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妃

賢妃

曆史上的妃嫔封号之一
中國曆史上的妃嫔封号之一,始于唐代。後延伸至包括有賢德的妃嫔。中國封建王朝中,曾出現過多位賢妃,包括唐代徐賢妃徐慧等。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賢妃 英文名:Xian princess 始置:唐代 官職:正一品 賢妃的釋義:古代妃嫔封号,又指賢德的後妃 著名賢妃:徐賢妃徐惠、潘賢妃

釋義

古代妃嫔封号之一。

又可指賢德的後妃。

曆史沿革

唐代始置,與貴妃、淑妃、德妃稱四夫人,處皇後之下,九嫔之上,相當于正一品官。宋、金均有此号。

明太祖于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例減百四十餘人。

諸妃增多,位号除貴妃外,設為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甯妃。取賢、淑、莊、敬、惠、順、康、甯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

清朝後妃制度中亦有此封号。

唐太宗鄭賢妃

鄭賢妃(?—?),唐太宗李世民妃嫔之一,無子。《唐會要》記載鄭賢妃陪葬昭陵,目前尚無發現其墓葬。

相關史料

《唐會要卷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國太妃燕氏(燕德妃)。趙國太妃楊氏(楊妃)。紀國太妃韋氏(韋珪)。賢妃鄭氏。才人徐氏(徐惠)。鄭國夫人。彭城郡夫人。

唐太宗徐賢妃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長城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父孝德曾命拟離騷為小山篇,乃拟作雲:“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思;将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為唐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手未嘗廢卷,而辭緻贍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為水部員外郎,徐惠再遷充容。又言:“伎巧為喪國斧斤,珠玉為蕩心鸠毒,侈麗纖美,不可以不遏。志驕于業泰,體逸于時安。”其剀切精詣,大略如此。帝善其言,優賜之。唐太宗逝世後,哀慕成疾,不肯進藥,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寝,吾志也。”複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罷役疏,(文見《兩唐書》及《資治通鑒》)及詩若幹首,(詩見《全唐詩》及《名媛詩歸》)今尚存。

唐德宗韋賢妃

生平

韋賢妃

(8世紀?-809年),唐德宗李适的賢妃。祖父是右威衛将軍韋濯,定安公主的驸馬。最初,韋氏為太子李适的良娣。貞元二年(786年),冊封為賢妃。韋賢妃性情淑敏,言行遵守禮儀,德宗寵愛敬重她,後宮以她的的行為作為規範。唐德宗去世後,上表請留奉崇陵園。元和四年(809年),韋賢妃去世。

史料

《新唐書》列傳第二後妃列傳下:

德宗賢妃韋氏,戚裡舊族也。祖濯,尚定安公主。初為良娣,德宗貞元四年,冊拜賢妃。宮壺事無不聽,而性敏淑,言動皆有繩矩,帝寵重之,後宮莫不師其行。帝崩,自表留奉崇陵園。元和四年薨。

《舊唐書》列傳第二後妃列傳:

德宗韋賢妃,不知氏族所出,初為良娣,貞元二年,冊為賢妃。性敏惠,言無苟容,動必由禮,德宗深重之,六宮師其德行。及德宗崩,請于崇陵終喪紀,因侍于寝園。元和四年薨。

唐文宗楊賢妃

楊賢妃(?-840年2月12日),唐文宗的寵妃。她恃寵介入唐文宗的立儲紛争,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詳見楊賢妃詞條。

唐武宗王賢妃

王氏(?-846年),邯鄲人,唐武宗李瀍的寵妃,初封才人。武宗死後,王才人自殺。追贈為賢妃。

生平

王氏十三歲的時候,因善歌舞,得入宮中。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将她賜給颍王李瀍。王氏性情機智。開成末年(840年),颍王得以得到帝位,王氏暗中為颍王策劃,所以進号為才人,逐漸得寵。她身材纖颀,很像唐武宗。唐武宗每次在苑中遊獵,王才人必然跟從,着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武宗皇帝的形象。皇帝和才人相馳出入,觀者不知道誰是皇帝。武宗欲立王才人為皇後,宰相李德裕說:“才人無子,家族又不顯貴,恐怕使天下議論。”武宗放棄了計劃。

唐武宗谧惑于方士的邪說,欲服用長生藥,因而患病。王才人經常對親近的人說:“陛下天天煉丹,說我要長生不死。現在皮膚枯槁,我私下非常憂慮。”不久武宗病重,王才人侍左右。武宗看着她說:“我氣息奄奄,情慮耗盡,要與你訣别。”王才人回答:“陛下大福未盡,怎麼說如此不祥的話呢?”唐武宗問:“真如我言,如何?”王才人回答:“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葬。”武宗不再說。武宗病危,王才人取出所積蓄的财物分送給宮人,看到皇帝駕崩,在幄下自盡。當時嫔妃雖常妒才人專寵,但都感動她的義節。唐宣宗即位,表彰其節,贈為賢妃,葬在端陵之柏城。

