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

郭子儀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697—781)唐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以武舉高第累遷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1]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為靈武太守、朔方節度使,率本軍東讨,收雲中、馬邑,開東陉關,以功加禦史大夫。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绛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與唐朝軍将發生矛盾導緻長安缺乏防禦,程元振隐瞞軍情不報,吐蕃趁機長安缺乏防禦之時入寇、攻入長安;唐代宗啟用郭子儀,郭子儀調集軍隊。吐蕃占長安10餘天,聽說郭子儀與唐軍靠近,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員仆固懷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儀在騎說服回纥,唐軍騎兵聯合回纥,大破吐蕃。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谥号忠武。著有《進賜前後诏敕自陳表》《請車駕還京奏》《論吐蕃書》等。
    本名:郭子儀 别名:郭令公、郭汾陽 字:子儀 号: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 主要作品:《進賜前後诏敕自陳表》《請車駕還京奏》《論吐蕃書》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亂,收複長安、洛陽;擊敗吐蕃、黨項的入侵 籍貫: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 祖籍: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 家世:太原郭氏(華陰郭氏)

人物生平

早年事迹

郭子儀(697-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州)人,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成績補任左衛長上(從九品下,此據“郭家廟碑”碑陰銘文,正史列傳誤作“左衛長史”,為六品官。子儀武舉及第任官直接為六品可能性較小),後累遷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天寶八載(749年)三月,郭子儀升任左武衛大将軍(正三品,此據《郭公廟碑銘》碑陰,正史列傳則作“左衛大将軍”)、橫塞軍使、安北副都護,又改橫塞軍使為天德軍使。天寶十三載(754年)春,郭子儀兼任九原郡(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不久,郭子儀的母親、贈魏國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職返家守孝。

平定安史

讨伐叛軍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于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禦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讨安祿山。郭子儀收複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将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将高秀岩,于是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陉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因功加封禦史大夫。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領河北全境。這時,李光弼自太原東進攻打常山,攻克了常山。而郭子儀率軍出井陉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數萬軍隊,平定藁城。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俘獲敵軍四千人,都放走了,斬殺叛軍任命的僞太守郭獻璆,回軍常山。

郭子儀返回常山,史思明又集結數萬兵馬尾随其後,到了行唐縣,郭子儀選出五百騎兵又出來挑戰。三日後,敵軍退去,郭子儀乘敵軍疲憊之機,又在沙河擊破敵軍,于是前往常陽駐守。安祿山添加兵力增援史思明。郭子儀說:“敵人仗着增加了兵力,必定輕視我,輕視我,内心就不堅定,一戰就能攻克敵軍。”

唐軍與叛軍交戰中,郭子儀殺敵方一步将并宣示己方衆将士,将士們殊死戰鬥,于是擊破敵軍,斬首兩千級,俘虜五百人,俘獲的馬匹數量也一樣。于是郭子儀白天帶兵征戰,晚上搗毀敵方堡壘,敵軍不得休息,士氣衰弱。于是與李光弼、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在嘉山擊破敵軍,斬首四萬級,獲得數萬匹馬。史思明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各郡縣都斬殺叛軍守将,迎接朝廷軍隊。郭子儀正欲北征範陽,此時哥舒翰在潼關戰敗,天子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下诏軍隊班師。于是郭子儀與李光弼率軍隊五萬趕赴朔方行在。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朔方節度使。唐肅宗檢閱大軍,發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動請纓讨伐叛軍,在陳濤戰敗,唐軍損失大半,唐肅宗隻能倚靠朔方軍為根基。敵将阿史那從禮又率同羅、仆骨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數萬兵力逼近行在。郭子儀與回纥首領葛邏支聯兵進擊,斬獲數萬,牛羊不可勝數,終于平定河曲。

克複兩京

至德二年(757年),在潼關進攻敵将崔乾祐,崔乾祐戰敗,退保蒲津。此時永樂尉趙複、河東司戶參軍韓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鋒在城中,密謀作為内應,郭子儀進攻蒲津,趙複等人斬斷城牆,打開城門。崔乾祐逃往安邑,安邑假意接納他,崔乾祐的軍隊進城進到一半的時候,縣門發兵,崔乾祐脫身逃走。敵将安守忠守衛永豐倉,子儀遣兒子郭旰與其交戰,殺死敵軍一萬級,而郭旰陣亡。唐軍奪取了永豐倉。于是打通了潼關到陝州的道路。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弑殺,朝廷欲大舉進攻。唐肅宗诏郭子儀回鳳翔。四月,郭子儀進封司空、關内河東副元帥。五月,令郭子儀率軍趕赴京城。在清渠(今西安以西)與叛将安守忠交戰,唐軍失利,部衆潰散,把所有武器都丢在了清渠。郭子儀聚集餘部,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到皇帝處請罪,請求降職,于是被降為左仆射,仍兼同平章事,其餘職務不變。(郭子儀像見右圖)

閏八月,郭子儀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九月,郭子儀作為中軍副帥,随從廣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俶率蕃、漢兵十五萬前去收複長安。到了長安城西,駐兵于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澧水之東。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十萬駐紮在唐軍北面,叛軍李歸仁出來挑戰,唐軍追擊,逼近敵陣。叛軍齊攻唐軍,唐軍退後,被叛軍擊退,唐軍驚亂,叛軍争相奪取辎重。

