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贻

費贻

費贻
費贻離任赴京之日,合浦士民不忍讓其離去,扶轅百裡相送至一山下,才依依不舍泣别分手。費贻在合浦太守任上,大力推行政清刑簡,“政清”就是執政清廉公正,勤政有為,施德惠民。費贻在任滿離職之日,合浦郡民攀轅百裡相送,一直送至縣界的一座大山下方灑淚惜别。
  • 本名:費贻
  • 所處時代:東漢
  • 出生日期:不詳
  • 出生地:四川南安縣
  • 字:奉君

正文

他把中原的農耕技術帶到合浦,親自教合浦民衆耕種,修渠築壩蓄水,并和老百姓在一起耕田建屋,同吃同住,得到了民衆的愛戴和擁護。費贻離任赴京之日,合浦士民不忍讓其離去,扶轅百裡相送至一山下,才依依不舍泣别分手。費贻離開合浦後,民衆為紀念他治理、開發合浦的功德,便把泣别分手的大山取名為“廉山”,把所在的田垌稱為大廉垌,把合浦江(漢時又稱“瘴江”,明代稱為西門江)改名為廉江,把費贻在合浦帶領民衆所挖的井稱廉泉(今合浦縣城體育場内,漢時稱甘露井)。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合浦境内有廉山、廉江,便将合浦郡改為廉州,取意為“弘揚廉潔勤政吏洽之風”。

費贻是富有賢名之人。他在鄉中以操守著名,有南安“清廉節義五傑”之譽,與李業谯玄、王皓、王加等俱為劉秀(即後來的漢光武帝)所敬重的名士。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時公孫述據四川為王,也想借重這一批名士的聲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這些名士都不願為公孫述所用,以死明志或被逼死。後聞費贻賢名,多次請之出山相助。費贻不願為割據勢力賣力,于是跑到深山隐居。公孫述派人跟蹤邀請,費贻就把漆樹汁塗在自己身上,使皮膚過敏感染成癞疥狀,還披發佯逛逃避。劉秀統中國後是為光武帝,立即派人去尋找費贻等人回來為國效力,并多次派遣特使去邀請費贻入朝。據《華陽國志》等史籍記載,費贻随特使朝見漢光武時,光武帝說:“寡人思卿久矣,未能得見,今幸屈至,喜躍弗勝”。費贻答說:“臣恨無才佐事陛下,既蒙恩诏,敢自違乎”。漢光武帝“大喜。遂封費贻為合浦太守”。“于是鹹悅,莫不歸心”。由此可見費贻在當時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漢光武“遣使複征”,更是有眼光的。事實證明,費贻來到合浦任太守後,果然不負所望。

費贻在合浦太守任上,大力推行政清刑簡,“政清”就是執政清廉公正,勤政有為,施德惠民。“刑簡”就是各種規章制度都要符合百姓的利益,不能讓不必要的規程擾民而成為老百姓的負擔。他在任期上更是身體力行,為合浦的民衆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業績,志書因此記稱:“民感其德”。費贻在任滿離職之日,合浦郡民攀轅百裡相送,一直送至縣界的一座大山下方灑淚惜别。費贻離開合浦後,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灑淚惜别之處的大山稱為廉山(即今合浦公館六湖至南山一帶山脈的主峰望海峰、梅嶂。此山脈下的田垌為大廉垌。《讀史方輿紀要》記述,廉山又因上有廉垌而名),山下的田垌稱為大廉垌,後世又将穿越合浦而過的南流江稱為廉江,城中的水井稱為廉泉井,到了唐代,合浦又因廉山吏風之德,而名廉州。明宋崇祯本《廉州府志》因此記述,“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贻故也”。費贻故鄉的民衆為之作歌:“節義至仁費奉君,不仕亂世,不避惡君”。合浦府學孔廟的三賢祠為之塑像祭祀,以傳政德。四川榮州文廟的鄉賢祠中立有費贻神位。

上一篇:彭汝實

下一篇:費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