史料

《新唐書》列傳第二後妃列傳下:

武宗賢妃王氏,邯鄲人,失其世。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宮中。穆宗以賜颍王。性機悟。開成末,王嗣帝位,妃陰為助畫,故進号才人,遂有寵。狀纖颀,頗類帝。每畋苑中,才人必從,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與馳出入,觀者莫知孰為帝也。帝欲立為後,宰相李德裕曰:“才人無子,且家不素顯,恐诒天下議。”乃止。知帝稍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後寝不豫。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憂之。”俄而疾侵,才人侍左右,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語不祥?”帝曰:“脫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帝不複言。及大漸,才人悉取所常貯散遺宮中,審帝已崩,即自經幄下。當時嫔媛雖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宗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齋《舊唐書》列傳第二後妃列傳下:

武宗王賢妃。事阙。

北宋太宗李賢妃

李賢妃(943年—977年),真定人,乾州防禦使李英之女。宋太祖聽說李氏有容德,為太宗聘之。開寶年間,封隴西郡君。宋太宗即位,進夫人。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趙元佐。李妃曾經夢日輪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驚而悟,後來生下宋真宗。太平興國二年薨,年三十四。

宋真宗即位,追封母親為賢妃,又進上尊号為皇太後。有司上谥曰元德,為元德李皇後。鹹平三年,祔葬永熙陵。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沆為園陵使。車駕詣普安院攢宮,素服行禮,拜伏嗚咽。命駕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冊。神主祔别廟。

大中祥符元年,追贈李後的父親李英為檢校太尉、安國軍節度、常山郡王,母親為魏國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禮官趙湘請以李後祔太宗廟室。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禮官議之。”六年秋,宰相王旦與群臣表請後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廟,位于明德李皇後(李皇後)之次,宋真宗從之。

相關史料

《宋史列傳第一》

李賢妃,真定人,乾州防禦使英之女也。

太祖聞妃有容德,為太宗聘之。開寶中,封隴西郡君。太宗即位,進夫人。

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元佐。妃嘗夢日輪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驚而悟,遂生真宗。太平興國二年薨,年三十四。

真宗即位,追封賢妃,又進上尊号為皇太後。有司上谥曰元德。鹹平三年,祔葬永熙陵。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沆為園陵使。車駕詣普安院攢宮,素服行禮,拜伏嗚咽。命駕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冊。神主祔别廟。

大中祥符元年,追贈後父英檢校太尉、安國軍節度、常山郡王,母魏國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禮官趙湘請以後祔太宗廟室。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禮官議之。”六年秋,宰相王旦與群臣表請後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廟明德之次,從之。

北宋徽宗韋賢妃

韋賢妃

(1080年—1159年),開封人,宋高宗之母。

生平

韋氏與喬氏原是鄭皇後宮中的普通侍女,結為姊妹,相約其中一人富貴時,不能忘記對方。後來喬氏得到寵幸,封為貴妃,向徽宗推薦韋氏,韋氏因而受到臨幸。崇甯末,封平昌郡君。大觀初年,進為婕妤,後又升為婉容,但并不受寵。金人索取徽宗之子赴金為人質時,由于康王趙構自願前往,徽宗遂封韋婉容為龍德宮賢妃。

1126年靖康之難時,與徽、欽二宗及六宮後妃、皇族等人同時被金人遷往北方,“被掠者日以淚洗面,虜酋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宋欽宗的朱慎妃在中途解手時,遭千戶國祿的調戲。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餘人,婦女三千四百餘人”,“自青城國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婦女一千九百餘人。”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抵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韋賢妃以下300餘人入浣衣院(官妓院),欽宗的朱皇後不堪受辱,投水而死,史載“婦女分入大家,不顧名節,猶有生理,分給謀克以下,十人九娼,名節既喪,身命亦亡”。不久趙構在南京登基為帝,韋賢妃又轉送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與徽宗關押在了一起。宋高宗趙構即位後,韋賢妃被遙尊為“宣和皇後”。

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宋徽宗病死于五國城。

天眷三年(1140年),金主戰派完顔宗弼(兀術)率領金國軍隊南侵,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于劉锜所部的“八字軍”,再于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于嶽飛的嶽家軍,隻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嶽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完顔宗弼開始轉向接受議和。