李嗣業說:“今日不用自己的身軀引誘敵人,則我軍必敗。”于是脫掉衣服,拿長刀,站立于陣前,大聲呼喊着奮戰,阻擋他的敵軍都被殺死,李嗣業殺死數十敵軍,唐軍陣形才鎮定下來。于是李嗣業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推進,所向摧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了救其裨将,被敵軍射中眉間,面皮掉下遮住雙眼。王難得拔掉箭,扯掉臉皮,血流滿面,仍然向前奮擊。

叛軍埋伏騎兵于戰場東面,想從後面襲擊唐軍,被唐軍偵察到,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率回纥軍攻擊叛軍伏兵,全部消滅了敵人伏兵,叛軍士氣衰落。李嗣業又與回纥軍殺到叛軍陣後,與正面的唐軍一起夾擊叛軍,從午時打到酉時,唐軍斬首叛軍六萬級,俘虜敵軍兩萬人,還有很多叛軍逃跑時掉入溝塹而死,叛軍于是大敗。叛将張通儒棄城逃往陝州。第二天,唐軍進入長安,老百姓夾道歡呼說:“沒想到今日又能見到官軍!”李俶修整三日後,繼續東征。

安慶緒派遣嚴莊調兵馬十萬前往陝州與張通儒共抗唐軍,叛軍聽聞唐軍到,将全部兵力駐紮在山西,背山結陣。郭子儀用大軍攻擊叛軍正面,回纥率軍登山繞到叛軍背後,在山中遇到了一支隐藏的叛軍,回纥兵因為與山中叛軍交戰而錯過了期限,唐軍稍微後退。叛軍分兵三千人,斷絕唐軍歸路,唐軍軍心動搖,郭子儀指揮回纥兵進擊,将叛軍全部殺死。李嗣業與回纥軍從後方攻擊叛軍,從揚起的塵土中飛來十餘箭射向叛軍,叛軍大驚說:“回纥來了!”于是叛軍大敗,屍體漫山遍野,嚴莊、張通儒逃回洛陽,再與安慶緒一起逃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郭子儀率軍收複東都洛陽。

至德二載(757)十二月,河東、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分均已收複,郭子儀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餘官如故,加食邑一千戶。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郭子儀磕頭緻謝。不久,郭子儀奉命返回洛陽,經營北讨安史叛軍事宜。

兵敗相州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儀因在黃河邊擊敗叛軍,擒獲叛将安守忠,獻俘至京師,肅宗命百官到長樂驿迎接,并親自在望春樓等待,進封其為中書令。然後,肅宗诏命九位節度使合力讨伐安慶緒,因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勳,難相統屬,隻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卻不設立元帥。

郭子儀率兵從杏園渡過黃河,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衛州防守,郭子儀圍困衛州(今河南汲縣)。魯炅從陽武,季廣琛、崔光遠從酸棗,和李嗣業一起會合郭子儀于衛州,安慶緒将兵馬分為三軍,以崔乾祐率領上軍,田承嗣率領下軍,慶緒自率中軍,前往救援。即将開戰時,郭子儀先選出三千人射手埋伏于營垣之内,并囑咐道:“等我軍退卻,叛軍必定乘機攻營壘,你們就呐喊射箭。”

兩軍交戰不久,郭子儀假裝兵敗,叛軍追擊,追到營壘下,伏兵立刻登上壘垣,亂箭齊發如同下雨,叛軍大驚退走,郭子儀又率軍奮擊,安慶緒大敗,叛軍被斬首4萬級。此戰,郭子儀軍獲铠胄數十萬,捕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攻克了衛州。

安慶緒逃走,郭子儀等率軍追擊到相州(邺城),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領兵相繼來到,安慶緒收集叛軍餘部與官軍再戰于愁思岡,大敗,前後被斬三萬級,被俘千人。安慶緒于是入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圍邺城,又引漳水淹城,城被淹兩個時辰,不能攻破。城中糧盡,人吃人。安慶緒窘迫,隻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發兵三十萬援救邺城。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發兵從魏州來援安慶緒。三月,史思明率軍奮戰,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被殺傷的人數幾乎相等,魯炅中流矢受傷退出戰鬥。郭子儀率部在後,還未來得及布陣,突然大風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卻看不清。

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棄兵仗辎重,唐軍向南、叛軍向北面潰退,唐軍各部相繼引還。郭子儀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後,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東都留守,東京畿、山南東道、河南等道行營元帥。觀軍容魚朝恩一直妒忌郭子儀,趁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并在肅宗面前進讒言。五月,肅宗将郭子儀召還京師,任命趙王李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副帥代領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兵權雖被剝奪,但仍以大局為重,忠心于朝廷。

再掌兵權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肅宗任命郭子儀為邠甯、鄜坊兩道節度使,但仍将其留在京師。閏四月,在百官的要求下,肅宗準備命令郭子儀帶兵出征。

九月,肅宗任命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命其率英武、威遠等軍以及河東、河西諸軍攻取邠甯、朔方、大同、橫野,然後再取範陽,但被魚朝恩阻撓破壞。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懷恩等兵敗邙山,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

