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

道光帝

清朝第八位皇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甯,即位後改為旻甯。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旻甯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于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旻甯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争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旻甯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号宣宗,谥号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本名: 别名:道光帝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撷芳殿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平定張格爾叛亂,改革鹽法,整頓吏治 姓名:愛新覺羅·旻甯 民族:滿族 王朝:清朝 廟号:宣宗 谥号:成皇帝 陵墓:清慕陵 年号:道光 出生年月:1782年9月16日 去世年月:1850年2月25日 前任:清仁宗嘉慶帝 後任:清文宗鹹豐帝 父親:愛新覺羅·颙琰 母親: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 蒙古汗号:托爾格勒特汗 封爵:和碩智親王(1820年之前) 主要大臣:穆彰阿、林則徐、曹振镛、王鼎 逝世地:圓明園九洲清晏殿 享年:69歲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愛新覺羅·旻甯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他出生時,父親嘉慶帝颙琰尚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臘氏為颙琰福晉(嫡妻)。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甯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獵獲鹿,乾隆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嘉慶元年(1796年),旻甯進行大婚,娶滿洲鑲黃旗布彥達赉之女鈕祜祿氏。十一月奉嘉慶帝賜冊,立為皇子綿甯的嫡福晉。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嘉慶帝根據密建皇儲的家法,親自寫上旻甯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鐍匣之内。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原配嫡福晉鈕钴祿氏薨,繼娶佟佳氏為嫡福晉。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他又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和碩智親王,其禦槍也賞賜了一個封号,叫“威烈”,嘉慶帝稱贊他“忠孝兼備”。

登基繼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狝,旻甯跟随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衆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布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诏書,立旻甯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後,當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甯在太和殿登基。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旻甯加封托津、曹振镛為太子太傅。四月,授予伯麟為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镛為武英殿大學士。封阮福晈為越南國王。封松筠為兵部尚書,慶惠為熱河都統。

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張格爾率兵進入烏魯克卡倫,清軍圍剿失利,侍衛花山布等陣亡。巴彥巴圖等率兵剿張格爾,大敗張格爾,張格爾奔喀拉提錦。

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張格爾糾結安集延、布魯特的回部部衆進入清軍哨卡。喀什噶爾的回部部衆也為之響應。旻甯命楊遇春為欽差大臣率兵進剿張格爾。不久,張格爾攻陷和阗城。旻甯命長齡為揚威将軍,命武隆阿作為欽差大臣,與楊遇春一起協助管理軍務。 八月,回部匪酋巴布頂等人攻陷英吉沙爾。張格爾攻陷喀什噶爾城,然後接着攻陷葉爾羌。

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和阗地區的回部部衆投降,但是不久又被張格爾攻陷。旻甯任命惠顯為駐藏大臣。四月,長齡等人攻克喀什噶爾,張格爾逃走未能将其捉拿。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抓獲匪首張格爾,并且行獻俘禮。旻甯親臨午門受俘。旻甯親自宣布張格爾的罪惡,将其處以極刑。

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回匪安集延等人再次攻陷喀什噶爾,圍喀什噶爾城。旻甯命玉麟前往新疆圍剿。十二月,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的回匪被清軍平定。

