寓言,都德也能将嚴峻深刻的主題寫得清新有趣、天真爛漫、精緻隽永。

可以說,《磨坊文劄》是都德歸居田園的懷鄉之作,他的溫柔的目光遍撫普羅旺斯的山岡、草木、牛羊,他的精緻的文筆寫出了此地的人情、人性、風俗,一個從沒到過普羅旺斯的人,讀了此書,都會有恍如置身其中的感受,都要陶醉在那美好的鄉間。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田園牧歌般的《磨坊文劄》又是一種知識分子寫作,這印象是在與法國另一位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相比較得來的: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項鍊》那樣的環境,都是赤裸裸的一派世俗(或曰現實)景象,可沒有都德式溫情脈脈的面紗籠罩。這裡且不論優劣短長,隻是說,都德短篇小說有他獨特的氣質,他筆下的世界是一個被作家的柔情蜜意過濾了的世界,恬靜、清朗、精緻,就連苦難也是安穩的,絲毫沒有峥嵘、乖戾之氣。

不知道都德的磨坊生涯是否結束于普法戰争,抑或在其後才開始?若在戰前,那就更可理解都德的《最後一課》何以如此沉郁悲怆;若在戰後,那是對作家心靈的最大安慰。

本書的翻譯者柳鳴九先生,是中國法語界的權威,他的著述與翻譯以及主持的大項目可以列出長長一串。而翻譯《磨坊文劄》,即有他青年時代的系念,又因不急不緩、徐徐譯來,他頗為謙虛地說:自己覺得倒也譯出了一點原汁原味。

但我特别注意到的卻是,柳鳴九先生在譯後記中所表達的對于都德的田園的向往。誰不向往呢?陽光下,那像一隻大蝴蝶停在綠油油的小山岡上的都德先生的磨坊……

家庭

“假如我沒有我的妻子,一定會永遠那麼任性和疏忽地寫東西的。我要求藝術的完美,完全是她的努力。在我的著作裡,每一頁她都細心斟酌過,修改過,……”這是法國大作家都德生前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段很真誠的自白。

1867年,都德和裘麗哀·阿拉結婚。阿拉很有文學造詣。著名的法國作家龔古爾兄弟曾形容說:“都德夫人實在是不尋常的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我一次也沒有碰到過那麼深刻的吟詠者,那麼懂得文體的訣竅的人。”婚後,阿拉竭盡全力支持丈夫的文學事業。她不僅關心好丈夫的生活,還和丈夫一起讨論題材,研究結構;在都德寫好之後,她又一絲不苟地幫助丈夫修改文章。在阿拉的支持下,從1870年普法戰争爆發之後的10年裡,都德不僅發表了不少像《最後的一課》那樣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就有12部之多,著名的長篇《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小弟費羅蒙和長兄黎斯雷》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作品一覽

《女戀人》(1858)

《塞甘先生的山羊》

《高尼葉師傅的秘密》

《磨坊書簡》

《小東西》

《最後一課》

《故事選》

《冬天故事》

《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1872~1890)

《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

《雅克》(1876)

《富豪》(1877)

《努馬·盧梅斯當》(1881)

《薩福》(1884)

《不朽者》(1888

《一個作家的回憶》

《巴黎的三十年》

《阿萊城的姑娘》(1872)

上一篇:開鹿

下一篇:神田美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