寶應元年(762元年)二月,朔方諸軍都統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殺。朝廷害怕這兩支軍隊與叛軍聯合,于是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駐守绛州。

唐肅宗病重,不見百官。郭子儀請求道:“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見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肅宗命人将其請入卧室,道:“河東的事情全都拜托你了。”并賜他禦馬等物。郭子儀到達治地後,誅殺為首作亂的王元振等幾十人,新任河東節度使辛雲京也處死作亂者,各地将領盡皆恐懼,不再敢作亂。

屢遭讒言

唐代宗能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認為有擁立之功,擔心老将難以制服,多次離間誣陷。郭子儀被罷免副元帥之職,而加實戶七百,再失兵權,充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儀将肅宗所賜的诏書一千餘件全部呈給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後,安慰郭子儀道:“使重臣憂慮,我很慚愧,從今後您不要擔心。“

此時,史朝義仍占據洛陽,代宗欲派郭子儀與雍王李适率軍東征。由于魚朝恩、程元振的讒言,代宗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

再複長安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冬天,吐蕃入寇,而程元振隐瞞軍情不報,由于之前唐代宗猜忌将領,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來瑱被讒殺,導緻長安幾乎沒有軍隊防禦。此時,鎮守徐州的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因為畏懼讒言不敢帶兵入朝救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梁崇義在襄州反叛,而駐紮在汾州的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更是暗中召回纥、吐蕃入侵河西,侵寇泾州,進犯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

唐代宗不得已,遂起用雍王李适為關内元帥,郭子儀為關内副元帥,鎮守鹹陽。之前,郭子儀自從被罷回京師,他的部曲離散,等到接受诏書為關内副元帥時,郭子儀麾下隻有20個騎兵。郭子儀剛到鹹陽,吐蕃軍已經過渭水,沿着南山東進,郭子儀使王延昌入奏,請給自己增加軍隊,但是被程元振阻止,不讓皇帝見郭子儀、王延昌。等到唐代宗開始治兵時,吐蕃軍已過便橋,唐代宗倉促間不知所措。後來唐代宗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官員藏匿、軍隊逃散。

郭子儀聽聞後,急忙從鹹陽回長安,達到長安後,唐代宗已離開了。唐代宗剛出苑門、渡過浐水,射生将王獻忠率四百騎兵叛逃回長安,脅迫豐王李珙等十王向西迎接吐蕃。在開遠門遇上郭子儀,郭子儀呵斥王獻忠,王獻忠下馬說:“現在皇帝東逃,國家無主,你身為元帥,廢立就在你一句話”。郭子儀沒有回應,李珙接着說:“你為什麼不說話”。郭子儀責備他,然後派兵将宗室諸王護送到唐代宗那裡。

吐蕃進入長安,長安很多官員、百姓逃進山谷。

郭子儀率三千騎兵從禦宿川沿着山向東走,郭子儀跟王延昌說:“将士大多逃去了商州,現在趕快去召集,并調發武關的關防兵,數日間,向北出藍田奔赴長安,吐蕃必定逃去”。郭子儀到了藍田,遇到元帥都虞候臧希讓、鳳翔節度使高升,得到士兵将近千人。郭子儀與王延昌商量說:“逃散的士兵到商州,官吏必定逃走躲藏起來”。

派王延昌直接入商州安撫。正當衆将士放縱士兵掠奪時,聽聞郭子儀到了,都大喜并表示聽郭子儀号令。郭子儀擔心吐蕃攻擊唐代宗,就先留下守衛七盤關,三日後才出發去商州,到了商州後收集士兵,合并武關防兵共四千人,官軍勢力稍微振作起來。此時寶應軍使張知節在洛南迎接郭子儀,大閱兵,屯駐商州,威震關中。

郭子儀于是流着淚告訴諸位将士要雪國恥,光複長安,衆将士都感動并受郭子儀節度。郭子儀任命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供給糧食。唐代宗給郭子儀下诏,表示擔心吐蕃東出潼關,召郭子儀趕赴行在,郭子儀上表說:“臣不光複長安就沒有臉面見陛下您,我若出兵藍天,敵人必不敢向東去。”唐代宗允許了。另外鄜坊節度判官段秀實告訴節度使白孝德一同率軍共讨叛軍,白孝德當日就帶兵出發,向南急速趕赴長安,與蒲、陝、商、華彙合進擊。

早先,光祿卿殷仲卿在藍田募兵,用郭子儀到了商州,還不知道殷仲卿在藍田募兵,郭子儀派人前去查探敵人的情況。羽林将軍長孫全緒請纓,率兩百騎兵前往。郭子儀又令太子賓客第五琦代理京兆尹之職務,一同收複長安。郭子儀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率兵繼之。長孫全緒等人到了韓公堆,白天擊鼓,晚上則放火,使吐蕃起疑。殷仲卿探知官軍勢力更加強大。于是與長孫全緒相互配合,把情形報告給郭子儀。殷仲卿率兩百騎兵遊蕩,直接渡過浐水。