在位中期

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東的黎族亂匪作亂,旻甯命李鴻賓派兵進剿。并且以在廣東貿易的英國人違反禁令之名,命李鴻賓等人徹查辦理。六月,申明頒布官民購買并吸食鴉片的罪責。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陶澍上奏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海域,并且有時不遵守約束,應當嚴懲。旻甯認為他是挑起事端将其駁斥。九月,英國的商船再次進入中國的主權海域,旻甯命沿海省份整饬水師。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台灣嘉義的匪首陳辦被誅殺。 二月,四川越巂等處的少數民族亂匪作亂,旻甯命那彥寶、桂涵派兵進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月,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抵達廣州,在要求與兩廣總督會見直接磋商貿易事務被拒絕後,率軍艦炮擊虎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兩廣總督盧坤、水師提督關天培奏請增修廣州炮台,廣東定《防範洋人貿易章程》。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鴻胪寺卿黃爵滋疏陳鴉片為害之烈,主張嚴禁。十二月,旻甯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鴉片烽火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旻甯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谕英國及各國在粵洋商,于虎門銷煙。五月,英水手殺村民林維喜,英領事義律拒交兇犯,侵犯中國法律主權,史稱林維喜事件。九月,英艦在虎門外穿鼻洋挑釁,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迎擊。十二月,停止與英人貿易,以林則徐為兩廣總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皇後鈕祜祿氏逝,上尊谥“孝全”,其子奕詝由靜貴妃撫養。五月,英艦隊在廣東海面集結,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林則徐嚴密設防,英軍無隙可乘。六月,英軍北犯定海,瘋狂屠殺,占領定海。七月,英軍直抵天津,直隸總督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琦善向英人妥協。旻甯迫于英軍氣焰,竟将林則徐、鄧廷桢交軍機處嚴加議處。九月,林則徐、鄧廷桢被革職,以琦善署兩廣總督。十二月,琦善擅自與義律訂定《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軍攻陷虎門沙角、大角炮台,旻甯被迫下诏向英軍宣戰。派奕山為靖逆将軍,赴廣東主持戰事。二月,英軍進犯廣東虎門,引起虎門海戰,關天培力戰殉職。因與英人交涉中妥協退讓,奪琦善大學士職,逮問,籍其家。五月,《廣州和約》的簽訂,激起廣州人民義憤填膺。廣州三元裡人民奮起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軍攻陷長江吳淞炮台,江南提督陳化成力戰犧牲,上海失陷。七月,英軍艦侵入南京江面,欽差大臣耆英與英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艦上談判,答應英國一方提出的全部條款。旻甯批準中英《江甯條約》(即《南京條約》),答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十月,閱圓明園八旗槍兵。

晚期朝政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英國女王頒布香港皇家殖民地憲章(即《英王制诰》),以璞鼎查為首任總督兼駐港英軍總司令。八月,耆英與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章程》。九月,上海開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耆英與美國代表顧盛簽訂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九月,耆英與法國代表簽訂不平等的《中法黃埔條約》。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耆英照會比利時來華談判專使蘭納,準許比利時按五口通商章程辦法通商。十一月,上海道台宮慕久公布了與英國駐租界地之先河。十二月,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數千人衆沖入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容闳等随馬禮遜學堂校長赴美留學,開啟近代留學先河。以皇五子奕誴為恪親王綿恺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耆英與瑞典、挪威簽訂五口通商章程。為皇四子奕詝指婚,女為太仆寺卿富泰之女薩克達氏。十月,命京師及各省編查保甲。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重申不準法人擅入内地傳教。二月,冊薩克達氏為皇四子奕詝之嫡福晉。青浦教案發生。五月,拒絕俄羅斯在新疆通商貿易。十二月,英駐滬領事阿利國上書香港總督文翰,建議對中國再次發動戰争,以便獲得更多利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葡萄牙澳門總管亞馬勒非法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停征關稅,并下令封閉粵海關衙門。十二月,皇太後逝于慈甯宮,移梓宮于绮春園之含晖殿。

與世長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上大行皇太後谥為“孝和”。旻甯病重,召宗人府宗令載铨、禦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總管内務府大臣文慶等,公啟秘匣,宣示禦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旻甯病逝,皇太子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為鹹豐元年。追封藩邸嫡福晉為皇後,上谥“孝德”。封皇七弟奕譞為醇郡王。二月,命左都禦史柏葰、内務府大臣基溥為孝和睿皇後營建昌西陵。四月,上大行皇帝尊谥為“成”,廟号宣宗,陵為慕陵。準俄羅斯在新疆通商。七月,沙俄強占中國黑龍江口廟街,易名為尼古拉也夫斯克。九月,暫安奉大行皇帝梓宮于慕陵隆恩殿。十月,奉安孝德皇後梓宮于田村。清廷申谕兩廣督撫勸谕士民舉行團練。十一月,诏允祁寯藻等所拟軍機處章程九條。十二月,洪秀全于廣西金田起義。

為政舉措

政治

政治局勢

旻甯在位時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鴉片戰争戰敗後,前方将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将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叙”,賞白玉翎管。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隐諱,不敢上報。

改組軍機

旻甯繼承大統後,此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已經66歲,戴均元已有75歲高齡。旻甯即位39歲。君臣之間年齡懸殊,而且這樣一班人能力不大,經常倚老賣老,對新皇帝也沒做到畢恭畢敬。所以,旻甯将要撤換軍機大臣。