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将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别,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号,以示尊重。同時南宋朝廷解除了嶽飛、韓世忠、劉锜、楊沂中等大将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成書面協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南宋朝廷殺嶽飛,據《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顔宗弼議和所設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椁歸宋。離行時,宋欽宗披頭散發死命的挽住她座下的車輪,請她轉告高宗,若能回去,他隻要當個太乙宮主就滿足了。韋賢妃哭着說,如果你不回來,我甯願眼睛瞎掉算了。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南宋将徽宗暫葬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

韋氏知道兒子對皇位的隐憂(高宗已絕後,欽宗回來必繼承其帝位),再不敢重提當日對欽宗的許諾。晚年患有目疾,應是白内障,道士皇甫坦以針灸為韋太後治好了一隻眼睛。韋氏後來又多活了十七年,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去世,享年八十歲。

(也有記載為90歲終,當時民間謠言太後在金國嫁人生子,高宗為降低謠言把太後年齡增長10歲。)

史料

《宋史》

列傳第二後妃下:

韋賢妃,開封人,高宗母也。初入宮,為侍禦。崇甯末,封平昌郡君。大觀初,進婕妤,累遷婉容。高宗在康邸出使,進封龍德宮賢妃。從上皇北遷。建炎改元,遙尊為宣和皇後。封其父安道為郡王,官親屬三十人。由是遣使不絕。

紹興七年,徽宗及鄭皇後崩聞至,帝号恸,谕輔臣曰:「宣和皇後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翰林學士朱震引唐建中故事,請遙尊為皇太後,從之。已而太常少卿吳表臣請依嘉祐、治平故事,俟三年喪畢,然後舉行。乃先降禦劄,播告天下。後三代俱追封王。

帝以後久未歸,每颦蹙曰:「金人若從朕請,餘皆非所問也。」王倫使回,言金人許歸後。未幾,金人遣蕭哲來,亦言後将歸狀。遂豫作慈甯宮,命莫将、韓恕為奉迎使。十年,以金人猶未歸後,乃遙上皇太後冊寶于慈甯殿。是後,生辰、至、朔,皆遙行賀禮。

洪皓在燕,求得後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太後,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毅等還,帝又語之曰:「太後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

命何鑄、曹勳報謝,召至内殿,谕之曰:「朕北望庭闱,無淚可揮。卿見金主,當曰:'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系甚重。'以至誠說之,庶彼有感動。」鑄等至金國,首以後歸為請。金主曰:「先朝業已如此,豈可辄改?」勳再三懇請,金主始允。鑄等就館,館伴耶律紹文來信,金主許從所請。洪皓聞之,先遣人來報。鑄等還,具言其實。遂命參政王次翁為奉迎使。金人遣其臣高居安、完顔宗賢等扈從以行。

十二年四月,次燕山,自東平舟行,由清河至楚州。既渡淮,命太後弟安樂郡王韋淵、秦魯國大長公主、吳國長公主迎于道。帝親至臨平奉迎,普安郡王、宰執、兩省、三衙管軍皆從。帝初見太後,喜極而泣。八月,至臨安,入居慈甯宮。

先是,以梓宮未還,诏中外辍樂。至是,慶太後壽節,始用樂。谒家廟,親屬遷官幾二千人。

太後聰明有智慮。初,金人許還三梓宮,太後恐其反覆,呼役者畢集,然後起攢。時方暑,金人憚行,太後慮有他變,乃陽稱疾,須秋涼進發。已而稱貸于金使,得黃金三千兩以犒其衆,由是途中無間言。太後在北方,聞韓世忠名,次臨平,呼世忠至簾前慰勞。還宮,帝侍太後,或至夜分未去,太後曰:「且休矣,聽朝宜早,恐妨萬幾。」又嘗謂:「兩宮給使,宜令通用;不然,則有彼我之分,而佞人間言易以入也。」

時皇後未立,太後屢為帝言,帝請降手書,太後曰:「我但知家事,外庭非所當預。」将行冊命,承平典禮,悉能記之。帝先意承志,惟恐不及,或一食稍減,辄不勝憂懼。常戒宮人曰:「太後年已六十,惟優遊無事,起居适意,即壽考康甯;事有所阙,懼母令太後知,第來白朕。」

十九年,太後年七十,正月朔,即宮中行慶壽禮,親屬各遷官一等。太後微恙,累月不出殿門,會牡丹盛開,帝入白,太後欣然步至花所,因留宴,竟日盡歡。忌日,以谕宰執。後苦目疾,募得醫皇甫坦,治即愈。