吐蕃驚懼,問百姓,百姓欺騙他們說:“郭子儀從商州領兵收複長安,大軍不知有多少”。吐蕃認為官軍衆多,于是率軍退走,餘衆還在城中。軍将王撫及禦史大夫王仲升率兵從苑中進來,擊鼓大喊,殷仲卿又率軍入城,吐蕃兵全都逃跑了,郭子儀率軍乘勢擊鼓入長安,人心逐步安定下來。吐蕃軍隊占領京師的時間總共隻有十五日。郭子儀上書唐代宗,禀告收複長安的詳情,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長安留守。

自從唐代宗狼狽東逃,百官都歸罪于程元振,對其多次彈劾。程元振非常害怕,勸說代宗定都洛陽,代宗應允。郭子儀聞知後,上表勸谏,并提出應對之策。代宗閱完奏表後對侍臣說:“郭子儀真是國家忠臣,我決定返回長安。”代宗回到長安,慰勞郭子儀道:“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賜郭子儀鐵券,并将他的畫像挂在淩煙閣上。不久,命郭子儀兼任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觀察使、河中尹,坐鎮河中府。

抵禦吐蕃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仆固懷恩反叛,放縱士兵劫掠并、汾屬縣,唐代宗任命郭子儀充任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大使。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瑒在榆次被部将張惟嶽殺死,傳首京師,仆固瑒的軍隊都投降郭子儀。仆固懷恩害怕就丢下母親逃往靈州。九月,郭子儀罷司徒,代宗皇帝進封他為太尉,充任北道邠甯、泾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而郭子儀辭去太尉的任命。

同年,仆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纥、黨項入侵唐朝。代宗命郭子儀駐紮奉天,并問禦敵方略。郭子儀答道:“仆固懷恩雖然強健勇敢,但不得人心。而且士兵都是我以前的部下,他們會忍心與我刀劍相向嗎?”不久,回纥與吐蕃軍進逼奉天。衆将請求進攻,郭子儀道:“敵軍深入我境,利于速戰,他的部下長期受我的恩德,我不進攻他們,他們将自然改變主意。敢說出戰的斬!”并堅守營壘防禦敵軍,敵軍果然退去。

朔方兵馬使渾瑊、讨擊使白元光早先鎮守奉天,吐蕃列陣,渾瑊率兩百騎兵沖擊,身先士卒,敵人潰散。渾瑊俘虜一名敵将騎馬回營,跟随的騎兵都沒有受傷的。城上的士兵看到,勇氣振奮。唐軍連日進攻,吐蕃軍隊死傷衆多。後來吐蕃收軍還營,渾瑊趁晚上率兵襲擊,殺死敵人千餘。渾瑊前後與敵人交戰二百多回合,斬首五千級。郭子儀第三子朔方行營兵馬使郭晞也在泾水打敗吐蕃軍隊。十二月,朝廷任命郭子儀兼河中副元帥,并進封尚書令,郭子儀三次上表朝廷懇辭尚書令,唐代宗為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特别命令将此事記入國史。

永泰元年(765),郭子儀統率河南道節度行營,再次出鎮河中府。仆固懷恩遊說吐蕃、回纥、黨項、吐谷渾、奴剌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泾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渭橋,李光進屯兵雲陽,馬璘、郝廷玉屯兵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兵厔盩,李抱玉屯兵鳳翔,周智光屯兵同州,杜冕屯兵坊州,代宗親自率兵駐守苑中,并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泾陽,兵力一萬人。

郭子儀到泾陽時,敵軍已經圍城。郭子儀命部将李國臣、高升、魏楚玉等各當一面,而自己率甲騎二千人出入于陣中。回纥原以為郭子儀去世,代宗駕崩,才與吐蕃軍聯合進犯。而今聽說郭子儀健在,方知上了仆固懷恩的當。郭子儀又單騎去見回纥首領,責以大義,回纥與郭子儀和好如初。恰逢仆固懷恩暴死,敵軍沒有了首領,于是回纥答應退兵。吐蕃軍見郭子儀與回纥來往,心中猜疑,連夜退走。郭子儀派部将白元光與回纥軍追擊,自己率大軍跟随其後,在靈台西原(今甘肅泾川境)大破吐蕃軍隊,斬首級五萬,生擒萬人,俘獲士女牛馬多不勝數。

大曆元年(766年)十二月,華州節度使周智光反叛,代宗命郭子儀率軍讨伐。同州、華州将領聞聽郭子儀出兵,于是殺死周智光,将其首級送往朝廷。大曆二年(767年)九月,吐蕃入侵泾州,朝廷诏令郭子儀率三萬步騎移駐泾陽。十月,郭子儀在靈州截擊吐蕃,斬首兩萬。大曆三年(768年)三月,郭子儀返回河中。八月,吐蕃寇靈武。九月,朝廷诏令郭子儀率軍五萬自河中移鎮奉天。當月,白元光大破吐蕃于靈武。十月,郭子儀入朝,還鎮河中。

當時,在朝廷主持政事的人,如宰相元載等都認為“吐蕃頻繁入侵,馬璘難以抵擋”,調任馬璘為泾原節度使,調任中書令、朔方節度大使郭子儀兼領邠甯慶節度使,移駐邠州。

大曆八年(773)十月,郭子儀指揮朔方軍在靈州大敗吐蕃軍,向朝廷奏捷。

大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朝見皇帝。君臣對奏慷慨甚歡,但在談到吐蕃強大時,郭子儀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代宗允許。

