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

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趙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出生于現河北省邯鄲市,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于趙何,自稱主父,但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他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趙章于代地,為安陽君。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1]。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
    别名:趙何 出生地:河北省邯鄲市 主要成就: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武力強大、聯合燕秦、讨伐齊國、沙丘平亂、阏與破秦、渑池會秦、廉蔺交和 姓名:趙惠文王 民族:華夏族 王朝:趙國 谥号:惠文王 陵墓:河北省邯鄲市趙王陵 重要事件:完璧歸趙,渑池會盟,阏與之戰 國籍:趙國 後任:趙孝成王 在位時間:前298年―前266年

人物生平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禅位給兒子趙何;趙何繼位,史稱“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自稱“主父”。趙惠文王繼位之初年幼,由相國肥義輔政。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趙章和輔相田不禮起兵反對趙惠文王,殺死了肥義。兵敗後逃到主父(趙武靈王)所居的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派兵包圍了沙丘宮,殺死叛亂的安陽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禮。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窩藏反賊的罪名圍困沙丘宮達三月之久,并斷絕宮裡的糧食和飲水的供應。最終餓死主父(即趙武靈王)。後李兌為相,與公子成長期專斷國政。

趙惠文王七年(公元前292年),趙惠文王于南行唐築城。公元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強大的秦國進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鄉縣西南)、陰成兩地獻給趙惠文王為“養邑”,欲聯趙抗秦。同年,趙國派董叔聯合魏軍攻宋。趙惠文王十年(公元前289年),趙國與燕、韓、魏、齊五國聯兵攻秦,迫秦廢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奪取的王公、符逾歸還趙。

趙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并以相國印授燕将樂毅。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秦國卻早将大軍調回攻三晉,其中趙國的蔺(今山西離石西)、祁(今山西祁縣東南)兩城為秦将白起所攻取。

秦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讨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于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昔陽(晉州市西),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随之越居山東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幾。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裡),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六國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

主要影響

為君之道

趙惠文王是繼趙武靈王後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他曾任用樂毅和平原君為相,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将,對外以理折服強秦,對内整頓稅收,使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軍事上不斷攻取齊魏兩國土地,前283年廉頗攻取齊國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北)。後三年,趙奢攻取齊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前276年,廉頗攻取魏的幾(今河北大名東南)。當時人稱趙國“嘗抑強齊40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戰國策·趙策三》)。前270年,秦軍越韓的上黨向趙地阏與(今山西和順縣)大舉進攻。趙奢率趙軍先是慢行軍使秦軍麻痹,後急行軍趕至阏與據高臨下,大破秦軍。此後,廉頗又于幾大敗秦軍,趙國在趙惠文王期間為秦國兼并戰争中的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趙惠文王33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死,太子即位,是為趙孝成王。

善納忠言

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谏如流。這是成為一個賢明君主的必備條件之一。

曆史上的賢君聖主大都是以此聞名。趙惠文王在為秦王要以城換璧而左右為難之際,能聽取宦者令缪賢的推薦,召見蔺相如,并接受蔺相如的建議,“甯許以負秦曲”,争取了主動。在渑池會前,趙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參加。廉頗蔺相如進谏說:“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頗和蔺相如的意見,不顧個人安危,去赴渑池會。廉頗又提出為了斷絕秦國扣留趙王作人質來要挾的念頭,如果趙惠文王“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趙惠文王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刻,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谏說,以國事為重,确實難能可貴。

轶事典故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着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蔺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甯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原文是“完璧歸趙”。)

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宮裡接見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着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可是,大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甯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對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别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并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麼辦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随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着,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别國在鹹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丢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裡,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别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

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隻得說:“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蔺相如回趙國去了。

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壁,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縣西,渑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頗和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着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渑池相會,并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着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隻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并且念着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渑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裡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隻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渑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鹹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渑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将,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蔺相如,總要給他個顔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蔺相如耳朵裡,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帶着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裡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将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将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将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甯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荊條,跑到蔺相如的家裡去請罪。他見了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将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喜好劍術