在登基大典舉行完的第十天,嘉慶二十五年(1825年)九月初七,旻甯就抓住了“遺诏事件”,以此大做文章,從而成功撤換領班軍機大臣。旻甯令托津、戴均元退出軍機處之時,命曹振镛在軍機處行走。

整頓吏治

旻甯對于吏治整頓也有所行動。嘉道時期,官吏貪污之道除漕運和鹽政外就是河防。為堵塞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旻甯要求禁止河工費讓過往的官員、貢生、監生染指。這年四月,他還處分了一批貪污的河工官員。

清查陋規

旻甯執政僅半月,即于九月十一日下诏清查陋規,诏書中稱:“箕斂盤剝之風日甚一日,而民間之儲藏概耗于官司之朘削,因此民生困極。與其私取,不如明給。”“各省的陋規,如舟車行戶、火耗平餘、雜稅存剩、鹽當規禮,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無者,有彼處可以裁革而此處斷不能裁者。雖然明令禁止,照樣巧取豪奪,上司借此恐吓屬員,小民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隻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撫将所屬地區陋規逐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此後再有搜刮者,一經查出,即從重治罪。

然而隻是說出了其緻弊之由,而無切實整頓辦法,未免徒托空言。凡臣工建言,必須有關于國計民生之大,補偏救弊之實,才能于事有益。若隻泛言空論,而無具體辦法。

軍事

平定回部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乾隆年間處死的大和卓波羅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贊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糾集安集延、布魯特兵500多人在英國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動叛亂,糾集起數萬人攻占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阗四城,企圖複辟和卓家族統治。

旻甯調集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将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幫助下終于在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複四城。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旻甯親臨午門受俘,并頒發谕旨,曆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

平定張格爾叛亂這對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義,這是旻甯一生最大的功績。

鴉片戰争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旻甯大為不滿,旻甯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虎門之戰。 

旻甯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内大臣奕山為靖逆将軍,并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二月二十三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經濟

漕糧海運

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

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樂間。旻甯将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讨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旻甯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兩次運走。安徽、江西、湖廣離海口較遠,仍然河運。為杜絕經紀人的需索、無端阻留、刁難。旻甯還下令在上海設海運總局,令理藩院尚書穆彰阿會同倉場侍郎駐天津驗收。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運漕糧成功,900隻船運輸漕糧160餘萬石。這種運法隻堅持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下一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征折色。”所謂折色是所征田糧折價征銀紗布帛。

修改鹽法

清朝鹽政向來采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緻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滞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旻甯支持陶澍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推廣這種任何人隻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制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增加了鹽稅,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

允許開礦

乾隆中葉,乾隆帝害怕開礦會引起鬧事,采取了封礦政策。道光朝後期旻甯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開采政策,對開發資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積極作用。

文化

旻甯與嘉慶帝一樣都算是因循守舊的帝王,但旻甯畢竟比嘉慶帝多點改革精神。這裡不妨舉個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維者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王錫侯在《字貫》指出一部分,但慘遭文字獄。嘉慶一朝都是維護包庇。但道光七年(1827年),旻甯就沖破傳統觀念,讓王引之作《字典考證》20卷,糾正它的錯誤。

外交

旻甯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煙,後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

後來英國發動侵略戰争,他以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當英國艦船北犯,到達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旻甯傻眼了,害怕了,立刻從主戰的立場轉變為主撫即妥協的立場。穆彰阿、琦善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于禁煙,旻甯聽信讒言,撤了林則徐和原任兩廣總督後為兩江總督的鄧廷桢的職。他派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與英國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沖突。多幼稚的旻甯啊!這等于既不讓闖進屋裡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琦善對英方讓步,私自允許将香港割讓給英國,旻甯将琦善鎖拿并先後派楊芳、奕山對英作戰。楊芳沒有阻止住英軍向廣州城前進,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險後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艦開到南京下關江面,絕望的旻甯被迫派耆英和伊裡布與英軍簽訂清朝第一個屈辱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旻甯也就成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旻甯在鴉片戰争中立場動搖,指揮失敗,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他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後他沒反思,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曆史評價

《清史稿》: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将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于此。嗚呼,悕矣!