晚年生活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德宗繼位。郭子儀被德宗調回朝廷,進位太尉,仍兼中書令,充任皇陵使,賜号“尚父”,并加食邑至兩千戶,所領其他使職、副元帥等職務都被罷免。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儀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病,郭子儀不能行叩拜禮,隻能作揖禮。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賜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并專門超越禮制,下诏将他的墳墓增高一丈。

主要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郭子儀的表文12篇:《請宣示儉德表》、《請改元立号表》、《上尊号表》、《上章敬皇後谥表》、《讓加太尉表》、《讓太尉第二表》、《讓加尚書令表》、《讓尚書令第二表》、《進賜前後诏敕自陳表》、《請車駕還京奏》、《上黑禾奏》、《論吐蕃書》。

主要影響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儀。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曆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曆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清朝光緒年間,長樂縣立廟祭祀郭子儀。

藝術形象

民間形象

評書

郭子儀戲劇形象

郭子儀戲劇形象

西河大鼓《月唐演義》中,郭子儀為主要角色,經典橋段有“大鬧學士府”、“開弓降魔獸”、“搶桃千斤鍊”、“走馬射金錢”、“鞭打安祿山”、“槍挑鐵天柱”等。

戲曲

潮劇《魂斷馬嵬坡》中,郭子儀勸谏唐明皇,被安祿山、楊國忠等逐出京城,赴邊守塞。後安祿山起兵造反,郭子儀揮師勤王,大敗叛軍.鞭打安祿山,保住大唐江山。

粵劇《郭子儀祝壽》中,郭子儀大壽,公主郭暧之妻升平公主,不但不前往祝壽,反設紅燈刁難郭暧,郭暧忍無可忍,醉打金枝。郭子儀得知後連夜綁子進宮請罪。唐王與皇後教責公主,使小夫妻言歸于好!

小說形象

《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蠻書》中,郭子儀早年曾在并州為官,後因罪被押解長安斬首,在赴刑場途中,遇到李白,被李白所救。後李白為永王李璘幕僚,涉嫌李璘叛亂。郭子儀平定叛亂後,為報當年救命之恩,将李白釋放,并上表為其鳴冤。

李白與郭子儀的故事在《隋唐演義》中也有提及,并提到郭子儀是隴西節度使哥舒翰部下偏将。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76

電視劇

《楊貴妃》

石堅

1981

歌仔戲

《打金枝》

呂福祿

1983

電視劇

《劍仙李白》

鄭雷

1990

電視劇

《唐明皇》

彭軍

1994

電視劇

《昆侖奴》

梁田

1997

電視劇

《醉打金枝》

梁家仁

2000

電視劇

《楊貴妃》

李國麟

2005

電視劇

《新醉打金枝》

王志華

2008

電視劇

《大唐遊俠傳》

王建國

2017

電視劇

《大唐榮耀》

陳之輝

後世紀念

郭子儀墓

郭子儀墓在陝西省禮泉縣建陵西南二公裡的坡陽村。

汾陽王廟

786年,邠甯節度使、尚書左仆射韓遊瑰為郭子儀建廟于邠州(今陝西彬縣),用來紀念郭子儀“聖德遺芳,永留西夏”。這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後來被毀,湮沒于曆史塵煙之中。

910年,在福建長樂建有一座汾陽王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好、時代最久遠的汾陽王廟。

明代萬曆年間,在山西汾州建有一座汾陽王廟,後亦被毀。

汾陽王紀念堂

汾陽王紀念堂是汾陽市政府為紀念汾陽王郭子儀而修建的,坐落于山西省汾陽城内廟前街市博物館院内。在大殿正中有郭子儀塑像,兩側懸挂八子畫像。汾陽王紀念堂已成為海内外郭氏後裔祭祀郭子儀的場所。

人際關系

華陰郭氏家族世系表。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後裔有西魏同州司馬郭徽,郭徽弟郭進。

六代祖

郭智,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北魏末仕至秘書郎、中山郡太守、郢州刺史。(參見《隋郭榮碑考釋》)

五代祖

郭進,西魏郢州刺史郭智次子。(參見《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隋郭榮碑考釋》、《唐郭敬善墓志銘》)

高祖

伯高祖:郭榮(547—614年),字長榮,郭智長孫、郭徽長子,隋左光祿大夫、右候衛大将軍、蒲城郡公,贈兵部尚書。(參見《隋郭榮碑》、《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高祖父:郭履球,郭進之子,隋金州司倉參軍。(參見《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可校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曾祖

郭昶,履球之子。生于隋唐之際,官至涼州司法參軍。(參見《郭公廟碑銘》、《元和姓纂》)

祖父

郭通,郭昶之子,唐永徽年間(650—655年),官至京兆府美原縣主簿,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兵部尚書。(參見《郭公廟碑銘》、《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父母

郭敬之,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曆任渭州、吉州、綏州、壽州等四州刺史,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因郭子儀之故,追贈太保,追封祁國公,谥号“貞懿”。

