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

裹腳

漢語詞彙
裹腳,拼音是guǒ jiǎo。裹腳即纏足,是一種古代女性習俗,指把女子的腳用長布條緊緊纏住,使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在纏足時代,大多數婦女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直到成年後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關于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便衆說紛纭。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于北宋,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
    中文名:裹腳 外文名:foot—binding,longstripofcloth 别名: 英文名:foot-binding 别稱:纏足 拼音:guǒ jiǎo 詞性:動詞,名詞 起源:唐朝以前 人群:女性 使用材料:長條布 性質:陋習

基本内容

【詞目】裹腳

【拼音】guǒ jiǎo

【詞性】動詞,名詞

【英文】foot-binding,longstripofcloth

引證解釋

《釋名·釋衣服》:“幅,所以自偪束,今謂之行縢,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當下揭開門簾進房,隻見 王太太 坐在牀沿上裹腳。” 嚴複 《原強》:“嗟夫此真非以裹腳為美之智之所與也”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聽說 中國 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參見“ 纏足 ”。

特殊裹法

簡介

纏足的過程,主要是把關節扭屈,并把腳上的橫弓和縱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标準的裹腳方法都是用布條纏裹扭曲,把關節屈到極限,扭傷、脫臼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等關節扭過去腳自然蜷曲弓小,這是正常的裹腳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幼女裹腳起步較晚,或是不了解纏腳的正确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别纖小的情況,這時候除了用裹布纏裹以外,也有很多是借助其他方法的。

夾竹片

這是北方比較常用的方法,北方纏足較重纖瘦,因此,在裹瘦以後,腳趾全部蜷折到腳底,腳掌内外緣雖纖瘦卻有幾處關節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上,痛苦可知,往往在關節凸起的部位,由于摩擦的關系會導緻潰爛化膿。雖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夾入行纏,目的除了把腳裹得特别纖瘦以外,還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細,腳跟也能一并裹得瘦窄,整隻腳裹出來又窄又直,纖如柳葉,細瘦可憐。

所以雖然裹的時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晝夜哭泣,但是為了一雙瘦削正直、傲視衆人的小腳,還是吞下淚水忍痛力纏。與夾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約三公分寬的竹片,用布包着墊在腳跟兩側和後面,幫忙把腳跟束小,也有人用銅闆或一片凹形木片壓在腳的内外踝纏裹,還有人怕腳裹彎的時候,腳面凸出太厲害形成鵝頭,就用一個銅錢壓在腳面上纏裹,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腳用堅硬的東西束上去,來改造不夠滿意的小腳腳形,姑不論效果如何,僅少女在纏束過程所經曆的那種刻骨銘心之痛,對現代人來說,可真是極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纏足的起源

纏足的起始年代說法很多,一說始于南齊,一說始于南唐李煜編了金蓮舞的舞碼,舞者窅娘纏足獻舞,舞态婀娜多姿,宮女紛紛仿效。但這些早期的記載,大多很難确定僅僅是對腳小女性的贊譽、或者描寫足部的裝飾。一直要到宋代,才開始有較明确的記載,纏足被認為最初先在妓女之間開始流行,之後逐漸影響到中上階層的婦女。

上一篇:加權平均淨資産收益率

下一篇:廣渠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