《清實錄》: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即車攻吉日,作為詩歌,号曰中興。

嘉慶帝: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

費正清:他(旻甯)看來是一位謹慎小心的,甚至是膽小的統治者,甯可與幾個心腹顧問進行密議,而不願接受實際的批評或警告。

馮爾康:旻甯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愛民”家法,确是代代相傳。這是将皇帝對國家臣民的責任心具體化了,應有可以稱道的内容。

閻崇年: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争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曆史責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喻大華:旻甯本是一位循規蹈矩、不好聲色的帝王。

郭實臘:盡管他具有甯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于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雲飛:毋庸置疑,《南京條約》的簽訂與香港的割讓,作為享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道光皇帝旻甯,應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曆史責任。然而,曆史現象是錯綜複雜的,簡單的曆史結論無助于對旻甯作出曆史的、客觀的、準确的評價。

張玉芬: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标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

朱誠如:道光作為這場戰争(鴉片戰争)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緻戰争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曆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争中,并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争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統治敗筆

(一)禁煙不成

嘉慶忍了老乾隆和權臣和珅好些年,一上台就趕緊下令嚴禁鴉片(嘉慶元年1796),禁令是一道道頒布下去了,鴉片貿易卻是一天天地繁榮起來了,東印度公司的工作報告裡說:滿洲政府禁煙令,“不過官樣文章”,官員們“長久以來縱容鴉片私運以為發财機會”,所以“産品銷路繼續增長,毫無疑問。”道光接班後本也充滿自信肯定比他爸爸強的,道光元年就下令重申嚴禁海關偷漏鴉片貿易,命令滿族貴族阮元、達三(就是皇帝欽派去廣東揩油的海關監督,)狠抓落實,結果這倆官油子隻回答他八字方針:暫事羁縻,徐圖驅逐。就是說,不急不急慢慢來,先不要激化矛盾。為什麼要羁縻,要徐圖呢?因為一大串的官僚利益滿洲貴族利益拴在鴉片上,哪裡能急呢?一拖就拖到了道光十一年(拖了10年!),皇帝急了,再下嚴旨,于是廣東官員和滿族特派員想出了應對之策:與洋船約定,每運入一萬箱就必須要送數百箱給水師報功,嚴禁的結果是廣東水師副将反而以軍功升官成了總兵,“賞戴孔雀翎”。東印度公司于是又寫工作報告說:滿清政府的嚴令下達以後……今年(道光十二年)貨量遂至四五萬箱矣。英國在華利益代表義律還對道光皇帝有些擔心,德國人郭士立告訴他,清朝皇帝愚蒙,朝廷命官多嗜鴉片,以賄賂擴張販路,就肯定沒問題。義律聽了開心不已,于是委托郭士立作公關大使,果然再沒遇到任何問題。到了道光十八年,禁煙十八年的道光看到的現狀是:京官吸鴉片的,十之一二,外官不過十之二三,官員身邊幕僚随從是十之五六,到普通吏胥則不可計數,從身份上講,滿蒙王公貴族到宮廷太監、護衛,還有軍隊士兵都有,從地域上講,早已經深入内地,山陝甘肅商人到天津銷貨後,是肯定要帶鴉片回去販賣的,利潤是萬惡之源啊。