二十九年,太後壽登八十,複行慶禮。親屬進官一等;庶人等九十、宗子女若貢士已上父母年八十者,悉官封之。九月,得疾,上不視朝,敕輔臣祈禱天地、宗廟、社稷,赦天下,減租稅。俄崩于慈甯宮,谥曰顯仁。攢于永佑陵之西,祔神主太廟徽宗室。親屬進秩者十四人,授官者三人。

太後性節儉,有司進金唾壺,太後易,令用塗金。宮中賜予不過三數千,所得供進财帛,多積于庫。至是,喪葬之費,皆仰給焉。然好佛、老。初,高宗出使,有小妾言,見四金甲人執刀劍以衛。太後曰:「我祠四聖謹甚,必其陰助。」既北遷,常設祭;及歸,立祠西湖上。

北宋哲宗劉賢妃

昭懷皇後劉氏(1079——1113),哲宗趙煦的第二任皇後,曾被封為賢妃。

生平

劉氏以“乳母”身份進入後宮,美貌為後宮之冠,且多才藝,備受趙煦寵愛。由美人晉封婕妤。她能順意奉兩宮皇太後高氏和向氏。高太後去世後,她恃寵驕橫,對孟皇後不循列妾禮,并蓄意诽謗;在後宮興風作浪,導緻孟皇後被廢。但因孟皇後一貫賢德,趙煦廢掉她有些後悔,并沒有立即将劉氏繼為皇後,隻是将她晉為賢妃。1099年,劉賢妃為哲宗趙煦生下唯一的兒子趙茂,這才被立為皇後,可惜孩子三月而夭,不久哲宗趙煦也病逝了。

宋徽宗即位,冊為“元符皇後”。明年,尊為太後,宮名崇恩。徽宗看在哲宗的面子上,對于劉氏加以恩禮。但劉氏卻百般幹擾朝政。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與群臣衆議後,決定廢除她。因為左右侍從的逼迫,走投無路的劉氏用簾鈎自缢而崩,年三十五。使得她成為北宋後妃中唯一一位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皇後。

史料

《宋史》列傳第二後妃下:

昭懷劉皇後,初為禦侍,明豔冠後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孟後位中宮,後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内侍郝随、劉友端為之用。孟後既廢,後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谏,坐竄。徽宗立,冊為元符皇後。明年,尊為太後,名宮崇恩。帝緣哲宗故,曲加恩禮,後以是頗幹預外事,且以不謹聞。帝與輔臣議,将廢之,而後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鈎自缢而崩,年三十五。

西夏崇宗曹賢妃

曹賢妃,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李乾順的寵妃。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的生母。

曹氏,太尉曹勉的孫女。年十四入宮,始封才人,頗有寵,進位賢妃。宣和五年、夏元德五年九月(1124年),生子李仁孝,既是後來的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李乾順的太子李仁愛是皇後耶律南仙(遼國的成安公主)所生,于1125年9月病死,同月耶律皇後也絕食而亡,曹妃的兒子李仁孝成為事實上的皇長子,立為皇位繼承人。仁孝于1139年即位,将生母曹賢妃尊為國母,将嫡母任皇後尊為皇太後。因為史料的缺失,曹氏的生卒年及谥号不詳,期待進一步的考證,不敢妄議。

南宋高宗潘賢妃

潘氏(?-1148年),開封人,南宋高宗妃嫔,元懿太子趙旉的生母。父親潘永壽,是翰林醫局官,後封太子少師。高宗為康王時已于康王府侍奉他,建炎元年六月,生下目前所知道高宗唯一的一個兒子:趙旉。1127年5月1日高宗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欲立潘氏為皇後,因呂好問上谏阻止,所以立為賢妃。1129年,潘氏伴隆祐太後(宋哲宗孟皇後)逃難到江西,7、8個月後回到南宋。歸途中(1130年),年僅3歲的兒子趙旉病死,追封為“元懿太子”。此後她一直平靜的生活在後宮,紹興十八年1149年病死。

相關史料

《宋史》列傳下:潘賢妃,開封人,元懿太子母也。父永壽,直翰林醫局官。高宗居康邸時納之,邢後北遷,妃未有位号,帝即位,将立為後,呂好問谏止之,立為賢妃。太子薨,從隆祐太後于江西,逾年還。紹興十八年薨。永壽,贈太子少師。

南宋高宗張賢妃

張氏(?--1143年),南宋高宗趙構的妃妾,宋孝宗趙伯琮的養母之一。

生平

張氏初封才人,以寵晉封婕妤。宋高宗唯一的兒子趙敷夭折後,便挑選宗室子為養子。年幼的趙伯琮入宮後,高宗令潘賢妃、吳才人、張婕妤與趙伯琮見面,看趙伯琮與哪位妃子親近。當時潘賢妃正為兒子趙敷的夭折而悲傷。惟張婕妤親熱的招呼趙伯琮,趙伯琮便走到張婕妤的身邊。于是高宗令張婕妤撫養趙伯琮,不久将她晉封為婉儀。這個孩子便是後來繼承高宗皇位的宋孝宗。可惜張氏沒有盼到養子當皇帝那一天,便在紹興十二年去世了,追封為賢妃。