母親:向氏,懷州河内人,初封平原郡君,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追贈魏國夫人。

兄弟

兄長

郭子琇。

弟弟

郭子雲。

郭子瑛。

郭子珪。

郭幼賢。

郭幼儒。

郭幼明,曾任少府監,死後贈太子太傅。

郭幼沖。

妻妾

王氏,京兆萬年人,封琅琊縣君,進封太原郡君、霍國夫人,衮州大都督王守一之女。

李氏,鄯州樂都人,封涼國夫人。

張氏,封南陽夫人。

韓氏,封勁節夫人。

趙氏。

子女

兒子

郭子儀有八子,據《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有六子是夫人王氏所生,但長子郭曜墓志稱霍國夫人王氏為“繼親”,故未知六人中王氏親生子有幾位。

郭曜,曾任開陽府果毅都尉,随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曆任衛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後襲封代國公。死後,贈太子太傅,谥号孝。

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亂時戰死。

郭晞,曾随郭子儀收複兩京,戰功卓著。曆鴻胪卿、殿中監、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封趙國公。死後,贈兵部尚書。

郭昢。

郭晤。

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驸馬都尉。曆任殿中監、檢校左散騎常侍、太常卿,初封廣陽縣男,進封清源縣侯,後襲封代國公。死後,贈尚書左仆射,又贈太傅。

郭曙,曾任司農少卿,後在朱泚之亂中立有戰功,擢升為左金吾衛大将軍,封祁國公。

郭映,太子左谕德。

女兒

《新唐書》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但據《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郭子儀有八女。

長女,嫁成都縣令盧讓金。

二女,嫁鄂州觀察使吳仲孺。

三女,嫁衛尉卿張浚。

四女,嫁殿中少監李洞清。

五女,嫁司門郎中鄭渾。

六女,嫁汾州别駕張邕。

七女,嫁和州刺史趙縱。

八女,嫁太常寺丞王宰。

孫子

郭鋒,郭曜之子。

郭鋼,郭晞長子,曾任朔方節度使杜希全的幕僚,代理豐州刺史,後叛投吐蕃被拒,被送往京師賜死。

郭鈞,郭晞次子。

郭鐇,郭晤之子。

郭鑄,郭暧長子,襲封代國公。

郭钊,郭暧次子,升平公主所生。曆任左金吾大将軍、檢校工部尚書、邠甯節度使、司農卿、河陽三城節度使、河中尹、兵部尚書,唐文宗時,加授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入朝為太常卿、檢校司徒,死後贈司徒。

郭鏦,郭暧第三子,升平公主所生,娶唐順宗之女漢陽公主,拜驸馬都尉,曆任檢校國子祭酒、右金吾将軍、太子詹事、閑廄宮苑使,封太原郡公,死後贈尚書左仆射。

郭銛,郭暧第四子,娶唐順宗之女西河公主,拜驸馬都尉,曆任殿中監、太子詹事、宮苑閑廄使。

郭氏,郭暧長女,升平公主所生。唐憲宗貴妃,唐穆宗生母,後被尊為皇太後,谥号懿安皇後。

後裔

郭在徽,郭子儀來孫、郭晞玄孫,後唐鴻胪少卿,《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七記載,郭在徽因上奏事情觸怒後唐明宗,貶官衛尉少卿。後來,南遷南吳、南唐,居吉州廬陵縣。

郭晖,字伯陽,郭在徽長子。南唐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廣國公。居廬陵縣六十二都麻岡,為汾陽堂麻岡系南遷始祖。

郭寶玉、郭德海、郭侃,三代皆為元朝将領。

郭秀: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勝,官至都督府。

曆史評價

曆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郭子儀。他一生曆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曆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他力挽狂瀾,平定了“安史之亂”,居功至偉,皇帝贊其“再造唐王朝”。此外,宋代狀元宋庠、張九成、元代狀元王鄂、明代狀元楊慎、清代狀元馬世俊、戴有祺、汪繹、翁同龢等人,皆領一代文壇風騷。

宋代狀元蘇易簡、王十朋、袁甫、劉章,金代狀元張行簡、楊雲翼、明代狀元呂楠、羅洪先、焦竑、清代狀元彭定求、陸肯堂、潘世恩、畢沅等人,均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狀元孫伏伽、宋代狀元呂蒙正皆為當朝重臣,為人忠直誠懇,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風。尤其是呂蒙正,在宋太宗、真宗時期三度為相,知人善任,識富弼于幼齡,薦呂夷簡于真宗,後俱為名相。

李亨:①道備文武,衷懷忠亮,表宏才而應運,申茂績而經邦,……往屬兇醜亂常,雲雷經始,鹹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圖,披荊棘而有功,曆險艱而無易。或分麾東讨,掃昏祲於兩都;或仗節北臨,備長城於萬裡。

②風雲有感,星象降生。秉文武之姿,懷經濟之器。自兇狂構禍,區宇未甯,蘊忠貞以立身,資義勇而成務。加其識度宏遠,謀略沖深。張飛乃萬人之敵,卻縠是三軍之帥。故能掃清強寇,收複二京,建茲大勳,成我王業。

③代國公子儀,河嶽閑氣,岩廊重寶。器量深識,寬而有謀;術應通方,用而無滞。自經艱阻,實擁旌旄,遂能克複二京,折沖千裡。厥戎将殄,時乃之功,久勤啟沃,載竭忠谠。人之望也,天實赉予。今殘寇示甯,興師頗廣。鎮守經制,已有區分,而籌畫指麾,必資專制。将軍辭第,無以家為,丞相憂邊,思平國難。

