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

西天取經

唐玄宗取經故事
西天取經是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的曆史事件。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曆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定義:
  • 中文名稱:西天取經
  • 時間: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
  • 主要人物:玄奘
  • 起點:京城長安
  • 終點:印度

詞語解釋

【讀音】xī tiān qǔ jīng

【釋義】指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曆盡艱險,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現多比喻向别人學習先進經驗。

【例句】千難萬險都擋不住唐僧西天取經的腳步。

唐僧取經是曆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曆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上擔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之後玄奘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

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别克斯坦境内)——鐵門(烏茲别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取經目錄

《涅般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别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祗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

曆史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曆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曆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

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并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昙無竭一行25人,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甯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昙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歎佛經殘缺不全,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無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最終到達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隻剩下昙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帶回并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董高認為,昙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從時間上比較,要晚于“天竺留學第一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從佛教地位來說,昙無竭隻帶回1部佛經,而玄奘帶回并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并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昙無竭的曆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據記者查閱,1999年版《辭海》中,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昙無竭則沒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