史料

《宋史》列傳二:

張賢妃,開封人。建炎初,為才人,有寵,進婕妤。帝欲擇宗室子養禁中,輔臣問帝以宮中可付托者誰耶?帝曰:「已得之矣。」意在婕妤。已而伯琮入宮,年尚幼,婕妤與潘賢妃、吳才人方環坐,以觀其所向。時賢妃新失皇子,意忽忽不樂,婕妤手招之,遂向婕妤。帝因命婕妤母之,是為孝宗。尋遷婉儀,十二年卒,上為辍朝二日,贈賢妃。弟萃,閣門宣贊舍人,妃薨,遷秩二階。

南宋高宗劉賢妃

劉氏(?-1187年),宋高宗趙構的妃妾之一。

生平

入宮為紅霞帔(宋朝時,受了皇帝恩寵但未正式得到妃子身份的宮女),有寵,封婕妤,晉封婉容。紹興二十四年(1155年)晉封賢妃。她頗有些恃寵嬌貴,曾在夏天用水晶做腳踏。高宗知道後,下令用此水晶來做枕頭,她害怕惹惱皇帝,将水晶撤去,再也不敢拿出來使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劉賢妃去世。

史料

《宋史列傳第二》

劉賢妃,臨安人。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累遷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頗恃寵驕侈,嘗因盛夏以水晶飾腳踏,帝見之,命取為枕,妃懼,撤去之。淳熙十四年薨。父懋,累官昭慶軍節度使。金人南侵,獻錢二萬缗以助軍興費。懋子允升,紹興末為和州防禦使、知閣門事。奉使還,遷蕲州防物使、福州觀察使。

南宋孝宗李賢妃

李賢妃(?—1184年),南宋孝宗妃嫔之一。李氏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進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時李焘在經筵,嘗谏省後宮費。宋孝宗說:“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萬缗耳。”宋孝宗雖在位久,後宮寵幸,無著聞者。

相關史料

《宋史列傳第二》

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進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

時李焘在經筵,嘗谏省後宮費。帝曰:“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萬缗耳。”帝雖在位久,後宮寵幸,無著聞者。

明太祖李賢妃

賢妃李氏(?—?),明太祖朱元璋妃嫔之一。李賢妃生唐定王朱桱。

明成祖權賢妃

賢妃權氏(1391—1410年),明成祖朱棣妃嫔之一,朝鮮人,善吹箫,成祖晚年的妃子,。權賢妃于永樂八年逝世,年19歲。追谥為恭獻賢妃。

明仁宗李賢妃

賢妃李氏(?—?),明仁宗朱高熾嫔妃之一。李賢妃生鄭靖王朱瞻飐,蕲獻王朱瞻垠,真定公主。

明宣宗吳賢妃

吳賢妃(?—1462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生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明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生子朱祁钰,宣德三年封賢妃,但母子一直住在宮外。《罪惟錄》則指出吳氏本是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對叔父漢王用兵,朱高煦被擒,漢王宮的女眷按制度全部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邂逅了吳氏,臨幸她,生下兒子朱祁钰,宣德三年封賢妃,母子一直住在宮外。

宣宗駕崩前,将吳氏母子托付母親張太後。張太後封朱祁钰為郕王,修建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正統十四年(1449),朱祁钰登基,吳賢妃被立為皇太後。但7年後,英宗奪回皇位,廢明代宗朱祁钰為郕王,軟禁在西苑,2天後暴死。降稱吳太後為宣廟賢妃。天順五年十一月(1462年)吳賢妃薨,谥榮思賢妃。

南明弘光帝即位,於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追谥她為“孝翼太後”,全谥為“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聖皇太後”。

明宣宗趙賢妃

賢妃趙氏(?—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為宣宗殉葬。正統元年八月,追贈趙氏為賢妃,谥純靜。

明憲宗柏賢妃

賢妃柏氏(?—1527年),明憲宗朱見深妃嫔之一。柏賢妃生悼恭太子朱祐極。

天順八年(1464年)七月由明憲宗之父明英宗挑選入宮,次年冊為賢妃,成化五年四月(1469年5月)柏賢妃生朱祐極,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立朱祐極為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朱祐極夭折,據說是被萬貴妃毒殺。柏賢妃一生沒有晉升。嘉靖六年柏賢妃薨,享壽八十歲左右,谥号端順。

