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

漢語成語
趁火打劫的拼音是chèn huǒ dǎ jié,意思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曆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
    中文名:趁火打劫 外文名:名to loot a burning house 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 近義詞:渾水摸魚、順手牽羊、打家劫舍 反義詞:撫危濟貧、除暴安良、劫富濟貧 釋義:敵人遇到很大的災難和危機,就可以乘勢出兵奪取勝利。這就是《易·夬》中所說的強者乘勢擊敗處于厄境之敵的策略。 用法:貶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釋義

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劫。比喻趁别人緊張危急的時候去撈取好處或趁機害人。

引證解釋

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劫。比喻趁别人緊張危急的時候去撈取好處或趁機害人。《何典》第八回:“衆鬼也就趁火打劫,搶了好些物事,一哄出門。”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八章:“怕的就是那些壞東西趁火打劫。” 馬烽 《太陽剛剛出山》:“他說 劉成貴 家也是貧農,是階級弟兄,不能看到人家有困難趁火打劫,應該幫助他家度過這一難關。”

辨析

趁火打劫和“渾水摸魚”都含有“趁混亂時機撈一把”的意義。但趁火打劫語義重;含有“乘人之危”的意思;“渾水摸魚”有時指故意制造混亂。

成語出處

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财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2、“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内,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則日:将為汝寄頓于吾家也。蓋倉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類鈔之盜賊類之趁火打劫》)

成語辨析

1、“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内,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則日:将為汝寄頓于吾家也。蓋倉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類鈔之盜賊類之趁火打劫》)

2、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财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3、等警察趕到時,那幾個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用計案例

春秋時期戰例

春秋時,晉太子圉(音:與)被質于秦國多年,太子圉的母親是梁國人,而梁國是小諸侯國。梁國國君執政不力,又不體恤民衆,整天隻顧修造自己的宮殿、生活極其奢侈。梁國本是個小國、窮國 ,根本經受不起國君的如此折騰,因此,民衆載聲怨道,為逃避過重的稅賦,大批難民隻得紛紛逃往秦國。秦穆公趁梁國君無道、民心已亂,派大夫百裡奚等,領兵攻打梁國,趁機滅了梁國,梁國君被亂民所殺。晉太子圉見秦國滅了自己的母國,感到受了莫大的羞辱,并設法逃回到晉國。不久,晉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為晉懷公。

三國時期戰例

曹操入朝總領大事之後,一日在後堂設宴,聚衆謀士商議:“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州事,現在呂布又兵敗投奔徐州,若二人同心引兵來犯,必是心腹之患也。諸位有何妙計啊?”荀彧獻上一計稱為“二虎競食”,可令呂布與劉備厮殺。曹操依計而行,但此計被劉備識破并未得逞。荀彧又獻一計:讓曹操給袁術處通氣,說劉備上密表,要得袁術的南郡。這次袁術中計,要引兵進攻徐州。

劉備聽說袁術要來進攻,便要出城迎戰。孫乾讓劉備選好守城之人,劉備問關、張二人誰可守城,關羽要守城,劉備說早晚有事要和關羽商量,張飛願意守城。劉備知道張飛的毛病,再三叮囑他一不要喝酒,二要聽人勸,還留下陳登輔助張飛。

張飛自劉備走後,一應雜事,都交與了陳登,軍機大事,自己斟酌。确實好了幾天。可在一次宴請官員的酒宴中,卻犯了毛病,張飛告訴大家可以一醉方休,第二天各自戒酒。這也倒行,可是人家曹豹是滴酒不沾,張飛非要曹豹喝一碗,曹豹害怕,隻得強飲一碗,可張飛喝多了,還讓曹豹再喝一碗。曹豹說實是不能喝了,張飛說你剛才不是喝了嗎。可把曹豹吓壞了。還要打一百鞭,陳登勸,張飛也不聽。此時曹豹如果硬挺着也就算了,他又提他的女婿呂布。這一提不要緊,張飛最看不上呂布,滿腔怒火撤到了曹豹身上。

曹豹回去,恨透了張飛,連夜給呂布寫信,說張飛無禮,又說劉備和關羽不在城内,張飛又喝醉了,這時占領徐州,那徐州不就屬于呂布了嗎。呂布大喜,連夜引兵來襲徐州。曹豹等候,開了城門,衆軍齊入,喊聲大舉,張飛醉卧府中,聽得呂而殺來,急忙上馬,可酒未全醒,不能力戰。呂布也知張飛勇猛,也不敢往死整。張飛殺出東門,劉玄德家眷陷在府中,都顧不得了。

此戰就是趁火打劫的例子,呂布在劉備手下暫時栖身,也想自己有個穩定的地盤,那麼張飛給了這個機會,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戰國時期戰例

晉惠公先前曾許諾:他複國後答應将河西五城給秦國,可是,當他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國即位後,竟然毀約不給秦國五城。不料,晉國連續五年大鬧旱災、饑荒,晉國糧庫空虛,老百姓四處逃荒。晉惠公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隻得硬着頭皮向秦穆公求援。穆公為晉侯背信棄義正惱羞成怒,不答應救援。秦大夫公孫枝進谏道:“是晉侯背約,晉國的老百姓是無辜的呀。現在正是晉國的老百姓在受災,我們應該援助他。”,穆公聽從了公孫枝的意見,答應了晉惠公的要求,解決了晉國的饑荒,受到晉國民衆的感激。

第二年開始,秦國卻也鬧起了旱災、饑荒,原本用來防禦饑荒的國庫糧食,先前都救援晉國饑荒去了,秦國民心、軍心不由大亂。而晉國當年恰恰是個大豐收年,于是,穆公派人到晉國求援。晉國大夫卻(音:系)芮、虢射等唆使惠公拒絕給秦國的救援,并趁秦國大鬧荒災、國情大亂之際,聯合梁國去攻打秦國,必有所獲。晉惠公果然背信棄義,不聽良谏,卻聽取了虢射等人的建意見,趁秦國荒災大舉進攻之;秦國也隻得率三軍應戰。激戰中,穆公險些被晉軍俘獲,後來幸被山野土著人救出。由于晉軍失道寡助,軍心不振,并且,秦軍英勇作戰,其将領百裡奚、公孫枝、公子絷三人足智多謀,最後,秦軍取得全勝,晉惠公也被秦軍俘獲。隻可惜,惠公本想“趁火打劫”于秦國,撈取些利益,卻反遭兵敗如山、自身不保,這也是他背信棄義、妄自尊大的必然結果。

清朝戰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隻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隻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衮身上。多爾衮對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着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想振興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賢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将袁崇煥,他的周圍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潰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将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于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秦暮楚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顔”,終于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衮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内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爾衮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隻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衮志得意滿登上金銮寶殿,奠定了滿清占領中原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