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緯神學

谶緯神學

秦朝時期宗教神學
谶,本義是應驗,《說文》曰:谶,驗也,從言,韱聲。是一些方士和巫師制造出來的詭為隐語、預決吉兇①的宗教預言。而宣揚這種宗教預言的書,就叫做谶書.谶書的作者為了增強神秘性,還在谶書中畫有很多古怪的圖畫,因此谶書也叫做圖書、圖谶。谶,或稱圖谶,作為一種立言于前,有征于後②的宗教迷信,在曆史上很早就産生了。谶緯神學與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系很深。谶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将儒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态。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谶緯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确立意義重大。[1]
  • 中文名:谶緯神學
  • 外文名:
  • 來源出處:
  • 相關文獻:《史記·秦本紀》
  • 年代:秦朝末年

基本概念

谶,本義是應驗,《說文》曰:谶,驗也,從言,韱聲。是一些方士和巫師制造出來的詭為隐語、預決吉兇①的宗教預言。而宣揚這種宗教預言的書,就叫做谶書.谶書的作者為了增強神秘性,還在谶書中畫有很多古怪的圖畫,因此谶書也叫做圖書、圖谶。谶,或稱圖谶,作為一種立言于前,有征于後②的宗教迷信,在曆史上很早就産生了。

谶緯起源

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①始皇三十二年,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這裡所說的《錄圖書》是什麼呢·《論衡·實知篇》說:亡秦者胡,《河圖》之文也。實際上就是後世所說的圖谶.而亡秦者胡也,也就是《史記·趙世家》中所謂的秦谶.秦始皇認定這條谶語中的胡就是匈奴,因此乃使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②,但秦未亡于匈奴,卻亡于二世胡亥,這似乎同樣是對這條谶語的應驗,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巧合罷了。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為了動員群衆,也曾假借鬼神,以谶相号召。《史記·陳涉世家》說: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試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蔔。蔔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蔔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已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由此可見,谶完全是人們為了某種需要而依托鬼神編造出來的,是一種赤裸裸的世俗鬼神迷信。但是,在兩千前的那個時代裡,卻恰恰是這種天帝鬼神迷信最具有鼓動性、煽動性。因此,漢高祖劉邦起義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史記·高祖本記》說,劉邦為亭長時,為縣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因此到豐西澤時,乃夜解縱所送徒,并對他們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但徒中還有十幾個壯士願意跟随他。高祖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裡,醉,因卧。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問何哭·妪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為見殺·'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妪為不誠,欲笞之,妪因忽不見。

對于劉邦的這段斬蛇起義的故事以及其中的赤帝子代白帝子而興的谶語,明代楊循吉曾進行了評論,并一針見血指出:沛公自托以神靈其身而駭天下,……大虹、大霓、蒼龍、赤龍、流火之鳥、躍白之魚,皆所以兆帝王之興起者,此斬蛇計所由設也。①總之,錄圖書、魚腹丹書之類的以符谶為主要内容的天帝鬼神迷信思想,在秦漢之間便已廣為流傳了,并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但那時的谶純粹是一種宗教迷信,并沒有任何哲理的意味,與儒家的經義也沒有任何聯系。

但從西漢中葉起,情況便不同了。随着儒家經學地位的确立和儒家經典被奉為神聖,谶開始與儒家逐漸結合了起來。一方面,儒家需要以符谶為内容的宗教迷信來為封建主義的皇權統治進行論證;另一方面,谶也需要依傍經義來擴大其宣傳效果。因此,兩者逐漸合流。劉申叔說:周秦以還,圖篆遺文,漸與儒道二家相雜,入道家者為符篆;入儒家者為谶緯。

董(仲舒)、劉(向)大儒,競言災異,實為谶緯之濫觞。②劉師培的這一看法是很有見地的。董仲舒作為漢代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不僅利用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資料通過闡發儒家經典中的微言大義來為漢武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漢帝國進行論證,而且還大談符瑞與災異。董仲舒認為: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緻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也就是說,在董仲舒看來,王者将興,必先有符谶出現。如:《書》中所說的白魚入于王舟,有火複于王屋,流為烏,大概就是受命之符也①。n不僅如此,董仲舒還進一步認為,君主為政的好壞也有符瑞與災異以應驗之。

如果君主勤政愛民,奉天行事,政績斐然,則有天瑞應誠而至;相反,如果國家将有失道之政,則上天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乃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②。因此,董仲舒說: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董仲舒的這種王者将興必有受命之符與推災異之象于前,然後圖安危禍亂于後③的思想,與秦漢間以宗教預言為主要内容鬼神符谶極為相似。因此章太炎有《駁建立孔教義》中說:燕齊怪迂之士興于東海,說經者多以至道相揉……伏生開其源,仲舒衍其流。……谶緯蜂起,怪說布彰,……則仲舒為之前導也。

董仲舒在其經學思想體系中,大講鬼神符谶,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對老百姓的欺騙,但同時也有着要求統治者按照天意行事而不要任意妄為的思想内涵。因此,符瑞、災異之說是封建社會中唯一能夠對最高統治者——皇帝起到一點威懾、限制作用的東西。但是,這種東西也不能講得太多,講多了也會引起皇帝的厭惡。

董仲舒在武帝時雖為一代名儒,但他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先做江都相,後又為膠西相。從表面上看,這可能是出于公孫弘的陷害,而實際上則是由于漢武帝對他的經學思想體系中的那些推說陰陽災異的說法不太欣賞所緻。而他的學生睦弘(睦孟)推《春秋》之意言災異,被指控為設妖言惑衆,大逆不道,招緻殺身之禍。