(二)摳門,吝财

林則徐大刀闊斧逼迫義律交出鴉片的時候承諾一箱鴉片可以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結果最終總共收繳鴉片20200箱,價值800萬兩白銀,道光頓時覺得心疼,哼哼唧唧地不答複,林則徐隻好和鄧廷桢等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意思就是不會占用皇帝派到海關揩油得來的收益,道光這才放了心,馬上批複:照所議辦理!同時道光覺得拖延近20年的難題解決得如此輕松順利,(實際上此時英國議會已決定發兵)頓時對所謂大英帝國滿心地瞧不起,除了前線的鄧、林等人,整個朝廷沒有人去想去準備因禁煙而可能導緻的戰争後果,道光隻是興沖沖地誇獎說:卿等忠君愛國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所辦可嘉之至!但是歸根結底,道光不是真的反毒英雄,他在乎的隻是林則徐吓唬他的事實:白銀外流軍事糜爛……所以虎門的熱乎勁過去之後,穆彰阿為首的鴉片既得利益者給林鄧紮針就開始有效果了。挖牆角是朝廷大臣最擅長的,意志不堅的道光同時兼備糊塗的特征,他聽信朝臣建議下令不許收繳煙民的煙具,接着在頒布的禁煙令中規定對鴉片吸食者隻能由官方調查不許“檢舉揭發”,無疑這是對官僚集團中的鴉片吸食者的最好保護。林則徐在廣東在虎門的成果沒有得以在内地順利推行。道光摳門的另一表現是極力僞裝節約,褲子破了就要拿去補,可是補一條就要花費一千兩白銀。于是道光時常穿着帶有價值數千兩白銀的補丁的褲子上朝,與大臣們議事;文武百官們也紛紛效仿,競相找出些破舊的朝服來穿,也在自己褲子上縫些五顔六色的補丁來上朝議事,以示自己生活儉樸和為政清廉。結果,大清國的早朝列會,頗似一夥衣衫褴褛的乞丐們在那裡開會,好像在讨論丐幫幫内大事似的。這群乞丐的頭領幫主,自然非道光帝莫數了。最後,連道光自己看着都覺得不太體面,有礙龍庭觀瞻,便龍顔震怒,狠狠地訓斥了那些穿補丁朝服來上朝的大臣們一番。泱泱大國的一國之君的皇帝威儀,到了道光帝這裡已蕩然無存,喪失殆盡!

(三)昏庸無能,治國禦敵無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禁煙有功的林則徐被發配新疆,而貪生怕死的滿洲貴族琦善、奕山等人卻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當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英軍炮艦一路北上,攻陷大沽口炮台,四千英兵攻占天津衛後,這位朝令夕改的道光皇帝,卻駭破了膽,六神無主,倉皇失措,匆匆命大臣與洋人議和,匆匆簽署了割讓香港、賠款幾千萬兩白銀的南京條約。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也比道光龍袍上的補丁,不知要大幾千萬倍,那畢竟是老祖宗開創出來江山社稷,是大清國的一片疆土!你看道光帝平時連磨出了洞打了補丁的一件衣服都舍不得扔的人,反在割地賠款上咋就出奇的大方慷慨起來了呢? 

後妃簡介

皇後

孝穆成皇後鈕祜祿氏

孝慎成皇後佟佳氏

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生鹹豐帝

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彤貴妃舒穆魯氏

佳貴妃郭佳氏

成貴妃鈕祜祿氏

和妃納喇氏

祥妃鈕祜祿氏

常妃赫舍裡氏

珍嫔(1804-?)赫舍裡氏

恬嫔富察氏

順嫔失其氏

豫嫔尚佳氏

恒嫔蔡佳氏

平貴人趙氏

定貴人孫氏

李貴人李氏

那貴人那氏

睦答應赫舍裡氏

蔓常在姓氏未知

官女子劉氏

子女

兒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時為旻甯藩邸使女,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順和郡王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嫔。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慧質郡王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妃。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鹹豐帝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時為全貴妃,不予贅述。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恺,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過繼敦恪親王綿恺為嗣,降襲為多羅敦恪郡王,鹹豐十年(1860)正月晉封和碩敦恪親王,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歲,卒後谥“勤”。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時為靜妃。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醇賢親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貴人。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鐘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

女兒

皇長女端憫固倫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為孝慎成皇後佟佳氏,時為嫡福晉。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為祥妃鈕枯祿氏,時為祥嫔。

皇三女端順固倫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時為全妃。

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時為全貴妃。

德穆楚克劄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劄布之子。鹹豐十年(1860)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歸藩,六月卒,晉贍親王,賜祭葬如親王例。

皇五女壽臧和碩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為祥妃鈕祜祿氏。

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為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

額驸景壽(?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三年(1864)七月仍賜紫缰,十月授領侍衛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僅5歲。未命名。

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紮拉豐阿(?一1898),鈕祜祿氏二十年(1894)正月賜用固倫額驸補服。

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嫔。

德徽(?—1865)博羅持氏,父裕恒,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

人物事迹

道光帝自幼好學、聰敏。嘉慶十八年(1813)封為智親王。二十五年,嘉慶帝卒。旻甯繼位,是為宣宗。他即位時,正值清王朝日趨衰落,吏治腐敗,武備廢弛,内外交困。鴉片貿易甚為嚴重,不僅損害吸食者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銀外流,引起銀貴錢賤,直接破壞社會生産。官吏和士兵也吸食鴉片,不理政事,不習武功。因此,一些開明官僚強烈要求禁煙。