影視形象

《後宮》劉庭羽飾柏宸妃(柏含香)

明世宗鄭賢妃

賢妃(?—1536年)鄭氏,明世宗朱厚熜的賢嫔。嘉靖十年(1532年)三月二日,嘉靖帝欲仿古禮為“九嫔”之選,冊鄭氏為賢嫔、方氏為德嫔(方皇後)、王氏為莊嫔、閻氏為麗嫔、韋氏為惠嫔、沈氏為安嫔、盧氏為和嫔、沈氏為僖嫔、杜氏為康嫔(杜太後)。鄭賢嫔是九嫔之首,頗受寵愛,可惜嘉靖十五年三月己未(四日)就病逝了,追封為賢妃,葬于孝潔陳皇後的悼陵側,即“世宗賢妃墓”。

清世祖董鄂賢妃

孝獻皇後(1639-1660年)董鄂氏,又譯棟鄂氏,世稱董鄂妃,獨為帝所寵,内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将軍費揚古之姊。内大臣鄂碩之女。祖籍在遼甯佟佳江流域,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诏大赦,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順治對其評價:“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内政聿修”,董鄂妃于順治十七年崩,順治深為哀恸“妃既薨,帝忽忽不樂,自于宮中行年之喪,又親制行狀,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葬清東陵之孝陵,追尊谥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清代蒙古科爾沁和碩賢妃

科爾沁和碩賢妃,名博禮(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稱之為科爾沁次妃。科爾沁和碩忠親王宰桑-布和之妻;科爾沁和碩福親王莽古斯與和碩福妃之兒媳;清太宗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後(莊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之母;孝端文皇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哲哲之長嫂;順治帝之外祖母。崇德三年(1638)夏,清太宗皇太極诏封宸妃和莊妃之母科爾沁次妃為和碩賢妃

科爾沁和碩忠親王,和碩福親王莽古斯與和碩福妃之長子;和碩賢妃博禮之夫;孝端文皇後之長兄;孝莊文皇後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父;順治帝之外祖父。名布和,有宰桑職務,連稱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漢語“宰相”的諧音,系部落首領的參謀和助手。清史上多處記載,孝莊文皇後之父名宰桑,是把職務當作名字。順治十一年五月,追封為和碩忠親王。

科爾沁和碩福親王,名莽古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劄日固齊(斷事官)。和碩福妃之第一任丈夫;孝端文皇後與和碩忠親王宰桑-布和之父;孝莊文皇後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順治帝之外曾祖父。崇德二年(1637)秋,清太宗皇太極诏追封皇後之父、宸妃和莊妃之祖父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立碑于墓前。

科爾沁和碩福妃,清人稱之為科爾沁大妃。和碩福親王莽古斯之妻;莽古斯去世後,改嫁給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諾木。孝端文皇後與和碩忠親王宰桑-布和之母;孝莊文皇後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順治帝之外曾祖母。崇德二年(1637年)秋清太宗皇太極诏封皇後之母、宸妃和莊妃之祖母科爾沁大妃為和碩福妃。

尊封

孝莊文的父親是科爾沁部劄日固齊(斷事官)莽古斯的長子,大清王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正宮皇後哲哲的長兄,名字叫布和,有宰桑職務,連稱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漢語“宰相”的諧音,系部落首領的參謀和助手。清史上多處記載,莊妃的父親叫宰桑,是把職務當作名字,如同現在把張科長、李科長當作人名一樣。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禮(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稱她婆婆叫科爾沁大妃,管她叫科爾沁次妃。博禮為人賢惠敏捷、孝順謙和,具有很強的交際能力。早在1623年正月,博禮便開始放手讓其長子烏克善台吉派使臣與後金往來聯系。1626年努爾哈赤病故,她以蒙古孛兒隻斤氏台吉哈屯(夫人)的身份,帶領長子烏克善前往盛京吊喪。從那以後,她陪同婆母即科爾沁大妃多次到後金宮中走親戚。崇德二年(1637年)秋,大學士範文程奉皇太極诏,親自前往科爾沁草原皇後、宸妃和莊妃的故裡宣讀冊诰:追封哲哲之父、宸妃和莊妃之祖父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立碑于墓前;封哲哲之母、宸妃和莊妃之祖母科爾沁大妃為和碩福妃。随即,福妃特地進京朝見謝恩,也是博禮陪同婆母,讓烏克善、滿珠習禮兩個兒子護衛來盛京的。皇太極親自率領諸王貝勒、福晉到演武場迎接,直迎至皇宮,在崇政殿裡施以規格最高的接見禮,金銮殿擺開盛宴,歡聚一堂。

