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學派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1]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确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曆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來漢朝的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遵從道家思想的政策。并被後世帝王采納。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唐朝與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為國教。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并稱黃老。
    書名: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道家哲學 外文名:Taoist philosophy 特點:無所不容,不所不包 思想:自然無為,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物:老子 屬性: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核心觀點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着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着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隻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态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态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認為社會隻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但絕對不是消極的。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曆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于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發展過程

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隐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态的執着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于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

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着,因為在叠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争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于發現争強鬥争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争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并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的注釋工作。

魏晉之後,道家思想并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借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着。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曆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來漢朝的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遵從道家思想的政策。并被後世帝王采納。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唐朝與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為國教

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衆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制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莊子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于老學之處,在于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内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内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并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并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态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态。

王弼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别不但發展出诠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将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文化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隻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着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着于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松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基礎介紹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隻有永恒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号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

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髒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恒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為小說家言,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唐末五代以來,以内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内丹學家鐘離權、呂洞賓、崔希範、陳樸、陳抟、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内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内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内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笃,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鐘離權、呂洞賓、陳抟、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曆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内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隐仙派),既不執于有為,又不執于無為,于陰陽栽接中創一清淨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衆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淨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淨孤修派的結合體。

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隐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道家哲學》(張尚仁着)

《道家哲學》以《道德經》、《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是人類認識史上最早産生的哲學體系。《道家哲學》是一部專門探讨道家哲學的學術論着,分為“導論”、“玄道本體論”、“有無相生論”、“天人自然論”、“社會曆史論”、“形神生命論”、“人生修養論”、“精神養生論”和“道教哲學”九章内容;作者通過對道家經典《道德經》、《莊子》、《抱樸子》文本的解讀與體會,從道家哲學的基本範疇——“自然”、“道”、“天”、“地”、“人”着手,來展開對道家哲學理論的梳理和探讨,提出了一個比較新穎的道家哲學範疇體系。

有關道家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别,以老子、莊子、楊朱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争。

什麼是道家《史記》中《論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

《漢書藝文志》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1.中國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

2.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源于道家。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于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上一篇:老壇酸菜

下一篇:古蘭經在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