所以東漢班固深有感慨地指出:漢興推陰陽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睦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此其納說時君着明者也。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假經設誼,依托象類,或不免于'億則屢中'.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睦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京房區區,不量淺深,危害刺譏,構怨強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

所以,為了人身安全并使其言論受到重視,漢儒逐漸放棄了以經學家個人名義闡說陰陽災異的做法,而是進一步将今文經學中的神學因素擴大、膨脹,開始在經之外制造出一些以宗教迷信來解釋、神化儒家之經的書,因其與經相對,故稱為緯書.這些緯書在經的章句之外,附會出一套迷信說教,制造了許多神話,這些神話不僅神化了封建皇帝,更重要的是把儒家的聖人——孔子變成了通天教主。

這樣,原來以經學家個人名義作出的預言全都被附會到了神人——孔子的名下。這不僅提高了預言的神聖性,增加了被當權者采納的機會,而且在預言不被采納的情況下,也減少了無端獲罪的可能。

例如,在《春秋緯》的《演孔圖》中,孔子便被說成是孔母征在夢中與黑帝交而生,因此孔子是黑帝的兒子,故稱玄聖.還說,孔子制作《春秋》、《孝經》等五經是根據天命來為漢制法,即(孔子)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紀散,孔不絕。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為赤烏,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

因此孔子在作成《春秋》、《孝經》之後,便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書)》北向,孔子齋戒,簪缥筆,衣绛單衣,向北辰而拜,告備于天曰:《孝經》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謹以備。天乃虹郁起白霧席地,赤虹自上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季子,天下服!'①。n在這裡,孔子便由經學家所推崇的孔聖人變成了受天命而為漢制法的通天神人;儒家典籍也由不可懷疑的經變成了神秘的天書.這些神話,在今天看來實在是荒誕,但在當時卻是很有威攝力的,就連最高統治者也是不得不服的。

因此,在元、成之後,随着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與統治階級内部鬥争日趨激烈,西漢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為了挽救西漢政權的腐朽統治,以谶緯來批評時政便蔚為一時之風氣。

《後漢書·五行志》注引《春秋潛潭巴》三十三條,全是說明某日月蝕就是上天向人君預示某種變亂而要求君主檢讨自己為政中的過失的;至于其他緯書中以災異來批評腐敗政治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春秋運鬥樞》說:人主自恣,不循古,逆天暴物,禍起則日蝕,把日蝕看作是上天對人主自恣的反應;n

而在《洛圖三光占》中則公開預言漢朝将要亡國喪主,熒惑入北鬥魁,中而守之十日,天下大亂,易其王,天子死,五都亡,期二年,遠三年。緯書的作者之所以能夠這樣大膽地、毫不隐諱地批判時政并預言漢之将亡,就是因為他們有通天教主——孔子的保護,他們所表達的預言是神的旨意,所以沒有人敢反對。

孔子由先秦時的一個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學者與私塾教師,演變成今文經學中的孔聖人;又由經學中的聖人變成了通天神人。漢儒神化孔子的運動到這時便最後完成了。孔子與儒家經典的神學化,使儒家由經學徹底堕落而成了神學。

谶緯盛行

在漢代統治者的倡導之下,谶緯神學非常盛行。

谶是一種宗教性的神秘預言,又稱谶語,以之預測吉兇,因通常配有圖,故又叫圖谶。古人多用于政治鬥争中,如秦始皇晚年,盧生奏《錄圖書》說:亡秦者胡。又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龍死」等谶語。緯是相對于經而言,指用圖谶等神秘含意解釋儒家經典,又稱為「緯書」,如緯書《孝經援神契》說孔子即已預言劉邦當皇帝。

實際上,谶緯神學是古代的具有宗教神學色彩的政治宣傳心理學,以此為謀求權力者或已登上權力寶座的統治者大造輿論,從而收服具有傳統天命觀的民衆,證明其權力的合理性。谶緯神學在西漢末年的哀、平之際大興,在王莽與劉秀的推波助瀾之下,到東漢更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本來,董仲舒以神秘的陰陽五行學說附會儒家經義,提出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使儒家學說宗教化。儒生與方士的結合造成了漢代社會濃郁的宗教氣氛,這樣的社會環境給神仙方士創立宗教提供了方便。道教發生于東漢不是偶然的,與谶緯神學的流行分不開,并得到其啟示,如受緯書對孔子神化的啟示,早期道教逐漸裝扮老子,終至以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後世道教也曾大量造作和利用圖谶,如魏晉南北朝時「老君應治,李弘應出」的谶語。唐代道教徒為李淵創業而制作的「桃李謠」等即屬此類。

東漢初年谶緯大盛。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谶起兵,即位後崇信谶緯,“宣布圖谶于天下”,谶緯之學遂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聖性。當時用人施政、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依谶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甚至也要向谶緯看齊。谶緯在漢代的流行,是與漢代思想界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泛濫分不開的。谶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社會影響

谶緯之學對東漢政治、社會生活與思想學術均産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年漸衰。由于谶緯本就是人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來散布改朝換代的政治預言,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危險,魏晉以後屢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毀之後,谶緯之書大量散失。

谶緯充斥着濃重的神學迷信色彩,注定不能與儒家經典長期并行,很快就從經學中被剝離了出去。但谶緯中并非全是荒誕的東西,其中還含有許多天文、曆數、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學知識。此外,像“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兩千年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最高倫理規範,其最初的确切表達即是《白虎通義》從禮緯《含文嘉》中引來的。

上一篇:龍武士

下一篇:蘭州大學校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