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

非言語信息
網絡改變的不僅僅是人類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質量,還極大地豐富了人類表情傳意的方式,形成了獨特的網絡語言,其中又以大量的非言語的表情符号為其特征。[1]表情符号用來生動呈現和描摹日常面對面交際中的非言語信息,使雙方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 中文名:表情符号
  • 外文名:emoticons
  • 别名:
  • 出現時間:1982年9月19日
  • 組成:符号組成的表情
  • 适用範圍:短信和聊天軟件和交流平台
  • 意 義:表達使用者此時的感受

簡介

如今許多通訊程序(特别是即時通訊程序)及論壇開始應用更生動的小圖案(icon)來表示心情。

因此20世紀末在英文中有新的詞彙來說明這些表情符号,即将情緒(Emotion)與小圖案(icon)兩個字巧妙地合并,成為新詞“Emoticon”。

日語則稱之為“顔文字”,“顔”字意為臉龐,“顔文字”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指用文字和符号組成表情或圖案來表達撰寫者的心情,此詞也逐漸為台灣的年輕人所采用,大陸多為二次元愛好者所接受。

1982年9月19日,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匹茲堡計算機科學教授)教授在電子公告闆,第一次輸入了這樣一串ASCII字符:“:-)”(微笑,順時針旋轉90度可得)。

人類曆史上第一張電腦笑臉就此誕生。從此,網絡表情符号在互聯網世界風行,為社會廣泛接受。

曆史背景

1982年9月19日,史考特·法爾曼(ScottFahlman)率先于卡内基美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電子布告欄上使用:-)及:-(作為表情符号,是表情符号出現于網絡世界的開端。

原本以為該次使用紀錄已經無法追溯,卻在20年後,由傑夫·拜爾德(JeffBaird)從備份磁帶裡找了出來。

表情符号流行之初,系使用ASCII的可顯示字元,并以轉90度角的方向來模拟人的臉部表情。傳到亞洲國家以後,先是有人改用不轉90度角的模拟方式,閱讀時不用再側着頭。

其後又有人添加亞洲文字常見的全角字元,使得表情更為豐富。近年來又出現臉部之外的各體身體表情,表達題材也更加多元。

傳統風格

傳統的最初原型隻有一個“:)”,後來使用者不斷增加,創造出各種不同形式的表情符号。

橫看形式:

:-)微笑。:-(不悅。;-)使眼色。

:-D開心。:-P吐舌頭。:-C很悲傷。

:-O驚訝,張大口。:-/懷疑。8-)戴眼鏡者的微笑。

xc==嘔。--<-<-<@送你一朵玫瑰花。<※花束。

<*)>>>=<魚骨頭。<□:≡烏賊。(:≡水母。

0.0無語-。-開心-3-嘟嘴

社會讨論

男人用表情符會不會太娘?

人們在日常的溝通中飄蕩着名為“emoji表情”的幽靈。很可能就在此刻某個你認識的人就正在發送豎起拇指的表情确認一個會議,或向朋友發送一個友好的鬼怪表情來表達不屑之意。

然而這些小男孩(還有女孩、農場動物和食物)圖标并非毫無争議。

那些崇尚文字的老古董們用自己的心靈之窗目睹了文字的衰退,那些禮儀的衛道士們則感慨從這些表情的蝸牛路迹上淋漓滴下的黏膩幼稚的東西在擴散。

考慮到它們與還在念書的女生們用來裝飾筆記本的心形圖案十分相似,更不用提它們被全世界的青少年拿來廣泛使用,導緻一些人開始對成年男性究竟能否使用它們産生了懷疑。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學的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表示一些男性對使用emoji表情心懷顧忌的原因在于,用他的話說就是“女人才愛用咧”。他又補充說道,現在已經不是這種狀況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