趙惠文王喜歡劍術,住在宮門左右的劍客有三千馀人,日夜相互擊劍于文王面前,死傷的一年有一百多人。而趙文王仍然喜好劍術而不厭惡。如此下去三年,國勢衰危。諸侯圖謀攻取它。太子悝感到憂患,召募左右臣僚,說:“誰能說服國王使他停止劍士的活動,便賜他千金。”左右臣僚說:“莊子能做到。”太子于是派人将千金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和使者一起前往拜見太子,說:“太子叫我做什麼,賜我千金?”太子說:“聽說先生明達聖哲,謹奉上千金用市以為勸侑。先生不接受,我還怎麼敢說。”莊子說:“聽說太子之所以用我,是要杜絕國王的喜好。

假使我向上勸說大王而違逆了國王的心意,下又有負太子的委任,那就會遭到刑戮而死去,我還怎麼使用千金呢?假如我對上說服大王,對下能完成太子交給的任務,那麼我向趙國要求什麼會得不到呢!”太子說:“是這樣。我們大王所接見的,隻有劍士。”莊子說:“好吧。我善于使用劍。”太子說:“但是我們大王所接見的劍士,都是蓬頭突鬓,戴着重冠,冠纓模糊,穿後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诘難,大王就高興。現在,先生一定要穿上儒士的服裝去拜見大王,此事必然不順當。”莊子說:“請制做劍士的服裝。”制做劍士服裝用了三天,就去拜見太子。太子便和莊子一起去拜見國王。國王拔劍等待他。

莊子進入宮殿大門不急步上前,見國王也不跪拜。國王說:“你打算用什麼來開導我,讓太子事先跟我介紹?”莊子說:“我聽說大工喜歡劍術,所以以劍術拜見大王。”國王說:“你的劍術怎麼能制服對手?”莊子說:“我的劍術是十步殺一人,千裡無阻擋。”國王非常高興,說:“天下無敵了。”莊子說:“用劍術的方法,示人以空虛莫測,用起來叫人不及提防,發動在後,竟先擊至。希望試一試。”國王說:“先生休息,到館舍等待命令,待我下令設劍術比賽再請先生。”于是國王使劍士較量七天,死了六十多人,選出五六個人,讓他們捧劍在宮殿下,于是召請莊子。國王說:“今天請與劍士對劍。”莊子說:“期待很久了。”國王說:“先生所使用的劍,長短怎麼樣?”莊子說:“我用什麼劍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種劍,聽憑大王使用,請允許我先談談而後再進行比武。”國王說:“願意聽到三劍。”莊子說:“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國王說:“天子的劍什麼樣?”莊子說:“天子的劍,把燕溪、石城當作劍端,把齊國的泰山當作劍刃,把晉國和衛地當作劍背,把周地、宋國當作劍環,把韓國、魏國當作劍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時裹着,用勃海纏着,用恒山做帶,用五行制衡,用生殺論斷,用陰陽開變,用春夏抉持,用秋冬運行。這種劍,直伸無前,舉它無上,按它無下,運行無旁。

向上可以決斷浮雲,向下可斷絕地基。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順服了。這是天子的劍。”文惠王惘然自失,說:“諸侯的劍怎樣?”莊子說:“諸侯的劍,以知勇之士做劍端,以清廉之士劍刃,以賢良之上做劍背,以忠聖之士做劍環,以豪桀之士做劍把。這種劍直伸去也無前,舉它無上,按它也無下,運轉亦無旁。在上效法圓天,以順應日月星三光,在下效法方地,以順應四時;在中間和順民意,來安頓四方。這種劍一旦用起來,猶如雷霆的震撼,四境之内,沒有不聽從國君的命令的了。這是諸侯的劍。”國王說:“庶人的劍怎樣?”莊子說:“庶人的劍,蓬頭突鬓,戴着重冠,冠纓模糊,穿後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潔難,在人們面前相互襲擊,上斷人頭,下決肝肺。這種庶人的劍,跟鬥雞沒有不同,性命死于一旦,對于事務沒有什麼用處。現在,大王擁有天子的位置而喜好庶人的劍術,我私下為大王鄙薄它。”國王于是引他上殿,主管家務的人端上飯菜,國王繞着飯食走三圈。莊子說:“大王安靜坐下來,平定氣息,關于劍術的事情我已上奏完了!”于是文惠王三個月沒出宮門,劍士都伏劍自殺在他們的住處。

