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

道教創始人
道德天尊是公認的道教創始人,即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供奉着神态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經記載,道祖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法。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教創始者——道祖老君的聖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中文名:道德天尊 外文名: 來源出處: 英文名:Senior moral 别名: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籍貫:楚國苦縣 性别:男 民族:華夏族,漢族 國籍:中國 職業:神話人物,道教道祖,三清 宗教:道教 代表作品:《道德經》 主要成就:随方設教,曆劫度人 居住地:太清仙境大赤天宮

人物簡介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内)創立無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于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迹》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n

《雲笈七簽》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号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遊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自伏犧氏合神農氏以後,累世化身人間,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阙帝君;伏犧氏時為郁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颛顼時為赤精子,帝喾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等等。世代作聖者之師。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發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文獻記載

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神化格,道教奉為教祖。

據《史記》載,老子曾為中國周代守藏史,因見周德日衰,退隐西遊,不知所終。秦漢之際,黃老道德家推崇黃帝老子為先王聖哲,與儒家之堯舜周孔相仿。漢初關于老子的傳言不一,司馬遷作《史記》已不能确指。此後因黃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漸神化,東漢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邊韶作《老子銘》說 :“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因為有這種社會傳言作背景,五鬥米道經書《老子想爾注》乃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時 ,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則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傳七部經教體系中,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是《三皇經》,老君所說《道德經》是太玄部首經。唐太宗時焚禁《三皇經》,以《道德經》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後為老子加封尊号,推為宗室遠祖,并建太清宮專奉老子,儀規同于朝廷,而實為宗室祖廟,太上老君遂最終确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東漢以後,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時道士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集成其說。

《雲笈七簽》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号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遊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則隐,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這是最早關于老君誕生之迹的紀傳。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号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太秦,竺乾等國,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于陝河之濱,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衆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雲:“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這是不可動搖的信仰,否則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道家思想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于道,按道行事。争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于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贊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于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争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像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曆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他之被神聖化,始于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擡出老子為祖師,并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 後道教典籍将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于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大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民間的供奉。傳說農曆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生辰。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骊山西繡嶺第三峰上。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聖閣”、“朝元閣”。後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時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陝西省博物館内,殿内現供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幾淨,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為陝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

巍寶山老君殿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境内的巍寶山前山。又名清微觀、清霞觀。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诏王細奴邏之地,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南诏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内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現改為泥塑像,白鬓胡須,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師,右陪祀張天師,上懸“大赤天宮”、“青霞再現”二匾額;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左側舍額懸“片石含青”匾,内藏《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石碑一通,殿後有“老君打坐石”等名勝。

開天經

太上老君開天經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裡,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裡,洪元一治,至于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裡,以教太初。

太初始分别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濛,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内外、表裡、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

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于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于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萬年。

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于遠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渎,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号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為山嶽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嶽四渎,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有九宮。

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髒是也。分别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剛名也。九宮沒後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廬,尊廬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

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爾時天生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于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以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樸直,未有五谷。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别,不相嫉妒。

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娲,女娲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谷,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号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颉、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

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随應子,作《玄藏經》。爾時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瑞顼。瑞顼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元陽子,作《微言經》。瑞顼沒後而有帝喾。帝喾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号曰直甯子,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週初。週初時,老君下為師,号曰郭叔子,作《赤精經》。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曆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以前,為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并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醜;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籲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内其八卦以成,馀有九*-成易字。

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出中宮升于乾,西之大澤華山巅,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相關内容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稱謂也許隻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

神話傳說給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這是一種後人對前人和聖人的敬仰。那麼,真實的老子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曆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

上一篇:寒戰3

下一篇:龍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