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

要塞

險要的關隘
要塞是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邊城的要害處。築有永久工事、準備長期堅守的國防要地。[1]今天的要塞一詞一般是指16世紀在歐洲特别流行對抗炮兵的防禦設施,這種設施不但提供對當時炮兵的防禦,而且還使給防禦者提供射擊要塞周圍地區的條件。要塞一詞出現于14世紀初,它們漸漸地代替了歐洲的城堡。從約15世紀到17世紀中,要塞主要是一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此後這三種建築便開始分化,而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别加固的城市。
  • 中文名:要塞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設施類型:軍用設施
  • 防禦對象:炮兵
  • 來源:16世紀歐洲

工事介紹

1.築有永久工事、準備長期堅守的國防要地

2.構築了堡壘的地方

要塞是一個特别加固的、不動的軍事設施。今天要塞一詞一般指16世紀在歐洲特别流行的一種對抗炮兵的防禦設施。這種設施不但提供對當時炮兵的防禦,而且還使給防禦者提供射擊要塞周圍地區的條件。要塞一詞出現于16世紀初,它們漸漸地代替了歐洲的城堡。

從約1500年到17世紀中,要塞主要是一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此後這三種建築開始分化了。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别加固的城堡。

曆史

火炮和城堡中世紀時城堡或者城市城牆的防禦力最關鍵的是它的高度。但15世紀開始這個事實開始動搖了,因為那個時候火炮被引入歐洲。高的城牆或城堡在火炮的射擊下很容易倒塌。歐洲從14世紀上半頁開始自己制造火炮。一開始的火炮的威力相當小,而且它們非常不可靠。15世紀的火炮雖然依舊非常笨重和容易爆炸,但它們的火力已經足以使當時任何城堡或城市在短時間的射擊後投降。當時歐洲的建築師開始改變城堡的建造。

他們将城堡上的木結構和塔去掉了,因為這些結構比較容易被作為目标。牆壁比過去要寬上好幾米,而且比過去要矮,來防止它們倒塌。塔也變矮變粗了。中世紀的城堡塔漸漸演化為圓錐形的炮塔。炮塔的地基大,在塔内有地方裝火炮,塔頂也可以裝火炮。但這些變化還不夠。它們頂多不過提高了一個城堡的被動防禦能力而已,它們隻不過将一座城市或一個城堡的抵抗時間延長了。尤其炮塔前的地方是一個死角,防禦者無法向這個死角射擊。

炮塔内隻能裝幾部炮,炮發後裡面的煙霧散得很慢,防禦者長時間什麼也看不見,連呼吸都困難。要達到主動防禦,防禦者需要一個可以用多門炮将整個地區控制住的設施。15世紀就已經開始有人建造暫時性的可以阻止敵軍逼近的主動防禦性設施。有些城市在城牆外挖了一條兩米多深的溝,挖出來的土被堆在溝的外部,在這個土牆上裝上射擊孔,這些溝之間的距離相當大,這樣它們可以互相配合,同時對進攻的敵軍射擊。這樣的臨時性的防禦設施到1530年已經非常常見了。

意大利的創新

1494年起,法國對意大利進行戰争,在這段時間裡,在意大利的北部防禦問題得到了解決。法國人在那裡使用了一種新的火炮,對當時的情況來說,這種火炮很靈活,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重新射擊。

因此在16世紀初意大利人開始研究更堅固的防禦設施。一些意大利城市利用臨時性的防禦系統來加固它們的城牆。一個相當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在城牆後挖一條溝,在溝的後面建一個用木杖和紡織品加強的圓弧形的牆。16世紀初中世紀的炮塔和馬蹄形的碉堡漸漸被五邊形的堡壘代替。這種堡壘幾乎完全沒有死角。最初發明這種堡壘的可能是一對叫做桑加羅(Sangallo)的兄弟,他們為不少意大利城市建造了這種新的防禦設施。

尤其典型的是這些堡壘的側面都比較向後,假如堡壘被占領的話,防禦者還可以撤進一條第二道防線。這些防禦設施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或至少是在土牆外覆蓋了一層磚。為了徹底解決死角的問題,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些防禦設施總是正規的多變形,尤其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别受歡迎。這些要塞内有士兵居住的地方,還有放武器的地方。在堡壘後部的側面可以放火炮,這是這種堡壘的優點。假如敵人對要塞強功的話,他們就會陷入多方合擊之中。意大利人稱這種新的防禦系統“新式”(alla moderna),歐洲其他地方稱它為意大利式。