道光帝為挽救國家财政危機,也主張禁煙,多次下诏禁止鴉片進口,禁止自種自制。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桢、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緝拿煙販,整頓海防,頗見成效。但英國不肯放棄鴉片貿易,遂于二十年發動鴉片戰争。但道光帝戰守無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則徐革職,改派琦善與英國議和。

琦善擅自與英國簽訂《穿鼻草約》,答應割讓香港給英國并賠款600萬元及恢複廣州為通商口岸。《穿鼻草約》簽訂後,道光帝又認為割地賠款有損尊嚴,又決定對英宣戰,派宗室奕山與英軍作戰。奕山戰敗後,又與英國訂立《廣州和約》,其中規定清軍退出廣州,向英軍繳納600萬元“贖城費”。之後,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經馳往浙江,結果慘敗。

道光鑒于兩次出師失敗,轉而一味求和。二十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随後又與美、法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開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道光帝在位期間,也曾整頓吏治,興修水利,複書院,查保甲,但都收效不大。國内不斷爆發起義。道光十一年,湖南、廣西、廣東的瑤民發動起義,還有山西先天教,北方白蓮教和東南各省的天地會,也發動頻繁的武裝反抗。清朝逐漸衰落。

權力分裂

前文提及鹹豐朝的權力分裂現象,突顯于軍事和外事兩個領域。清鹹豐十年十二月初十(1861年1月20日),流亡在熱河的清文宗,诏許在北京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派流京的恭親王奕等滿洲三大臣管理,是帝國外交權脫出皇帝直接掌控的一個迹象。

其實在此前八年,清鹹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九(1853年1月8日),仍在圓明園悠哉遊哉的年輕皇帝,發布的另一道上谕,在内政上更有劃時代意義。這道上谕,就是同意任命丁憂在籍的禮部侍郎曾國藩幫辦湖南團練鄉民并搜查土匪諸事務。清沿明制,要求漢族官員對父母盡“孝”,無論父死母亡,都必須辭官,回到原籍,吃素獨居并不剃頭去須二十五個月,謂之丁憂。

湖南湘鄉人曾國藩,于道光朝中進士,入翰林,曆官禮部漢右侍郎,不料年過四十,母親死了,依例辭官回鄉守孝。或得天助,此前由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軍,由廣西越五嶺北上直搗湘鄂。滿清八旗綠營前往鎮壓,連戰皆敗。清廷不得已聽從文慶、肅順等“重用漢臣”建議,破例任用一介平民的曾國藩辦團練即民兵。

在鹹豐帝及其滿大臣,萬不及料這一權宜之計,竟改寫了滿清建國二百年的權力史,即不許非旗籍的漢人掌軍權,尤其需防南國平民“弄兵潢池”。據傳曾國藩聞旨戰慄,得肅順幕僚、同鄉郭嵩焘力勸,始敢奉旨。又據說其後曾氏幕僚王闿運等,一再私谏曾國藩效法劉邦、劉秀稱帝先例,吓得曾國藩将其斥逐。然而曾國藩和他的同道胡林翼、左宗棠等湘軍諸帥,以及曾氏門人李鴻章創立的淮軍諸帥,改寫了晚清兵權史,也不容否認。

那表征,就是自鹹豐二年清廷授予曾國藩召集民兵以對抗太平軍的正式權力之後,滿清建國二百年不容非旗籍的漢人獨掌兵權的老例,便被打破。盡管鹹豐帝得漢大臣祁寯藻提醒,亡羊補牢,任命滿洲權貴官文等為曾、胡監軍。但曾、胡們早知如何對付腐敗成性的滿洲權貴,懂得隻消“走内線”即将滿大臣的内寵擺平,什麼監軍之類便不在話下。于是曾胡左乃至李鴻章等南國軍頭,便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的過程中,坐大了。以緻此後晚清五十年,倘說南方政局由湘淮軍頭實際操控,也不為過。

我們的近代史論著,六十年來遵循一個不變的主題,即有軍即有權,所謂槍杆子裡出政權。那觀念,最早就見于曾國藩的論著。難怪蔣介石為“剿共”而辦廬山軍事訓練團,要以“曾文正公”剿滅太平天國的言行集作為教材。

