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不結盟運動創始人之一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vāharlāl Nehrū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印度共和國首任總理,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國大黨主席。印度将尼赫魯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兒童節,以紀念他對兒童的關懷。[1]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籍貫:安拉阿巴德市 性别:男 國籍:印度 出生年月:1889年11月14日 去世年月:1964年5月26日 職業: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 政黨:國大黨 外文名:Jawaharlal Nehru

簡介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vāharlāl Nehrū 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國大黨主席。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今屬北方邦)。尼赫魯是家中僅有的男孩,從很小開始,父親就按照培養印度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路子培養這個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師布魯克的引導下,少年尼赫魯逐漸對印度教哲理産生了興趣,并開始閱讀印度教典籍,加入通神學會。“賈瓦哈拉爾”,意思是“紅寶石”。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出身顯貴家庭,其遠祖拉傑·考爾是當時統治印度的莫卧爾帝國皇帝法魯克·西耶爾十分尊崇的克什米爾學者。 此後,尼赫魯家族的男子在莫卧爾帝國世居高官,雖然在印度1857年民族大起義中家道中落,但至其父親老尼赫魯掌家時終于又靠個人奮鬥成為百萬富翁。

人生曆程

教育背景

尼赫魯出身于克什米爾的一個富裕婆羅門家庭,在16歲以前由私人家庭教師教育,1905年入英國哈羅公學,1907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10年獲榮譽學位,1912年在倫敦内殿法學會取得律師資格,回國擔任律師。

與甘地的合作

1916年在家庭的包辦下,和一個克什米爾商人的17歲女兒結婚。從英國回國後,尼赫魯加入了國大黨。1916年2月,尼赫魯與卡麥拉小姐喜結連理。結婚21個月後,他們的女兒、印度未來的女總理英迪拉出生了。

1916年尼赫魯在國大黨年會上第一次遇見甘地,甘地堅持的争取印度獨立運動對他有很大影響,和國大黨的關系日益密切。1921年國大黨被英國統治當局宣布為非法,尼赫魯第一次被捕入獄。1923年和1927年兩次擔任國大黨總書記,曾到印度各地視察,發現農民的極端貧困。

從1921年至1945年,尼赫魯先後入獄9次,共坐牢1041天。對于坐牢,尼赫魯早有心理準備。1921年印度全國大罷工爆發後,英印殖民當局到處抓人,尼赫魯知道大難即将臨頭,他開始跟父親學打地鋪,親自嘗嘗在硬邦邦的地鋪上睡覺的滋味。

百折不撓為獨立

在獨立鬥争中,尼赫魯政治上逐漸成熟。1923年底,尼赫魯擔任了國大黨秘書長,初步獲得了行政領導工作經驗。他常常每天工作15個小時。

1926年尼赫魯訪問蘇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感到興趣。1926年尼赫魯決定重返歐洲,而此時,他個人和家族都陷入财政困境,他靠自己當律師的收入和父親的資助勉強湊足了經費。192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被壓迫民族大會”上,他接觸了中國國民黨代表廖煥星。會上,宋慶齡、高爾基、愛因斯坦等發起組織了“反帝大同盟”。

1929年當選國大黨主席,宣布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印度完全獨立。以後他8次被捕,先後住獄9年,在獄中他也研究馬克思主義,撰寫書籍。1932年因發動不合作運動和甘地一起被捕。1936年,他的妻子因肺炎在瑞士去世。1940年再次和甘地一起被捕。1942年國大黨通過要求英國撤離印度的決議,他又一次被捕。

尼赫魯時代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時,尼赫魯宣布:不管風多大,浪多高,我們将永遠不讓自由的火炬熄滅。随着印度獨立,尼赫魯時代也真正來臨。

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出任第一任總理。1954年6月,尼赫魯與應邀訪印的中國總理周恩來發表聲明,公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次年,又與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等人共同發起萬隆會議,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商大計。1962年,由于印度國内局勢不穩,為轉移國内視線,尼赫魯派兵在中印邊境制造事端。這是尼赫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尼赫魯晚年一直注意對女兒英迪拉的培養,為其日後登上印度的權力頂峰鋪平了道路。1964年1月,在國大黨年會上,尼赫魯突遇中風,出現左偏癱。

1964年5月26日清晨,尼赫魯突覺下腹疼痛難忍。待醫生趕來時,他已奄奄一息。27日下午1時40分,尼赫魯的心髒停止了跳動,享年75歲。

大事記

公元1889年11月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誕生在阿拉哈巴德的婆羅門貴族家庭。

1905年就讀于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後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後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後又進入倫敦内殿法學會,1912年獲律師資格。同年回國,在阿拉哈已德高等法院任律師,并投入争取印度獨立的政治運動。

1916年國大黨年會上他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堅持反英鬥争的行動使他很感動。

1918年起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委員。

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後,參加國大黨組織的調查委員會。

1920年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次年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前先後8次被捕,在獄中度過9年。

1923、1927年先後兩次任國大黨總書記各兩年。

1926—1927年尼赫魯遊曆了歐洲和蘇聯,受到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

1929年尼赫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國大黨拉合爾會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鬥争目标。此後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領袖,并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運動迅速發展,獨立要求愈加強烈,1946年9月英國初步移交政權,成立印度臨時政府,英印總督兼任總理,尼赫魯任副總理。

