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進化

趨同進化

生物學術語
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态結構向着同一方向改變。趨同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親緣關系甚遠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類型的環境之中,從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構造的現象。[1]
  • 中文名:趨同進化
  • 外文名:Convergent evolution
  • 所屬學科:生物學
  • 現 象:具有普遍性
  • 含 義:不同生物有相似功能或結構的現象
  • 反義詞:輻射适應

概念

不同的生物,無親緣的種,在進化上相距甚遠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在同樣選擇壓(選擇壓是指在2個相對性狀之間,一個性狀被選擇而生存下來的優勢,或者說,在2個基因頻率之間,一個比另一個更能生存下來的優勢)的作用下,有可能産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結構,以适應相同的條件。

舉例

趨同進化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固着生活的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門的珊瑚、甲殼類的藤壺、棘皮動物門的海百合等都有相似的輻射對稱軀體構型;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如哺乳綱的鲸和海豚、爬行類的魚龍等都具有與魚類相似的體型。

例如:歐亞大陸溫帶地下生活的鼹鼠、非洲南部的金毛鼹、澳大利亞的袋鼹分類上相距甚遠,但生活方式相似,形态也相似;澳大利亞的袋食蟻獸、非洲的土豚、亞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蟻獸,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适于捕食白蟻的相似生理結構;鲸、海豚等和魚類的親緣關系很遠,前者是哺乳類,後者是魚類,但體形都很相似。蜻蜓、蚊子、麻雀、蝙蝠、飛魚等動物雖然親緣關系甚遠,但由于适應飛翔的生活,它們都具有翅。蝼蛄、鼹鼠都營地下生活,它們都有适于掘土的附肢。鲛、鲑、海龜、化石魚龍、企鵝、海豚、海豹等分别屬于軟骨魚類、硬骨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但由于适應水生環境,它們的前後肢均為扁平型、适于劃水、并且都具有流線型的體型,可減少在水中的阻力。

《遺傳學名詞》第二版對“趨同進化”的釋義:

不同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由于适應相似的環境而呈現出表型上的相似性。也指不同起源的蛋白質或核酸分子出現相似的結構和功能。

證明

2007年,中國内蒙古地區發現1.65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一種哺乳動物,這是一種類似于現今小負鼠的皮毛動物,這種遠古哺乳動物被命名為“Pseudotribos robustus”,它的體長為5英寸,體重為20-30克,雖然它們長着強而有力的四肢,有能力用鋒利的爪子挖掘土地,但這種在地面上生活的動物很可能以蟲子和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

令科學家們真正驚奇的是這種遠古動物的牙齒,它非常類似于現代哺乳動物的“三尖齒”(tribosphenic teeth),這些遠古哺乳動物的“準三尖齒”僅在切齒和磨齒的位置上有些不同,據悉,現代哺乳動物的三尖齒薄而耐磨。

古生物學家之前曾認為三尖齒是在所有哺乳動物出現之後才進化形成的。但是2001年駱西澤和研究人員暗示三尖齒進化的時間要更早一些,三尖齒屬于單孔類動物的特征,單孔類動物是遠古蛋生哺乳動物的一支,它們包括:鴨嘴獸、從有袋動物和胎盤哺乳動物進化分離的物種。

所發現的1.65億年前化石提示了在與恐龍同時期侏羅紀的哺乳動物牙齒進化演變已變得複雜許多,這進一步支持了哺乳動物三尖齒的“趨同進化”的假設。這種遠古哺乳動物的“準三尖齒”和現代哺乳動物的三尖齒很好地說明了趨同進化現象,處于不同進化時期的物種都表現出了切齒和磨齒對進食方式的最佳适應性。

相關定義

平行進化

當兩種或兩類已有分歧的生物遇到了相似的環境,并因同向的适應進化而獨立地進化出相似的特征,就稱為平行或平行進化。平行進化與趨同進化的區分,主要是看後裔與祖先的狀況,若後裔之間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間的相似程度,則是趨同;若後裔之間的相似程度與祖先之間的相似程度基本一緻,則是平行。