崇德三年(1638年)之夏,福妃例行進京朝見,還是由博禮陪同,叫兩個兒子護衛來盛京。皇太極熱烈歡迎,熱情款待,以歌舞歡慶。不幾天,皇太極诏封海蘭珠和布木布泰的母親、

科爾沁次妃博禮為和碩賢妃,并賜給儀仗。這個儀仗有16人組成,護衛、樂師、侍女等,由國家撥款開支,是非同一般的極大榮寵,可算是除愛新覺羅家族之外,獨此一家了。後金改國号為大清,遷都北京之後,博禮又多次進京瞧看女兒孝莊皇後和外孫順治皇帝,密切了孛兒隻斤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間的關系,很受朝廷的尊敬和愛戴。也正是這個原因,宰桑與博禮的兒孫們為大清王朝的建立、邊疆的鞏固和安甯做出過巨大貢獻。

墓地

科爾沁和碩忠親王與和碩賢妃的墓地,在嫩江末梢與第二松花江彙流處左岸南約18華裡之處,第二松花江與查幹湖(聖水湖)的正中間。此地原是孝莊祖父莽古斯及其父兄三代人遊牧的地方,是現科左中旗的屬地。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立以鎮國公本巴為劄薩克的郭爾羅斯前旗。于是郭爾羅斯人渡過第二松花江大舉南下,到今長春(當時叫毛蓋圖)與科左中旗為鄰。在這種情況下,科爾沁部族長、土西業圖旗(今科右中旗)親王巴達禮,于順治八年(1651年)邀請科右前旗劄薩克郡王布達奇、卓裡克圖旗(科左中旗前身)劄薩克親王烏克善、前郭爾羅斯旗劄薩克鎮國公本巴及有關官員會盟,商量四旗邊界劃分問題。因為科右中、前二旗祖車車克、科左三旗祖那木賽、前後郭爾羅斯二旗烏巴什三人系一母所生同胞兄弟,為了防止日後子孫因邊界糾紛傷了兄弟手足之情,故以禮讓為主,順利達成協議。在今科左中旗七棵樹鄉于海屯東北約15華裡處坨子上立一大土堆子,群衆叫“四王邊界堆”。後修平齊鐵路,設一火車站,叫邊昭(坨子)站,至今尚存。這樣,莊妃父母陵區所在地劃歸郭爾羅斯前旗,但陵區仍歸科左中旗管轄,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劃歸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所轄,即今前郭縣長山鎮庫裡村(屯)。

庫裡,蒙古語乎烏日(墳墓)的諧音,村子叫乎烏仁(日)愛裡,意為有墳墓的屯子。不是先有屯子後有墳墓,而是先有墳墓,後建屯子,以此取名。

據《清史稿.外戚表》載:“孝莊文皇後父宰桑,莽古斯子。

順治十一年五月追贈和碩忠親王。”這個封号,可以理解為皇帝一人之下,獨領一方的王爺。宰桑-布和早逝,就按當時蒙古族喪葬習慣,土葬于現在的庫裡屯南坨坡上,沒起墳頭。後莊妃母親和碩賢妃博禮去世,與其夫宰桑合葬與此。被皇帝追封為和碩忠親王和和碩賢妃。其實,博禮的賢妃封号,早在1638年就被皇帝皇太極诏封。這次,在順治皇帝诏封外祖父宰桑為和碩忠親王的同時封外祖母為賢妃,隻是起個重申的作用。第二年,即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順治皇帝旨意,由他們的長孫和塔立碑于墓前。至此,這個地方才有了“庫裡”的名字。

庫裡屯四面環坨子,呈橢園形,中間是盆地,東西長約10裡,南北寬8裡許,高處有10多丈,多長楊、柳、榆樹。盆地中央有一條西高東低的坨子,當地人叫土龍崗,使盆地一分為二,形成扁“曰”形的地形地貌,屯子則坐落在土龍崗北側的平原上。土龍崗的東端有一泉眼,四季流水不斷,清澈甘甜,彎彎曲曲向南流,形成像杭州龍井村九溪十八澗般的景緻,到南坨子北側形成一個小水泡子。泡子裡,夏季荷花盛開,金魚遊翔淺底,有一群鴻雁常來戲水。真是一塊風水寶地。莊妃父母的合葬墓,便在土龍崗正中的南坡上。順治皇帝下旨,國家撥巨款,在今科左中旗劄薩克(政府)建築莽古斯、宰桑兩處陵園。