曆史評價

一提起《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人們往往對勇武率直、知錯必改的廉頗和智勇雙全、寬宏大量的蔺相如贊賞有加,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人物,即趙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這一代名将賢相。史書上對趙惠文王的描寫雖不多,卻足以表現出他的形象特點,說明他是戰國時期一位賢明君主。

趙惠文王對臣屬賞罰嚴明,有理有節。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有戰功,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卿。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大夫。在渑池會上,蔺相如與秦王針鋒相對,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又封他為上卿。而宦者令缪賢有罪,想叛趙投燕,這本是殺頭之罪,當缪賢知錯悔改而“肉袒負斧質請罪”時,趙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賞罰嚴明,确實表現了一代明君風範。

由此可見,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長期抗衡,不僅因為有廉頗、蔺相如這樣的勇将和賢相,更是因為有趙惠文王這樣的明君。正是他繼承了趙武靈王的基業,廣召天下有才之士,從谏如流,賞罰嚴明,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在與強秦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可以說趙惠文王堪稱一代明君。

人際關系

父親:趙武靈王趙雍

母親:吳娃

兄弟:趙章、趙豹(平陽君)、趙勝(平原君)

妹妹:趙公主,趙惠文王同母妹

王後:趙威後

子女:趙孝成王趙丹、長安君、燕後(燕武成王王後)

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号為主父。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緻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彊壯而志驕,黨衆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為人也,忍殺而驕。二人相得,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徼幸。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俱入禍門。以吾觀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于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肥義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殁而世。』義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變負之臣,不容于刑。諺曰『死者複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年耳。」。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其于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不子不臣。吾聞之也,奸臣在朝,國之殘也;讒臣在中,主之蠹也。此人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為暴。矯令為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饑而忘食。盜賊出入不可不備。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将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群臣,安陽君亦來朝。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鳚然也,反北面為臣,诎于其弟,心憐之,于是乃欲分趙而王章于代,計未決而辍。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号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五年,與燕鄚、易。八年,城南行唐。九年,趙梁将,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及十年,秦自置為西帝。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于魏。秦取梗陽。十二年,趙梁将攻齊。十三年,韓徐為将,攻齊。公主死。十四年,相國樂毅将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

十六年,秦複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順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時雨至,年谷豐孰,民不疾疫,衆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今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于秦也;怨毒積怒,非素深于齊也。秦趙與國,以彊征兵于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韓以威之。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齊久伐而韓必亡。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亡韓,秦獨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獨私之。賦田計功,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說士之計曰:「韓亡三川,魏亡晉國,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斂三百裡,韓之上黨去邯鄲百裡,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裡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關,至于榆中者千五百裡,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裡而通于燕,代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齊,從彊秦攻韓,其禍必至于此。原王孰慮之。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以謀王也。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國三分王之地,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彊秦,秦廢帝請服,反巠分、先俞于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原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寵制于王也。于是趙乃辍,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廉頗将,攻齊昔陽,取之。

十七年,樂毅将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厓來相趙。十九年,秦取我二城。趙與魏伯陽。趙奢将,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将,攻齊。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将,攻魏幾,不能取。十二月,廉頗将,攻幾,取之。二十四年,廉頗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與魏共擊秦。秦将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将軍。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封趙豹為平陽君。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齊,至平邑。罷城北九門大城。燕将成安君公孫操弑其王。二十九年,秦、韓相攻,而圍阏與。趙使趙奢将,擊秦,大破秦軍阏與下,賜号為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上一篇:方亞芬

下一篇:莉安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