趨異進化

趨異進化又稱為分歧進化。生物進化過程中,由于共同祖先适應于不同環境,向兩個或者以上方向發展的過程。如果某一類群的趨異向着輻射狀的多種方向不斷發展,則稱為适應輻射。趨異産生的物種在形态結構,生理機能方面沒有普遍提高,進化處于同一水平。趨異進化是分化式(生物類型由少到多)進化的基本方式,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

協同進化

協同進化(coevolution):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發展的相互适應的共同進化。一個物種由于另一物種影響而發生遺傳進化的進化類型。例如一種植物由于食草昆蟲所施加的壓力而發生遺傳變化,這種變化又導緻昆蟲發生遺傳性變化。

協同進化是生物與環境的交互關系,是一種協同關系,古生物學的物種是形态種,在一定程序上與交配群的概念是一緻的。物種又是生态單位。隔離成種的理論與多地區成種并不矛盾。生态系與基因的協同作用表現于多方面,生态系的變動會影響基因,生物的相互作用也影響基因。地球表層是由多個圈層組成,生物圈與其他各圈層有密切關系。

相互交往

科學界對于不同物種能否在相互社會交往中産生“趨同進化”一直頗有争議,但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南美洲的兩種不同鳥類卻因解決“領土争端”的需要而進化出了相應的“通用語”,這就像人類和猩猩居然可以用同一種語言來讨論問題一樣。

研究顯示彼此争奪空間和資源的不同物種可以因社會交往而産生“趨同進化”,但這種趨同性會被其他方面進化出的不同特點所抵消,如羽毛顔色的不同等,這樣可以避免種間雜交繁殖等不利後果。

發展與運用

相似的生存條件和共同的選擇壓将導緻不同生物相似的進化。生物間的趨同現象有助于人們理解許多社會現象。

①社會趨同進化

20世紀40年代後,西方學者将“趨同”這一術語引入社會科學領域。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在1949年所寫的《俄國與美國》一書中首先使用這一概念。随着經濟的國際化,趨同論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從論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未來發展的趨勢出發,認為社會的發展與生産關系毫不相幹,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正在走同一條發展道路,它們既有相同點,也各有短長;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同的、相近的結構成分日益增多和強化,各自的弱點将不斷被克服,并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最終發展為本質上同一類型的工業社會。除去意識形态上的争議,社會趨同進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解釋全球一體化的途徑。當然這僅是一家之言,有不正确的地方。

②公司治理模式的趨同化

世界各國在公司治理上原來存在四種典型的模式:英美的市場監控模式、德日的股東監控模式、東南亞國家的家族控制模式和東歐國家“内部人控制”模式。然而随着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地球村落”成為了現實,全球化使得各國企業競争有了越來越相似的“特性”,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不可避免。管理專家指出:“民族文化和國家文化是有差别的,但商業文化是趨同的。”

各國企業認識到,單純以某種監控方式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隻有綜合各種模式的優點建立的公司治理機制,才能最有效地保護股東權益,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于是,采用外部監控模式的企業開始懷疑完全依賴市場監控的有效性,從而把目光轉向公司内部,要求獨立董事發揮更有效的内部監督作用。采用内部監控模式的企業開始重視市場因素對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近年來,英美等國開始對其公司治理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公司治理的各種原則、指引、章程,鼓勵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在董事會内引入一定數量的獨立董事等,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增強公司的内部監控力度,以彌補外部監控不足采用家族控制模式的企業正在學習英美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家族特色逐步弱化。而原蘇聯和東歐等轉軌經濟國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也在随着其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逐漸向國際标準靠攏。一句話,世界各國各種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相互滲透、交融。

世界各國各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對改善中國公司治理模式帶來了啟示。中國公司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過分強調自己的特殊性,不再過分強調中國特色,而是順應時代和世界的潮流,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公司治理模式。

上一篇:文化逆差

下一篇:坦洲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