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西施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西施(約公元前503年9月19日—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苎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1]卒于公元前473年。
    本名:施夷光 别名:西施 所處時代: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越國句無苎蘿村(今浙江諸暨) 主要作品:《西施秘史》 主要成就:忍辱負重、以身報國;助越滅吳

人物生平

基本

越紹興苎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西子病心而颦,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颦,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東施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颦之典。

西施常浣紗于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踐圖複國,以吳王好色,乃用範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乃獻于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遊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終。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

《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國者,世皆罪于女,惟西子例外,無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

崔道融《西施灘》雲:“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隐雲:“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西施詠》雲:“豔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驕态,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颦安可希。”魚玄機雲:“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女神去相和。一雙笑靥纔回首,十萬精兵盡倒戈。”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雲:“绮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隻把西施賺得吳。”盧摯《西施》雲:“建姑蘇百尺高台,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霭,伍員長文老樹蒼苔。範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明姚绶詩雲:“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無複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今蘇州城西有館娃宮、一劍泾、玩月池、響屧廊、西施洞等遺迹。諸暨苎蘿村有西子祠,田錫山撰聯雲:“決報吳心,成沼吳功,夫婿五湖舟,坐笑先機文種味;以傾國貌,洗辱國恥,女兒百世祀,若論配飨木蘭宜。”

介紹

西施,子姓施氏,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苎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苎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苎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禀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态,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與範蠡設計:“得諸暨苎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大夫範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苎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範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将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

結局

在吳越之争硝煙散盡之後,美女西施的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

1、愧疚自缢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缢于館娃宮内。

2、被範蠡帶走說

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範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範蠡和西施墓。

3、被範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将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态,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将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範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顔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将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将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後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主要影響

施夷光世居越國苎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苎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禀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态,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颦”的典故。

人際關系

丈夫:姬夫差

曆史評價

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雲:諸暨苎蘿山,有西施浣紗西浣紗石。

轶事典故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西施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沉魚之容

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遊水,漸沉于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東施效颦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美中不足

西施大腳。素有“沉魚”之譽的西施雖然美麗,但有一個美中不足,就是腳比一般女孩要大,于是她想方設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制了一雙木屐,腰間系一串鈴铛,結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

藝術形象

詩詞

1.《西施詠》王維

2.《西施》羅隐

3.《沉魚醉》翎翼

4.《詠西施》葉千華(江蘇)——選自《讀月樓詩存》

5.《詠西施》(上海)張志真

6.《一剪梅·西施》貴谷子

7.《西施》李昭偉——山東大學

8.《西施》林振

繪畫

西施是美麗的化身,也是畫家們熱衷表現的主要人物。當代實力派畫家吳玉陽就繪有西施的畫作。

歌曲

晏菲——《西施》

李玉剛—《浣紗曲》

上一篇:蜜桃

下一篇:劉國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