輪到毛澤東執政了。他少年時代就崇拜同鄉先賢曾國藩。其後到了延安,為反蔣介石,通過國師公範文瀾著史,痛罵曾國藩為漢奸劊子手。可是到建國初,毛澤東發現與昔日蔣介石處于同等地位,于是對曾國藩的批判便不斷降溫。到毛澤東死前發動“批儒評法”,已将曾國藩置諸度外,連江青也說不清曾國藩當屬儒家還是法家。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以後人們總在思考曾國藩及其同道的曆史定位。

回頭再考鹹豐朝的内戰史。我在五十年前初讀太平天國史,即對洪秀全、楊秀清之流進入石頭城後以新術語恢複舊體制感到大惑不解。如今重讀近代史,越發不信太平天國是“革命”,但也越發對于鹹豐朝同意組建湘淮軍的真實緣由感到懷疑。顯而易見,滿清鹹豐帝同意文慶等建議,命在籍侍郎曾國藩組建民兵,就意味着破除二百年來滿洲祖制,因為“以滿馭漢”,關鍵在于不準非旗籍的漢臣染指兵權。

鹹豐帝病急亂投醫,在起用林則徐鎮壓太平軍而林則徐猝死後,八旗綠營與太平軍對抗又屢戰屢敗。不得已再度遠祧祖制,“以漢制漢”,被迫放兵權于漢人,尤其是南國士紳中的所謂“匹夫”。鹹豐帝沒料到,曾胡左之流,初握兵權就扭轉了叛民一往無敵的态勢。更不及料他寄予莫大希望的八旗蒙軍,對付太平天國北伐軍已不中用,對付北侵的英法聯軍更連戰皆敗。

在前已述鹹豐十年留京王大臣設立總理衙門,已剝奪了流亡熱河的小朝廷的外事權。其實此前皇帝被迫同意曾國藩等組建湘軍,更意味着清廷放出兵權。一個以邊疆少數族征服漢族等多數民族的王朝,到頭來相繼放棄由皇帝控制的外事與軍事的獨裁權,這個王朝的前景如何,豈待預蔔嗎?

轶事典故

《清朝野史大觀》有幾則關于旻甯生活簡樸的逸聞:

旻甯即位後,内府依例給他40方硯,硯後镌有“道光禦用”四字。旻甯認為太多,閑置可惜,便将它們分給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筆須送紫毫中最硬的。筆管上刻有“天章”、“雲漢”字樣。旻甯覺得不合用,讓戶部尚書英協揆到坊間買一般常用的純羊毫、兼毫兩種。

旻甯穿的套褲,膝蓋處破了,讓人在上面補了一塊圓綢,這就是一般說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見軍機大臣曹振镛褲子膝蓋處有補綴痕迹,便問:“你的套褲也打掌嗎?”曹振镛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

旻甯又問:“你褲子打掌要多少錢?”曹說:“要三錢。”旻甯說:“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内還要五兩。”

繼位争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秋狝,命皇次子智親王旻甯、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随駕。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心血管病而猝死。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時并沒有這樣做。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狝,“甫駐跸,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裡找到了傳位诏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者認為“‘鐍匣’随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征信。”此為曆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甯繼位。禧恩建議旻甯繼位表明:嘉慶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托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态。所謂“公啟鐍匣,宣示禦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隻是内務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甯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曆史疑雲之二。

太後懿旨

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于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随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谕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于旻甯嗣位,關系極為重要。旻甯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後來所有正史隻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複奏皇太後文曰:“子臣(旻甯)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内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朱谕一紙。

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谕……謹将鐍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覽,謹繕折複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後的意思,但孝莊太後是用順治遺诏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後“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後指令旻甯繼位雖被後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後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甯?如果懿旨同遺诏發生矛盾怎麼辦?此為曆史疑雲之三。

朝臣态度

《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于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跸,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内侍檢禦箧,得小金盒,啟,宣示禦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搞.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緻。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并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甯,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并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甯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僞産生懷疑。此為曆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内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甯)朱谕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朱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甯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曆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甯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後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鐍匣的禦書聖旨。

相關史籍

《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宣宗本紀一》

《清史稿·卷十八·本紀十八·宣宗本紀二》

《清史稿·卷十九·本紀十九·宣宗本紀三》

上一篇:樸燦烈

下一篇:宋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