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禦

送柴侍禦

唐代王昌齡創作的詩
《送柴侍禦》是唐代王昌齡創作的詩。這首詩作于玄宗天寶七載(748)作者被貶龍标時,作者友人柴侍禦将要從龍标前往武岡,詩人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雖友人隔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别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悱恻的情緒,确是構思新穎,别具一格,蘊含深刻,更見情深。
  • 作品名稱:送柴侍禦
  • 作者:王昌齡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王昌齡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送柴侍禦

王昌齡 〔唐代〕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沅水 一作:流水)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注釋譯文

譯文

沅江四處水路相通連接着武岡,送你離開沒有感到悲傷。

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侍禦:官職名。

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作者與柴侍禦分處的兩地。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标、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複緻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别後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将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别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

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隻有将“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明·鐘惺:(明月句)與“别後同明月”一意而翻脫新妙。又:嘗愛昌齡“月帶千裡貌”一語,恨其全首不稱,不能收之,今得此句釋然。(《詩歸》)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審劉拜山:即王勃“海内存知已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之意,而“青山”“明月”二句,情味尤為綿邈。(《千首唐人絕句 上》)

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唐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734)登博學宏詞科,遷汜水尉。二十八年(740)為江甯丞,世稱王江甯。旋貶龍标尉,故又稱王龍标。安史之亂中為濠州刺史闾丘曉所殺。有《王昌齡集》。

上一篇:雪詩

下一篇:同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