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

漢語漢字
邦(拼音:bānɡ)是現代漢語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後引申為國家、城鎮等義。到戰國文字中,由會意字變為形聲字。[1]
  • 中文名:邦
  • 拼音:bānɡ
  • 部首:阝
  • 五筆:DTBH
  • 倉颉:QJNL
  • 筆畫:6
  • 四角号碼:57027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 90A6
  • 筆順編号:111352

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義。所以“邦”的造字本義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為一字,古漢語名動相因,所以“封邦建國”的中動詞“封”和所“封”的名詞“邦”本來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變又增添了義符“邑”,而表示“封界”之義的“草”和“土” (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漸演變為僅餘“草”字。到了戰國文字中,其字形進一步簡化,表示“封界”之義的“草”字又演變成為表示草盛意思的“豐”字,所以《說文》雲:“邦,國也。從邑,豐聲。”這時“邦”就是地道的形聲字,看不出原來的造字含義了。甲骨文:“貞:勿?年于邦土。” (《合集》 846)“邦土”讀為“邦社”。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

privilege

《論語·顔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盟邦;鄰邦

〈文言〉疆界;邊界。

boundary

《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國都;大城鎮

capital;city

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負海之邦,交趾之士,謂之南裔。”

城邦

〈文言〉古真臘國(今柬埔寨)對兄與姊的稱呼。

brother;sister

清梁章钜《稱謂錄》卷四:“《花箋錄》:真臘國呼兄及姊均為邦。

(Bāng)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邦巽字子斂。

動詞

〈文言〉封;分封。

separate

《墨子非攻下》:“唐叔與昌尚邦齊、晉。"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國也。從邑豐聲。,古文。博江切。

說文解字注

國也。

《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析言之也。許雲:邦、國也;國、邦也。統言之也。《周禮注》又雲:邦之所居亦曰國。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内曰國曰邑。析言則國野對偁。周禮體國經野是也。古者城?所在曰國、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書序》雲:邦康叔,邦諸侯。《論語》雲: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周禮》故書。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謂土畍。杜子春改邦為域,非也。

從邑。豐聲。

博江切。九部。

古文。

從㞢田。之适也。所謂往卽乃封。古文封字亦從之土。

康熙字典

〔古文〕邫《唐韻》博江切《集韻》《韻會》悲江切,音梆。《說文》國也。《周禮·天官》大宰掌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注》大曰邦,小曰國。

又《釋名》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蔡。

又姓。《正字通》明有邦嚴。

又葉蔔工切,音崩。《詩·小雅》以畜萬邦,葉上讻。《又》保其家邦。葉上同。

又《大雅》禦于家邦。葉上恫,凡《詩》《易》邦字同此音。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系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博江

二等

中原音韻

江陽開

江陽

陰平

開口呼

洪武正韻

搏旁

蔔公

十七陽

一東

平聲

平聲

分韻撮要

第十剛講降角

陰平

方言集彙

◎ 贛語:bɔng1 邦國

◎ 客家話:[海陸腔] bang1 [東莞腔] bong1 [客語拼音字彙] bong1 [陸豐腔] bang1 [寶安腔] bong1 [台灣四縣腔] bang1 [客英字典] bang1 [梅縣腔] bang1

◎ 粵語:bong1

上一篇:創業邦雜志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