和碩忠親王宰桑陵園,南隔一坨子與其父莽古斯陵園南北相望。陵園由墓、碑亭、祭祀廟三個部分組成。忠親王與賢妃合葬墓為土丘圓頂,青磚圍裙。墓南50多米處立有石碑,碑上築有碑亭,呈四方形,青磚黃瓦結構。亭東約30米遠有一寺院,外有青磚圍牆,前有三間門房,中為朱紅大門,門洞左右有關平、周倉泥塑像。園内正庭五間,東西各有三間配房,均為人字架式青磚青瓦房。正庭為祭祀殿,明三暗二,明間靠北牆有供台、供桌,正中有一佛龛,上層供有皇封宰桑和碩忠親王、博禮為賢妃的兩道诏書,诏書為折子形,黃綢裱糊,龍邊黃緞包裹,分别置入精制紫檀木、金邊鑲嵌白玉的匣子裡;中層藏有哈薩爾世系家譜,記有自哈薩爾始,至宰桑這一代共十八代人的名字。據傳說,哲裡木盟(今通遼市)科左、科右等旗都曾派畢車齊(文書)到這裡抄錄過。現存于内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的《科爾沁世系譜手抄件》就是從科左中旗征集到的,也是這個家譜的傳抄件。其内容來自《蒙古源流》作者薩囊徹辰族兄道寶-台吉所著《大黃冊》(第155頁)。西間是供佛藏經室,東間供有關公神像,以弘揚忠義之道。這個寺院,蒙古族群衆叫做賓圖-額和音-蘇莫。賓圖是指有學問、睿智、品德高尚、穩重敦厚,有教養的人;額和,是指媽媽;音,是“的”的意思;蘇莫,是指寺廟。僞滿洲國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八年(1941年)十月編輯的《滿洲古迹古物名勝天然紀念物彙編》郭爾羅斯旗條記載:“賓圖妃墳,在塔虎庫裡屯,前清順治年間,該賓圖妃作故;由達爾罕王擇選墳茔至本旗庫利屯地方安葬修廟,同留墳丁十戶管理祭祀事宜。”這裡記載的“賓圖妃”與碑文中的“賢妃”是一緻的。墓、碑廟在解放初全部被毀。

重點文物

和碩忠親王和賢妃墓碑:這個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同高5.82米。碑額呈長方體,頂端兩角略圓,高145厘米,寬130厘米,厚40厘米。額正面、背面各有兩條相互盤繞的蟠龍組成。雙龍前肢下撐,互被對方尾部所卷,後爪共蹬一球,翻騰于雲水中,栩栩如生,刻工精細。球下有長45厘米,寬40厘米呈矩形凸起的平面,上面分别用蒙古文滿文雙線陰刻兩行大字,漢語意為“敕立”之意。左側一行兩個字是新滿文,右側三個字是蒙古文。滿族人崇東,體現出清朝初期用蒙古文、漢文兩種文字行使權利。文字下方至碑額底部12厘米寬皆為精刻雲水圖案。

碑身呈長方體,高292厘米,寬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正面四周寬為12.5厘米的雲龍浮雕圖案。内刻有十二條小龍,上下各兩條,每組兩首相對,直奔一珠;左右各四條,皆頭向上身朝内,各逐一珠。所逐球上,火焰飄飄,生機盎然。碑面上,并排有十五豎行共383個字,單線陰刻蒙古文滿文兩種文字,左側七行為滿文,共182個字;右側八行為蒙古文,共201個字。每種文字第一行皆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尾行皆為“大清國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字樣。碑文主要歌頌莊妃父母之功德。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樣,亦為雲龍浮雕,中間無文字。

碑座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龜(名叫贔屃),首尾長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寬處132厘米。龜四足撐地,昂首向前,兩眼前視,神态自若,大有千年負重而無怨恨姿态。身上紋飾雕刻精美,使石龜更加栩栩如生。

此碑于1947年秋被推倒,碑與座分離,碑身斷為兩截,抛于荒野。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隊發現後,經翻譯碑文,認為該碑在清代碑刻中,規模較大,碑主人名份極高,雕工精細,是藝術處理相當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特别是碑文的滿文和蒙古文,對研究蒙滿兩種民族文字的發展、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将此碑列為吉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滿蒙文石碑”。吉林省文化廳于1983年撥款在原地粘接修複,恢複其曆史面目,上蓋六角形鋼筋水泥結構碑亭,并建保護圍欄,樹立标志說明。1987年,在長山電廠建立明珠園,園内興建省級博物館——“孝莊祖陵陳列館”将“滿蒙文石碑”遷到陳列館院中央,上蓋雙檐歇山式黃瓦青磚、四角攢尖結構的仿古式碑亭,加以保護,并辟為一個旅遊景點,成為研究曆史的一個基地。

上一篇:百裡屠蘇

下一篇:leeSA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