這種可能在意大利誕生的、以牆壁低厚的和五邊形的堡壘為特征的要塞基本上到19世紀為止保持了它們的支配地位。它們漸漸地蔓延整個歐洲。

荷蘭式要塞

1568年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開始了一場連續80年的獨立戰争。荷蘭人也很快認識到,他們中世紀傳流下來的城牆無法對付炮兵。如意大利人他們一開始在原來的城牆後挖溝或建牆。不久他們開始模範意大利的先例在城牆前造堡壘。後來整個防禦設施都是土築的,上面蓋了瓦,周圍由一條深水溝保護。

荷蘭人注意到當時火炮的射程,并以此來安排堡壘之間的距離。為了防止敵人用雲梯功城,在城牆和堡壘的牆壁上刺出削尖的木杖,在牆外他們還建造了許多設施,比如碉堡等。許多荷蘭城市在這段時間裡都被改造為嚴格地按幾何形狀設計的要塞。

很快這種要塞也普及到荷蘭外,如漢堡和格但斯克。荷蘭建築師和意大利建築師在歐洲各地傳播他們的經驗。荷蘭式的土牆和意大利式的石牆一樣有效,而且建築價值低,建造時間短。土牆的缺點是他們的維修要求比較高,不利于長時間使用。雖然如此荷蘭式的要塞以它們相距比較短的堡壘和抵抗雲梯的木樁對要塞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不少新的技術。在荷蘭的Bourtange,人們将過去的要塞重建起來,是今天觀看荷蘭式要塞的一個好地方。

要塞的普及

法國:新的要塞建築方式在歐洲其他地區普及得相當慢。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戰争的需要迫使人們建立要塞。16世紀中在法國爆發胡格諾戰争,此後在法國建立了許多要塞。法國的新教徒在他們的城市裡設立了與荷蘭相似的土的要塞,這些要塞站在過去的城牆之前。這種要塞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式的(à la Huguenote)。

胡格諾派最重要的城市拉羅謝爾從1569年起就完全被一層新式的牆和堡壘環繞,直到1628年法王的軍隊在圍困了十五個月後才占領它。法王通過這場戰争才認識到要塞的價值。他也開始造要塞。不過法國的要塞在許多地方把過去的設計都理解錯了。

英國:英國長時間保持着中世紀的炮塔,一直到16世紀後半葉英國才開始第一次實驗要塞。他們請了許多意大利人來幫忙。英國初期的要塞都很不規則,顯示了他們對要塞構造的不熟悉。英國的第一座要塞可能是1558年造的,它的外形不規則。象歐洲其他許多地區一樣,英國的要塞是在過時的城牆外用土的要塞來加強。英國城市的要塞後來獨有風格。

倫敦等城市的周圍有一條由碉堡加強戰壕。這種戰壕使人聯想起歐洲大陸被圍困的城市外的防禦措施。一直到1642年至1649年的英國内戰開始,新的要塞才在英國立足。在這場戰争中建立的要塞大多數是土的,外面包了一層木頭。為了抵抗敵人向城牆或堡壘沖鋒,在要塞外還立有石樁等。渥斯特和約克等城外還有碉堡防止敵人逼近城市。被包圍時英國人不建立對外的包圍圈,因此敵人的救兵到達後包圍者往往大敗而退。

地中海地區:要塞在地中海地區傳播得非常快,當地的意大利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來抵抗奧斯曼帝國的進攻。威尼斯在16世紀初就将他們在克裡特島和塞浦路斯的根據地加固了。克裡特島上的要塞城市幹尼亞在1669年被圍困多時後才被土耳其人攻克。約翰尼特騎士團在被土耳其于1523年逐出羅得島後也非常重視防禦系統。他們從1530年開始管理的馬耳他很快就建立了一座環繞的要塞,在城市的前方還建有一座要塞,以及時将敵人牽制住。1565年土耳其人在馬耳他登陸後立刻就開始進攻這座要塞,在沖鋒時五分之一的士兵喪身。當救兵來到時,土耳其不得不撤退。此後馬耳他成為了防禦最堅固的一座島。

德國:德國的各個小國家在引入新的要塞建築方式的速度各不相同。1529年土耳其人包圍維也那使那裡的人感覺到堅固的防禦系統的必要性。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建築要塞了。當土耳其人1683年再次兵臨城下時,堅固的城牆和碉堡使他們可以堅持到援兵到達。16世紀中開始意大利的建築師開始将要塞的技術引入德國。1539年一個馬耳他人将紐倫堡的城堡改造為要塞。到16世紀末德國的建築師也學會了建造要塞的領要。1589年一位斯特拉斯堡的建築師發表了第一本德語的建築要塞的教學書。17世紀内漢堡、羅斯托克、柏林等城市都建造了要塞。在南德也有一些城市建造要塞,比如因戈爾施塔特。在三十年戰争中敵人無法占領因戈爾施塔特,而當時德國其他許多利用舊的防禦設施的城市都被輕而易舉地攻克了。