李豫:①卿入居台铉,出統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難,靖群氛于海表,凝庶績于天階。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簡,人難其易,爾易其難。

②卿秉德資忠,懿文經武,内凝庶績,外定群兇。為社稷之元勳,實台陛之良輔。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

李适:①天寶之季,盜起幽陵,翠華南征,潼關不守;廣德之際,戎轶郊,皇輿東巡,酆宮罷警,則有若尚父子儀等殄殪醜逆,冊肅宗於岐,攘卻蕃夷,翊代宗於陝。

②我肅宗皇帝龍飛靈武,翦滅鲸鲵,公則揚旗幟宣威,佐清六合。我大行皇帝撫軍鞏洛,收複都邑,公則摧殄諸寇,滌穢兩河。而又猃狁犬戎,共侵泾略,公則挺身鋒刃獨立戰場,叱退窮醜,威雄七萃。塞垣無警,社稷永康。朕遭闵兇,爰在諒暗,公又外厘百揆,内舉四維,委監山陵,克修制度。萬樞倚辦,庶績其凝,凡所詢謀,必谒寅亮。敬加從話,則率土歡心;寄以緝熙,則彜倫式序。宏宣五教,訓洽生靈;光昭七德,威肅禍亂。

③尚父子儀,天降人傑,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若神。昔天寶多難,羯胡作禍,鹹秦失險,河洛為戎。公能扶翼肅宗,載造區夏。于國有患,勞其戡定;于邊有寇,藉其驅除。安社稷必在于绛侯,定羌戎無逾于充國。绛台綏四散之衆,泾陽降十萬之虜。勳高今古,名璟夷狄,而勞乎征鎮,二紀于茲。

苗晉卿:頃羯虜犯順,王師讨逆,公之子儀,任總元戎,誓清大盜。常山擒敵之後,靈武诩聖之初,成我六軍,前驅效死。於是掃秦裡之寇,複開奉天;系陝郊之俘,更收洛邑。加以蒲坂之下,淇水之上,摧暴廓地。二城無虞,況師不遷延,功皆戰伐,豈敢言病,必先啟行。此由許國捐軀,輸忠奮勇。

顔真卿:子儀帥彼勁卒,赫然先驅,取京洛如拾遺,翦兇殘猶振槁,功存社稷,澤潤生人。恭惟令公,先皇之佐命臣也。……所莅以清白見稱,居常以經濟自命。弱冠以邦鄉之賦,驟膺将帥之舉。四擢高第,有聲前朝;三為将軍,再守大郡。……長驅河洛,弼成睿圖,再造生靈,克清天步。函夏之未,安天下之不安,一年之間,區宇大定。

忠於國而孝於家,威可畏而儀可象。盛德載物,寬仁厚下,用人由己,從善如流。沈謀秘於鬼神,精義貫於天地。推赤誠而許國,冒白刃以率先。電擊於€雷之初,鷹揚於廟堂之上。凡二曆鼎司,兩升都座,四作元帥,九年中書,曆事二聖而厥德維懋,易相二十而受遇益深。蓋克複上都者再,戡定東京者一,其馀麾城慚邑,得隽摧鋒,亦非遽數之所周也。

裴垍:汾陽事上誠荩,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前後遭罹幸臣程元振、魚朝恩谮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诏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代宗幸陝時,令以數十騎觇賊,及在泾陽,又陷于胡虜重圍之中,皆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慮,亦遇天幸,竟免患難。

田承嗣方跋扈魏州,傲狠無禮,子儀嘗遣使至,承嗣西望拜之,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若幹歲矣,今為公拜。"李靈曜據汴州,公私财賦一皆遏絕,獨子儀封币經其境,莫敢留之,必持兵衛送。其為豺虎所服如此。麾下老将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仆隸焉。幕府之盛,近代無比。始與李光弼齊名,雖威略不逮,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

其宅在親仁裡,居其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唯以讒怒,誣奏判官戶部郎中張譚杖殺之,物議為薄。

陸贽:天寶之季,寇陷二京,時則先臣子儀,翼戴肅宗,戡定禍亂,再造區夏,於今賴之。

李儇:昔曹沫三敗,終複魯雠;孟明再奔,竟雪秦恥。近代汾陽尚父,鹹甯太師,亦曾不利鼓鼙,尋則功成鐘鼎。

劉昫:①天寶之季,盜起幽陵,萬乘播遷,兩都覆沒。天祚土德,實生汾陽。自河朔班師,關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荊榛。七八年間,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及國威複振,群小肆讒,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雠,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自秦、漢已還,勳力之盛,無與倫比。

②猗欤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心石腸。四朝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