1947年3月蒙巴頓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

從1951年到1964年尼赫魯執掌印度大權。任内,自1951年起在經濟上實行“五年計劃”,實施土地改革;50年代中期,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建立國營企業,農業方面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合作化。外交上尼赫魯實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各國際軍事集團。

1954年6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尼赫魯參與發起并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亞非會議。在尼赫魯、鐵托和納賽爾的發起下,1961年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次舉行。

公元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病逝。5月28日,估計有300萬人排列在送葬行列經過的道路旁緻哀。尼赫魯的外孫桑賈伊點燃了在甘地陵墓旁的火葬柴堆。尼赫魯的總理職位由夏斯特裡繼任。尼赫魯的獨生女兒英迪拉·甘地1966—1977,1980—1984年任總理。英·甘地的兒子拉吉夫·甘地 1984—1989年任總理。 

政策主張

軍事

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其統治機構是從英國殖民統治者手中接收過來的,英國人在其中有很大的勢力。尼赫魯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在軍政機構中用印度人取代英國人。改組了軍隊領導機構,培訓和培養了大批中、下級印度軍官和政府行政官員。

外交

印度獨立後,在對外交往中尼赫魯實行了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參加各國際軍事集團。1954年6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的提出意義十分重大,在全世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1961年,尼赫魯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和埃及總統納賽爾共同發起了不結盟運動,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在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方面,也受到其狹窄的民族主義與擴張主義的思想的影響。印度獨立後,仍承襲英國的特權,對不丹、錫金等鄰國保持“宗主權”和從屬關系。1962年10月,印度軍隊對我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此挑起了中印邊境的武裝沖突。尼赫魯的地位,也因這場沖突、對抗而削弱了。

經濟

尼赫魯在印度實行一種基本為資本主義混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成分的經濟政策,仿照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尼赫魯當政時期印度的經濟增長平均每年為4%,超過當時美國和其他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但不如西歐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增長速度。尼赫魯強調對貧民和流浪者給予必要的社會關懷,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

政治

在政治體制上,尼赫魯仿照英國體制,包括司法、立法議會、政府和教育系統。

尼赫魯領導改革了古代的印度民法,維護寡婦的财産繼承權,改革印度教,從法律上取消種姓制度。他對内政策的四大原則是:民主、社會主義、團結和現世主義。尼赫魯堅決反對殖民主義。

戰争

尼赫魯當政後,立即和巴基斯坦展開争奪克什米爾的戰争,最後以各自占領一部分結束,此後仍然因此發生多次印巴戰争。他以武力收複印度境内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中國修建新藏公路後,尼赫魯主張麥克馬洪線為中印分界線,經談判無效後出兵進攻争議地區,于1962年發生中印戰争,這次戰争印度在軍事上慘敗,但中國突然撤兵,印度仍然占有麥克馬洪線以南土地。

言論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時,尼赫魯宣布:“不管風多大,浪多高,我們将永遠不讓自由的火炬熄滅。”随着印度獨立,尼赫魯時代也真正來臨。

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印度有許多東西可以給予,但不是金銀或出口貨物,而是它目前的地位。今天,全世界都已認識到未來的亞洲将有力地決定于印度的未來,印度将日益成為亞洲的軸心。”

尼赫魯寫道:“宗教在印度已經無法擺脫,它不僅殘害我們的身體,而且抑制甚至扼殺了我們頭腦中的許多創意。”在很大程度上,尼赫魯容忍了甚至是敬佩甘地使用普通民衆的語言的能力。

人物影響

尼赫魯對印度有着廣泛影響,他的影響多樣而矛盾,但是,在塑造代表印度的現代特征方面,如政府、民主和公民社會等,尼赫魯的角色遠比另外兩位重要。從1947至1964年,尼赫魯一直任印度總理,印度許多令人困惑的矛盾可以追溯至尼赫魯時期。盡管尼赫魯是現代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卻統率着近代印度的封建皇族尼赫魯-甘地王朝。

尼赫魯的英式作風遺留的影響,在21世紀初的印度随處可見,也體現在幾乎沒有改變的區稅收長(districtcollector)體系上,這種體系使得印度的邦以下的行政區域内執法與司法未能實現彼此獨立。一直以來,信奉政府應該無所不在的思想也是尼赫魯的愛德華式印迹的體現。尼赫魯曾深受一些英國上層階級左翼人物的影響,對費邊社會主義心馳神往。費邊論者認為,社會主義應該由國家中柏拉圖式的專家政治論精英階級領導,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印度應該慶幸的是,尼赫魯受費邊主義的影響遠甚于受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尼赫魯的經濟模式認為政府應該領導國家的工業化,消費無足輕重,還有可惜無法以民主方式完成的土地改革,這二者都是工業化的代價。但是直到1991年開始廢除聲名狼藉的“許可證制度”時,這種模式都未能實現。

人物評價

尼赫魯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當印度獨立時,英國殖民當局将印度劃分為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印度三部分,甘地因為同意這種劃分被極端民族主義者暗殺。

尼赫魯在英國學習和生活了7年。在這7年裡,他養成了一套資産階級生活方式:穿着講究,留有小胡子。他較為沉默,感情含蓄,成了“東西方奇異的混合物”。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尼赫魯:“才華出衆,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

上一篇:張赫宣

下一篇:Wonder Girls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