歐洲外:在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要塞。1557年葡萄牙在東非的蒙巴薩造要塞,1603年在巴西的納塔爾。西班牙用要塞保護阿卡普爾科和哈瓦那等城市。舉世著名的美國紐約華爾街(Wall Street)直譯是城牆街的意思,它的名字來源于荷蘭人1652年在當時的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要塞工程。那座牆是荷蘭式的土牆,市中心還特别由一座堡壘保護。

當時要塞的一個特點是它們很快就過時了,因為當時攻城武器的發展也很快。其結果是這些要塞不得不不斷更新。假如一座要塞一段時間裡沒人去管,它們很快就過時了。許多國家無法支付這筆巨款,就算要塞是土的,也實在太昂貴了。

要塞的沒落

19世紀火炮的火力和射程不斷提高,這使要塞也不得不斷加固。在本來的要塞周圍人們還建立了一圈碉堡,這些碉堡成為承受進攻的主要成分。随着陸軍的機動性的不斷提高,到20世紀中要塞幾乎已經完全沒有用了,因為敵人可以輕易地饒過它,或者将它完全摧毀。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國家試圖用平行的要塞建築來保衛自己的邊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和德國的齊格弗裡德防線是典型的例子。這些要塞的建築、維修,它們不斷要有人駐守,這些花費與它們的軍事作用相比完全是不相稱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候納粹德國的宣傳機構又提出了要塞作為戰略防禦的理論。他們宣稱東歐的一些城市如弗羅克勞是要塞,要不負一切代價守住。實際上這些城市根本不适合要塞作戰,在與蘇聯紅軍進行街巷戰中,它們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世界上最後一次經典的要塞戰是1968年越南戰争中對19世紀初建造的順化的堡壘的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冷戰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對要塞的維修,隻有瑞典和(相當有限地)瑞士還保養他們的要塞。但歐洲今天許多城市的街道名稱依然顯示着它們過去是要塞的一部分。許多今天環繞舊城區的綠蔭地帶過去就是要塞的組成部分。

要塞是一個小城堡,通常複合在大城堡裡面。要塞功能主要是作防禦之用,通常由城堡屬民執行防守。如果外城遭外敵攻陷,防衛者可以撒守至要塞中作最後的防禦。在許多著名的城堡案例中,這種複合性的建築是先從要塞蓋起,原本便是該舊址的防禦工事。随着時間演進,這個複合建築會向逐漸向四周擴建,包括外城牆和箭塔,以作為要塞的第一道防線。

相關武器

火炮

早在1332年,中國的元朝就在部隊中裝備了最早的金屬身管火炮:青銅火铳(口徑105毫米,滑膛前裝式火炮)。n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抛射武器——礮。n至遲10世紀火藥用于軍事後,礮便用來抛射火藥包、火藥彈。n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n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n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制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n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應性,現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彈、破甲彈、穿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外,還配有各種遠程榴彈、反坦克布雷彈、反坦克子母彈、末段制導炮彈以及化學炮彈、核彈(見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壓制和摧毀從幾百米到幾萬米距離内的多種目标。n在火藥武器真正派上用場之前,曾經過數個世紀的實驗。n發展火藥的最大難題,就是燃點快、質量均勻和威力強大,此外,設計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設計不當即無法開火。n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術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臨的危險程度,其實與炮擊目标物所差無幾。n例如在1460年時,蘇格蘭國王約翰二世就是在燃點火炮時,因為火炮發生爆炸死于非命。n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藥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n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n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緻,但其實可歸因于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n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n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n在這段時期裡,火炮在戰場上的作用有限,因為當時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戰時,很難移到新的位置上開火。n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n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标實施火力突擊。n主要用于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鬥行動,并與其他兵種、n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鬥。n炮兵在曆史上有“戰争之神”的稱号。n火炮自問世以來,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多種具有不同特點和不同用途的火炮體系,成為戰争中火力作戰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裝備了世界各國陸、海、空三軍。n在現代立體化戰争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n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鬥行動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n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标,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n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占有鞏固的地位。n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n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别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n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藥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n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内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n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n液體發射藥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将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

上一篇:所謂

下一篇:癞蛤蟆想吃天鵝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