趙匡胤:唐李靖、郭子儀,皆出儒生,立大功。

趙普:遠柱元勳建太平,軍容命具上瑤京。望春樓上君先侍,長樂司前衆遠迎。拒虜謹施三妙略,安邦唯盡一忠誠。國家再造唯卿力,圖像淩煙蓋寵榮。

呂蒙正:恩贈榮金紫,重褒祿位高。文章師孔孟,事業繼蕭曹。尊甫優三策,難兄善六韬。滿門俱将相,百世仰勳勞。

王旦:将相盈朝總與聞,衆推尚父獨為尊。每施盛德扶唐祚,時振清風繞帝阍。勳業文章昭日月,聲華忠義塞乾坤。聖皇榮賜恩波洽,接武夔龍有後昆。

範仲淹:令公名望冠蕭何,菖毫儲勳汝更多。心服蠻夷都将相,身扶國祚宰山河。鈞衡屢秉分輕重,鼎鼐端居召緻和。國像淩煙為第一,名镌金石永難磨。

文彥博:公作唐朝社稷臣,之韬之略妙通神。素慮忠悃唯思主,常振軍容自感人。奸黨構疑污令望,野胡羅拜禮嚴親。國家再造功居最,繪像淩煙邁等倫。

歐陽修:①子儀事上誠,禦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诏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麾下宿将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後皆為将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與李光弼齊名,而寬厚得人過之。

子儀歲入官俸無慮二十四萬缗。宅居親仁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至問安,但颔之而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焉。

②天寶末,盜發幽陵,外阻内讧。子儀自朔方提孤軍,轉戰逐北,誼不還顧。當是時,天子西走,唐祚若贅斿,而能輔太子,再造王室。及大難略平,遭讒甚,詭奪兵柄,然朝聞命,夕引道,無纖介自嫌。及被圍泾陽,單騎見虜,壓以至誠,猜忍沮謀。雖唐命方永,亦由忠貫日月,神明扶持者哉!

及光弼等畏逼不終,而子儀完名高節,爛然獨著,福祿永終,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唐史臣裴垍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嗚呼!垍誠知言。其子孫多以功名顯,蓋盛德後雲。

張預:孫子曰:‘逸而勞之。’子儀揚兵搗壘而賊不得息。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子儀伏卒壁内而為遁。又曰:‘三軍既疑且惑,則諸侯之難至矣。’子儀與光弼責功不專而及于敗。又曰:‘強而避之。’子儀謂賊利速戰,而堅壁待之。又曰:‘敵雖衆,可使無鬥。’子儀示以至誠而回纥感服是也。

王安石:翼翼汾陽,子儀始王。德完道粹,功蓋于唐。宜享世澤,流如海長。

周敦頤:國家唯賴老汾陽,蓋世勳名樹遠疆。将吏智謀遵德化,官僚聽命肅朝綱。虜人羅拜齊稱父,黎庶聞過總稱王。鐵券圖形傳宦譜,兒孫世世寵恩光。

《十七史百将傳》:孫子曰:“逸而勞之。”子儀揚兵搗壘而賊不得息。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子儀伏卒壁内而為遁。又曰:“三軍既疑且惑,則諸侯之難至矣。”子儀與光弼責功不專而及于敗。又曰:“強而避之。”子儀謂賊利速戰,而堅壁待之。又曰:“敵雖衆,可使無鬥。”子儀示以至誠而回纥感服是也。(郭子儀像見右圖)

陳元靓:天祚有唐,奕奕重光。甯無否運,蓋恃忠良。白日再中,祅彗未亡。目視橫流,心競包藏。力扶天柱,唯賴汾陽。雪涕将壇,氣銷帝鄉。惟師尚父,可同鷹揚。圖形配享,無愧祠唐。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償金、脫骖、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王夫之:非韓信則冒頓不逞,非石敬瑭則邪律氏不橫,求如郭子儀與吐蕃、回纥有香火緣而無貳心者,今古無兩人。

康熙帝:自漢唐以來之勳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非其得于天者獨厚也,良由笃棐謙沖,不敢以功業自矜,故能終身顯榮,聲施後世。觀其自謂不能禁暴,乃遭天譴數語。其虛懷卓識過人遠矣。

乾隆帝:自古大臣出将入相,為國安危者,必有忠誠之德,經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國;然後立非常之功,萬世之業,漢之孔明,唐之子儀,信其人也。二公以忠正老成,為當世人望,加以非常之才功蓋天下,是故亮殁而漢亡,子儀存而唐複。古今所稱,不可誣也。當天寶之亂,明皇幸蜀,肅宗嗣位,河南、河北皆為賊有。蜂屯蟻居,不可耙梳,而子儀以朔方之兵,平定中原,收複兩京,唐祚中複,其有功于唐大矣!天下略平,大局略定,讒臣伺圖,奪其兵權。然朝命夕至,無絨于心,單騎克敵,感以誠信,非笃于君臣之。義動天地而泣鬼神者,能之乎。平生事,上忠禦下恕,待人和,将誠,故朝恩以小人而知化。承嗣以使用傲狼而拜使,回纥以蠻豹而慕,靈耀以據汴而衛,勳名顯爍,千古不朽,惟其忠義笃誠深限于心故也。

鄭觀應:①古之為将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嶽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将,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将才者無異。

②古之所謂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戰将。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叡、嶽飛等,儒将也;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等,大将也;孫膑、吳起、白起、耿弇、楊素、慕容紹宗、李光弼、馬燧等,才将也;英布、王霸、張遼、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擴廓貼木兒等,戰将也。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上一篇:水浒傳108将

下一篇:唐哀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